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瞻基登基之后,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哪些隐患

朱瞻基登基之后,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哪些隐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251 更新时间:2024/1/22 3:41:27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瞻基登基之后,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哪些隐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朱瞻基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虽然在位时间仅有短短十年,却被誉为继朱元璋朱棣之后最有作为的帝王。朱瞻基与其父朱高炽在位仅仅短短十一年,却被史学家们称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然而,朱瞻基的一系列改革虽然使得明朝国力再上一个台阶,但有些改革同样给明朝的衰弱埋下了隐患,尤其是军事层面的收缩,更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隐患之一:设“内书堂”教授宦官识字,为宦官崛起埋下隐患

明太祖朱元璋在汲取了前朝教训之后,为了防止宦官干政,在建国之初曾对宦官作了种种限制,例如规定不许宦官识字,不需许兼任外臣,任职不许超过四品等等。然而,不许宦官识字这条却在明宣宗时期被打破。

明宣宗朱瞻基为了保障宦官能够帮助自己处理文件,尤其是皇帝的私人文件,并成为皇帝和朝廷官员交流的桥梁,因而在宣德元年(1426年)于宫内设立“内书堂”,挑选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太监入堂读书,使得宦官可以接受正规的教育。宣德三年(1428年),朱瞻基又指定由翰林学士在内书堂教授宦官。

这一改变,使得许多宦官能够粗通文墨,有的甚至学有所成,甚至能够达到学识通晓古今,拟旨援笔立就。后来,朱瞻基又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协助自己处理公务,其中秉笔太监负责代替皇帝行“批红”之权,而张寅太监则负责最终的审核盖印。

明宣宗朱瞻基时,他尚且能够将宦官置于控制之内,然而一旦皇帝怠政,宦官便能迅速通过“批红之权”来干涉朝政,并利用与外廷之间的桥梁作用,对外廷形成压制。明宣宗之后,明英宗时期的王振便是典型恶果。

隐患之二:内阁权力的不断加大,文官崛起速度加快

洪武帝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由于皇帝平时处理的政务实在太多,于是明成祖时期开始设立内阁制度,不过早期的内阁只是一个咨询机构,负责向皇帝提供建议以供参考,也就是说只有建议权,而决策权仍然在皇帝手中,执行权则在六部,然而这一情况在仁宣年间开始改变。

权力增大后的内阁已经成为百官之首

仁宗时期,朱高炽因杨士奇杨荣等乃是东宫旧臣,因此这两人不仅得以进入内阁,而且均兼有尚书职位,而明宣宗朱瞻基同样延续了这种设置。例如杨士奇保留了兵部尚书,黄淮保留了户部尚书,而金幼孜则保留了礼部尚书,这使得他们拥有了一定的执行权。

同时,这些人不仅官居一品且兼有尚书,而且他们不少人都是帝师出身,且是前朝功臣,因此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受到了皇帝的尊敬和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皇帝大多予以了通过,而不再召见其他官员进行商议,而这则使得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决策权。

于是,仁宣年间的内阁权力得以不断加强,已经逐渐成为凌驾于六部之上的存在。而内阁权力的不断增大,直接恶果便是明中期以后皇权与阁权的斗争,导致皇帝与外廷势同水火,进而导致了内廷的强势崛起。

与此同时,前朝的临时职位“巡抚”在宣宗使其开始出现的极为频繁,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职位的制度化,同时巡抚通常还兼提督军务或参理军务,于是“总督”这个职位的雏形也开始出现,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文官崛起的速度,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开始了文强武弱的局面。

隐患之三:战略收缩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却为明朝的灭亡埋下隐患

历经朱棣的五次北伐,使得仁宣两朝北部边境较为平静,再加上永乐年间多次对外用兵,使得国力遭受了一定损耗,因此仁宣年间明朝开始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尤其是在明宣宗朱瞻基年间体现的极为明显。

蒙古方面,遭受到明成祖朱棣打击的鞑靼就此一蹶不振(五次北伐四次针对鞑靼),却没想到瓦剌竟然趁机崛起,而在瓦剌打击下的鞑靼不断被迫东迁,结果又遭受了兀良哈惕各卫的抵触。迫于形势的鞑靼太师阿鲁台被迫与明廷修好,然而明朝的战略收缩使得虚弱的阿鲁台并未获得多少帮助,结果在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的母纳山之战中,阿鲁台被瓦剌击杀,瓦剌已经成为了草原新的统治者。

明宣宗的战略收缩,使得瓦剌趁机得以崛起,为此后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祸根。与此同时,他的主动撤兵安南,最终也使得明朝彻底丧失了对安南的统治。

此外,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则从宣德五年(1430年)开始南迁,明宣宗北巡期间便曾率兵三千与朵颜三卫交手,然而经过长期斗争,朵颜三卫还是占据了大宁地区,并在正统初年便已经驻牧于明蓟辽边外的潇河、老哈河一带,并活跃于整个漠南地区。

而朱瞻基最要命的失误便是奴儿干都司的内迁,宣德五年(1430年)时,薛禄建议将边境防务集中于开平一带,而放弃开平的前沿戍区,以便缩短供应线。结果,最终的结果证明这是个严重的战略错误,明朝对辽东的管理本就不强,在失去了兀良哈三卫的屏障,又将开平前沿全部放弃,最终导致明朝在辽东陷入被动,并彻底经营辽东失败,不仅丧失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更为明末辽东局势的持续恶化埋下了祸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既不是嫡长子也非宠妃所出的玄烨,为什么会被选为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盛宠之将门嫡妃,御宠嫡妃小说,霸宠嫡妃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玄烨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以一己之力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来者尊称为“千古一帝”。但康熙最杰出的地方可不是这个,而是他敢与天斗,战胜了天花,拯救

  • 孙权差不多都耗死了自己的对手 孙权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老三国孙权是哪一集死的,孙权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诸葛亮先死还是孙权先死

    对孙权统一天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历史上,相比其他很多著名人物,孙权确实是去世的比较晚。孙权去世的时候,曹操已经死了32年,刘备已经死了29年,诸葛亮也死了十八年。当时蜀国这边,正是刘禅在位,内政混乱。魏国那边,司马懿已经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而且也已经在一

  • 历史上真实的薛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情?有何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甄嬛真实历史人物,历史真实的魏丑夫,武则天历史真实形象

    对薛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中国历史上,姓薛的将领较多,例如南朝时期的薛安都、唐朝时期的薛仁贵等。在明朝,也有一位姓薛的名将,此人名叫薛禄,他历经5朝,救了朱棣两次性命,连续8代人保卫明朝,是一位值得敬佩的英雄。薛禄是青岛人(祖籍陕西),出生于元朝末年,当时山

  • 孙权借荆州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吗 实际上孙权是大赚特赚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一个孙权要不要拆了,什么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是指谁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孙权借荆州,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演义中,孙权为了笼络刘备,把荆州借给了刘备,把妹妹嫁给了刘备,结果最终刘备还是和他分道扬镳了,并没有打算把荆州还给孙权,看起来孙权似乎被坑了,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过如果我们站在正史的角度来看,孙权此举其实并没有亏,反而是大赚特赚!赔

  • 成为山阳公后刘协如果去益州,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山阳公刘协后人,山阳公刘协,山阳公的两个女儿结局

    若刘协成为山阳公后逃往益州,他的结局会如何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公元220年,曹操还师于洛阳,在此之后,曹操一病不起。或许是因为曹操戎马征战一生,以至于身上大小伤病无数,或许是此前关羽威震华夏,让曹操受到了不小的惊吓,因此,曹操此次在洛阳的重病没能治愈,最终离世。曹操去世后,

  • 张颌能在汉中之战硬刚张飞 张颌面对赵云为何秒怂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飞张郃三五十合,张飞击败张郃了吗,张郃为什么打不过张飞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张颌和赵云,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郃与张飞都是三国中的名将,一个是蜀汉五虎上将,而另一个是曹魏五子良将,都可谓是各国的支柱性大将。而且张郃曾与张飞大战二十回合不分胜负,“人皆惊惧”,甚至连诸葛亮都对张郃的武艺忌惮不已。但在蜀汉有一员猛将,堪称就是张郃的噩梦,几乎遇到此

  • 孝文帝对皇后如此上心 孝文帝临死前为何还要赐死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皇帝见到太后要下跪吗,安陵容凭啥觉得皇上会更喜欢他,孝庄太后辅佐了哪三位皇帝

    对孝文帝和皇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孝文帝对冯皇后可是恩宠有加,即便她给孝文帝带上绿帽子也没忍心杀了她,可为什么在他驾崩时要赐死冯皇后,我认为可能是这两方面原因。一,不能违背“祖制”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他们入主中原之前,鲜卑首领继承人的册立往往依赖于母族的

  • 是仪:东吴德高望重的大臣,活了81岁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自古忠臣不得善终下句,历史上得到善终的名将,张学良看到于凤至墓碑上说了一句话

    他是东吴重臣,为人正直,活了八十一岁善终,那么此人是谁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是仪,三国时期吴国大臣,也是孙权极为尊重的一位老臣,他曾两朝(东汉、东吴)为官,为人正直谦虚、忠心耿耿,来看看他的生平经历吧。是仪最开始只是一个县吏,建安元年,也就是汉献帝刘协登基初期,是仪迁居到了会

  • 宋朝宦官童贯真的是奸臣吗?他的一生有何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著名宦官,宋朝童贯,宋代国子监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童贯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水浒》的读者基本上说起方腊都恨得牙根儿痒痒,恨不得亲手揍一顿这个无耻小人。当然,作为小说肯定有演义的成分,虽然方腊位列“六贼”之一,但是他并不是完完全全的乱臣贼子。虽然有个人的野心和私欲,这个身居要职的大太监还是位北宋朝廷立过功劳,做

  • 石碏为什么要大义灭请,杀了自己的亲儿子?和卫武公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义帝是谁杀死的,大义意思,石碏大义灭亲原文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石碏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恶吁及厚笃忠纯,大义无私遂灭亲。后代奸邪残骨肉,屡援斯语陷良臣。石碏,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为人敦厚老实,精明能干。但是他的儿子石厚却生性顽劣,且不听人劝。公元前719年,石厚伙同州吁弑杀卫桓公,而后自立为君。但是州吁弑君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