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辽朝时期的四时捺钵制度是什么?

揭秘:辽朝时期的四时捺钵制度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883 更新时间:2024/1/23 9:46:33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是指辽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1]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春捺钵

春捺钵也称“春水”,意为春渔于水,地点一般在长春州(吉林白城市)东北35里的鸭子河泺,又名鱼儿泺,即今吉林省大安月亮泡。《辽史·营卫志》对鸭子河泺的描述是:“鸭子河泺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埚,多榆柳杏林。”

人王易《重编燕北录》则说:“春捺钵多于长春州东北三十里就泺甸住坐。”正月上旬皇帝的车帐自辽上京出发,到达鸭子河泺以后先在冰上搭起帐篷,凿冰钩鱼。钩鱼开始以前先派人于河上、下游截鱼,以防逃散。钩得头鱼,即于大帐置酒设宴,皇帝命前来祝贺的女真各部酋长依次歌舞,上寿助兴。

待冰雪消融,天鹅飞回,乃纵鹰捕鹅猎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其时皇帝冠巾时服,系玉束带,于上风观望。有鹅之处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天鹅受惊而起,左右围骑举旗猛挥。皇帝得到头鹅以后,首献宗庙,祭祀祖先,然后群臣各献酒果,纵饮作乐。

夏捺钵

夏捺钵的主要地点为吐儿山,位于黑山东北。四月中旬皇帝起牙帐,车驾到达夏捺钵所在即将车马停驻山中,皇帝主持北、南臣僚会议,与北面、南面大臣会商决策军国大政。北面、南面官制在中国历史上是辽人与时俱进的大胆创造,可谓首开一国两制的先例。

北面官制以契丹故有的官制为基础而有所发展,又称“国制”,主要管理同契丹人相关的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制借鉴唐朝官制而加以变通,又称“汉制”,主要任务是治理州县、掌管财赋、分领汉军。《辽史·百官制》称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乃是对于北、南面官制的准确概括。

北、南臣僚会议是皇帝主持的北、南面官最高层的集会,会议结束以后皇帝拔牙帐前往行猎地点,游猎张鹰,讲习武艺。契丹官员和少量汉官扈从随行,这样有关契丹人的宫帐、部族、兵机、群牧之政即可由皇帝随时处理;大部分汉官则离开捺钵返回中京,按旨处理有关汉人的日常政务。

秋捺钵

秋捺钵也称“秋山”,意为秋猎于山。《辽史·营卫志》说秋捺钵在“永州西北五十里”伏虎林,这里的“永州”,辽史专家傅乐焕所著《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年版)认为当为“庆州”之误。因为穆宗、景宗、圣宗、道宗和天祚帝时的秋山均在庆州,因而伏虎林也应在庆州附近。

《辽史·营卫志》在言及秋捺钵时说:“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除了猎虎以外,秋捺钵还有射鹿的安排。每年7月皇帝的车驾到达秋捺钵,皇族与高官分布于山中泺水之侧,待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模仿鹿鸣,鹿乃纷纷奔跑而至,于是开始射鹿,俗称“舐碱鹿”,又称“呼鹿”。

冬捺钵

冬捺钵在永州东南30里的广平淀,东西20里,南北10余里,地甚平坦,四望皆积沙,树木多榆柳。由于其地多沙,冬月稍暖,所以皇帝牙帐于此坐冬避寒,召开北、南臣僚会议,兼受北宋及诸国贡礼,得暇时则外出校猎习武。

北宋学家苏辙使辽时所作《虏帐》诗,曾记述广平淀的冬捺钵:“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从官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舂粱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朝廷经略穷海宇,岁遗缯絮消顽凶。我来致命适寒苦,积雪日坚不融。联翩岁旦有来使,屈指已复过奚封。”

“礼成即日卷庐帐,钓鱼射鹅沧海东。秋山既罢复来此,往返岁岁如旋蓬。弯弓射猎本天性,拱手朝会愁心胸。甘心五饵堕吾术,势类畜鸟游樊笼。祥符圣人会天意,至今燕赵常耕农。尔曹饮食自谓得,岂识图霸先和戎。”(《奉使契丹二十八首·虏帐》,《栾城集》卷一六)

诗中暴露的正统观念固然一无可取,应予否定,不过诗人对于冬捺钵的描绘却形神毕具、惟妙惟肖。至于其中“钓鱼”的说法,乃是苏辙走马观花而产生的误判,实际上正如程大昌《演繁露》引用久居契丹的“思乡人”武珪所言当以“钩鱼”为是,辽人捕鱼的方式与宋人毕竟是大不相同的。

而关于冬捺钵中皇帝行宫幕帐的形制规模,元人所撰《辽史·营卫志》则留下了珍贵的实录:“皇帝牙帐以枪为硬寨,用绳连系。每枪下黑毡伞一,以庇卫士风雪。枪外小毡帐一层,每帐五人,各执兵仗为禁卫。南有省方殿,殿北约二里日寿宁殿,皆木柱竹榱,以毡为盖,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绯绣额。”

“又以黄布绣龙为地障,窗、桶皆以毡为之,傅以黄油绢。基高尺余,两厢廊庑亦以毡盖,无门户。省方殿北有鹿皮障,帐次北有八方公用殿。寿宁殿北有长春帐,卫以硬寨。宫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日轮番千人祗直。禁围外卓枪为寨,夜则拔枪移卓御寝帐。周围拒马,外设铺,传铃宿卫。”

其中所说的“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绯绣额”和“黄布绣龙”的豪华装饰无疑蕴涵着中原文化的重要影响,但是便于迁移挪动的毡帐式宫殿却继承了北方民族所居穹庐的古老传统,实际上乃为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相激相融的结晶,从而充分体现了番、汉合一的特点,使其成为辽朝多民族政权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赵云到底是怎么死的 正史和野史又是怎么说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对赵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他们两个配合的很好,赵云帮助刘备掌管骑兵。在徐州的时候,刘备被曹操打败了。当时赵云遇到了刘备,两个人同床网民。赵云还帮助刘备招募士兵。对外宣称也是以刘备的名义,并没有提及袁绍,那个时候赵云随着刘备到荆州。在新野的时候,赵云生擒了夏侯兰

  • 同是汝南袁氏,袁术的名望缺不如袁绍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汝南袁氏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众所周知,汉末三国是士族门阀崛起并成为社会主导阶层的时代。被称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最早崛起的士族门阀之一,在东汉末年出现了袁绍和袁术两位风云人物。有意思的是,同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袁术的名望却一直不如袁绍。这又是为什么

  • 为何说唐中宗李哲一生毁在了女人手里?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景龙四年六月,唐中宗李哲突然急病去世,据说身上呈显出中毒症状,时年五十五岁。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韦皇后与哥哥韦温商量,暂时隐瞒消息,抓紧布署,由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二人辅政,留守东都洛阳,派大将军赵承恩和太监薛崇简带领五百军士赶往筠州,监视谯王李重福。立

  • 努尔哈赤的第三个女儿,莽古济有着怎样的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莽古济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公主,集皇家之富贵,养尊处优,择一良辰吉日,嫁予名门望族,婚后亦是万人之上。那是安定时期的公主。乱世就并非如此了,如果恰逢乱世中的开国之初,小公主们的日子未必比平民好多少——清代最初的掌舵人是太祖努尔哈赤,真正的大野心家,从两个

  • 为什么说李忱的一生注定不平凡?他是刻意装疯卖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忱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唐朝第十六位皇帝李忱从出生开始就注定拥有不平凡的一生。这所谓的“不平凡”,当然不可能预知未来是好是坏,只是在他身上有些非寻常的因素,会让人觉得:恩…他好像和我们不一样?李忱的母亲,是罪人家的妾室,丈夫因为谋反被杀,自己则入宫为奴,

  • 赵云临死前说了什么 诸葛亮听后为什么又气又羞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云之死,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赵云一生也是有着无数的传奇故事,七进七出在数万曹军中救出还是襁褓之中的阿斗刘禅,更是阵挑文丑,还就下了公孙瓒这位猛将,后来在汉水更是威慑魏国张郃与徐晃两位大将,从而救出同为五虎将的黄忠!赵云的一生真可谓传奇。赵云原本跟随着公孙瓒,但是公孙瓒死

  • 桓,灵二帝究竟是谁?为何会让枭雄刘备如此叹息痛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灵究竟是谁,为何会让枭雄刘备叹息痛恨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志(132年—167年),即汉桓帝(146~167年在位),字意,生于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

  • 晋妃的一生是怎样的?她与乾陵的年龄差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XXX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当你知道乾隆和富察皇后“今生无缘,来生相会”,会觉得优美又伤感;当你知道乾隆和令妃“相依相守,承欢膝下”,又会认为爱情就该是这个样子;当你看见继后不惜断发也要义绝,不禁对她,甚至对皇帝都心生怜悯;然而,当你知道88岁的乾隆还要娶

  • 金宣宗完颜珣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完颜承麟统领的都是临时组建,老弱病残的队伍。先帝宣宗皇帝时,曾经的作战组织“猛安谋克”制度失效了,所以,队列很散乱,行走的也很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此时,他一反常态,出征从来不离的马让给一个老兵,自己坐上了仅有的一辆破车,半躺半仰,眯缝这眼睛,似睡非睡。他脑

  • 朱植的一生是怎样的?朱棣对他是什么态度?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植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此人,头脑无比清醒,起事时与登基后的政策决然不同,就是佐证。在义军中,他豪气万丈,提拔各路能人良将,凡事讲究个“义”字。登基以后,则选择立刻分封同姓诸侯王,把自己的儿子们分派到各地,占领疆土。其实有时候,皇帝的一个行为你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