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鲁肃有什么突出战绩吗?他为何能有其他三位都督齐名?

鲁肃有什么突出战绩吗?他为何能有其他三位都督齐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092 更新时间:2024/1/24 1:26:09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鲁肃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熟读历史的同学都知道,三国时期,东吴有四大都督:打赢了赤壁之战的周瑜,兵不血刃袭取荆州的吕蒙,夷陵之战大获全胜的陆逊,还有一位呢,就是没有什么过人战绩的鲁肃。身为东吴第二代大都督,鲁肃似乎就是一位忠厚长者的形象,既无扭转乾坤之功,也无开疆拓土之能,这样的一个人,可以和其它三位都督并列吗?

探讨问题之前,咱们先简单介绍一下鲁肃。

鲁肃为人

《三国志》记载: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临淮郡,在三国时期应该叫下邳国,属于徐州。鲁肃家里富有,乐善好施,很得民望,当初周瑜部队缺粮,去找鲁肃,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将其中一囷给了周瑜。

这种行为近乎“败家子”,但乱世当中,财散则人聚。从这里能看出,鲁肃是一个有着宏大格局的人,不会在小事上斤斤计较。

所以说,评价鲁肃,我们重点要看他那常人所不及的战略眼光。

战略眼光

1.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这是鲁肃第一次见孙权,二人在榻上对饮时,鲁肃提出的观点,所以有人称之为“榻上策”,让孙权鼎足江东,并趁着北方多事,积极进取荆州,然后效仿刘邦,自己立业: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在这个时候,能看出汉室不可扶,还是挺了不起的。

鲁肃这个战略很宏大,执行起来也坎坷,孙权用了五年时间,三伐黄祖,才打下江夏。而孙权称帝,差不多是三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2.孙刘联盟

计划赶不上变化,孙权攻打荆州的速度太慢,刚击败黄祖,刘表病逝,曹操大军南下,又该如何呢?

鲁肃借吊丧为名,想要先探听虚实,再做决定。等鲁肃到达,荆州投降,刘备败于当阳,曹操大军即将顺流东下,在这种情况下,鲁肃当机立断,劝说刘备和孙权合力抗曹。

孙刘联盟这个战略思想,最早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此时由鲁肃主动发起,之后才有了诸葛亮智激孙权,联合抗曹的故事。

鲁肃毕生都在用心维护孙刘联盟,因为这是能和曹操抗衡的唯一办法。后来刘备取西川,留关羽守荆州,双方纠纷不断,鲁肃都好言安抚。和强势高傲的关羽相处,想必鲁肃受了不少委屈。

但,最大的敌人是曹操,如果打内耗,哪怕自己占了便宜,但联盟整体力量遭到损失,都是得不偿失的。就这一点来看,鲁肃的战略眼光高于周瑜、吕蒙等人。后来吕蒙袭取荆州,引发夷陵大战,尽管东吴因此扩大了领土,但站在宏观角度看,孙刘两家整体力量极速下降,即使后来又和好,也很难再和曹魏争锋,进入慢性死亡。

3.借荆州

借荆州,其实属于孙刘联盟的一环,但这件事影响重大,所以单独拿出来。

赤壁之战后,周瑜北上攻打南郡,刘备南下荆南四郡。之后鲁肃主张将荆州借给刘备,说是借荆州,其实只是借南郡,荆南四郡本来就是刘备打下来的。

借荆州这件事有两面性:

好处是:让刘备直面曹操的兵锋,因为刘备的荆南四郡是后方,不和曹军直接接触,把南郡让给刘备,这样刘备负责西线,东吴可以集中兵力在东线,打淮南。

坏处是:刘备掐住南郡,那孙权就不能打益州了。

那么,对东吴而言,到底是攻打淮南好,还是攻打益州好呢?

在笑谈君看来,肯定是攻打益州好,这就相当于《隆中对》的进化版了嘛!此时曹操在和马超纠缠,没空搭理这边,机会难得,凭周瑜、甘宁的能力,打下益州应该不成什么问题,但是尴尬的是——都计划好要出兵了,周瑜死了。

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攻打益州,长途跋涉,没有周瑜这样的人物,恐怕不好办。

所以鲁肃主张把荆州借给刘备,个人认为是正确的选择,这个时候,需要有人来分担压力,把刘备一直压在后方,不光刘备使不上力,甚至东吴还得分兵去防刘备偷后路,何必呢?而得知孙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曹操吓得笔都掉到了地上。

所以,整体看来,二代都督鲁肃,拥有高人一筹的战略眼光,并且能随着形势,灵活应变。他和诸葛亮两人,遥相呼应,稳稳地维持着孙刘联盟这条战线,虽终其一生,没有打过足够分量的大仗,但他对得起周瑜的临终举荐之恩,完全有资格并立四大都督之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有借无还的刘备,被后世称为仁义之士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下列典故与项羽有关的事是哪个,刘备以德服人的典故,刘备以德服人

    刘备借了荆州之后都没有主动奉还,为何还被后世称赞“仁义”?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爆发了赤壁之战,在周瑜的主攻之下,曹操战败而逃,而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则被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家瓜分。当时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和长江以北的江夏郡,孙权得到长江以南

  • 宋朝第一位太子赵元僖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匡胤多少岁死亡,那些英年早逝的明星们,英年早逝一般指多少岁

    皇太子是中国古代对皇帝之位继任者的专属称谓。能被册封为太子的人,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由于太子的身份比较敏感,所以在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皇帝往往不册封太子。比如从唐末到宋初的这百余年时间里出现过多位皇帝,却没有出现过一位太子。直至宋朝建立后,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位

  • 历史上的胡善祥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上朱瞻基的皇后,历史上胡善祥的结局,历史上胡善祥和汉王发生了什么

    近日,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朝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直在追剧的人应该已经看到宣德皇帝朱瞻基废黜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理由是胡善祥早年与汉王朱高煦有染。大家应该知道,胡善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也确实是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的胡善祥为什么被废?她是不是真的与汉王朱

  • 五代十帝元老重臣的冯道,一生有多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荣枯鉴冯道,首席活太师,五代十国不倒翁宰相冯道

    说到冯道,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段时期,唐末盛行节度使制度,节度使分外猖狂,割据一时。在这皇权更迭,分外动荡的时代,有一位叫做冯道的大臣,被后世的史学家称为五代十国最传奇的人。因为,在冯道短暂的一生中,他竟然一生经历了4个朝代,给10位皇帝做官。冯道的家境较为普通,既不贫

  • 成吉思汗把汗位传给窝阔台,军队为何不交给他?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1219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花剌子模前夕,他的妻子提出先在四个嫡子中选出汗位继承人,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也无法确定是否会有意外发生。这是成吉思汗第一次面临继承人问题。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当时最有继承权是成吉思汗的四个嫡子,他们是: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

  • 历史上的周瑜是怎样的?他的才能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正史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周瑜有多厉害,周瑜历史上是怎样的人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周瑜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大家的脑海中,整个东吴君臣的形象似乎并不好,甚至有些人很惹人讨厌。 人们有这种情绪,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用。 事实上,无论是孙氏父子,还是老谋深算的张昭,军事天才吕蒙,这些人都是当世的英雄豪杰,不比曹操和刘备两个集团中的人差,

  • 沐英的一生遵循怎样的原则?他为何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自我遵循的原则是,一生当中常常会遇到某个人,一生中会遇到一个人他打破你的原则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沐英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南京市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它不仅有十亿不卖的说法,还因为它的出现曾经牵出了几百件珍贵文物的下落,这件镇馆之宝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当时的文物部门通过调查发现,这件梅瓶是一个盗墓团伙转卖到市场上来的,很快他们就被民警抓获,经

  • 唐太宗李世民的套路有多深?他是明君还是奸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真实的李世民是这样的,唐太宗李世民是哪里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唐太宗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细数唐朝以前的朝代,能被称为奸雄的人物少之又少,刘邦一个,曹操一个,唐太宗常常不按常理出牌。李渊在反隋之前,李世民空有一身文韬武略,但是作为次子,李世民很少得到父亲的疼爱和重用;李渊在反击隋朝期间,作为次子的李世民率先站出来为父

  • 慕容垂是个怎样的人?他犯过哪两个错误?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纳兰性德妻子,慕容恪和慕容垂,犯过错误的人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慕容垂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尔虞我诈的乱世中,人情寡淡,杀戮与血腥无不充斥着整个朝代。慕容氏家族作为金庸笔下的名门望族,在十六国时期同样是个强盛的家族,在这个家族里人才辈出,作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五子,慕容垂的出现无疑又给这个家族和历史增添了几笔传奇的

  • 王莽是个怎样的君主?他都有哪些事迹呢?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莽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中的王莽,王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莽虽然被视作是篡汉的贼人,但实际上他是被拥立上去的,西汉末年颓败的江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君主,王莽正是这黑暗中的一道光。王莽是西汉末年的权臣,因为人谦恭,礼贤下士,在朝廷中颇有威望。在西汉后期贵族奢靡百姓困苦的现实中,王莽勤俭爱民的主张犹如黑暗中的一抹亮色,被那些良知尚存的朝廷大臣视为拯救大汉危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