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为何想要复兴分封制?最后又为何不了了之?

李世民为何想要复兴分封制?最后又为何不了了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040 更新时间:2024/1/21 7:38:58

李世民为何想要复兴分封制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登基,建立汉朝。为了回报当年跟着自己打天下的一帮兄弟们,刘邦决定大封功臣。刘邦先后封了145个列侯,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其实,在古代,开国君主给大臣封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刘邦封的爵位和别人的不同,因为它有两大特点:

第一,此爵位可世袭,例如,西汉开国名将周勃被封为绛侯,后来此爵位被他的儿子周亚夫所袭。

第二,功臣除了得到爵位,还另外被赐有封地。例如,汉初第一功臣萧何被封为酂侯,食邑万户。

也许,很多人觉得刘邦是一位“大方”的君王,这些开国功臣抛头颅洒热血,获得高官厚禄是应该的。但实际上,这种做法风险极大。

一方面,开国功臣或许很优秀,但他们的子孙不一定,所以,如果爵位世袭下去,或许到了某一代,袭承爵位的公侯是奸佞之辈,对国家政局有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功臣皆有自己的封地,封地内的事务地方官不得干涉,游离于法律之外。没有法律的限制,很容易滋生许多犯罪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不是唐朝的开国君主,但唐朝的江山大多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世民本人对刘邦较为推崇,李世民曾评价刘邦:

“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旧唐书·王珪传》)

李世民赞扬刘邦的用人策略,同时,他还认为刘邦分封功臣的做法可以效仿。贞观十三年,李世民看着当年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逐渐变老,于是心生感慨,打算派宗室大臣和开国功臣们刀到外地担任刺史,而且可以世袭。唐朝的“刺史”实际上相当于汉朝时期的“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不仅管民事,还管军事,可谓封疆大吏。李世民封功臣为世袭刺史,实际上就相当于给了他们封地。

这种做法很快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开国大臣于志宁曾:

“古今事殊恐,此非久安之道!”

唐初著名宰相马周(当时担任中书舍人)也上疏说:

、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傥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

马周的意思是说:像尧舜这样的贤人,他们的儿子还有丹朱、商均那样不肖的儿子。倘若刺史爵位可以世袭,万一子孙不贤,就害了当地百姓。因此,封功臣们为世袭刺史,实际上时候害他们,万一他们的子孙不肖,他们全家都会受到牵连。

虽然群臣都在劝告,但李世民似乎心意已决,他觉得他唯有这样做,才能对得起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而这些功臣中,首当其冲之人就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哥。在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长孙无忌排名第一。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那些唐朝的开国功臣都眼巴巴的看着长孙无忌怎么应对,若长孙无忌出面拒绝,其他人就好办了。

果然,没过多久,李世民就召长孙无忌入宫。长孙无忌此时担任司空(职位)、赵国公(爵位),李世民又提出封长孙无忌为赵州刺史,可世袭。长孙无忌不愿接受这个职位,说:

“两汉罢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协事宜。今因臣等,复有变更,恐紊圣朝纲纪;且后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宪,自取诛夷……”

长孙无忌的意思是:两汉时期,朝廷就意识到公侯担任太守的弊端,因此革除了这个弊病。如今因为我们这些功臣,又要重蹈覆辙,很不合理。若你把我派到外地世袭刺史,要是我的后代出现不肖子孙,触犯国家法律,到时候我们长孙家族就自取灭亡了。

对于长孙无忌的解释,李世民自然不屑,他本想封功臣们为世袭刺史,如果连长孙无忌都不答应,其他大臣自然也不敢答应。李世民在和长孙无忌一番激烈的奏对后,大动肝火,长孙无忌不敢继续反驳下去,只得默默回家。

长孙无忌回家并非默认了这一结果,而是派了一个关键的人物再来劝李世民,此人就是长孙无忌的儿媳妇长乐公主。《资治通鉴》有言:

无忌又因子妇长乐公主固请于上。

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的长女,因为是嫡出公主中最大的一个,从小就饱受李世民喜爱。长大后,为了不让长乐公主受委屈,李世民把长乐公主许配给了她的表哥长孙冲,也就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子。

正是因为长乐公主在李世民心中地位不一般,因此长孙无忌才把自己的难处给儿媳妇说,让儿媳妇入宫继续劝李世民。

长乐公主入宫,改变了套路,他不再以大臣的角度来劝说这个问题,而是站在皇家的立场上。长乐公主的意思是说:

“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

意思是:这些大臣为了唐朝披荆斩棘,今天好不容易天下统一,你为何要把他们赶到外地呢,这和那些流放的徒刑犯有何区别,如果这样做了,人家怎么看待咱们皇家呢?

长乐公主的话果然让李世民心软,李世民注重自己的名声,他可不想留下“流放功臣”的名声,因此抱怨一通后,不再提世封刺史之事,此时终于“圆满”解决。

笔者认为,长孙无忌作为贞观年间第一功臣,他的智慧自然非同一般。在劝说李世民的过程中,长孙无忌却和之前的于志宁、马周一样,从一个大臣的角度出发,担心不肖子孙会害了自己。唯有长乐公主另辟蹊径,认为此举会损害皇家名声,果然奏效,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颇有《触龙说赵太后》之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张献忠和李自成齐名 两人的后世名声为何截然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张献忠和李自成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明朝末年天宅人祸不断,尽管崇祯皇帝奋力抢救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但依旧无力回天,对外有清兵虎视眈眈,对内有农民起义不断,在所有的农民起义军中,当属李自成和张献忠最为著名,因为两人是齐名的,但两人在后世的名声却截然不同。张献忠被称作“杀

  • 雍正身边有四大宠臣 乾隆继位后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雍正宠臣,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当年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大都成了逛街遛鸟的纨绔子弟,九王夺嫡使文治武功的康爷爷身心疲惫,国库亏空、吏治腐败、民怨四起,大清的江山只剩下一个空架子。1723年,康爷爷带着向天再借五百年的豪情壮气,驾崩于畅春园,雍王爷接手了他阿玛留下来的烂摊子。

  • 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已手握兵权,还惧怕符彦卿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赵匡胤为何要对一小小武将符彦卿畏畏缩缩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开始失去对周边地区之钳制,安史之乱之爆发也标志唐朝由盛转衰,中原自此走向群雄争霸局面。后周之主柴荣本怀雄心壮志,意图统一中原,奈何其中途夭折,导致兵马元帅赵匡胤趁机而入,抓住

  • 宋哲宗孟皇后为何会被废黜?后位的废黜为她带来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孟皇后(昭慈圣献皇后孟氏)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自汉景帝废黜薄皇后开始,历史上有了废后,两千年帝制时代,废后似乎一直是悲剧的代名词,有些皇后真的是因为过错被废,但更多的只是她们不再被宠爱了,新人在侧,有几个还记得旧人呢?不过历史总在特定的时候带来特定的惊喜

  • 历史上宋王朝有哪几位皇帝膝下无子?这也是王朝命运多舛原因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宋王朝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奇葩的朝代,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结束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乱世,建立了北宋政权,坐拥着当时最强的文明、享有最令人艳羡的财富和最有名的文臣武将。如若宋朝皇室子嗣可以一代一代延绵下去,极有可能创造如大唐盛世一般的

  • 关于朱高炽的死因,有哪些推测?他有什么显著特点?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高炽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明朝有两位在位时间较短的皇帝,一位是明仁宗朱高炽,一位是明光宗朱常洛,这两位皇帝,一个在位仅十个月,一个在位仅一个月,明光宗之死虽然也是一团迷雾,但至少大概知道死于“红丸案”,案情的脉络基本清晰,可明仁宗朱高炽离世的传言却是纷繁

  • 为秦国奔走半生的张仪晚年时却被赶出秦国,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纵横家张仪:为秦国奔走半生,晚年却被秦武王驱逐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显著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从而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秦国、楚国、齐国、燕国

  • 玫贵妃有着怎样的经历?她经历过几次升位与降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玫贵妃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电视剧《如懿传》中有一个配角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性格鲜明却的玫嫔白蕊姬,她出身宫女,为皇帝诞育皇子,却被人暗算,自己的孩子生而夭折。只要看看乾隆帝的后宫便知,其实白蕊姬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历史上的确有一位玫嫔,那就是

  • 刘邦能得天下是因为有“初汉三杰”?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够从西楚霸王项羽手里夺取天下建立汉朝,全得意于手下有三位杰出人才:张良,萧何,韩信。他们就是“初汉三杰”。网络配图很多人对汉初三杰并不陌生但是有一个人的功劳去不输给这三人但是却没有被刘邦列入汉初三杰里面,那这个人是谁到底为什么他被后人知之甚少。此人就是陈平,陈平的“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起了重

  • 揭秘昏君贤君的另外一面:王莽为灾民不吃肉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名将霍去病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出兵打仗时士卒缺粮,手下的兵都饿死了,而他自己一车车的吃食,宁可发臭,也不分点儿出去。当兵的饿得站不起来,而他还在画定球场,踢球玩乐。元始二年四月,华北先是大旱,继之蝗灾,百姓纷纷流亡,王莽坚持不吃肉,以示与民同苦。网络配图公孙瓒没有参与讨伐董卓,所以“三英战吕布”子虚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