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八王之乱的后果是谁种下的?司马炎为何要大肆分封藩王

八王之乱的后果是谁种下的?司马炎为何要大肆分封藩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160 更新时间:2024/1/4 14:25:16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八王之乱的后果是谁种下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藩王作乱屡屡发生,但不管是西汉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还是明朝建文帝时期的“靖难之役”,在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及西晋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不仅持续时间长(16年),而且过程极其复杂,战争规模和对国家的破坏程度也远超其他时期的藩王之乱。

“八王之乱”实际上参与者远不止八个藩王,只是《晋书》中把主要参与的八位藩王汇为一个列传,故称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苦果,实际上是晋武帝司马炎一手种下的,而且,司马炎当时还以为他大肆分封藩王是多么聪明的举措。

一、自以为是:司马炎大肆封藩

众所周知,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来,中华大地先是陷入群雄逐鹿,而后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西晋,乱世终于终结,进入了大一统时代。但西晋这个“大一统”太过短暂,司马炎死后,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把天下搅得稀碎,直接导致中国古代300年的动乱历史。说起八王之乱,还要从司马炎分封藩王开始说起。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从此,司马家族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司马氏取代曹魏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曹魏最后一位皇帝曹奂(魏元帝)禅位,建立西晋。有意思的是,在45年前,魏文帝曹丕也是用同样的方式逼迫汉献帝禅位。所以,司马炎登基后,有一个大问题一直困扰着他,那就是如何避免西晋王朝不被另一个士族逼下台。

司马炎分析,司马氏之所以能够取代曹魏,是因为曹魏政权中没有强有力的宗藩屏障。当年司马懿作为外臣,仅凭一场政变就轻而易举地拿下曹魏的控制权,就是因为曹魏没有建立自己的宗藩屏障。为了让西晋长治久安,司马炎做出了一个针对性的决定,那就是大肆分封藩王。

司马炎登基当年,为了能让天下一直被司马家族所掌控,司马炎一次性把司马家族27个宗室成员全部分为藩王,这些同姓藩王屏藩各大重镇,对皇权形成拱卫之势。

这些同姓藩王身居外地,不仅手中有不同数量的军队,而且部分藩王还兼任地方行政职务,意味着,军政大权大多集中在藩王手中。

面对这种状况,司马炎怡然自得,按照司马炎的想法,整个天下都在司马家族手中,若是哪个士族想窃取西晋政权,天下的藩王们为了宗族利益,自然会保卫皇室。司马炎这个看似聪明的举措,最后却直接葬送了西晋王朝。

二、黄雀在后:贾皇后独掌大权

在封地,天高皇帝远,藩王们享受着王朝的俸禄,却都在经营着自己的势力和地盘。他们可以自己招兵,可以自己选拔人才,若皇帝给他们好处,他们自然开心。若是皇帝想损害他们一丁点利益,他们却不会轻易答应。最先有动作的,就是汝南王司马亮

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子,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四叔。司马炎病重时,非常担忧太子司马衷,司马衷虽然已经有31岁,但作为太子,他有些木讷(或者说有些痴傻)。为此,司马炎挑选了两个辅政大臣,一个是自己的四叔司马亮,另一个是自己的岳父、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

但在司马炎弥留之际,皇后杨芷为了让父亲大权独揽,劝司马炎将司马亮的名字去掉了,这极大地损害了司马亮的利益。

司马衷继位后,皇后贾南风(司马衷之妻)颇有政治野心,为了除掉大权独揽的杨骏,贾南风暗中联合司马亮,让司马亮带兵入京杀掉杨骏。司马亮听闻要杀掉杨骏,二话没说就带兵进京,半路上还拉上了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的第五子)一起,最终,杨骏被灭三族。

杨骏被杀后,司马亮作为“大功臣”,又是皇帝的祖叔,位高权重,掌握了朝廷大权。贾南风好不容易送走了一个杨骏,又来了一个司马亮,于是决定除掉司马亮,若想除掉司马亮,最佳人选就是司马玮。于是,贾南风和司马玮勾结,让司马玮杀掉了司马亮。但没多久,贾南风以司马玮伪造诏书为由,设计杀掉了司马玮。司马亮和司马玮就是“八王之乱”中最先领盒饭的两位藩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上述故事简单来说,就似一组食物链。先是司马亮杀杨骏,然后司马玮杀司马亮,最后贾南风杀司马玮。这段“食物链”从发生到结束,持续了3个月的时间,期间被株连者多达数千人。结局就是:皇帝司马衷痴傻不管朝政,皇后贾南风独掌大权。

三、欲擒故纵:司马伦自立为帝

贾南风以犀利的手段清除异己,独掌政权八年,这期间,贾南风的母族许多人被委以重任。为了防止司马家族报复,贾南风时刻防备着。但是,司马家族好不容易得来的政权,如今却被一女子窃取,众位藩王不服,最先发难之人是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

原来,司马衷的长子司马遹从小得祖父司马炎喜爱,司马衷登基后,立司马遹为太子,但司马遹不是贾南风所生,为了防止太子对自己产生威胁,贾南风打算除掉太子。公元299年,贾南风设计将太子灌醉,然后让太子抄写一篇劝父亲退位的文章,事后,太子被幽禁。

此时,老谋深算的司马伦玩了一招“欲擒故纵”,他一方劝贾南风杀掉太子,另一方面暗中准备,等贾南风杀掉太子后,司马伦立即宣称“皇后陷害太子”,然后以“为太子报仇”为由,起兵捉拿皇后贾南风,最终贾南风被毒死。

之后,司马伦自封为相国,司马衷成为了傀儡皇帝。两年后,司马伦觉得同样是司马懿的子孙,他何必仅仅做一个相国呢?于是,司马伦废除司马衷,自立为帝,司马衷被幽禁于金墉城。

做了皇帝的司马伦,滥用手中的权力,不仅整日泡在后宫中,而且缺乏最基本的理政能力。最终激起了“三王起义”。这三王分别是齐王司马冏(司马炎之弟)、成都王司马颙(司马懿三弟司马孚之子)、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之子)。“三王”齐心合力,将司马伦打败,司马伦最终被赐毒酒而死,司马伦成为了“八王之乱”中第三位被杀的藩王。

这段故事简单来说就是:司马伦杀了贾南风,随后,其他三王又杀了司马伦。

四、五王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司马伦死后,三王接司马衷复位,司马冏作为最大的“功臣”,被任命为大司马,掌管朝政。之后,司马冏越来越骄傲自大,而另外两位藩王司马颙、司马颖则各自保存实力,等待机会。

第二年,司马颙觉得时机成熟,兴兵讨伐司马冏,身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之子)闻风而动,立即出兵做为内应,攻打司马冏。最终司马冏死在了他的侄子司马乂手中,司马冏成了“八王之乱”中第四位被杀的藩王。

司马乂杀掉了司马冏后,很快地控制了皇宫,挟天子而令诸侯,这样一来,司马颙没落到好处,司马乂却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公元303年,司马颙联合司马颖出兵讨伐司马乂,正在双方打持久战的时候,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瞅准机会偷袭司马乂,司马乂被捉,被活活烤死。司马乂是“八王之乱”中第五位被杀的藩王。

随着司马乂被杀,司马颖因为军事实力最强,威望最高,因此被迎入洛阳,拜为丞相。他的好战友司马颙、司马越也纷纷官居高位。不仅如此,司马颖还让司马衷立自己为皇太弟,准备接班。

只是没过多久,司马颖就被司马越和他的亲弟弟司马腾(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赶下台,关键时刻,司马颙控制了局势,为了独揽大权,司马颙废除了司马颖“皇太弟”之位,让司马颖返回封地,司马颙掌控朝政。

公元305年,司马颙协皇帝司马衷,下旨罢免司马越等人,司马越被迫起兵攻打司马颙。谁知,司马越擅长用兵,他亲率3万起兵,一路向洛阳杀来,如犁庭扫穴,势不可挡,司马颙最终惨败,司马颙父子杀人最终被杀。因此,司马颙成了“八王之乱”中第六位领盒饭的藩王。

这段历史,简单来说,就是原来的三王杀掉司马伦之后,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又相互攻伐,随后,又有两位藩王(司马乂和司马越)加入,五王混战,最终死了三个。司马颙被罢免,司马越获得胜利。

五、特殊的死法:剩余两王的结局

八王之乱,死了六个,还剩下司马颙和司马越。司马颖被杀后,司马颖成为了胜利者,独掌大权。公元307年,晋惠帝司马衷去世,他的弟弟司马炽(司马炎第二十五子)继位,是为晋怀帝。司马炽刚登基,就下诏书召之前被废“皇太弟”称号的司马颙入京,说是要封司马颙为司徒。司马颙自从上次兵败以后,一直在找翻身的机会,他得到入京的圣旨后,立即上路,没想到在半路上被司马越的人活活掐死在车里。司马颙成为“八王之乱”中第七位被杀的藩王。

此时,作为“八王之乱”中的唯一幸存的人是司马越,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晋怀帝不过是他的傀儡。司马越独揽朝政,大肆诛杀异己,朝中大臣人人自,各地纷纷起义,司马越亲自带兵讨伐。可当司马越领兵在外时,傀儡皇帝晋怀帝突然逆袭,他在后方公布司马越的罪状,下旨让各地讨伐司马越。司马越得知消息后,急火攻心,死于项城。司马越是“八王之乱”中最后一位死去的藩王。

司马颙是被掐死的,司马越却因急火攻心而死,这两个藩王特殊的死法,虽然彻底终结了八王之乱。但之后,西晋江山摇摇欲坠,各地叛乱不断,少数民族纷纷入侵,接下来五胡乱华,生灵涂炭,中原大地连续300年的大动乱时期被揭幕。

八王之乱的发生的根本并非贾南风乱政,而是西晋的藩王制度,而这一时间的始作俑者,是晋武帝司马炎,虽然司马炎当时自认为这种做法非常聪明。

八王之乱持续了仅仅16年,这16年内,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口锐减,西晋的生产力持续耗尽,各种社会矛盾爆发。八王之乱直接导致西晋政权的倒台,也导致了五胡乱华,堪称一个时代的灾难。著名学者孙立群老师曾评价:“八王之乱是西晋历史上一场触目惊心的宗室内部的大屠杀。”《晋书》评价八王之乱:

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八王之乱对历史的破坏,堪称前无古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见济如果还活着,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的概率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朱见济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却兵败被俘,在于谦等大臣的支持和孙太后的同意下,留在京城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是为明代宗。一年后,明英宗朱祁镇被放归京城,但却被朱祁钰囚禁于南宫之中长达七年。期间,朱祁钰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 杨玉环深的李隆基宠爱 李隆基最后为什么要赐死她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杨玉环被杀,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杨玉环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独得李隆基的宠爱16年,让后宫的嫔妃惊羡不已。历史上有一首诗是这样形容杨玉环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是赞美了杨玉环出色的美貌,杨玉环的美让人心动,因为她的笑容,这个荔枝哪怕是劳神费力弄

  • 崔琰为何不帮助女婿曹植,反而帮助曹丕承继世子位?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在混乱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是当时的一代英雄,志在天下,一举统一了北方,但是英雄也有年老的时候,在曹操的晚年的时候,就曾经为立储的事情犯难,在朝堂上诸多士族大臣都在支持曹丕立储,继承大统,但是其中就有一个人———崔琰。崔琰是曹植的岳父,但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在的立储问题上不帮曹植反而帮助曹丕,崔琰

  • 陈宣帝陈顼下诏北伐时,为何会派出吴明彻领兵出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东晋偏安东南地区,此后又出现了宋、齐、梁、陈这些南朝政权,虽然这些朝代进行过北伐,但却没能恢复中原,实现统一。陈朝是南朝最后一个政权,进行过南朝最后一次北伐,举全国之力却没能取得胜利,当世第一名将反而兵败被俘,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全军覆没。那么这到底是怎样一场战役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

  • 隋炀帝身为亡国之君却是千古一帝 隋炀帝都有哪些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隋炀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华文明几千年,共出了一千多位皇帝。人们对这些皇帝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其中最具争议的就是隋炀帝(杨广)了,评价一个帝王的伟大与否往往离不开一个字:功。何为功,功就是历史贡献,这位帝王留给后世多大的影响。譬如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统一度量衡

  • 英布为何会对刘邦起兵造反?他看到了韩信、彭越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自古红颜多薄命,自古帝王多无情。纵观历史长河之上万千星辰,多数帝王在平定江山,安稳百姓之后,都会对自己手中那些位高权重的能人异士、文臣武将进行一番大清洗,一来为巩固自己的帝位确保这些功臣不会出现功高盖主的现象,二来也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清平的继位环境。不过,这也是朝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毕竟大好

  • 王莽在没有篡位前的声誉很好,他为何能得到支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对王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到王莽,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但是大家关心的都是王莽的篡位、穿越,历史上对于他的记载大多都是伪君子、虚伪至极等等。王莽在我们心中一直都是一个谜团一样的存在,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真的就如所说的令人唾弃吗?其实在王莽在没有篡位之前

  • 宋襄公的仁义体现在哪些方面?他的仁义为宋国带来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对宋襄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位春秋五霸宋襄公,一生讲究仁义,即便是与楚国交战的战场上,还以仁义为主,最后确丢了性命。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小国,宋桓公病重时,太子兹甫就谏言让他的哥哥目夷继承国君。宋桓公因为目夷的母亲是个侍妾,是为庶子,所以没

  • 张郃这样惊才绝艳的将领,最后的结局为何却令人唏嘘?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东汉末年,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袁绍取冀州,张郃投之并任校尉。因破公孙瓒有功,迁为宁国中郎将。后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此后,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驻守汉中,任荡寇将军。曹丕继位之后,张郃升任左将军,封都乡侯。诸葛亮退守祁山时,张郃与蜀

  • 李弘是什么结局?死后被追封为孝敬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唐中宗李显,其实李弘才是长子。同时他也是大唐第一位被追封皇帝的皇太子,但是他因为英年早逝,也没有成为皇帝,历史上没有留下过多的事迹,所以并不为人所知。那么历史上李弘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功绩被追封为皇帝呢?又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小编会为大家一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