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杀了那么多的开国功臣 朱元璋为何没有杀徐达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的开国功臣 朱元璋为何没有杀徐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949 更新时间:2023/12/10 7:40:17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徐达,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朱元璋的出身很低,他侥幸做了皇帝后,心里很没安全感,第一件事就是大肆屠杀功臣,几乎所有的功臣都未能躲过帝王的屠刀。

朱元璋当皇帝,文治武功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要说他是残暴昏庸的皇帝,当然他不是,但要说他是仁君圣君,未免太名过其实了。

胡惟庸案”让明朝半壁江山都泡在血水里,说白了帝王要扫清障碍,是不需要任何原因的,觉得你有本事就把你办了,随便捏造个罪名就可以了。

但历史学家认为,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是为了太子朱标,这个太子跟朱元璋不同,心慈,看不得杀戮,朱元璋每次出来杀人,太子都出来阻挠,说此事不可,太残忍,久而久之朱元璋心惊胆战,觉得大明江山可能就要断送在他这个被儒家思想教化的儿子手里的。

他太善良,善良得近乎懦弱,实际上朱标也是很聪明的,就是心不狠,朱元璋就有点看不上他。

但他毕竟是朱元璋的长子,他还要将皇位传给朱元璋最喜欢的皇孙朱允炆

朱元璋也用蓝玉作为朱标的班底,大力培养,他还让蓝玉的外甥女嫁给朱标,让他成为朱标的舅父,这样来拴住蓝玉,让他更加死心塌地辅佐朱标。

可惜蓝玉后期跟朱标的关系太好,而且他又居功自傲,让朱元璋对他忌讳起来,其实朱标不死,蓝玉也不用死,朱标一死,蓝玉必须死,因为朱允炆是无法镇得住他的。

如果有蓝玉统领朝廷优秀的军事班底,哪有朱棣造反的余地?朱棣也不是对手。朱元璋过于屠戮功臣,本以为清理了朱标的武人集团,朱允炆就会高枕无忧了,谁知道“有一利必有一弊”,朱允炆也失去了最大的“保护伞”,皇位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在诸多功臣中,几乎无人能全身而退,只有一个人他的结局不错,他就是明朝第一功臣、明朝开国六公爵中的魏国公徐达。

民间传说朱元璋一直很想弄死徐达,就赐给徐达蒸鹅全宴,徐达流着泪说:“看来我活不到明天”,结果句句应验。

鹅是发物,徐达患有背疽,吃鹅有很大的毒性,但因为徐达不敢违背圣旨,结果流着泪吃下鹅肉,不久毒发身亡。

但这个传闻的可信度是不高的,纯属抹黑,因为这来自于一个笔记本小说,本身就是“野史”,再加上也不合乎逻辑。

后来我国的明史学家说,徐达虽然功劳很大,但从不结党营私,也没有超越其本分,他是十分谨慎的一个人,并且颇有城府。徐达的子孙也没有骄横跋扈的,所以朱元璋没有杀徐达的理由。

而且朱元璋要暗杀功臣,也会派御医下手,不会用这样低劣的手段,更不会弄得人尽皆知。

并且蒸鹅会让一个浑身是力气的武将毒发身亡,这事不靠谱,也没有科学依据。

徐达是一个精通兵法的人,他十分聪明,而且十分果决,当他在军队中下令的时候,“令出不二”,可见这人多么符合武将的气质,然而在朱元璋面前却木讷少言,谨慎得像不会说话一样,朱元璋不管说什么,他都用最简短的回答,从不说一句废话,可见徐达为人的谨慎。

“祸从口出”,徐达深知他的功勋太大,要想保全自身,就必须谨言慎行。虽然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但朱元璋已经变了,他不再顾忌发小的情感,内心也并无真情,随便一句话就可以要了一个功臣的命。

军事家都会下棋,也大都擅长下围棋,徐达能下赢所有的人,唯独下不过朱元璋,有一次朱元璋生气得说,你再这么让着我,我就算你“欺君之罪”,徐达唯唯诺诺。

结果下了一盘,徐达仍然输了,朱元璋更生气了,徐达说:“陛下别生气,看看棋盘上的字”,朱元璋一看,棋盘上是“万岁”两个字,一腔怒火顿时烟消云散。

在徐达平定北方时,朱元璋曾经假装要杀他,左右皆惊,李善长跪地求皇恩,朱元璋才放过徐达,有人说朱元璋是“杀一儆百”,做做样子,但实际上朱元璋是不是假戏真做,我们谁都不知道。

不过我们仔细看朱元璋诛杀功臣的时间,徐达死的时间是洪武十八年,十分耐人寻味。而朱元璋先诛杀胡惟庸,再清理淮西功臣,如果说他没有杀徐达的想法,这点也似乎说不通。

在朱元璋手底下做功臣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能够善终的徐达,可以说是很幸运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野心的几位太监,分别都是哪些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只会记住有野心的人,中国有野心吗,历史上野心最高的大臣人

    你真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野心的几位太监太监,是中国古代专门负责侍候皇上以及嫔妃等皇宫人员的,负责宫廷内杂事的奴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大大小小共经历过数十个王朝,每一个王朝都少不了太监的身影。今天,学长就盘点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野心的几位太监,每一位都是权倾朝野!排名第五的是清朝末年的太监总管李莲英

  • 新城公主死后 李治为什么会以皇后的礼仪下葬她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璎珞宁愿三跪九叩跪完整个皇宫,李治的妹妹新城公主,明朝末代公主的下场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唐朝新城公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唐高宗李治在妹妹新城公主死后将其以皇后之礼下葬,再加上新城公主墓中出土的壁画中侍女头像都被砍掉,更加引人猜想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不伦的事情发生。被父亲李世民奉为掌上明珠的女儿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有14子21女,他一生相敬相爱的女人是她的结发

  • 宫斗初级选手的王皇后是怎样的结局?下场惨过人彘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武则天王皇后萧淑妃,刘彻的母亲王皇后,美人心计王娡爱刘启吗

    唐高宗的一生中,有两位皇后。一位原配是王皇后,另一位是众所周知的武则天。历史上武则天能坐上皇权宝座,很大程度是王皇后的功劳,但是到最后王皇后却遭到物武则天阴狠无情的报复,被废甚至是惨死。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王皇后是什么样的?武则天为何要害死王皇后呢?请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王氏,名不详,并州祁县(今山西祁

  • 盘点唐朝公主中的女中豪杰 她们到底有多剽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安乐公主,大唐长公主,唐朝有才华的女子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唐朝公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说起唐朝的公主,那可是相当的有地位,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位来自大唐的女中豪杰。第一位出场的是:平阳昭公主平阳昭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三女,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母姐姐,名字和出生日期在新、旧唐书中均没有记载,但她的生平事迹可以说是震古烁今。她是一位

  • 西汉皇帝和东汉皇帝相比 东汉皇帝知名度为何那么底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西汉和东汉的皇帝,西汉皇帝评价,知名度和美誉度

    很多人都不了解汉朝皇帝,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西汉皇帝的知名度为什么会高于东汉皇帝,归根结底在于现在影视剧的宣传,现在关于两汉的影视剧基本上说的都是西汉的皇帝,关于东汉皇帝的少。其次东汉皇帝多短命,在位时间也多少是很短暂,且又多数是形同傀儡皇帝,这也是致使东汉皇帝的知名度要低于西汉皇帝的

  • 关羽身高九尺 关羽身高换做现在是多高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张飞身高八尺是多长,关羽的真实身高体重,关羽九尺到底多高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关羽身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古人的普遍观念中,对于身高有着一种极为执着的追求,通常身高是越高越好,在各种史书乃至于文学作品对于人物形象的介绍中,那一些成就越大的人物,通常身高也会很高,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是““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也就是说孔

  • 赵云和马超实力那么强 刘备为何迟迟不肯重用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一生为什么不重用赵云,三国志战略版诸葛亮赵云马超,刘备为什么不重用赵云?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马超和赵云,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以武将来说,刘备手下最厉害的武将就是《三国志 关张马黄赵传》中共列一传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人,如果以跟随刘备的时间算起,到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为止,时间最长的是关羽和张飞,跟随刘备已经35年了,赵云跟随刘备19年

  • 赵云如果和马超单挑的话 两人谁更加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马超和赵云单挑,马超单挑武将,赵云和马超单挑谁厉害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赵云和马超,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说到武艺,那自然从小说的角度比较好分析,有趣的是,赵云和马超都是五虎上将之一,一个出身河北名将辈出之地,一个出身彪悍的西凉之地,所以要判断他们中谁单挑最厉害,是相当困难的,毕竟他们也没有直接单挑过呀。所以,只能从小说的蛛丝马迹去分析了。

  • 关羽连黄忠和马超都看不起 关羽为什么认准赵云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关羽为什么看不起赵云,关羽为什么讨厌马超,关羽赵云马超

    很多人都不了解关羽和赵云,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在三国战争里,有很多英雄豪杰,他们都十分忠义,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关羽了。为什么说关羽最注重忠义二字呢,其实从他的一段故事就可以看出了。当时曹操活捉了关羽,关羽无奈被迫投降了,之后还帮曹操斩了颜良和文丑的头。因此,曹操赏赐了很多的金银珠宝给他

  • 刘备有喊过赵云四弟吗 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为什么不重用赵云?,刘备和赵云的关系,赵云为什么跟随刘备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备和赵云,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开启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创业旅程。在创业的过程中,三人与赵云相识相知,关系日益密切,加上赵云本身赤胆忠心,一身好本领,所以赵云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三人的“四弟”,甚至在有些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