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凄惨:用土囊压死草草葬郊外

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凄惨:用土囊压死草草葬郊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931 更新时间:2023/12/18 2:09:24

家训和家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从颜之推林则徐,再到曾国藩,他们都承担了这个使命。他们直接教育的是自己的子弟,间接教育的,却是中华民族亿万的子弟。

他们笔下的思想似乎放之每个时代皆准,然而,多少娓娓道来的教训却饱含着时代的血泪,先贤们是用生命给我们传道,平静而深沉的陈述不是发生在象牙塔里,而是发生在烽火遍布的历史舞台,例如公元六世纪的《颜氏家训》。

巨变梁朝才子皇帝烧书 唱衰读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554年,江南大地弥漫着兵刀和烽火,一座名叫江陵的城市,刚刚经历了梁元帝登基的热闹,又迎来北方铁蹄的踩踏和蹂躏。五万西魏军队撕碎重重军事防线,包围了江陵孤城。

这是一座有文化含量的孤城,里面有一个文化大师级别的老大——梁元帝萧绎,还有一群有文化的大臣。兵临城下之际的九月,南梁小朝廷的君臣却在举行一场规模空前的讲座,主讲者是梁元帝,讲课的内容是《老子》,讲课地点是龙光殿。《梁书》第五卷是这么记载的:“九月辛卯,世祖于龙光殿述《老子》义。”

城外,风雨飘摇,烽火连天;城内,书声琅琅,天花乱坠,一个脆弱的王朝,正在向城外的敌人展示自己强大的文化力量,书本在对抗刀锋。而在这一群人当中,就有23岁的颜之推,他当时的身份是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书。不知道这位书生的心中,在读着“道可道,非常道”的同时,会带着怎样的惊惶和恐惧。

十一月,西魏军队突破江陵城的防线,入城,开始军事上的摧毁,而饱读诗书的梁元帝萧绎,却开始文化上的摧毁。

萧绎没有去检讨军事上、政治上的教训,却把责任一股脑儿推在那些书本上。他命令手下焚烧自己那14万册的藏书,“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些珍贵的书籍,可能就在那次大火中与中华民族永远告别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烧了藏书后,梁元帝又想把自己满肚子的书也烧掉,于是奋身往火堆里跳,被左右拦住。他觉得不仅是自己的王朝完蛋了,连带着文化也完蛋了,于是拔剑击柱,哭喊:“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萧绎将一肚子失败的怒火发泄在文化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是中国史上罕见的才子皇帝,“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恐怕是中国皇帝中综合文化素质最高的。文化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文化,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却没有与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动,终致亡国。因此他烧书时的理由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这是明显的唱衰读书,恐怕也是级别最高的读书无用论者。

什么叫崩溃?不一定是身临绝境,毫无退路,而是彻底否定自己所擅长的,怀疑自己所喜爱的。梁元帝的文化观崩溃了,这个王朝在十四万卷书的残烬中崩溃了,但是不是读书真的无用,南朝的文化真的崩溃了?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文化在这次江陵城的沦陷中走到尽头,那么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繁华大唐,不可能有后来的初唐四杰,李杜文章……

梁元帝太悲观了,太小看文化了,他完蛋了,但不等于文化完蛋了。不要忘记了,这江陵城的战俘队伍中,还有一个叫颜之推的小官吏。

传承文化在军事驱赶中向北输送

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很凄惨,被敌人用土囊压死,然后草草葬在郊外。满肚子的史书文章、锦绣文采,就这样被一堆荒草掩埋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野蛮的西魏军队又进行了大肆的掳掠,据《资治通鉴》第165卷记载,西魏军队将城中数万男女当成奴婢赏赐给军队,强迫迁往长安,而弱小的孩子被丢弃或杀害,“尽俘王公以下及选百姓男女数万口为奴婢,分赏三军,驱归长安,小弱者皆杀之”。只有三百多户人家,得以免于这场强迫迁移的灾难。

此次迁移规模,有一种说法是在140万人左右,数据无从统计,但起码是几万人,而颜之推就在这支被驱赶的战俘队伍中。在迁移途中,因为饥饿和严寒,因为战马的践踏,战俘们死亡率达两三成,《资治通鉴》第165卷记载,“冻死者填满沟壑”,“而人马所践及冻死者十二三”。

悲惨的事实并没有因为迁移完成而终止,到长安后,这些幸存的男女都被贩卖为奴隶。不过,就算做奴隶也是有区别的,因为还要看你有没有文化。

南朝是一个贵族的国度,只要你是贵族,可以不读书,不学无术,却可以享有荣华富贵。然而,一旦到了西魏王朝的地盘,这套门阀制度在西魏人眼中不起作用,他们对战俘一个个进行甄别。他们问身份,你回答说:“我是贵族,是王谢家族的。”西魏政权会继续问:“会不会写字写文章?”如果你说:“不会。”西魏人就会呵斥:“去,给我去种地看马。”如果你回答:“我不是贵族,也没啥文化,只会读《论语》和《孝经》。”西魏的官吏却会马上扶你坐好,恭恭敬敬对你说:“老师,教教我们文化吧。”

这一切都被战俘身份的颜之推看在眼里,记在他的《颜氏家训》里:“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所谓“百世小人”,即在南方时,世世代代是平民,因为有了文化,到了北方,反而受人尊敬。倒是那些不通晓文化的贵族,虽然世代“冠冕”,但一到了北方,这一切都归零,他们不得不被派去干与自己以前身份不相符合的粗活,从此失去了在中国文化上的话语权。不怪战争对他们不公平,只怪自己不争气,贵族身份耽误了他们。

而颜之推本人正因为有文化,而且不是一般的有文化,所以受到了不一般的欢迎。他后来辗转到了东边的北齐,被任命为平原太守。到隋朝,他被太子杨勇召为学士。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前后的对比太具有讽刺意义了。在江陵那场焚书的熊熊大火中,读书人的代表梁元帝萧绎大呼读书无用,文化已完蛋,但是在那群征服南朝的人当中,文化却受到尊重。梁元帝因为文化而毁灭,颜之推却因为文化而保存。

其实,中国文化的轨迹当时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向被视为野蛮民族的北方政权,也正在努力向南方所持有的文化靠拢,在此半个多世纪前的北魏孝文帝就已经在大胆地汉化。对于这一批北上的战俘,他们也以文化筛选的目光进行区别对待。历史是残酷的,但是残酷也不会淹没合理的发展,在野蛮的军事迁移过程中,文化也完成了向北方的蔓延扩展。颜之推就是这次迁移当中的亮点。

血泪总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读书、放弃文化

颜之推在北方安定下来,有了家庭,有了子孙,他想起曾经的迁徙,曾经的战乱和苦难,觉得应该把这些感悟传递下去,于是,有了千古流传的《颜氏家训》。

在家训中,他痛斥南方贵族子弟享受荣华富贵却不学无术,“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明是爷们,一个个却都很娘炮,“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他们的不读书,所以其文化层次与其贵族身份很不符合,吟诗作赋时,他们就请枪手作答。别看他们拽得一个个像神仙似的,“望若神仙”,可是一旦碰到战乱,他们的贵族资本不会跟着他们一起跑,到了北方,被当成“驽材”看待。倒是那些有文化有特长的人,能随时谋取生存,“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颜之推从战乱中的遭遇得出结论,一定要在心中“常保数百卷书”,这一句话和梁元帝的“读书万卷,犹有今日”遥相呼应,一个在绝望中毁灭,一个在希望中倡导,谁对谁错,历史已给出了答案,答案就是后来璀璨的大唐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溥仪解放后的生活:植物园工作遇人跪拜很生气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溥仪去故宫,植物园溥仪生活旧址,溥仪在满洲国做的坏事

    衣服常系错扣子年过八旬的卢思聪老人是溥仪先生在植物园劳动生活的见证者。卢思聪说,溥仪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而在植物园工作又必须自食其力,结果闹了不少笑话。“他有时候出门,衣服扣子扣错了,衣襟斜着就出来了。”卢思聪说,还有时候,他想把衬衣系到裤子里面,可往往只把前面系进去,后面还露在外面。去食堂买饭的时

  • 揭开曹操至死不称帝原因:奸雄之名不是白叫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猛不死能否统一天下,刘禅为什么不抵抗就投降,三国打败仗最多的将军

    毛泽东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曾豪迈地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是一代伟人对曹操的赞许。从曹操一生的经历看,他完全实现了追求人生最高目标,即成为帝王将相的理想。特别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迎驾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条件,更是一点点将他推向了

  • 三国第一军事怪才庞统 本是周瑜接班人却遭万箭穿心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庞统献连环计是真的吗,庞统连环计被谁识破,周瑜庞统cp

    核心提示:诸葛亮看出问题的严重性,写信提醒刘备,庞统居然以小人之心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相阻。网络配图一在三国演义中,庞统可谓是一个有才学之士,不论是赤壁大战中巧授连环计,还是耒[lěi阳县日断百案,无不显示出庞统过人的才学。司马徽老先生曾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此“凤雏”

  • 三国时期:诸葛亮最敬佩的三国奇才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志里有诸葛亮吗,诸葛亮值得敬佩的地方,我了解的诸葛亮作文

    诸葛亮虽然聪明,但是他并没有自视过高,反而在三国时期,也有另诸葛亮自叹不如的奇才。究竟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小编在文章中为大家揭晓答案。图片来源于网络诸葛亮所赞的这位“子初”,就是刘巴。刘备也曾赞之曰:“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厚脸皮刘备在夸刘巴时没忘了把自己也顺带地夸了一下。

  • 吕布为何跳槽三次?吕布一生投靠过多少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在虎牢关前,张飞第一次遭遇吕布,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并一一列绝吕布曾经投靠丁原和董卓的斑斑劣迹,搞得吕布很窝火。其实,在汉末三国的混乱时期,为了活命,为了求得更大的利益,转换门庭,乃是很常见的事情。可为何单单吕布得到这顶高帽呢?最近看《三国志·吕布传》,思考吕布求职之路,有了一些不同的感悟。网络配

  • 蜀汉的文盲将军王平 掌控王牌之师击退10万曹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自诸葛亮之后,蜀国堪称帅才的将军只有姜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带有讽刺意味的俗语反映了蜀国后期军事人才的匮乏。网络配图一蜀国将军王平出身贫寒,自幼寄养在别人家里,没读过书,小小年纪便从军当兵。他先投曹操,后降刘备,凭着阵前一刀一枪拼杀,由一个士兵升为将军。王平虽打仗勇敢,但人生中

  • 蜀汉灭亡竟全因诸葛亮?你觉得这样公平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后主既降,剑阁成了孤军。姜维不服输,他要兑现与诸葛亮的承诺。在国破主降的情况下,他唯有利用邓艾和钟会不合这个唯一的条件来博一下,作为一名智将,来施展他个人舞台上最后的一次奇谋!诈降!!!借钟会之手除去邓艾,然后策动钟会谋反,抵抗司马昭派出的增援部队,最后除去钟会,复兴蜀汉。由于钟会行事不密,军士哗变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上从贫民里走出的十位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原文,王侯将相排名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当中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人世间的一切大权,是神与人的结合体,他们通过“封禅”、“祭祀”等仪式,维护着自己“天子”、“真龙”的身份。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皇帝一出生就是天潢贵胄,犹记得陈胜吴广那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唤,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历史上的那些出身低微却成功逆袭走上人

  • 关羽死后谥曰“壮繆候”是因为他大意失荆州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死后最高谥号,关羽追封谥号,关羽为什么是恶谥

    三国蜀将关羽死后谥号是“壮繆侯”,依据周公制谥法,“繆”属于恶谥,“名与实爽”,意思是名望与实际能力不相符。一方面,关羽在当时的名气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他自视甚高却身死人手,让蜀国损一员名将,又丢失一处战略要地——荆州,这对于蜀汉绝对是致命的打击。所以说他名不副实似乎也情有可原。但真的是这样吗?图片来

  • “刮骨疗毒”的历史真相:神医华佗已死十余年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志·华佗传》讲了许多华佗行医治病的故事,惟独没有替谁“刮骨疗毒”或“刮骨去毒”的记载。这是为什么呢?图片来源于网络《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将名医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写得惊心动魄,生动感人。其实正像“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一场子虚乌有,完全的“空了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