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方边患长城的使命:康熙天下一统却废长城

北方边患长城的使命:康熙天下一统却废长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55 更新时间:2024/1/20 9:40:04

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废长城?

秦筑长城,别内外,界“中国”

秦始皇吞并六国、大行“包举宇内”之志时,其宿敌匈奴正纵横于北方辽阔的草原上。早在战国时,匈奴铁骑不断劫掠内地,地处北方的赵、燕、秦三国深受其害,遂各筑长城防御。秦统一天下后,利用三国故长城,连为一体,西展至临洮,东延至辽东,筑成万余里的土石防御工程,其主观意图是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内侵,但长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已远远地超出了单纯的军事用途。

网络配图

长城外,从西北,经北部,到东北的西部,简称“三北”,是广袤万里的草原地带,由游牧民族占据。长城之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民族同游牧民族的分隔,于是在古人的认识中,就形成了“内外”这样一个新的政治地理概念。正如《后汉书》所说:“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秦修筑的长城,同自然界的山河一样,是区分内外民族与化的分界线。此后历代官方乃至民间所说的“内外”,概以长城为界。

长城之设,逐渐引起人们“中国”观念的重大变革。早在西周时已使用“中国”这个称谓,但它与当代以中国为国名完全不同。西周所称“中国”,是指西周室居于众部族及诸侯的中心地域,即“天下中心之国”,后推而广之,凡遵奉周礼的诸侯国,统称为“中国”,这里既包含血缘亲族,又包含不同地域的非血缘的政治文化同一体,但最根本的内涵,还是以文化异同来加以区分的。秦并六国,废分封,置郡县,全国统于中央,不分地域,不分文化异同,凡属郡县辖境,均在“中国”的疆域之内。长城的出现,改写了“中国”政治地理及国家疆域的旧概念,将所辖北方疆域一直推进至长城脚下,这意味着秦代“中国”已突破此前的狭小范围,其地域空前扩大,人们对“中国”的认识也逐渐放大。《汉书·西域传上》写道:“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这段话,生动地概括了长城修筑后人们对“中国”的新认识。“界中国”,就是长城“为中国之竟(境)界也”,即指华夏民族与长城外游牧、渔猎民族地区的分界线,而并非国界。

历代修长城,“大一统”受阻

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崭新局面,这是商周以来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大一统”指以一统为大,原为儒家的政治主张,孔子著《春秋》,意在尊崇周王,反对国家分裂,维系全国一个政权、一个统治者,这就是“大一统”的本义。秦修长城,就把“大一统”扩展到长城脚下。汉以后历代能否突破秦的局限,将“大一统”发展和扩大到长城外,关键取决于能否真正统一长城外“三北”地区的诸游牧民族。历代王朝所称“外患”“边患”,几乎无例外的来自这里,二十四史中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记录。

自秦至清初,上下两千余年间,生息在“三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与渔猎民族十分活跃,例如匈奴、乌桓、鲜卑、氐、羌、党项、回纥、高句丽、突厥、蒙古、契丹、女真、满洲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频频进攻中原,构成对中央王朝的长久威胁。因此,历代王朝承袭秦制,反复修筑长城,以其为国家安全之保障。比较各代修长城,又以明朝为最。自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筑山海关,迄至崇祯帝亡国前,明持续修筑长城,长达250余年。工程之浩大,修筑之完备,长城之绵长,都创中国历史之最。

网络配图

历代修长城,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边患”,挡不住游牧民族的铁骑奔驰,却严重阻碍国家“大一统”的进一步发展。把“三北”少数民族限隔在长城外,不能真正行使国家管辖权,只满足于定期朝贡,实际上只是维持表面的统一,当中央王朝衰弱,或者某一游牧民族变得强大时,原先那种松散的政治隶属关系就会被打破,冲突或战争就不可避免。清以前,历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北”的民族问题,其“大一统”一直徘徊在长城一线。

康熙帝废长城,“天下一家”

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即位时,除了台湾,全国大陆重新实现了统一,当台湾归入版图后,清朝对全国的统一始告完成。清朝的“大一统”能否巩固,尤其是能否进一步发展,同历代一样,关键取决于“三北”游牧民族的动向和清朝所采取的政策,其中如何看待长城又是一大关键。

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三北”之一的东北趋于安定。二十九年,以噶尔丹为首的准噶尔割据势力公然发动战争,侵夺内外蒙古,直接威胁京师。康熙帝毅然决策征伐,很快就阻挡住了噶尔丹的攻势。次年,康熙帝率诸王、贝勒、大臣前往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约集内外蒙古来此“会盟”,定疆界,制法律,为外蒙的喀尔喀蒙古诸部编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辖,从而实现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统一。蒙古问题宣告解决。就在这次“会盟”之后,有大臣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进而又发展成为“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并说出了一段意义深远的话:

网络配图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法养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清圣祖实录》)康熙帝总结历代修长城的历史教训,悟出一个治国的大道理:长城再坚固,也无法保障国家的安全,惟有“养好”百姓,让他们高兴,才会得到治国之本,边境自固而无忧。这就是“众志成城”的意思。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康熙帝废除土石工程长城,力主构筑一道“众志成城”的思想长城,是“大一统”理论的划时代突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何说鲁肃是赤壁之战的第一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赤壁之战,大家都耳熟能详。谈起赤壁之战,人们会想起许多三国典故。什么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还有七星坛诸葛祭风等,这些都是小说中虚构或者夸大的内容。赤壁之战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以三国中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的曹操失败而告终,这场大战为之后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诸葛孔明资料图很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这

  • 解密光绪皇帝两次扫黄内幕:为何妓女一个不留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从咸丰之末到光绪之初,这中间不过一二十年的时间,让八大胡同积攒了经验,积蓄了力量,网罗了人气,吸纳了势力,而羽毛渐渐丰满起来。这真是它的爆发期,像暴发户一样迅速地发达起来了。于是,八大胡同,觉得自己有了底气,有了资本,不满足于眼前的地位和态势,想要发展、扩充自己的地盘,更想把原来老北京在东西城曾经占

  • 揭秘曹魏时期的权臣司马师杀妻是真是假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师,又是司马家族中的一员,他是曹魏时期的权臣,他是司马懿的长子,是金开国皇帝司马炎的伯父,司马昭的兄长,在司马懿死后,他独揽大权,他是个有能力的政治家,在他掌权后,他选贤举能,整顿朝纲,做事雷厉风行,使得朝野上下对他肃然起敬。这么一个有智有谋的大将,历史上有杀妻一事,不知道是不是后人给他扣的屎盆

  • 史上真实的鳌拜:少年康熙为何执意铲除鳌拜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隋炀帝陵:“雷击三塘”的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隋书世祖本纪》中有记载隋炀帝:“上美姿仪,少敏慧。”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网络配图作为“隋炀帝陵”所在地的槐泗一带,流传着许多有关隋炀帝的故事。传得最多、最神奇的当推“雷击三塘”的故事了。据传说,由于隋炀帝的荒淫残暴,天理不容,致使死于宇文化及叛乱的隋炀帝几无葬身之地。当下葬于迷楼北侧的今平山乡荷叶村

  • 揭秘三国刘备如何从草根变成一方霸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蜀汉王朝的建立者。刘备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是汉献帝的族叔。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的力量相对较弱,又无稳定的根据地,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曾经一度

  • 揭秘曹操主簿杨修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杨修做了一个很大的冒险,他如果赢了,他会成为头号功臣,一辈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都在向他招手,但输家的下场就非常惨烈,不是被新上任的主子干掉,就是被老领导干掉。为了新领导平稳过渡,他的政治势力必然被除。杨修之死的原因杨修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曹操当时都已经准备废长立幼,关键时刻,政治势力的强弱起了作用。当

  • 揭秘被誉为千古明君的康熙皇帝有啥暴行?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目前很多的清史剧都把康熙皇帝塑造成一个高大上的开疆拓土的伟大君王。仿佛这个人就没有一点缺点。其实这是眼中违反历史事实的,一起看看他那些暴行吧。暴行之一:平三藩屠杀平民且不提与康熙尚无关系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只说康熙在平定三藩时,清军对平民的屠杀,从许多记载来看也是相当惊人。这里不必长篇大论,

  • 因被假太监戴绿帽子而丧命的唐朝少年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人结婚一般比较早,李湛来到世上的时候,他爹遂王李宥(后来的唐穆宗李恒)才十四岁,也就青春期刚起步的样子。见到这个小生命降生,李宥非常有成就感,第一时间通知了爹妈。言外之意就是:我是个男人了,可以当皇帝了!宪宗李纯知道后,也很高兴,亲自捉刀给这个小孙子起名字——湛。李湛是个很邪气的人。唐朝中期之后

  • 曾国藩去世 一生为何四次拒绝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在143年前的今天,1872年3月20日 (农历二月十二),大清重臣曾国藩去世。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