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太宗明德李皇后,她在后宫中是如何晋升的?

宋太宗明德李皇后,她在后宫中是如何晋升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718 更新时间:2024/1/7 7:25:15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明德李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在古代,妻妾分别,所谓“一夫多妻”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 “一夫一妻多妾”更为具体,一个男子只能有拥有一位正妻,除非正妻去世,才能再娶,是不能拥有多位正妻的,历史上确有特例,但一夫一妻的大规则几乎贯穿古代历史的始终。

历史上很多帝王一生拥有多位正妻,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妻子去后,再娶新妻而产生的。宋太宗赵光义一生先后有三位正妻,分别是尹氏、符氏和李氏,尹氏是刺史之女,嫁给赵光义后不久就去世了,赵光义就又聘娶了符氏为妻,符氏可不是一般人,她是当朝卫王、太保符彦卿的六女,也是当朝皇后的亲妹妹,宋朝建立后,符氏妻以夫荣,先后得以封诰,可就在开宝八年(975年),符氏逝世,差一步就能享受到皇后的尊荣了。

堂堂正妻,丈夫登基却无名无分

开宝中,太祖为太宗聘为妃。既纳币,会太祖崩,至太平兴国三年始入宫,年十九。—《宋史后妃传》

符氏去世后不久,宋太祖就张罗着给弟弟选王妃,选定了开国元勋、先宣徽南院使、枢密副使李处耘之女李氏为妃,可到了迎亲六礼的第四步纳币时,皇帝赵匡胤驾崩,晋王赵光义登基为帝,改名赵炅,因为赵匡胤的驾崩,天下举哀,新登基的赵炅自然不能急着娶妻,于是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七月,亦有史书记为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这位迟来的正妻才得入宫,这一年,李氏已经19岁了。

诏词但云陇西李氏,则未始封德妃也。按本传及会要等亦不载德妃之号,不知本纪何故云耳,当考。—《续资治通鉴长编雍熙元年》

按说李氏是宋太祖钦点的赵光义正妻,如今总得正位中宫,可宋太宗就是不册立,有史料记载李氏在册立为皇后之前时的位分是德妃,但是在李皇后的册封诏书中竟然只称之为“陇西李氏”,连编写史书的南宋大史学家李焘都觉得十分奇怪,他也不知道资料中的“德妃”之号是从何而来。如果这样说,李氏入宫后极有可能是无名无分,连最起码的封号都没有,那么,明明是先帝钦赐的正妻,赵光义为何如此对她呢?这个原因有可能是多方面的。

其实,在这段中宫空缺的时间里,后宫还是有管事之人的,她就是孙贵妃,孙贵妃是在太平兴国二年七月入宫的,极有可能是与李氏同时入宫的,但是她与李氏的命运决然不同。

就在次年,孙氏先被晋封为才人,不久又直接晋封为贵妃,她是宋朝历史上第一位被记入史册的贵妃,也是宋太宗唯一一位在生前册立的贵妃,太宗有此一人可就顾不得其他人了,不仅名分上的正妻李氏毫无封赏,其他妃嫔也只停留在低阶位分,即使是皇长子生母生下了七个子女,逝世时竟然只是个夫人,连追封都没有。可见宋太宗有多宠爱这位孙贵妃了。

可还是很奇怪,既然你赵光义宠爱孙贵妃就立之为皇后啊,为何你弃哥哥给你选的继室李氏于不顾,也不立你喜欢的孙氏呢?其实李氏和孙氏二人处于一种矛盾之中。

赵光义未必不想立孙氏为皇后,可是李氏的名分是太祖皇帝所定,这点朝野内外皆知,自己提出立孙氏为皇后一定会遭到许多臣子们的反对,本来宋太宗的即位合法性就有很多人质疑,如今又打破哥哥定下的事情,自然是于统治不利。

反过来,赵光义立李氏虽然名正言顺,大臣也不会阻挠,可是自己的喜好又过不去,自己不想立一位自己不喜欢的人做皇后,而且这个继室还是哥哥给他选的,他有一些天然的芥蒂也属正常,毕竟谁喜欢包办婚姻呢?李氏是名分上的正妻,除了皇后之位,给她任何的位分都是不合适的,为了既不违反哥哥的决定,也不违反自己的内心,他干脆不给李氏任何位分,让孙贵妃统率六宫,这些后宫之事,前朝大臣到底也不好干预,于是这种心头之爱和法统之正的复杂对立局面也就诞生了。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拿出了“金匮之盟”,终于确立了自己即位的正统性,而且此时,太祖唯二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已经离世,弟弟赵廷美已经被贬西京洛阳,自己的地位终于稳固了,按理来说总可以册立皇后了。

可是,即便没了别人对自己继承合法性的质疑,还是只能册立李氏为皇后,赵光义的皇位是哥哥给的,那就更要听哥哥的话了,不然,好不容易才确立的合法性又要遭到质疑。

可是上天似乎帮赵光义做了选择,就在金匮之盟出世的次年,孙贵妃逝世,如此,孙氏和李氏的纠结局面被打破,延宕了数年立后之事,终于到了最后一步。

贤德中宫,事到临头为何铤而走险

雍熙元年十二月,诏立为皇后。后性恭谨庄肃,抚育诸子及嫔御甚厚。尝生皇子,不育。—《宋史后妃传》

孙贵妃去世一年后,李氏终于被册立为皇后,这一年,李皇后25岁,不得不说,宋太祖的眼光是不错的,李皇后虽然是庶出,但是为人恭谨持重,对待皇子和妃嫔都十分亲厚,是一位贤德的中宫皇后,的确有母仪天下的气度。

就在李皇后正位中宫后的某年,李皇后诞育了一位皇子,这就是宋太宗最小的儿子赵元亿,此子乃是赵光义一生唯一的嫡子,身份贵重,而且此时赵光义并未册立太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理应由他继承大统,不过此子不幸早夭,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赵元亿这个名字还是赵恒登基后给弟弟赐的名字。

李皇后正位中宫后,太宗朝大事不断,皇长子赵元佐疯了,皇次子赵元僖去世了,直到至道元年(995年),皇三子终于登临太子之位,改名赵恒。此时,宋太宗因为箭伤经常复发,身体越来越虚弱,一个重要人物也终于按捺不住了。

太宗之即位也,继恩有力焉,太宗以为忠,自是宠遇莫比。继恩喜结党,邀名誉,乘间或敢言事,荐外朝臣,故士大夫之轻薄好进者辄与往来,每以多宝僧舍为期。—《续资治通鉴长编至道三年》

此人就是大宦官王继恩,其人为太宗登基助益良多,宋太祖驾崩时,正是他违逆宋皇后宣赵德芳之宫之旨,前去宣赵光义入宫,所以深得赵光义器重,他本人也借着太宗的宠信结党营私,宋太宗对他十分信任,甚至委派他出征领兵,在朝中颇有威势,许多人都来巴结他。

古代常云“一朝天子一朝臣”,王继恩在太宗朝煊赫一时,却也对未来之事颇为担忧。他与人商议,得出了一个结论,要想再得一朝恩宠,就要“立诸王之不当立者”,说白了,就是选诸位皇子中最不应该也最没希望当皇帝的人。当年宋皇后想立赵德芳,王继恩偏偏去寻赵光义,因此获得了非常宠信,他王继恩对这种事门儿清。那么谁才是太宗诸子中最不当立之人呢?

赵光义共九子,晚年时还有七个儿子在世,此七子均为庶子,在嫡庶上找不到差别,但这之中还真有一位最不应该当皇帝的人,那就是皇长子赵元佐,赵元佐因为痛心叔父赵廷美之死,变得疯疯癫癫,在火烧宫苑后被宋太宗贬为庶人,幽禁南宫,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他都符合王继恩想立之人的标准,于是王继恩就开始勾连外臣,谋立赵元佐。

初,太宗不豫,宣政使王继恩忌上英明,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谋立楚王元佐,颇间上。—《续资治通鉴长编至道三年》

王继恩在朝中的主要支持者是参知政事李昌龄和知制诰胡旦,按说这二人已经算是高官了,但王继恩在宫廷多年,他深知,光靠他与李、胡等人是难以成事的,毕竟当时的宰相可是被太宗盛赞为“大事不糊涂”的吕端,他必须要找一位能够压制吕端的强援,此人除了李皇后还能有谁呢?

李皇后是中宫皇后,其兄李继隆又是一代名将,掌握兵权,把李皇后拉进自己的阵营,自然是大有裨益,李皇后此时也不知是怎么了,竟然真的听了王继恩的话,答应帮助王继恩册立赵元佐。

其实联系后来赵恒登基后,有人主张请刚刚被尊为太后的李氏临朝听政就可以做出猜测,李皇后大概也有自己的政治野心。赵元佐疯疯癫癫,处理政事必定不得周全,李氏再联合王继恩、李昌龄等人临朝摄政,她的兄长又是军中大将,如此有利的局势,对李氏掌权再合适不过了。所以,李皇后与王继恩是一拍即合。

及太宗崩,继恩白后至中书召端议所立。端前知其谋,即绐继恩,使入书阁检太宗先赐墨诏,遂锁之,亟入宫。后谓曰:「宫车宴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奈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更有异议!」后默然。—《续资治通鉴长编至道三年》

可李皇后这个人真是有野心而无才,吕端三言两语就把李皇后弄得无言以对,吕端何许人也,他震慑住李皇后,随即联合朝臣拥戴太子赵恒登基,一场政变消弭于无形,王继恩等人尽皆贬黜。

以德报怨,安享天年的最后岁月

太宗崩,真宗即位。至道三年四月,尊后为皇太后,居西宫嘉庆殿。—《宋史后妃传》

处置了王继恩等人,赵恒并没有追究嫡母的责任,依旧依礼尊封其为皇太后,从这也可看出,李氏正位中宫待诸王甚厚并非虚言,她这个嫡母还是尽职尽责的,况且从史书上来看,李氏确实也没有什么过分的举措,只是问了吕端一句话,她也并非是此案的主谋,赵恒也就不计较了。

不过,这毕竟在赵恒心中留下了一个坎儿,不久,他就下令将在前线带兵的太后长兄李继隆调回京城任职,说是升职,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解除了他的兵权。

李太后的最后几年过得还是不错的,宋真宗对他也是十分孝顺,李太后的生母和嫡母去世后,真宗也都是以礼追封,还特意为她营建了新的宫殿居住。景德元年(1004年),45岁的李太后崩逝,谥号为明德皇后。

总结

明德李皇后是宋太宗在生前唯一册立的皇后,她虽然登位坎坷,但相比尹氏和符氏两位正妻,她已经要幸运很多了,或许她也曾不甘只做茫茫历史中划过天际的流星,想要用自己的光普照大地,奈何大势所趋、才能所限,她也只能顺应潮流,在宫中颐养天年,赏花为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李自成兵败后去了什么地方 满清和南明为什么找不到他的尸体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自成尸首,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俗话说,有压迫就有反抗,一旦人民被压榨到一定的地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到一定的地步之后,就一定会有反抗的声音,一些微弱的反抗的声音可能会被打压下去,但是一旦有民愤滔天的时候,或者有一个传奇式的领导人,反抗就可能被扩大,进而颠覆一

  • 明世宗为什么想要废除陈皇后?陈皇后的谥号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陈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从乾隆帝继后那拉氏的结局,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名词“不废而废”,意思就是,表面上没有废后,实际上该废的都废了,这是继后那拉氏特殊的历史结局导致的特殊产物,其实,她也不是历史上第一个被不废而废的皇后,别的不说,明朝其实就有一位。不过,

  • 乾隆帝为何会娶继皇后那拉氏?他有什么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皇后那拉氏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帝王后妃的故事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感兴趣的人都不少,这后宫与前朝息息相关,后妃历史也是中国古代修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古代信息的闭塞,很多东西不为大众所知。解开历史谜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这些痕迹

  • 都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那么项羽如何配得上这般美誉?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项羽,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毕竟在历史上,关于他的评价可是非常的多,尤其是他的勇猛让很多人都为之佩服。而且他还是有史料记载中最能打的人,更是自立西楚霸王。那么他到底是为什么会被称之为千古无二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中国自古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但小编觉

  • 李承乾为何会派人赐杀自己的老师张玄素?发生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张玄素唐朝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张玄素为银青光禄大夫,兼任太子左庶子,专门教导太子李承乾。几日后,东宫内发生了一件“摔鼓”的大事。原来,太子李承乾喜欢击鼓饮宴,东宫内经常鼓声如雷。张玄素身为太子的老师,实在看不下去,出面劝太子。李承乾被张玄素一顿数落,极为不耐烦,在怒火之下,李承乾命人将鼓取来

  • 刘邦在除掉韩信等人的时候 刘邦为什么没有放过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邦和萧何,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不知道有没有发觉,刘邦除掉的那些人都是武将,而没有动文官。张良和萧何都属于文官,且张良又全身而退。刘邦将萧何杀了,那么西汉估计就没有几个人肯为刘邦卖命了。因为在刘邦眼里,武官掌握军权,对皇权的威胁最大,所以他并没有将文官除掉,这

  • 杨淑妃为何能成为太后?她做了哪两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杨淑妃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宋真宗赵恒一生册立过三位正妻,其中潘氏早逝,没有来得及享受皇后的尊荣,真宗即位后追封这位原配妻子为皇后,册立太子妃郭氏为皇后,郭皇后崩逝后数年,刘德妃的侍女李氏有孕,真宗与德妃谋划,令李氏之子称德妃之子,遂立德妃为皇后,李氏的儿

  • 魏延顶上谋反的罪名真的是被逼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魏延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出兵北伐,然而到秋天的时候,诸葛亮的病情加重,当时诸葛亮秘密召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做他身殁之后的退军安排,诸葛亮是下令让魏延断后,而且称,如果魏延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后,蜀军秘不发丧,杨仪

  • 盘点历史上的三大女强人,她们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有三位知名度非常高的女政治家,他们分别是西汉初年的吕后、武周王朝的皇帝武则天以及晚晴时期的慈禧太后。这三人在当时的政坛上叱咤风云,让无数须眉都拜倒在他们的面前。可为何吕后干政汉朝振兴,武则天称帝武周昌盛,而慈禧则是亡国之主?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吕后强国的秘密吕后干政后

  • 慧妃有什么能耐?为什么早逝的她还能得到康熙的青睐?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慧妃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野史传闻中,在康熙帝后宫诸多后妃中,有一位妃嫔竟然是他的姑姑,康熙娶姑,也成为了一个历史奇谈,其实这位所谓姑姑的原型就是康熙帝的第一位皇妃慧妃。康熙帝一生后妃众多,仅算有名分的也有65名,但真正能在康熙年间混到高位,或康熙帝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