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说唐朝科举作弊成风?背后有何原因

为何说唐朝科举作弊成风?背后有何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885 更新时间:2023/12/12 5:39:30

唐朝科举作弊成风?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也有“高考”,那时候叫做科举制度,如果从隋炀帝设进士科算起,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被废除,科举因其相对公正的选举形势,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

隋炀帝设进士科之后没几年隋朝就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李唐王朝,唐承隋制,包括科举这种先进的选拔人才方式,也被唐朝继承下来了,但任何一种制度的形成到完善,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完善的科举,在唐朝是怎样的呢?

唐朝科举分设很多科别,其中最基本的科目是明经科与进士科。

明经科顾名思义,就是通晓经史,如《礼记》、《周易》这些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类,考生可以根据规则自选所考经典,但《孝经》和《论语》是必考内容,因为中国古代以孝和儒家思想治天下,科举考中的人都是未来的栋梁,当然得精通治国核心思想啦。

进士科在唐朝的主要内容就是诗赋了,唐高宗时期还假模假样地考过杂文,后来也名存实亡,诗赋的分量越来越重,所以诗歌在唐朝能发展到巅峰,你想啊,国家级考试选拔人才都要考的科目,其发展能不繁荣吗?

明经和进士是唐朝科举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两科,相比之下,明经容易得多,毕竟都是考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只要熟读并背诵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进士科就困难了,考诗词歌赋这要看考生平时的积累以及天赋。

《全唐诗》中就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是说30岁考中明经,你就已经是个老年人了,但50岁考中进士,你还算是个年轻人,可见两者难易差别之大。

由于进士科难度实在太高,唐朝的科举考试又在初期,还没有十分完善的制度,读书人为了取得好成绩,就流行开了一个不成文、甚至有些败坏风气的做法:行卷。

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指考试前把自己最得意的诗词文章拿给一个声望地位都很高的人,如果能得到他们的青睐,这位考生就会迅速获得名声,自然就会受到主考官的特别关注,取得功名的道路就平顺了很多。

唐朝很多著名的大诗人都是通过这条路走上仕途的,比如陈子昂,他曾经两次科举落第,最后在京城通过“伯玉毁琴”成功把自己的文章送到了朝廷大官手中,得到了“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的评价后,陈子昂第三次参加科举,就顺利地考中了进士。

诗佛王维也曾经干过行卷之事,而他行卷的对象就了不起了,是玉真公主。王维投递的作品是自己最满意的诗和画,另外他还带上了琵琶,结果王维用一支琵琶曲就俘获了公主的芳心,再看了诗画后,公主当时就拍着胸脯保证一定替王维举荐。

后来,王维真的考中了状元,这可就苦了当时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因为在此之前,内定的状元就是他。

当然,行卷也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大多数时候需要多次投递文章才能得到关注,这一行为叫做“温卷”。

说起来,行卷并不是科举本身,但却与科举密不可分,基本上就是考前作弊的一种形式,虽然不太光彩,但也大大地促进了唐朝诗歌的发展——考生们在行卷之前,肯定要绞尽脑汁发挥出自己十二分水平,才能写出最好的诗歌,那些毫无本事的人,别说公主,哪怕皇帝有心举荐,也只能是有心无力。

行卷之后还没完,因为行卷的人那么多,名额却有限,总得从这些人当中选出最出色的那些人才行吧,于是就有了通榜。

通榜

行卷是考前“作弊”,是公开的秘密,通榜则是正大光明的了,考生们在行卷之后,如果具有真才实学,都会得到引荐,原本没有名望的普通考生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然后主考官再通过考生的社会知名度和才德来制定的候选名单,作为考试录取的重要参考,基本上从隋唐到北宋初期,考中的人都出自于通榜中。

这种开诚布公的内定作弊得以施行,主要是因为唐朝科举考试不糊名,谁的答卷一目了然,就给了某些有关系的人可趁之机,相对的就让那些没有关系的人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比如前面说的陈子昂,他在炒作自己之前,就是“通榜”的受害者,炒作之后,又成了受益者。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在考试之前的通榜上便已经预设了有名人士,也相当于是一种作弊,苏轼曾经就在讨论科举考试的时候抨击过这一形式:

“ 唐之通牓,故是弊法。”——《议学校贡举状》

苏轼毫不留情地斥责:唐朝的通榜,是不好的,是作弊!

行卷和通榜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直到仁宗年间对科举进行了改革,首先取消了通榜,其次考卷要糊名了,可操作空间就小了很多,直到我们今天的高考,依然采取考卷糊名的规则。

关试

考生们通过行卷和通榜,终于进士及第,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得到官职了,由于唐朝对进士十分重视,宰相基本上是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做,所以人们又把已经考中进士但还未获得官职的人称作“白衣卿相”。

在白衣卿相的等待过程中,礼部就会把他们的个人简历和试卷送到吏部,再由吏部筛选,进行下一步考试,称为关试。

关试十分严格,要考四门功课,第一门叫“身”:就是检查考生是否相貌端正、身体无疾病;第二门叫“言”:国家官员代表着国家形象,言行举止一定要得体;第三门叫“书”:特指楷书,因为唐朝公文多由楷书书写;第四门是“判”:就是审批公文,这是为官者的基本盘,诗文再好不会审批公文,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

如果考生通过了以上四项考核,那么恭喜,在通过后面一系列形式上的流程后,就可以正式成为大唐官员了。那没通过关试是不是就彻底没希望了呢?也不是,考生可以继续通过权贵的门路,得到官职,或者自愿到下到地方做一段时间幕僚,如果工作表现出色,也有再次得到举荐的机会。

总而言之,唐朝科举由于其不完善的制度,在可做操作空间上具有非常大的弹性,虽然些不公平,但万事分两面,这也让更多有才华的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更重要的是,科举中对诗词过度的侧重,才让我们有幸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读到那么多美丽的唐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古代皇帝吃剩的饭菜一般会怎么处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代皇帝吃的菜好吃吗,古代皇帝吃什么菜,古代皇帝一顿饭吃多少菜

    皇帝用膳是非常有讲究的,每顿饭吃什么、怎么搭配,都是有规矩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你想想,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想吃嘛没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要嘛有嘛,只要你想得到,就一定办得到。那个时候,全国各地的好东西都往宫里汇集。有人可能会说了,做皇帝也太幸福了,能吃尽好

  • 战功赫赫的朱儁,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鹮天敌,朱鹮故事后面的故事,率土之滨四星朱儁

    三国的朱儁,他一生取得了无数战争的胜利,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成就。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朱儁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对父母也非常孝顺。他旁边的人民非常尊重他。他因孝顺而受到当地长官的尊重,并且让朱做了官。朱晋升后,他的能力非常强,但他只知道携带部队进行战斗,而且他不知道如何壮大,

  • 乾隆替多尔衮平反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何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清顺治七年十二月,清初政权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爱新觉罗·多尔衮病逝于狩猎途中,顺治皇帝念其身后无子,“以豫亲王多铎子多尔博为后,袭亲王,俸视诸王三倍,诏留护卫八十员”。可仅在两个月以后

  • 历史上任峻为何会投奔曹操?他在曹魏是何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丕为什么篡汉,曹魏是在谁在位时被废帝,曹魏被谁取代

    东汉末年以来连年的封建战争,给当时的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便是最好的见证,描绘了当时社会凋敝的凄凉景象。在大量农田无人种植的情况下,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展开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而屯田制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曹魏集团的

  • 于谦蒙冤而死后,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觉得他是被冤枉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于谦为啥被斩,于谦是被谁害的,于谦为什么被斩

    于谦,明朝时期名臣,曾担任兵部尚书,指挥明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这样一位民族英雄,为什么会蒙冤而死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一个国家的治理及发展,除了统治者的管理实力以外,忠臣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否则任统治者水平再高,如果身边均为小人,那这个朝代离灭亡也不

  • 贾南风既不漂亮也不温柔,为何能当上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徽柔如果嫁给曹还会悲剧么,丑皇后贾南风,文秀皇妃后来嫁给谁了

    贾南风长得很丑,性格非常的暴躁,嫉妒心很强,心肠非常冷血,那她为何能当上皇后?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然而这样的一个女人却能在错综复杂的西晋王朝运用自己的手段一步步把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她的皇后升职记得从她当选太子妃说起。当年选太子妃,是走的关系,主要是她爸爸在朝廷的关系硬,再加上

  • 历史上司马昭真的是被司马炎毒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司马炎统一三国后的历史,司马懿杀了司马昭了吗,司马昭建立了什么朝

    在晋朝的所有皇帝中,司马炎是最有作为的一位,其余的晋朝皇帝都不行。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曹魏的大权一直从曹操开始,到曹叡时期,都是掌握在曹氏家族中的,可是到了曹叡死后,设立了两位辅政大臣,分别是司马懿和曹爽。这时候的司马懿就已经开始谋划自己的“大事”了,这件事就是篡权。于是就有了

  • 司马炎后宫佳丽三千,他如何雨露均沾?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一枝红艳露凝香全诗翻译,阿房宫赋认为秦国亡于自身的句子,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的是谁

    皇帝面对如此庞大的后宫团,如何做到雨露均沾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让晋武帝司马炎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么他肯定只有一句话:“这一切其实很简单。”晋武帝司马炎是晋朝的开国皇帝,冢虎司马懿之孙,司马昭的嫡长子。在公元265年的时候,曹魏皇室势弱,司马炎袭了晋王的爵位之后,逼迫

  • 晋朝为何能出现太康之治?其背景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太康治不孕哪个地方好,太康哪里治肠炎好,太康哪里有中医治疗不孕不育

    晋朝为何能出现太康之治?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太康盛世又称太康之治、太康繁荣是指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出现的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背景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了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同年12月,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在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

  • 司马炎怎么会让自己的妃子去伺候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司马炎传位给傻儿子,司马炎让妃子教司马衷,司马昭被儿子毒死

    晋朝开启了一个更混乱的局面,先是八王之乱,跟着五胡乱华,掀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悲哀的一页。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其实不必从多高的高度却探讨,只看看晋国开国帝王司马炎的一件小事,便能看出一二了。皆知司马炎有个傻儿子叫司马衷,就是问出“何不食肉糜”的那位晋惠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