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作为朱元璋最为疼爱的儿子,朱标死后的待遇如何?

作为朱元璋最为疼爱的儿子,朱标死后的待遇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383 更新时间:2023/12/24 16:05:09

朱标朱元璋的大儿子,早早被立为皇太子。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明太祖朱元璋后宫妃嫔众多,她们为朱元璋生育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其中两孩早夭,共三十八个孩子顺利长大成人。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女都是十分重视的,而其中最为疼爱的是其嫡长子朱标,对朱标的关爱甚是令旁人羡慕。

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是朱元璋与原配妻子马秀英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嫡长子。长子出生时,朱元璋正在率部奋力攻打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得此消息的朱元璋颇为高兴,在驻扎的一座山上刻石说:“到此山者,不患无嗣。”中国人素来是重视教育的,帝王之家更是如此,朱元璋对子女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在众多子女中,作为嫡长子的朱标更是被格外的重视与疼爱。朱标五岁便开始读书,朱元璋还让名儒宋濂为师,教授朱标学识。宋濂可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名儒,被认为是学识最为渊博的人,朱元璋请他作为朱标的老师,可以看出来朱元璋他对于朱标是怀揣着多么大的期望之情的啊。

除了让名师教育朱标,朱元璋有时还亲自上阵,苦口婆心的教诲长子。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让年仅十三岁的朱标前往临濠祭拜祖墓,并借此来训练他将来作为人君的本领。在临行前朱元璋教诲说到:“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到老家后,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朱元璋还以商高宗、周成王等贤君为例,教育儿子要多观察民生、体察民情,更是经常讲自己干事业的经历,让儿子明白创业的不易、守成的艰难。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年仅十四岁的朱标被立为太子,这无异于正式昭告天下,朱标就是我朱元璋将来的皇位的接班人。此后朱元璋对长子更为爱护,为朱标组建了一支豪华的教师队伍,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等数十名朝廷要臣与名儒,都是皇太子的老师。朱元璋可谓是将为自己打江山的领导班子,大部分都配给朱标,来辅佐皇太子,可见其朱元璋对朱标作为继任者的重视。

在朱元璋与众多老师的教导下,朱标虽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其温文儒雅、宅心仁厚、虚心求学的作风在朝中口碑颇好,已隐约显露出明君的风范。后来朱标老师宋濂因牵连“胡惟庸案”,朱元璋想要处死宋濂,经过朱标与马皇后的的劝解,才得以免除死刑。

洪武十年(1377),朱标次子朱允炆出生,朱元璋见他已经二十二岁,便决定让朱标参与处理政事。朱元璋深知光靠书上知识是远远不够,必须让太子在实践中磨练成长,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事,以练习国政”。并且告诫朱标在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时,一定要记住“仁、明、勤、断”四大原则,只有做好这几个原则才能才能保得住天下。朱标虽然志趣观念常常与太祖朱元璋冲突不合,在政事上也常有冲突,太祖不曾怪罪,仍然耐心教导。当然在悉心栽培下,朱标也不负众望,处理办事井井有条,温和而不自大,深得朱元璋与朝中大臣的赞许。

光在宫中处理政事,不闻外界之言,显然是不行的。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标受太祖之命巡抚陕西,一方面获取管理地方军政要务的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趁机调查一下秦王朱樉的言行。朱标巡视归来,呈上陕西地图,并为秦王说情调解,秦王才得以回到陕西,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言行非常信赖与认可。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生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朱标在视察陕西后回京不久,便染上了重病,患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做事仍一丝不苟。洪武二十五年(1392)5月17日,朱标最终病逝,时年三十八岁。

长子的不幸逝世,朱元璋深受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去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心中的悲痛只有自己能知道。痛哭之后,朱元璋做出决定,将将朱标埋距离自己陵寝几百步的旁边,并且制定了超规格的祭祀礼遇。每年祭祀朱标有九大祭、一素祭,这待遇规模远比明朝的一般皇帝都高。更有甚,朱元璋不立其他儿子为皇太子,而是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长孙。隔代立继承者甚为罕见,这也侧面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的疼爱,以及朱标逝世的痛心。

朱标作为朱元璋最为疼爱的儿子,虽未能继承皇位,但他所享受的待遇或是超越一般帝王的。从小便在名儒大家门下学习,朱元璋还为他组建了名师教学团,更是让他辅佐政事。而朱标的成长也不负众望,深得朝中赞许,可惜英年早逝,太祖朱元璋想必无比悲痛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武三思是什么人?在武则天死后他在朝廷是何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武则天是李渊的什么关系,武则天立武三思为太子,武则天为什么不杀武三思

    武三思是武周宰相,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孙,。以上问题我爱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武三思是女皇武则天的侄子,当年也曾经梦醒过,弄个太子当当,不过自从李显从外地回来之后,武家人知道了武则天的最终选择,还是会传位给李唐子孙。当时这也绝不意味着,武则天放弃了武家人,为了能够弥合武家和李家的矛盾,武则天

  • 历史上高阳公主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李治为何赐死她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上的吴怀先,历史上的辛追一生经历,高阳公主和武则天的关系

    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公主,能如大唐公主那样拥有着斑斓多姿的传奇人生。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钟爱的女儿,她的生母,史书记载不祥。由于她深得唐太宗的钟爱,所以唐太宗对她的婚事也非常用心,为她找了一户显贵之家,让她做了唐朝初年时期的

  • 唐宣宗李忱能和太宗并列,他的能力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唐宣宗李忱,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安史之乱之后,唐帝国基本上就两件事,内斗与外斗,内斗就是宦官跟大臣斗,大臣之间斗,皇帝跟大臣跟宦官斗,斗来斗去都是一地鸡毛,没有精彩的故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历史老儿没有什么新花样,翻

  • 历史上诸葛亮掌权后为何没有攻打东吴?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在赤壁之战后,由于曹操的失败,让他短时间内,无力再对江东发动大规模的征讨,这就让东吴有了发展稳固势力的机会,与此同时,也给了刘备发展地盘的时机。正是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惨败,得以为后来魏蜀吴三分天下奠

  • 三国时期担任过征虏将军这一官职的分别是哪些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时期冠位排序图,古代守卫边疆的官职,征东将军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杂号将军和重号将军是汉末三国时期武将最主要的官职。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重号将军虽然地位较高,但是数量有限,主要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等。因此,由于重号将军的名额相对较少,所以自西汉时期开始,朝廷就册封了大量的杂号将军,以此授予立下战功

  • 历史上发动了夺门之变的人是哪些?他们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夺门之变是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一场政变,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正统十四年(1449),大明王朝在与瓦剌的战争中战败,大明王朝京师的精锐一共20万的部队,都在这一战中损失殆尽,最为耻辱的是当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还被瓦剌军队抓走当俘虏了。这一战,史称“土木堡之变”。这一战后,大明突然间变得岌岌

  • 蔡伦对后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他是如何制造“蔡侯纸”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孔子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轩辕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百家争鸣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蔡伦,东汉时期宦官,他改造了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一贫寒苦一贫洗,朝来冷风夜来雨,自断香火生机现,韶华一去朝中立”,宦官又名太监,在封建社会统治下的工种。在中国数千年的封

  • 郭子仪是如何走上历史舞台的?他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郭子仪,唐朝时期名将,曾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立下赫赫功劳。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如果在封建王朝历史中,寻找一个遗憾的话,那便是王朝内忧外患之际,朝中缺乏中兴之将。自古以来,传统的封建王朝,多以文治国,而以武戡乱,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两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一

  • 刘裕的一生杀了几位皇帝?他为何能得到后世的认可?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裕简介,刘裕灭了几个皇帝,猎户刘安杀妻喂食刘备

    刘裕,南北朝时期刘宋开国皇帝,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历史始终都有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乱世之时,总会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南北朝的乱世中,就走出了这样一个强者。这个人在一生的时间中,杀掉了六位皇帝,而后自己穿

  • 先轸作为晋国名将为何要自杀?他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在春秋晋国将近700年的历史上,曾经涌现过一位非常出名的将军叫先轸。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先轸,因他的食邑在原邑,所以又称为原轸。公元前656年,晋国发生内乱,晋公子重耳(即晋文公)带着追随者逃出晋国,其中就有先轸。重耳离开晋国流亡在外,长达19年,直到公元前636年,常年流亡在外的重耳,在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