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乾隆与他的大臣 ,以及大臣与大臣之间关系如何?

乾隆与他的大臣 ,以及大臣与大臣之间关系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816 更新时间:2024/2/6 1:26:23

如果说刘墉和珅处于对立面的话,那么,他与纪昀的关系则相当融洽。纪昀出自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下,两人有师兄、师弟之谊。大学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笔记》中记载,纪昀与刘墉关系极好,纪昀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好,故纪昀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比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纪昀非常喜欢的诗句,生前他曾将此诗作为自挽联。纪昀去世后,刘墉即将其写下来,作为挽联相赠。

刘墉与纪昀都好收藏砚台,两人也时相赠送唱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刘墉赠给正任都御史的纪昀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识:纪昀喜欢我的黻(fú)文砚,因而我把它送给他,而书之以铭文,“石理缜密石骨刚,赠都御史写奏章,此翁此砚真相当”。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蒋师瀹(yuè)也题此砚说:城南多少贵人居,歌舞繁华锦不如。谁见空斋评砚史,白头相对两尚书

嘉庆八年(1803),刘墉又曾送给纪昀砚一方,称:“送上古砚一方,领取韩稿一部。砚乃朴茂沉郁之格,譬之文格,为如此也。”纪昀也记载到:刘墉送我砚一方,左侧有“鹤山”字,认为是宋代的东西,但我并不以为然。但刘墉又说,“专诸巷所依托,不过苏黄米蔡数家耳。彼乌知宋有魏了翁哉?”大意是说,仿照宋代的古董,一般都宣称是苏东坡、米芾等人的东西,怎么会假冒魏了翁的名号呢?纪昀承认,刘墉所言,“是或一说矣”。嘉庆九年,刘墉去世之前,还给纪昀送过砚,纪昀在砚上题词说,“余与石庵(刘墉)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声色货利相矜,而惟以此事为笑乐,殆亦后来之佳话欤?”除了写诗赠砚,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畅谈佛法。可见两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关于刘墉与乾隆的关系,民间有很多传说,比如说刘墉是皇太后的干儿子,那么就是乾隆的干兄弟了。还有“和珅使坏,刘墉参万岁”的传说,这个传说还被编入了传统相声《官场斗》。总之,把刘墉说成是连皇帝都不怕,连皇帝都敢捉弄的角色。当然,这些事没有什么根据,也不可能发生,只是反映了老百姓的一种良好愿望。那么,历史上的刘墉与乾隆的关系究竟怎样?上文已经说过,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的儿子,他前期在官场中的荣辱进退很大程度上与其父的遭际有关。而刘统勋是乾隆皇帝颇为信任的股肱之臣,所以,总的看,这个时期乾隆对刘墉还是比较关照的。刘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苏学政,乾隆都有诗相赠,可见关注与期许。后来,刘墉因阳曲知县段成功亏空案被判斩决,乾隆也是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从轻发落并重新起用。当然,刘墉作为官场中人,自己也很注意搞好和乾隆的关系。乾隆四十二年秋天,当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向乾隆皇帝奏请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乐府》、《全韵诗》,使之在江苏全省流布,并建议敕发各直省刊刻。这一建议自然让乾隆皇帝觉得很舒服,此后一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职也升迁很快。

刘墉入朝为官后,虽然多次因懒于任事、行事模棱受到乾隆皇帝申饬,但官位还算平稳。据说,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嘉庆时发生过一件“争大宝”之事。据当时一位参加过禅位大典的朝鲜官员给其国君的报告说,临当受贺时,乾隆皇帝不肯交出印玺,刘墉于是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贺,自己入内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宝。“半日力争,卒得大宝而出,始行贺礼”。如果此记载属实,则证明刘墉在大事上依旧保持着“劲直”之风,并非一味模棱。同时也隐约看出,做了很长时间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与新君嘉庆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些。

刘墉与和珅的关系,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习惯于把二人的关系描述为忠奸对立、水火难容。的确,刘墉并不阿附和珅,而基本采取的是独善其身的做法。朝鲜书状官徐有闻说,“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昀、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但通过前文的分析已经可以知道,当刘墉入京任职之后,他首先是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所以不可能和权势遮天的和珅做针锋相对的对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却积极参加了对和珅的处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乾隆帝死后的次日,嘉庆帝即夺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并复刘墉上书房总师傅一职,入内当值,以供随时咨询。随后,各省督抚及给事中,纷纷上章弹劾和珅,要求将和珅处以凌迟。不过,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不得不为先帝留下面子,请从次律,即赐令自尽,保其全尸。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和珅之案结束后,刘墉受赠太子太保,可见嘉庆帝对他的肯定。和珅之案的处理,颇得时人的称赞。由此也可见,刘墉并未因公务而泄私愤,而是充分体现了一位群臣领袖应有的风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雍正传位给乾隆:是因为康熙特别喜欢乾隆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弘历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和钮祜禄氏的儿子,雍正在位时,立下弘历为皇储,雍正去世后,弘历登基,为清朝第六位皇帝。弘历剧照弘历生于1711年,卒于1799年,共在皇位六十三年,被人称爱新觉罗弘历,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和钮祜禄氏的儿子,雍正在位时,立下弘历为皇储,雍正去世后,弘历登基,为清朝第六位皇帝

  • 揭秘:乾隆弘历所有的皇子中最受宠是哪个?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永琪(1741年3月23日-1766年4月16日),字筠亭,号藤琴居士,乾隆帝第五子,母亲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生于乾隆六年(1741)二月初七日,卒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三月初八日。自幼勤勉好学,每天还是众皇子中最早到书房上课的,而他与十五弟颙琰(即嘉庆帝)感情颇深。永琪多才多艺,不但精

  • 历史揭密西汉元勋晁错之死的迷雾和实情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晁错的这种死法,经常使念书不细的人误觉得他死得很面子。这事要怪司马迁。司马迁在为晁错作传时用了“春秋笔法”,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似乎是天子给晁错留体面,让他穿戴朝服去死,享受了“特殊待遇”。班固就没有司马迁那么厚道,不客套地揭老底说“绐载行市”(实在司马迁也说了这话,只不外是在《吴王刘濞列传

  • 乾隆皇帝为了反腐真的狠心斩杀了五十多官员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了一件清朝建立以来最大的贪污案。自封疆大吏到州牧县令,被判处死刑的多达100多人,其中56名被砍掉了脑袋。甘肃地瘠民贫,是全国最穷的省份,每年户部都要调拨巨额款项购买粮食,以抚恤灾民,供应当地满汉驻军以及救济新疆之需。为节省国库开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

  • 康熙是怎样倡导节约的?他又是怎样以身作则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帝的日常生活较为简朴。康熙三十九年(1700),他对大学士们说,“自朕听政(康熙帝14岁亲政)以来,一应服食,俱从节俭”。四十七年秋,他斥责皇太子胤礽时又说:“朕即位以来,诸事节俭,身御敝褥,足用布袜。”此言虽有炫耀之意,但不能否认,他在努力为臣工做出节俭的榜样。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召集

  • 为什么说咸丰皇帝是清朝史上命运最不幸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咸丰,即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清朝第8位皇帝,公元1850年-1861年在位。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他是道光帝的第四子,母亲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说,咸丰帝继位以后,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

  • 乾隆皇帝喜欢收藏什么?他一生收藏了多少宝贝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皇帝从其祖父那里继承下来的字画珍玩在内,毕其一生所搜集的稀世珍品数量之巨,举世无双。有些收藏,来自臣仆的贡献。乾隆二度南巡时,礼部尚书沈德潜前往接驾,一次就进献书画七件:董其昌行书两册、文征明山水一卷、唐寅山水一卷、王鉴山水一轴、恽寿平花卉一轴、王翚山水一轴。和珅进的金佛更是硕大无朋,“长可数尺

  • 乾隆有何爱好?乾隆皇帝为何喜欢西洋自动玩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皇帝传旨两广总督李侍尧和粤海关监督李永标,说:“此次所进镀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后似此样好看者多觅几件,再有大而好者,亦觅几件,不必惜价。如觅得时,于端阳进贡几件来!”皇帝如此直接地向臣下索贡,有清一代并不多见。看得出皇帝确实是“喜欢得紧”。不要以为闭关锁国之下,清代的统治者与外

  • 崇祯是怎么死的?崇祯最后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崇祯十三年江南遭大水,十四年有旱蝗并灾,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地方社会处在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为剿流寇,明思宗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剿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

  • 雍正皇帝是怎样反腐的?雍正反腐奇招大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话虽有点夸张,但也并非全是吹捧。历朝历代,像雍正朝这样清官遍地的,极为少见。说起来,这并非那个年代的人觉悟特别高。反腐这事儿,光靠个人觉悟显然是不够的,还得靠手段。雍正的反腐手段,层出不穷,令人大开眼界。其中,有一招叫“即时候补”。“候补”,在古代挺常见。符合做官资格的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