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范进中举后担任的是什么官职?权力有多大?

历史上范进中举后担任的是什么官职?权力有多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948 更新时间:2024/1/4 11:34:59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上问题我爱历史网小编将在下为大家一一揭晓。

范进中举的故事,出自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吴敬梓笔下的《儒林外史》。故事大致讲述了一个失落的读书人,在生活中处处碰壁,一日突然传来了范进高中举人的消息,范进高兴发疯,一时沦为笑谈这样一个故事。那么范进为什么就疯了呢?中了举人难道当真值得如此兴奋么?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穷酸的秀才发疯的举人

范进中了秀才之后,便一直努力学习,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在当时是天下读书人的普遍心声。但是大家都知道,这天下的读书人止成千上万,最后能够当上大官出人头地的又有几个呢?果不其然范进一连几次的科举考试都以失败告终,不是范进不努力、实在是对手太强劲。

开始的几次失败,妻子岳父家里还对范进抱有幻想,鼓励范进下次再来。可是一连几次落榜之后,不仅仅妻子埋怨范进是个穷酸秀才,岳父家里对范进的态度也是急转直下。范进也想早日,早日改变家中的贫困的现状,奈何就是考不上,可想而知这时候的范进承担了多么大的压力,范进不过是一个穷酸秀才罢了。

穷酸秀才的称呼伴随了范进大半生,范进54岁的那年,范进不顾家人的反对,就是要饿死也要继续参加科考,也正是这一次的一意孤行,给范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54岁已是满头银发,20岁时的同窗已经有好几位当上了大人,成为了老爷,而54岁的范进却仍在为自己的命运做着最后的抗争,恐怕此次科举就是范进赶考生涯的终点了。

恐怕经历了20年的失望之后,范进自己也不曾想过这次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果,之所以每一次都要按时参加考试,无非是给自己一个心安罢了。然而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范进终于在自己54岁那年,等来了捷报。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终于范进等到了自己成为举人的那一天。

中举的范进宛若疯癫,他不断喃喃到我中了,我中了,范进居然疯了!在巨大的喜悦冲击之下,在众人都不看好的非议之下,在自己年龄日益增长的压力之下,54岁的范老头终于得中举人,范老头摇身一变要成为范老爷了。

范进疯了,让他发疯的是一锤定音的科举制度,让他发疯的是多年以来的风言风语,让他发疯的是咸鱼翻身后的趾高气扬。然而在范进中举之后,人们关注的重点不是范老爷曾经发疯过,而是妻子一改往日的漠,岳父一改往日的蛮横,邻居一改往日的嘲笑。范进疯了么?无外乎是这世态炎凉罢了。

二、中举后的范进相当于什么干部

前文我们一直在说的一个点是,中举人之后,范进和范进的家庭都将会迎来根本性的改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阶级跨越,那么范进中举之后相当于在当今社会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如果范进的成就换算到一般人身上是不是也会像范进一样发疯呢?

其实说到范进所处时代的科举考试,就不得不拿我们现代的招考制度进行一个横对比。在范进时期,科举考试实质上是人才选拔类的考试,这和我们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的目的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八股文,而今天的人才选拔考试多为综合性测试。两者其实不具备横向对比条件,只能大概进行比对。

首先科举考试中榜的难度极高,竞争激烈,只有本次考试的前几名才会得到“职业资格”,单论准入难度的话显示要高于高考的,毕竟高考考不上985、211还有普通高校可以选择,其选拔形式其实类似于公务员招考,只有考到前三名,才有可能进入体制。

其次中举回报之高是现在的任何考试难以匹敌的,古代中了举人就能跨越阶级,范进中举之前不过是个穷酸秀才,家人看不起他,外人欺负他,但是中举之后,当地官员拉拢他,当地富商巴结他,甚至之前欺负过范进的邻居开始惧怕他。这样社会地位的提升显然是现在任何考试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三、科举制度的受益者

范进中举之后,因为母亲病故,没有第一时间涉足官场,在范进以举人身份进入官场之后,也称得上是兢兢业业没有丝毫的懈怠,数年之后,范进被钦点为山东学道,放在今天的话起码是教育厅长级别的干部。范进在入仕之后,取得了很不错的政绩,一路平步青云,升官发财,范进成了名副其实的科举制度下的受益者。

虽然范进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但是在科举制度下被迫害的读书人又何止成千上万,中举之后当然是现今所有考试都无法比拟,但是一旦落榜等待读书人的只能是世人的白眼和漫天袭来的讥笑。试问当全部的命运都系在那堪堪不到一米的试卷上时,又有多少读书人最后会沦为了怨声载道的吕秀才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贺兰敏之是何身份?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贺兰敏之太平公主,历史上的贺兰敏之,历史上贺兰敏月和李治

    贺兰敏之字常住,鲜卑后裔,唐代河南洛阳人。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贺兰敏之是武则天的外甥,武则天非常喜欢这个外甥,这个当然是长辈对晚辈的喜欢,准备重点扶植这个外戚。扶植这么个翩翩美少年,武则天也是多少有些无奈之举,因为她们武家,自己的两个堂哥和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小时候对武则天母女

  • 王恭妃是历史上最严厉的皇太后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上太后听政的朝代,崇庆皇太后,宣太后被废后怎么样

    王恭妃是历史上最严厉的皇太后吗?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朱翊钧曾经心血来潮,睡了慈圣太后宫中一个王姓宫女,播下龙种怀孕了,然而这神宗根本不喜欢这个王氏,因为岁数比神宗大,就不承认。后妃参政、议政、掌政,一直以来处于禁止的地步,但还是涌现出一批后妃向封建男权社会发起

  • 万历皇帝朱翊钧亲政后都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皇帝多少岁可以亲政,万历皇帝不上朝在干什么,朱翊钧三十年不上朝

    万历皇帝朱翊钧亲政后都做了什么事情?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张居正卒,朱翊钧开始由自己总揽万机,继任内阁首辅的是张四维。由张居正临死前密奏而得任阁臣的潘展,因“秽迹昭著”,没有到任就被论劫而去。潘晟曾教授太监冯保读书,他的被斥,揭开了皇帝要清除掉曾经挟制过他的内臣

  • 鸿沟和议有什么内容?项羽与刘邦怎样划分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鸿沟议和内容是什么,项羽与刘邦司,项羽与刘邦打了几年

    项羽在范增的建议下,与范增合围荥阳,打算把刘邦消灭,刘邦非常害怕,采取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项羽于是剥夺了范增的权利,范增没有想到项羽竟然会怀疑自己和刘邦有勾结,十分气愤,于是告老还乡,但在途中病死。项羽将荥阳的刘邦四面围定攻打,刘邦军势非常危急,部将纪信于是引两千军乘黄车假扮刘邦出城,说刘邦

  • 唐朝武则天究竟是怎样整肃吏治及整治贪官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1、设立铜匦(举报箱)鼓励告密,对举报犯有罪行过失官员的人,一经查实,一律授官;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在这样一种严酷的政治环境下,除了极少数肆无忌惮的酷吏和内宠外,官员们只好收敛起贪赃枉法之心。2、分设肃政左右台,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唐初沿袭隋制,

  • 以一敌百 东汉光武帝刘秀昆阳大战一战成名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秀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王莽刘秀之战,刘秀经典战役

    昆阳大战中,本没有胜算的刘秀以自身两三万的兵力,战胜了王莽的五十万军队,可谓是军事史上的奇迹。刘秀也借由昆明大战一举扭转局势,一战成名,为后来的平定天下,中兴汉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是事实真的由史书所说,以少胜多?古代战争史里,以少胜多的战例很多。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而这样的战役在西

  • 雍正皇帝的理想是什么?他想打造怎样的大清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如何求极大理想,雍正有作为吗,雍正推行的新政成功了吗

    雍正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多疑,偏执,神经质,这些缺陷的背后可能是一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我不太清楚他的不安全感是怎么来的,也许是天生的倾向,而继位那件疑案多半又强化了这种倾向。雍正非常自负,喜欢长篇大论的教训人,有时候还喜欢把拍马屁的闪在一旁,自己轻装上阵,亲口向臣下解释自己如何英明神武,见解高人一等,

  • 揭秘:雍正皇帝为什么要处死年羹尧和隆科多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雍正为什么处死隆科多,为什么雍正被黑那么惨,隆科多为何背叛雍正

    雍正期间有两件大案:年羹尧案、隆科多案,以往有种说法,年羹尧、隆科多都为雍正篡位出了力,所以最后被杀人灭口,这个说法不对,隆科多确实卷入了继位事变,可年羹尧没有,康熙驾崩时,年羹尧正担任川陕总督,并不在北京,当然,他配合皇上接管了允禵的兵权,但这并没牵涉到见不得人的密谋,不存在杀人灭口的动机。年羹尧

  • 揭秘:赵国良将李牧是怎样大破匈奴保卫边境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牧大破匈奴,李牧破匈奴之战,坑杀赵国四十万大军真实性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

  • 周文王姬昌早年有着怎样的经历?姬昌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周文王活了多少岁,周文王姬昌画像,历史人物周文王简介

    1、勤于政事周文王姬昌,姬姓,名昌,是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吕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