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后期皇帝寿命不长:因永乐帝有遗传病?

明朝后期皇帝寿命不长:因永乐帝有遗传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129 更新时间:2023/12/26 22:25:13

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但除了太祖、成祖超过六十周岁,其他均不长寿,嘉靖达到六十虚岁,万历达到五十八虚岁,已经算其中较好的,其他皇帝大多在四十岁左右去世。最短命的天,只有二十三虚岁,正德也只有三十一虚岁,中国古代寿命大多不长,但如此短命也实属少见。

明清官员超过六七十岁的,一抓就是一大把,明朝内阁官员入阁的时候基本在五十岁以上,首辅经常年过七十。清朝前期除了顺治因天花去世,其他皇帝大多较长寿,为什么明朝皇帝早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皇帝身体素质普遍不好,可能是导致早逝的原因。成化不到30岁,就叹息“老将至”;孝宗即位前身体就不好(可能是先天不足);嘉靖、隆庆、万历三代的身体都不好,所以导致蜗居深宫不出;泰昌、天启的身体更是差到极点。

奇怪的是,同样是朱家子孙,太祖系统的藩王却大多很长寿。出自太祖的亲王、郡王,活到七八十岁的很常见,有的甚至生育上百个儿子,可见明朝皇室并非天生身体不好。

问题在于,成祖朱棣可能传下了某些遗传疾病,导致永乐一系子孙普遍身体不好。我们来看看永乐一系留下的子孙数量和其中成年的人数,就可略知一二:永乐有两个儿子封为藩王,一人因造反被除国。

洪熙有九个儿子被封为藩王,其中一人夭折,为追封;有四个藩王没有留下子嗣而除国;只有四个藩王传了下去。夭折和无子而终的比例超过一半(无子者大多年纪较轻即去世。

宣德有七个儿子被封为藩王,其中三人因为无子而被除国,接近一半。正统(天顺)只有一个成年的儿子,即成化。景泰的儿子,包括太子,全部未成年而夭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成化有十个儿子被封为藩王,其中六人因为无子而被除国,达到一半。当然,其中一人是地震而死,并非自然死亡;其余都是病死。没有子嗣就因病去世的达到一半。

弘治只有一个成年的儿子,即后来的正德。嘉靖有六个儿子被封为藩王,其中四人夭折,为追封,另有一人被追封太子;两个成年的藩王,有一个在嘉靖去世之前即病死,无子国除。

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却只留下隆庆一支后代,隆庆只有一个儿子被封为藩王,并且传承了下去。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从弘治开始,明朝皇室大宗(嫡系)人丁极其稀少,弘治只有一子,正德无子而终导致嫡系断绝,嘉靖身后只有一子,隆庆也只有两子!

假设万历在成年之前,那么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将是他唯一的弟弟潞王,第二顺位继承人将是成化的后代益王,与皇室的血缘已经相隔四代,属于相当疏远的关系。正德、嘉靖、隆庆的后宫生活都很正常,甚至可以说丰富多彩,却要么生不出儿子,要么生出儿子纷纷夭折,真是不太正常。

万历在位四十八年,为明朝最长,有四个儿子被封为藩王,都顺利传承下来,是宪宗以来留下后代最多的皇帝。所以,南明诸王大多出自万历一系,只有鲁王是太祖系统的藩王。

泰昌有一个儿子被封为藩王(未就国),即后来的崇祯。天启没有成年的儿子,已有的儿子都夭折,据说也有死于客魏之手的。崇祯的儿子后来都下落不明,此处不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看到,从永乐一直到崇祯,整整十四代皇帝,只留下了十七个藩王系统(指传承一代以上的藩王)。因为没有子嗣,一代而终的藩王有十三个,还不包括夭折后追封的藩王。与此对比,洪武皇帝朱元璋一人就留下了二十二个成年的藩王,而且这些藩王都有子嗣,都顺利地传承了下去(因为政治原因被除国的不算)。

永乐系统十四代皇帝的生育能力加起来,居然都比不上洪武一个人,真有点骇人听闻。景泰、天顺、弘治、嘉靖都是一子单传,正德、天启干脆绝嗣;后代较多的只有洪熙、宣德、成化、万历四人而已。

而且,明朝生育能力较强的藩王都出自洪武系统,例如晋王下属的庆成王有一百多个儿子,肃王的子孙多到不能胜数。至于永乐系统,则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藩王。

永乐系统的皇帝生育能力不高,后代大多夭折,许多后代也只能维持一代,说明这个家族可能真的有遗传疾病。联想到永乐出征途中突发疾病致死,可能是某种心脑血管疾病。洪熙、宣德、天顺的死亡都很突然,可能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突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明朝军力最强盛时期竟爆发了如此震撼的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最惨的一场战役,明朝后期军事实力,明朝最悲壮的战役

    朱棣时代,堪称是明朝的“大有为”时代:征蒙古,通西域,下西洋,开运河,迁国都,修大典。累累功业,至今让国人引以为豪。但是有一个问题却终无法回避----耗费巨大。虽有永乐朝第一理财能臣夏元吉从中协助,数年以来精心维持,但劳民伤财却终无法避免。当永乐君臣正着力创建“不世之功”时,明王朝建国后第一场农民起

  • 他重演第二次“靖难之役”可结局却是反过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双重生这一次再也不放开你的手,许果是谁演的,没有第二次机会韩剧演员

    “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皇权,消除威胁进行削藩政策,朱棣作为燕王不得已打起“清君侧”的口号,向朱允炆发动进攻,这场叔侄之争最终以叔叔朱棣的胜利告终。然而就在朱棣死后,他的孙子朱瞻基和他的儿子朱高煦也上演了一场叔侄之争。图片来源于网络永乐二年(1404),成祖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

  • 揭秘明朝亡国前为什么文武百官大开城门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瞻基平定汉王之乱,朱祁镇为何能夺门成功,夺门之变是哪个门

    明朝末年,官员之间讲究排场,风气之盛,一时无两。当时的官员,互相拜访必定先派一个仆人,名曰“长班”,拿着一张“知单”,骑上骏马,穿戴整齐,提前飞马奔驰,送给被拜访的一方。后面,主人才八抬大轿,仆从喝道,煌煌而来。那种气势,那种派头,实为历朝罕见。至于“知单”的样子,也很讲究的,据《流寇长编》记载,是

  • 明朝还没有灭亡祖墓就被李自成给刨了出来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自成后悔推翻明朝吗,青城李自成墓发掘,李自成为什么能灭了明朝

    车厢峡突围后,李自成的实力大为膨胀,他成为了高迎祥麾下的实力派人物。手中拥有了数万军队,这一年恰是河南大旱,大批饥民加入农民军,河南当地的农民军总数一下破了四十万。但河南是中原腹地,正好方便明军围困。崇祯立刻调集了十万大军,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齐向河南压来,再次施行铁壁合围战略。在明军的连续打击下,各

  • 曾国藩是朝中重臣为什么从不用八抬大轿呢?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晚清重臣曾国藩的贡献,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清朝曾国藩是什么官

    在清朝的官场,八抬大轿相当于现在的宝马防弹车的级别,是当时等级森严社会之身份标志。曾国藩是朝中重臣,为什么从不用八抬大轿呢?图片来源于网络曾国藩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两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

  • 最虚荣富二代信陵君如何提前让魏国走向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魏国信陵君的有关成语,战国魏国士人,魏国失败的原因

    国家对他而言,仅仅是一个玩物,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名声比国家利益重要。尽管从大势来看,魏国的灭亡在所难免,但是,信陵君愚蠢且狂热的虚荣,无疑让魏国提前接受了亡国的命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今的中国,富二代满天飞,尤以纨绔败家子弟居多。其实在历史上也不乏纨绔富二代,他们不仅仅败家,更有甚者败国,战国时期的

  • 隋炀帝杨广:曾是才华横溢的翩翩美男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杨广为什么是六短之君,隋炀帝雄才大略,谢君豪隋炀帝

    在古今很多人的印象当中,隋炀帝=大暴君+大昏君。其实,这个等式很有问题:首先,就横向而言,隋炀帝实是暴而不昏;其次,就纵向而言,起点时候的隋炀帝跟这两词儿压根儿就不沾边,伦家可是实打实的高富帅一枚,智商高,才学富,长得还帅。有两个男人参与了创造杨广的工作:直接参与的是他老爸杨坚,IQ140以上的智力

  • 在西汉到底是卫青的功劳大还是王昭君的功劳大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卫青霍去病的功绩,王昭君是谁的妃子,汉代王昭君

    其实你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王昭君的功劳大还是卫青的功劳大你是怎比较的,如果你说战功那当然是卫青的大,要说在和平时期为了维持和平而做出的努力,那是王昭君,可是你要明白一个这样一个问题,所谓的和平怎么来的,是是卫青这样的将军拼出来的,你怎么比?这让我想起来以前听到的一句话是国家主席对国家的贡献大,还是

  • 诸葛亮为何要娶丑女黄月英?只重才华不重外貌?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葛亮与黄月英有女儿吗,黄月英是四大丑女之一吗,诸葛亮黄月英言情

    诸葛亮的夫人,原名不详,传说名为黄月英、黄阿丑、黄婉贞。三国时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史称其长相丑陋,黄头发,黑皮肤,但才华却与诸葛亮相当 。据说黄月英自幼受其父亲及其父辈们的耳濡目染,熟读经史,多才多艺,是少有的巾帼奇女子,也是世界上发明机器人的奠基者、创始人,三国演义中有名的木牛流马就是她发明的并传

  • 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也是效仿她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则天是哪个时代的女皇帝,武则天是不是第一个女皇帝,历史最早女皇帝

    电视剧中我们能了解到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一代女皇,正因如此很多人也以为她是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其实不然,下面这位才是史上第一个女皇帝。网络配图陈硕真,又叫陈硕贞,唐高宗永徽年间一个平凡的女人,自幼就父母双亡,跟唯一的一个妹妹相依为命,靠帮官宦人家做点小工填饱肚子。当时朝廷赋税太高,农民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