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登基时为何要册封天下城隍爷?

朱元璋登基时为何要册封天下城隍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819 更新时间:2024/1/17 8:22:21

农历七月廿四,是城隍诞。民间也有五月十九是城隍诞的说法。清代梁绍壬说:“今七月廿四为都城隍诞辰,传是日为我国筑城之始。”广州的城隍爷是都城隍,城隍诞定在七月廿四自然是不在话下的。

确定广州城隍爷的“牛一”(生日)不难,但要说清楚它的陈年旧事便让人挠头了。去年底重修城隍庙时,广州满心欢喜打算到佛山迎回城隍爷的金身,好让它落叶归根,谁知佛山坚称,现存祖庙的城隍像是在佛山打造的,一直守在佛山。有知情街坊说:“广州城隍庙嘅神像喺‘革’时通通搬走晒,都唔知搬咗去边。”广州旋即让市档案馆搜集有关文献,追寻广州城隍的下落。

网络配图

在这宗无头公案有个了断前,笔者简要介绍一下广佛两地城隍的身世,供关注广州城隍下落的街坊和有关部门参考。

广东都城隍

明太祖朱元璋一登龙庭,便干了桩空前绝后的事:大封天下城隍,封京师城隍为帝,封开封、平滁等四城的城隍为都城隍,各府、州、县城隍授爵。广州府城隍授“监察司氏威灵公”(公爵),秩正二品;南海县城隍授“监察司氏威灵伯”(伯爵),秩正四品(洪武三年撤去爵号)。城隍从民间信仰的城池守护神升级为监察阴阳二界,掌管因果报应的神祗,正如一副脍炙人口的城隍庙联写道:“善恶到头皆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城隍从此拥有监察腐败和维护社会正义的虚拟权力。

朱元璋这个彰显人间君主权威的举动,民间传说是因为他打小在土地庙长大,饮水思源,所以大封天下城隍。这分明是穿凿附会,若果如此,他该大封天下土地爷才对。倒是正史说穿了他的用心,指他有意让城隍“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不得幸免”。这反映了他防止腐败、端正风俗的用心。在封建帝制下,城隍爷是不堪重任的,因而在后来的民间传说中,连它也成了腐败的主儿。

网络配图

入清之后,雍正皇帝御准广州府城隍升级为广东都城隍。这事儿也挺有趣,广东之前早已有一个省城隍,不过它是“京官”,长年守在北京与其十二个省城隍,“配享于京都城隍庙”,只有逢年过节才享受旅京粤人的香火,可谓“门庭落鞍马稀”。

说回省会城隍升级为都城隍那事儿。当年有的地方再塑神像,原来的府城隍像或是在原庙被移到一旁,或是另庙供奉;有的地方则保留原像换个名号,广东便是如此。《广东通志》说:“国朝雍正年间观风整俗使焦祈年奏请改为广东都城隍,巡抚司道皆谐展谒”,可见广东都城隍仍用原像,只经由地方长官拜祭便搞定了履任程序,这样子倒很符合粤人讲实际的性格。

既然如此,为佛山无端又冒出一尊广州府城隍像来呢?

佛山镇城隍

不错,按明朝的规矩,地方只设府、州、县三级城隍。虽然雍正实行改革,地方增设了都城隍,镇一级不设城隍的原则没变,但也有例外。

日本汉学家滨岛敦俊早注意到清代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些强镇突破制度供奉镇城隍的现象。他认为,这些镇供奉其所在州或府的城隍为本镇城隍,镇城隍庙称“别庙”———即上级城隍在本庙之外另置的庙。清代佛山,“人稠地广,烟火十万余家”,与北京、苏州、汉口并称为“天下四大聚”,少不了要请一位城隍爷坐镇在那儿。

网络配图

笔者认为,佛山当年到广州请城隍只是一道仪式,佛山迎回去的,应是广州府城隍的全副仪仗。这副作为权力标志的行头,在佛山被安置在原址位于丰宁铺的城隍庙里。但该庙碍于镇一级行政区域不能设城隍的规矩,另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城隍行台”。读者明察,帝出巡驻跸的处所叫“行宫”,大吏出巡驻节的处所叫“行辕”或“行台”。所谓“广州府城隍行台”,用今天的话说,便是广州府城隍驻禅公署。这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举措,正好应了一句老话:“快刀切豆腐———两面光”,广佛两地皆大欢喜。

如果广州城隍爷曾有这么一个曲折的经历,广州只好“叠埋心水”(一心一意),重塑一尊城隍像了。不过这还不够,接下来该办的事多着呢,比如,《南海县志》说南海县城隍庙在十八甫南,有关部门能否考勘原址并在那里竖一块记事碑,为羊城留个记忆?又如,广东都城隍扬椒山是明朝自诩为“第一功名不爱钱”的名臣,“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便是他的绝笔,他弹劾严嵩被害后,成了北京都城隍,那么,他兼任广东都城隍的掌故又是怎样的?这些,都有待我们整理。

总而言之,光修建一座美轮美奂的城隍庙,无疑是不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大唐战神薛仁贵:平辽东 征高丽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重生之大唐薛仁贵,大唐之战神薛仁贵小说,大唐战神王

    大唐战神薛仁贵成名于辽东。他在百万军中所向披靡,唐太宗惊呼:“先锋白衣者谁?”召见,嗟异,授游击将军。班师后,唐太宗称赞道:“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如卿事。朕不喜得辽东,喜得曒将。”遂迁右领军中郎将。网络配图唐高宗幸万年宫,夜间山洪突至,侍卫们吓得四散奔逃。薛仁贵高呼:“当天子缓急,安可惧

  • 解密:为何宋江一生不近女色不娶妻妾?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宋江的情人,宋江娶了谁为妻,宋江的第二位妻子是谁

    熟读《水浒传》,对于宋江这个核心人物,从做押司到怒杀阎婆惜到最终被逼上梁山,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在晁盖死后坐上了第一把交椅,后因为把梁山影响日益扩大,最终遂了心愿被朝廷招安,然后率领一班兄弟,打辽国、平田虎、征王庆、剿方腊,虽然染尽兄弟血,但还是让宋江带来了一时的荣耀,光宗耀祖。网络配图故事发展到

  • 扶苏如果成功继位,秦朝的结局会不会改变?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扶苏如果反了会成功吗,如果秦二世是扶苏还会灭亡嘛,扶苏继位秦朝会灭亡吗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扶苏当了皇帝,秦朝是否可以免于灭亡?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其实,在秦始皇去世三年之后,大秦帝国就已经不行了。如果扶苏真的继承皇位,那么秦朝还有一线机会,能够做到长治久安。只不过这种想法还是有些一厢情愿的,司马迁就在《史记》中揭露暗示过,扶苏就算是二世皇帝,秦朝

  • 武则天如何对官吏队伍进行整治?其诸多弊端又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武则天未曾实施过的为政举措,传统官僚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公安队伍纪律作风整改措施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为了治理贪官,她设立了举报箱,鼓励告密。对举报犯有罪行过失官员的人,一经查实,一律授官;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长期重用狄仁杰、魏元忠等人,大力整顿官员队伍。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隋唐时期,科举制开始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士子入仕的主

  • 慈禧带着众人逃跑的时候 光绪为何不趁乱杀慈禧夺权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光绪为什么不秘密除掉慈禧,老太监回忆光绪,光绪有没有机会除掉慈禧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光绪和慈禧,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们都知道清朝晚期的实际政权是掌握在慈禧的手中的,所以很多人对光绪的评价都是软弱无能,因为他的一切权利都被慈禧给夺走了,无论是哪个方面都被慈禧控制着。那时康有为等人营造了一场戊戌变法,由于变法太过激进,会影响慈禧的个人利益,慈禧

  • 郝昭这位不被人熟知的曹魏将领,为何被称为三国守城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第一守城大将,赵云70岁出征魏国副将是谁,魏国第一谋士

    三国乱世,将星闪耀,光我们熟知的名将就有数十位,如蜀汉政权的五虎上将、曹魏政权的五子良将、东吴政权的十二虎臣,以及在乱世中早已阵亡的吕布、典韦等,而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郝昭这位不被人熟知的曹魏将领为何被称为三国守城第一人?郝昭,由于不怎么出名,所以生平事迹不是很详细,只知少年从军,后因战功累官至杂号

  • 慈禧逃跑的时候和乔家借了十万两 乔家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乔家大院慈禧太后西逃,慈禧太后落难跑哪儿了,慈禧到乔家是哪一集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慈禧和乔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正所谓有利益就有买卖,就有商人的存在。从古至今,商人不在少数,不少的商人通过买卖交易发家,甚至富可敌国。在经济学上看只要回报大于投入,而时间价值又合适的话,这桩买卖都是有利可图的。但是凡是有买卖有投资,就不可避免的存在风险。而这个风险又

  • 陆虞侯陷害林冲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何要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林冲和陆虞侯的故事,水浒传陆虞侯扮演者,陆虞侯为什么要加害林冲

    关于陆虞侯的事迹你知道吗?下面跟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林冲这一辈子,有两个最要好的兄弟,一个是发小陆谦陆虞侯,另一个就是陪伴了他后半生的鲁智深。在东京的时候,林冲和鲁智深的交情不算深。但鲁智深最见不得别人欺负女人,他可以为了只见过一面的金翠莲,去打死镇关西。他也可以为了林娘子,不惧高太尉权势

  • 慈禧和珍妃之间的有多大的仇 慈禧为什么逃跑都不忘记杀珍妃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揭秘慈禧与珍妃,珍妃之死真相,珍妃之死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慈禧和珍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900年8月15日,颐和轩后院,65岁的慈禧已换妆成农家妇女,全无往日富贵太后的模样,这让慈禧心里极为不爽道:“该死的义和拳!该死的洋鬼子!害我要离开皇宫!”7月19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这位大清太后不得不准备仓皇出逃。但在离开之前,

  • 历史上方孝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会被灭十族?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方孝孺什么官,方孝孺为何被诛十族,方孝孺被诛十族是真的吗

    关于方孝孺的事迹你知道吗?下面跟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靖难之役到了最后关头,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南京城内,人心惶惶。此时,解缙、胡广、王艮三位江西籍的大臣,齐聚老乡吴溥家中商量对策。解缙和胡广都发誓,若南京城破,自己必将以身殉国。唯有王艮坐墙边一句话都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