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国将领公孙衍收复河西之战的具体过程介绍

魏国将领公孙衍收复河西之战的具体过程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686 更新时间:2024/1/4 15:42:15

魏攻秦河西之战是在公元前419至公元前408年时期,是魏国攻取秦国河西地区的大规模作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魏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陕西省东部及河南省中部及北部的那片地区,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建都安邑。自从魏文侯魏斯开始执政魏国以来,在政治上重用贤臣、名将,来致力于在国家与军队方面的改革,来共同使国家逐渐富强起来。在军事上面魏国采取联合韩国、赵国来共同西击秦国,东击齐国,南击楚国,并创立了由魏国领导、韩赵辅佐的中原霸权。

对此,魏国并不满足,想要向西扩张自己的国土,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夺取秦国东部的河西地区。当时秦国是西部诸侯大国,建都泾阳。自秦朝以来,国内就频繁的更换君主,不能够强有力的形成完善的集权统治,因此就没有完成社会变革。秦国虽有东进攻的意思,但他的军事实力明显要弱于魏国。

在公元前413年,魏军就开始了向河西地区的倾国军队发出进攻的信号,与此同时还深入到至秦纵深的郑地附近,一场战争较量下,将秦军打败了。后来在接下来的几次战争中,秦军则节节败退,并在洛水附近的地方修筑防御,来防止魏军的进攻。

后来在魏国占领河西地区后,成为了秦国东进的一大心腹大患。虽然此后秦国多次进攻该地区,但大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公元前329年才完全收复该地区。

公孙衍收复河西之战

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他主张合纵抗秦,但是又曾经在秦国出仕做官。而且公孙衍收复河西之战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日益强大起来,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收复河西的愿望谨记在心,于是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攻击。当时的魏国刚和齐国进行了大战,损失了10万大军,且近期的战役都是屡战屡败,魏国的国力不及以前。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面对公孙衍率领的秦兵,魏国根本抵挡不住,只好割地求和。他们所割让的阴晋,位于魏国与秦国的交界之处,是一个要地,正巧也是公孙衍的家乡。50多年前,魏国名将吴起就是在阴晋以区区7万的兵力战胜了秦国的50万大军,创造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河西是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当时魏国占领河西后便决定转战中原,秦国也千方百计的要夺回河西,只因它是战略要地,连接着中原。中原是当时各地的商品集散地,控制着各国的粮食命脉。只有走向中原,才能拥有充足的粮食补给,士兵们有足够的粮食补给,军队才能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对于秦国来说,只有占据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

收复阴晋后,公孙衍再次帅兵进攻河西要塞,魏王不敌,割让河西地区求和,至此公孙衍收复河西之战以胜利告终。

河西之战过程

河西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与秦国为争夺关中河西也就是在今天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曾发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前后反复交战数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这次战争总经过了五次战争。

在第一次河西之战中,魏国用了先在河西站稳脚跟,再大举进攻扩大战果,最后巩固占领地区的战略七年,魏军首先在河西少梁修筑城池,建立巩固的前进基地,以便屯兵积粮进攻秦国。秦国随即发兵进攻少梁,阻止魏军修城。两军在少梁交战,魏军击败秦军,继续筑城,进行备战。秦军沿黄河边修筑防御工事,以阻止魏军向外扩张。在这次战争中魏国采用先建立巩固的前进基地,再大举进攻,后扩大战果的方略,有效地完成了进攻河西之地的作战,将秦军赶到洛水一带,扩大了魏国势力,给秦国以沉重打击。

第二次河西之战,秦国失去河西战略要地,秦军退守洛水一带,它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后来,经过数年的用心准备,秦国于周安王元年开始进攻魏国,周安王九年与魏国战于汪,周安王十二年又与之战于武城,企图夺回河西要地。魏国军队则全力与秦军作战,最后的结果是魏军经反复冲杀,将50万秦军打得大败,取得了辉煌战果。

第三次河西之战,由于魏国在河西战场三次大败,魏以庞涓为主将率军攻秦,庞涓用“攻其必救”之策,一举突破秦河西防线,威胁秦都栎阳,秦被迫将都城迁回泾阳。

第四次河西之战,秦国在商鞅实行变法后,国力开始强大起来。而魏国忙着与东方各国交战,无暇西顾之际,秦国开始大举的攻入魏国的河西郡。最后,秦孝公被迫在彤(今陕西华县)和魏惠王相会修好,并归还所得的魏地。

在第五次河西之战中,魏国名将庞涓自杀,魏军主力覆灭,又遭齐楚赵秦等国轮番进攻,从此一蹶不振,国力遭到严重害,沦为二流国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了国力,又革新了军队,拥有了出关夺取天下的实力,而魏国的衰落则简单化了秦国东出的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女婿骄横跋扈最终被汉武帝依法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时期,隆虑公主有一个儿子叫昭平君,但他仗着汉武帝是舅父兼岳父的关系,非常骄纵跋扈。昭平君临死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个儿子。网络配图隆虑公主临终前对武帝说:“陛下的外甥、女婿脾气暴躁,全不把别人放在眼里,都是我娇惯了他。我死之后,难保他不犯死罪。我就这一个儿子,恳求陛下怜悯。我想国家法律有献金赎罪

  • 纣王自焚杨广被勒死 末代皇帝结局都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夏朝的启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他的父亲禹因治水有功,只是被部族推举为带有不固定性的首领,只有到了他儿子启才是确立了国号“夏”且有血缘承袭性的王。夏启一开始也曾仿效他父亲的艰苦朴素之风,吃粗食,卧蒿褥,兼之敬老爱幼,且又多建战功。但后来他却受“权力惯性”的支配,大肆享乐起来,尤喜打猎

  • 白登之围的真相:汉高祖刘邦太过低估匈奴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白登之围是汉朝初期刘邦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困在白登山的事件,最终刘邦采纳陈平的计策贿赂冒顿单于十分宠爱的新得来的妻子阏氏,才得以安全逃脱。那么白登之围的真相是什么呢?图片来源于网络白登之围的真相是在韩信反叛之后,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攻打韩信与匈奴,在初战时汉军连战连捷,并且溃败了韩信的军队。自此开始乘

  • 章献明肃皇后简介:在宋朝临朝称制,常与吕雉、武则天并称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刘娥(969年—1033年),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娥为蜀地孤女,后至京师,十五岁入三皇子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王府。宋真宗即位后,景德元

  • 章懿皇后李氏简介:宋仁宗生母,“狸猫换太子”中的李妃原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章懿皇后李氏(987年-1032年),杭州人,宋真宗赵恒妃嫔,宋仁宗赵祯生母。祖父李延嗣,仕吴越钱氏,为金华县主簿;父李仁德,后来封为左班殿直。李氏初为刘娥侍女,后封崇阳县君、才人、婉仪;宋仁宗即位后封为顺仪,去世前再封为宸妃。宋仁宗知李氏为生母后,追封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后再改谥为章懿皇后。下面我

  • 乾隆上位后是怎么对待张廷玉的 张廷玉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廷玉,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朋党问题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痼疾,它的危害性一言以蔽之,搞不好就会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所以乾隆皇帝对朋党问题非常警惕。他即位之初,朝中形成了鄂、张两大朋党,明争暗斗,虽然这个时期朋党活动跟以前的朝代相比,并不明显,极为轻微,但是乾隆

  • 乾隆临死前为什么要指着南方 乾隆有什么想法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乾隆临死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历史上我们知道做皇上时间最长的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做皇帝一共做了六十年的皇帝,然后儿子嘉庆皇帝登基之后,有帮助自己的儿子管理了三年的朝政可以说乾隆真正做皇帝做了六十三年,可以说他是历史上做皇帝最长的,一生中也做了很多的战绩,比如打金

  • 雍正赐死年羹尧之后 雍正又是怎么对待他的家人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年羹尧和雍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年羹尧,一个讲述雍正王朝绕不开的名字,受宫廷剧的影响,很多人觉得年羹尧是在雍正年间得到重用的,实则不然。早在康熙执政期间,不满三十岁的年羹尧就已官至四川巡抚了,只不过雍正继位后更加倚重年羹尧,破格提拔委以重任,而年羹尧也不负雍正重托,

  • 年羹尧所担任过的官职当中 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年羹尧职务,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年羹尧出生于康熙十八年,这一年正是清朝平定三藩之乱的末期。三藩之乱一旦平定,清朝真正完成大一统的时机,便又更进了一层。而年羹尧的出身,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算是起点颇高,前途极好。他不仅有一个官至湖光巡抚的父亲,又是镶黄旗出身。

  • 唐宣宗本人被称为“小太宗”,但他晚年犯了什么严重错误?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在位十三年,他勤于政事,积极改革,对内整顿吏治,削弱藩镇,对外积极用兵,收复不少失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宣宗在位期间,唐朝出现相对繁荣的局面,人称“大中之治”,而唐宣宗本人也被称为“小太宗”。但是唐宣宗晚年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最终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