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上著名大清官海瑞 竟亲手饿死自己的女儿?

史上著名大清官海瑞 竟亲手饿死自己的女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469 更新时间:2024/1/29 3:09:07

海瑞,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网络配图

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海瑞读书时,正是守仁学说盛行的时期,王学的要点除了主要方面是唯心主义以外,还有提倡知行合一、理论和行动一致的积极方面。王阳明还提倡“立诚”,反对伪君子式的“乡愿”作风。这些对海瑞日后的为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海瑞的清廉,甚至达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按照当时官场的风气,新官到任,旧友高升,总会有人来送些礼品礼金,以示祝贺。这些礼品礼金只要数额不大,也是人之情。然而海瑞公开贴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然后把别人送的礼品一一退还,连老朋友贺邦泰、舒大猷远道送来的礼也不例外。至于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网络配图

他清廉到什么程度呢?他亲手饿死自己的女儿:

据明代姚叔祥的《见只编》记载:海瑞家里清贫,他5岁的女儿没有零食吃,府里的一个男仆看这小女孩可怜,就给了一块饼给她。她刚吃上两口,她父亲海瑞就背着手皱着眉走过来了,“饼是哪里来的啊?”女儿如实相告。海瑞很生气,骂道:“一个好女子怎能随便地接受男人的东西呢?只有你饿死了,才是我海瑞的女儿!”

一个只有5岁的小女孩,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块饼会使她变成坏女人。她哭泣着开始绝食。除了海瑞,全家人都慌了,想尽了各种办法哄她吃东西,她就是“打死我也不吃”。饿了七天之后,断了气。

1586年(万历十四年),海瑞听闻黄光升去世,悲伤至极,带病前去晋江奔丧。

网络配图

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任上。海瑞没有儿子,所以去世后,佥都御史王用汲去主持海瑞的丧事,看见海瑞住处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来,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为什么会焚书坑儒 全因身边这俩人的忽悠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提到秦始皇,大家都不会忘记焚书坑儒这个巨大的污点。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举办了一场酒宴,宴席之上,博士淳于越以古人事例反对亲皇朝的郡县制,秦始皇听后不太高兴,于是对郡县制进行廷议,这时候李斯站出来替郡县制说话了,大概意思就是说“现在有些人不学今人而只学古人,非议当世,扰乱百姓之心,因此,禁止是上策”

  • 明末最冤枉的爱国大将 竟被凌迟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网络配图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焕在兵部任职。不久之后,广宁被后

  • 他平倭寇御鞑靼 最后终究被牵连死于党争!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看到平倭寇这三个字,很多人马上就反应出来今天要讲什么,没错,机智如你的都猜对了,今天要说的就是戚继光。戚继光是抗倭名将,也是民族英雄,这个大家伙都比较熟悉,我们每次学历史的时候都会觉得平倭寇虽然说不容易,但是感觉也是上下齐心的,其实当时的情况并非如此,抵抗倭寇的将领很多,但是名声最响亮,成绩最大的却

  • 大清第一高手“宫猴子” 慈禧都离不开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高手,大家可能不陌生。而大内侍卫总管大家更是在武侠剧中时常出现,我们很多人以为武侠剧中的人物大多是金庸、古龙他们虚构的。其实不然,在真实的历史上,的的确确存在着传奇的武者,而江湖也是存在的。离我们远的历史我们不太好说,记载比较真实可靠的就是清末了。网络配图在清朝末年,慈禧掌权时仍然存在着不少武林

  • 秦始皇:波澜壮阔一生 却终结在平淡甚至可笑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说起来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了。身为赫赫有名的帝王,其历史成就自然是无需多说的,例如消灭六国,一统中国大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封建帝国,例如建立了绵延中国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中央集权制。但是到了后半生,这位枭雄也无可避免地,像许多没有后患的皇帝一样,开始追求起永生来了,毕竟只有不死了

  • 为什么朱元璋钦定不征之国都有哪些国家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从草根成为皇帝的朱元璋在治国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条令,同时为告诫后世子孙,他于1369年正式颁布了《皇明祖训》,对后世皇帝们的施政方针做出了规范。内容包括内政、外交、礼仪、皇族管理等诸多方面,其中特意规定了15个“不征之国”。朱元璋为何会提出15个不征之国?朱元璋明确地说道“吾

  • 刘备弃之的谋士陈群 缘何成为曹魏的托孤重臣?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207年,刘备在荆州求访名士,亲自拜见司马徽。司马徽对他说:“你手下的谋士都是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对此十分信服,亲自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人们认为刘备前期难成霸业的原因之一是手下没有一位经天纬地之才的谋士,实则不然,其实在刘备创业初期,曾

  • 乾隆朝官场怪现象:官员被革职十余次仍任原职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对百姓温和的太阳,照在官员身上也一样和煦。对于晚年出现的一些贪污官员,乾隆经常拖着不惩,或者以“不为已甚”为辞,加以宽纵。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内外文武大臣中竟有多人连续被革职、革任十余次而后却仍然留任原职者。(《清高宗实录》)朝鲜使臣描述晚年乾隆政风的变化时说:皇帝近年颇倦,为政多涉于

  • 康熙皇帝为何要6次为明朝朱元璋皇帝扫墓?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清圣祖康熙皇帝曾经六次南巡,每到南京都要祭扫明孝陵,并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表示对朱元璋的尊重.朱元璋的故事真不少。在他身上笼罩着重重迷雾,也笼罩了诸多的神秘色彩。为什么数百年来人们谈起朱元璋的话题来总是兴致勃勃,热衷程度始终不减?因为他的经历实在太神奇了。最贫苦的农民和富有四海的皇帝,最无助的游方僧

  • 揭秘:赵匡胤在平定南汉之后为何没有趁机收复越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认真的说,越南的南部和北部确实不是一个民族,越南的北部地区在唐朝之外一直属于中国的版图。五代十国时期,这一地区的军阀趁机摆脱了南汉政权的统治。但南汉王朝也根本没有持续多少年,宋朝建立以后,一代雄主赵匡胤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历程。但是有一个情况非常匪夷所思了,赵匡胤的南征大军在平定了南汉之后,为什么没有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