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深谋远虑要迁都 赵光义一句“不要脸”

赵匡胤深谋远虑要迁都 赵光义一句“不要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965 更新时间:2024/1/15 17:09:26

960年,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王朝,并因后周之旧,仍然以东京开封府作为都城。但在赵匡胤的心中,地势平旷的开封并非合适的都城,他认为建都长安是上策,建都洛阳是中策,建都开封是下策,因此他一直希望把都城迁到洛阳或者长安,但因建国之初,需要稳固政权,所以暂时搁置。直到十几年后,这个问题再次被赵匡胤提起,但却遭到一个人的坚决反对!

976年3月,赵匡胤率领文武众臣前往西京洛阳,前往父亲的陵寝祭拜。抵达洛阳后,赵匡胤见洛阳宫室壮丽,非常高兴,于是动了迁都洛阳的念头,甚至在洛阳南郊祭天。但赵匡胤的想法遭到的群臣的坚决反对,起居郎李符首先发难,他提出迁都有八难,赵匡胤不予理睬。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又出来劝谏,赵匡胤仍然不从。

网络配图

这时候赵光义出现了,而且他说了一句非常“不要脸”的话,让赵匡胤顿时沉默不语,放弃迁都的念头!

兄弟俩见面后,赵光义首先提出迁都的困难,赵匡胤则说:“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赵光义叩头切谏,赵匡胤则解释道:“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匡胤知道如今已经出现了冗兵问题,他希望通过迁都,依靠山河之险,固守天下。但这个时候,赵光义掷出了自己的杀手锏,他言道:“在德不在险!”

一听赵光义这么说,赵匡胤默然不语,等赵光义走后,宋太祖才对侍从说道:“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在德不在险”这句话是名将吴起说的,指的是统治者治国应该修德政,不应该单单依靠山河的险固。那为啥说赵光义说这句话就有些“不要脸”呢?这是因为在这背后有着赵光义自己的阴谋,当然赵匡胤迁都也有着其他目的!

网络配图

赵匡胤迁都实际上是一石二鸟之计:其一,就是他自己说的那样,“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其二,削弱赵光义的势力。众所周知从北宋建国开始,赵光义就一直担任开封府尹,也就是首都的市长,赵光义以亲王的身份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组建自己的势力;结交宫中宦官;拉拢朝中武将。

因此当时赵光义在开封拥有非常大的势力,赵匡胤明白,如果一旦自己归天,皇位很可能会落入其手,因此想通过迁都,削弱赵光义的势力。那赵匡胤为啥准备迁都洛阳呢?因为知河南府(洛阳地区最高行政长官)焦继勋是自己的儿女亲家。焦继勋的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如果迁到洛阳,将来赵德芳能顺利登基。

网络配图

但赵匡胤万万没想到赵光义的势力竟然这么强大,几乎满朝文武都为他说话,另外他竟然还拿出“在德不在险”的理由。如果自己迁都,选择依靠山河之险,显然就是一位不修德政的皇帝,所以赵匡胤才暂时放弃了迁都计划。

但赵匡胤不会想到他已经丧失了最后的机会,回到东京5个月后,赵匡胤在宫中离奇离世,在宦官的帮助下,赵光义顺利登上皇位,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年谜案!1127年,金国铁骑攻破东京汴梁,赵光义那句“在德不在险”也就成为笑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之死 赵光义嫌疑重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涿郡,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

  • 努尔哈赤为什么死时命大妃殉葬?其中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努尔哈赤(公元1559-1626年)共有后妃14位,而值得一书的有两位。一位是孝慈高皇后,一位是大妃乌喇纳喇氏。孝慈高皇后原本是叶赫部酋长杨吉努的女儿,14岁时由哥哥纳林布禄送与努尔哈赤完婚,四年后生皇太极,夫妻感情甚笃。网络配图1603年九月,杨吉努女因病死去,年仅29岁。努尔哈赤十分悲伤,斋戒一

  • 朱棣身边的红人才子解缙 为什么会被活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1415年的今天中国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解缙被锦衣卫帅纪纲活埋于雪中而逝世,解缙这个人是从小就被称为神童的,到了最后进入仕途之后,更是得到了朱元璋与朱棣的一致好评,朱棣甚至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可见对其之器重。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传奇的人物,最后是被活埋于雪堆而死,这简直让人惋

  • 这个汉人 辅佐四代清朝帝王打下大明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是不是很好奇?为何当年满清还只是占据东北的时候,基本都是目不识丁,是如何治理好国家的呢?还越来越强盛?这当然不是女真人的能力,而是努尔哈赤重用汉人的结果。1618年的时候,努尔哈赤率领八旗攻下抚顺,当时年仅21岁的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投降后金。网络配图后来的范文程一路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

  • 刘邦灭秦平楚建大汉 功劳簿上萧何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汉书·卷十六》载:“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大概列举那么几个排名,排名第一萧何,排名第二曹参,排名第三张敖,排名第四周勃,排名第樊哙。。。排名第二十一韩信。。。

  • 真实历史上 高俅竟然是苏轼给推荐上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在《水浒传》中,高俅是于蔡京、童贯、杨戬并称为北宋末年四大奸臣,玩弄朝政,蒙蔽圣听,但《水浒传》终究只是小说,来看看真实的高俅真是什么样的人?很显然,高俅并不是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是靠一手漂亮的蹴鞠而赢得皇帝开心成为太尉的,古代皇帝有昏庸的,但是真正傻的还是没几个,靖康年间的宋徽宗只能说不理朝政和昏

  • 拥有毫不逊色于白起的潜力 却无奈是必输之战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时期,如果让我说谁最可惜,谁最可怜,谁最可悲,那么最可惜的是赵括、最可怜的是赵孝成王、最可悲的是赵奢,为何这么说?赵括可惜是因为赵括拥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的潜力,但是在其父亲赵奢的保护下,一直都只是熟读兵书,理论基础堪称战国翘楚,如果一直不让赵括上战场那么赵括最好的归宿要么是总参谋长,要么是赵国军

  • 此人是中国第一位黄袍加身的皇帝 一生节俭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都知道“陈桥兵变”这则典故,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在五代乱世中成长崛起,通过施展权谋,最终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但是开此先例的并不是大家熟悉的赵匡胤,而是后周皇帝郭威。郭威在位时,推崇节俭、虚心纳谏、改革弊政,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渐渐趋向好转。网络配图唐末五代,群雄四起,战乱不断中原五代八姓十

  • 历史上五大被国人冤枉的名人 清朝一人上榜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原本应该是名存千古的英雄人物。但是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一些事迹被人误解。因为古代的一些事件都是口口相传,但三人成虎,到了现在就成了人们口中的坏人,恶人,如果这些人看到了自己被黑成这样子,估计会被活活气死。今天就让小编来带大家看一下那些历史上被冤枉的人,来为他们正名。网络配图5

  • 揭秘此人才是宋江第一心腹 一生跟随宋江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从古至今,一个领导者,一个带领团队的首领,都会有一个心腹。心腹其实不仅仅说是一种人脉关系,更是一种在特殊环境下解决特殊问题的极有效率的方法。在古代,官员有为自己提供建议的师爷,将军有自己运筹帷幄的军事,所以心腹是一个领导者必需拥有的东西。网络配图宋江作为梁山的老大,肯定是有心腹的。但是他手下还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