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攻入咸阳后,萧何不抢金银为何要搬走几个箱子?

攻入咸阳后,萧何不抢金银为何要搬走几个箱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387 更新时间:2024/1/21 10:24:31

汉初三杰之一萧何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提到“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除了“汉朝开国第一功臣”,便是“月下追韩信”,本文来和大家分享萧何的一个智慧故事。

秦朝末年,刘邦身为泗水亭长,他接到一个重要任务,押送一批犯人到骊山。不料,在半路上犯人逃跑了一大半,按照秦律,刘邦必死无疑。刘邦心想,怎么都是死,于是他把剩下的犯人全放了,有几个犯人觉得刘邦仁义,便跟着刘邦一起逃到芒砀山避难,做起了山大王。

沛县县令得知囚犯全部逃跑,便把刘邦的妻子吕雉抓捕入狱,但吕雉在狱中并未受什么委屈,因为刘邦的两位好朋友一直在暗中照顾她。这两位好朋友便是萧何和曾参。

当时萧何担任沛县主吏掾、曾参担任狱吏,他们和刘邦(泗水亭长)、夏侯婴(车夫)、周勃(吹鼓手)、樊哙(屠夫)等人是莫逆之交,经常在一起喝酒吃肉,感情很好。刘邦有难,身为朋友的萧何和曾参,肯定要暗中帮忙。

不久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豪杰纷纷响应。沛县县令看到天下大乱,担心自己会被起义军所杀,于是和萧何等人商量起兵造反。萧何建议道:“你是秦朝的县令,百姓哪能听你的话,若想造反,必须要请来一位逃亡的英雄才可以。”于是,萧何推荐了正在逃亡的刘邦。得到县令的应允后,萧何赶忙派人去芒砀山邀请刘邦,可等刘邦来到城下时,县令突然后悔,于是刘邦等人愤然杀掉县令,起兵造反。

论资历,萧何、曾参等人远在刘邦之上,但他们都担心如果造反不成,肯定会被灭九族,所以就把这个“好机会”让给刘邦,刘邦因此成为义军首领,带领大家起誓,众人皆称刘邦为“沛公”。

刘邦起兵后,萧何被封为丞都,紧跟刘邦身后,源源不断地为刘邦输送粮食和兵源,为汉军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前208年,项梁和项羽在会稽起兵,召集20万兵马攻打秦军,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朝名将章邯,一跃成为秦末势力最大的起义军。当时众人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便在关中称王。项羽本以为自己实力强大,肯定是第一个拿下秦都的。没想到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趁项羽和秦军鏖战之时,直捣关中,公元前206年,刘邦兵临咸阳城下,秦三世子婴杀掉奸臣赵高,开城门向刘邦投降,献出秦朝玉玺。至此,秦朝灭亡。

据《智囊全集》和《史记》记载:当刘邦的大军进入咸阳城,刘邦身边的这帮将士们激动不已,他们平时在沛县长大,哪里见识过富丽堂皇的宫殿,一时间,都被皇宫中富贵的摆设、珠光宝气的财宝所迷惑,于是乎,众人纷纷放下手中的刀剑,大肆哄抢财宝。

刘邦也不例外,他进入皇宫后,不断地东张西望,走路都飘飘然,看到秦二世留下的后宫美女,忍不住抱起来就进入寝宫。此时的刘邦和众位将士,已经忘记自己起义的目的,因为金银财宝和美女姬妾能够麻痹人的斗志。

军师张良实在看不下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说服刘邦,让刘邦放下了美女和金银财帛。刘邦召集众将时突然发现,萧何这个“老狐狸”竟然不见了,于是赶紧派人寻找。

萧何此时在哪呢?史载: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冯梦龙《智囊全集》)

原来,在刘邦和众将士哄抢财宝的时候,萧何一声不吭,进入咸阳城内的丞相府,经过一番整理,火速搬走了几个大箱子。而箱子里没有装什么金银,全是秦朝各地的法令、户籍、账册以及各地的地形、土地资料。

对于萧何的这个举动,刘邦十分不屑。心想:大家都是从沛县出来的,所有人都在抢金银,你却在那抢几箱子竹简干什么。

等到鸿门宴之后,刘邦真正要夺取天下时,他突然意识到:果然还是萧何有远见。因为带兵打仗,在攻打每一个郡县之前,必须搞清楚对方的地形、人口等信息,萧何提前准备好了这些资料,帮了刘邦的大忙。到这个时候,众将终于明白:萧何虽然没有抢金银财宝,但是他抢的东西,比金银还要值钱!

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评价萧何:

沛公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萧何得秦图书也。

在紧急关头,很多人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或许不是最珍贵的。能够快速辨别哪些东西是最珍贵的,才是一门智慧。《智慧全集》中还记载了另一个故事:

秦朝灭亡的时候,在宣曲这个地方有一个姓任的小吏。当农民军到来之前,县城里的官员在逃命前纷纷抢夺金银财宝。只有这个小吏偷偷挖了一个庞大的地窖,他不抢金银,而是把县城仓库里的很多粮食存到地窖里。在楚汉之争后期,土地荒芜,民不聊生,粮食价格猛涨,米价上涨十多倍,很多人拥有金银财宝的人纷纷饿死,唯有这个姓任的小吏不仅没饿死,还用粮食换了不少财产。

萧何和这位小吏都是独具智慧之人,他们知道在关键时刻什么东西最有用。奇怪的是,在社会上,大部分人都是那些抢夺财宝的将士们,却很少见到萧何。

本文分享了萧何的智慧故事,不知道你看完后,是否深受发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温是如何将唐朝覆灭,建立后梁政权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朱温,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唐朝末年,潘振割据,宦官专权,牛力党争相互交织在一起,致使政治极为腐败,苛捐杂税有增无减,百姓生活极为贫苦,农民起义的大风暴呼之欲来。黄巢起义公元874年,濮州人王仙芝因不堪朝廷重税,聚集千余人在长垣起义,王仙芝率领众人打

  • 晚年时期的朱温是怎样的?他建立的后梁为何如此短命?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朱温,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晚期荒淫无道梁太祖朱温早期时曾礼贤下士,革除了唐朝的一些积弊,积极鼓励农耕,减轻赋税。可到晚年所行之事形同禽兽,早期的顺风顺水让朱温早已迷失在权力和欲望的中心,变得十分残暴,治理朝政全凭自己的一人之言,大臣稍有反对,轻则仗

  • 王安石变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行的?最后为何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王安石,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是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是王安石羡慕秦朝时期商鞅变法的成功,不惜得罪当时秦国的旧贵族,就算给万金也不如说到做到的承诺,取信于民,赞扬商鞅变法

  • 裴炎:曾备受武则天重用的宰相,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她政治手腕强劲,在一步步铲除敌对的势力,最终坐稳了女皇的位置。她在位期间,重用贤臣,励精图治,在她的治理下,大周帝国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但是她能够当上皇帝,毕竟还是夺取的李唐的天下,有些忠于李唐的大臣,还是希望武则天能够把政权还给李唐的皇室。在武则天手底

  • 宋徽宗与李煜有哪些相似之处?他登基后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宋徽宗,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皇帝在古代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权倾天下,万人敬仰,所有人都梦寐以求这个位置,甚至有人为了夺取皇位无所不用其极。同样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为人民谋取福利,兢兢业业,治理国家,处理朝政。可是宋朝的宋徽宗,偏偏对自己的大好江山没有

  • 刘恢:刘邦的儿子,因太专情被吕雉绝后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为了皇室的稳定,用激烈手段一一剪除自己分封的异姓王,然后立皇室宗亲为王。但是他却没除掉自己的枕边人吕雉。等刘邦去世以后,吕雉开始参政,组建党羽,对刘氏进行严酷的压迫。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刘邦生前非常宠爱戚夫人,而且一度想改立她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幸亏这个时候太子刘盈身边已经

  • 关龙逄:心系国家,最后却因进谏忠言而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关龙逄,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自古以来,历代统治者的身边都会有为了国家敢于直言上谏的忠臣良将,也有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奸臣,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意思常年在统治者身边做事,更是要慎言慎行。可是有的忠臣良将不会在意自己的生命,他们将国家大义牢牢记在心中

  • 吕布明明有机会复兴汉室,他为何没有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吕布明明有机会复兴汉室,他为何没有成功?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入许都,在此之后,曹操被汉献帝封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后来又被封为司空。在经历了衣带诏事件后,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的关系逐渐破裂,但即便如此,曹操也没有趁此机会废除汉献帝,他将汉

  • 历史上的唐僖宗是什么样的?唐朝最荒唐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唐僖宗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唐僖宗是唐朝较为荒诞的一个皇帝,他在位期间,唐朝境内藩镇割据的现象十分严峻,各藩镇都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上,因此最后真正到朝廷手上的权力是少之又少。同时,875年的时候,黄巢、王仙芝为首的农民发动了农民起义,起义军一路攻打,甚至席卷了大半个唐

  • 凿壁偷光和悯农的主人公最终都是结局?真是人心易变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李绅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课本上经常会提到许多名人的事迹,或者要学习他们的作品,而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积极向上的,堪称“正能量”典范。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有些人离开课本,在真实的历史上却不再是正面人物,而是摇身一变成了令人厌恶的坏人,最典型的就是匡衡和李绅这两个人了。第一位匡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