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棣为何要将紫禁城建在北京?

朱棣为何要将紫禁城建在北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390 更新时间:2023/12/28 0:33:31

导读:紫禁城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物,其建立者为明朝的朱棣。皇帝建造宫殿这件事情看似很平常。可是朱棣源居住在南京,为何会把紫禁城建立在北京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专家的猜测。

公元1403年1月23日,中国农历癸未年的元月一日,这一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依然延续着自古以来的传统,度过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农历元旦。这一年,人们收到的类似今天的贺年卡上,不再有建文的年号了,建文帝四年的统治,在一场史称靖难之变的战争后,成为了往事。

公元1403年的大年初一,大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正式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这一年为永乐元年,年号的更替,随之带来的将是这个王朝的更多变化。

永乐元年,明朝的首都在今天中国南京,这座六朝古都自东汉时代起就被认为有王者之气,明太祖朱元璋将都城定在这里,并集中国两千年宫殿建筑之精华,建造了皇家宫殿,今天这座宫殿仅留下了这些遗址,但仍不失当年的气魄。

网络配图

而此时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图上,还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叫作北平,这里人烟稀少,朱棣11岁时被封为燕王,他和他的旧部们熟悉这里,对这个地方充满着感情。

永乐元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后回到皇宫,当君臣们相聚一堂时,一个叫李至刚的礼部尚书,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我以为北平这个地方,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该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为京都,永乐皇帝非常高兴,当即答应了下来,在这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王朝第二个京都。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而一座伟大宫殿将由此诞生。刚刚登极不久的永乐皇帝,用这样一道圣旨昭示天下,表达自己治理天下的理念。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元1403年的朱棣正处在一种十分微妙而不安的气氛中,作为一个从侄儿手中夺取皇权,刚登大极的皇帝,他面临太多棘手的问题,对反对他的建文帝旧臣的杀戮仍在继续。

杀了很多人以后,朱棣感到十分不安,他也曾询问身边大臣茹常:我这样做会不会得罪了天地祖宗?更让朱棣感到不安的是,攻入南京城时,他的侄儿建文帝就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生死不明,尽管他按天子礼仪,给这位侄儿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真正的建文帝,很可能已经逃亡在外,这件事成为朱棣最大的一块心病。

之后有一天上朝时,朱棣差点儿被御史大夫景清刺杀,此事之后,朱棣在南京城里经常做噩梦,他或许更加强烈地开始怀念他的故地北京。站在南京皇宫的遗迹中,我们不难想象,曾经在北方生活多年的永乐皇帝,可能越来越不喜欢住在南京,他开始谋划将第一京都迁往北京的行动。

这年的5月,在一次临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北京是我旧时的封国,有国社国稷,将实施国都的礼治,然而皇上的建议,却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从那以后,朱棣谨慎了很多,他开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系统而缜密的准备。

公元1403年,在这座由北平刚刚改称为北京的城市里,突然多了很多来自江浙等地的南方人,他们得到朝廷的应允,迁至北京,并获得五年免缴税赋的优待条件,这些人普遍比较富有,很快便在北京做起他们以往在南方所经营的生意,同时在北京的郊区,也多了很多农民开始垦荒种地,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开始了。

当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涌向北京时,在距北京万里之遥的西北草原上,蒙古帖木儿大汗指挥的铁骑大军,已经向中原开拔,大明朝的北方又面临着威胁。然而正当永乐皇帝准备布防迎战时,帖木儿却突然在行军途中病故,一场大战消于无形。

公元1405年6月,东南风吹起的时候,郑和受永乐皇帝的派遣率一支船队作远洋航行,带着永乐皇帝向世界展现大明国威的使命,驶向茫茫的海洋,据说这次航行,也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公元1406年8月,当郑和的舰队浩荡行进时,南京皇宫里发生了一件让朱棣高兴的事,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这是出于永乐皇帝本人的暗中授意,还是大臣们自己揣摩上意的结果,总之在这一天的朝堂上,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非常愉快,他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永乐皇帝开始派他的心腹亲信们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他们中有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他们即将去往四川湖广等地的群山峻岭,去开采楠木,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那里时常出没着虎豹蛇蟒,官员和百姓们冒着危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丢失了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

这些楠木后来成为紫禁城太和殿中巨大的柱子,遗憾的是,这些永乐时期巨大的楠木,在太和殿里已难见踪影,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些巨大的柱子,是后来清朝用松木拼凑而成的。这些巨大的木材,即使通过现代的运输工具运到故宫,也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工作,那么500年前,比这些木材巨大数倍的楠木,又是怎么运到紫禁城里的呢?

被派往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这样向皇帝描述了一次大木出山的传奇情景:有一天山洪暴发,一株大木顺流而下,遇有巨石拦路,大木发出像雷鸣一样的巨响,撞击巨石,巨石裂开大木完好无缺。

网络配图

后来永乐皇帝将发生这一故事的那座大山封为神木山,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更多的木材,从川贵湖北的崇山峻岭中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运河,输送到北京。永乐时期为建造新的宫殿而进行的采木工作,据说持续了整整13年,同样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也很艰辛,在保和殿后,我们能看见故宫中最大的丹陛石,它是在明代,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而这样巨大的石头,是如何被运到这里来的呢?

据历史记载,这些石头都来自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窝和门头沟的青白口,这里从明清两代跨越600年,直到现在还在生产汉白玉石头,我们终于在明朝史料中,发现了保和殿后那块石料的开采和运输过程,这块石料光开采就动用了一万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而将它运往京城则更为艰巨,数万名民工,在运送石料的道路两旁,修路填坑,

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在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两万民工一千多头骡子,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才将这块石料运到京城,那些同样被费尽心力运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故宫中轴线的御道上,据现在的专家学者研究,这次宫殿建设的备料过程长达近十年。

在这十年中,北京逐渐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而今天我们只能用三维动画模拟再现当年营建紫禁城时北京工地的壮观景象,那些由此而生的着名工地名称一直保存至今。在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中,能被历史记载下来的人,只有极少的几个,那些当年为这座宫殿付出辛劳的工匠,据说超过百万之多,他们中也不乏幸运者,比如两个来自山西的工匠王顺、胡良,一天永乐皇帝视察工地,看到他们的彩绘,皇帝扶着王顺的肩膀,对他称赞不已。

泰宁侯陈珪,公元1406年被任命为改造建设北京城及宫殿的总指挥,永乐皇帝在写给陈珪的一封诏书里说:“要善待工地上的军人和民工,饮食和作息要有规律,不要过于劳累,你们要体谅我爱惜百姓的想法。”陈珪一直在北京监工,直到公元1419年去世,他没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

据历史记载,在参与这项工程的能工巧匠中,以老木匠金珩为首的二十多人被同时提升为营缮所丞,而其他一些着名人物,像负责石料制作的陆祥、负责工艺的蔡信,也都被历史记载了下来。在600多年前,紫禁城尚未建成之时,朱棣的燕王府和紫禁城完工前的临时宫殿,就在现在中南海一带的西北。

公元1409年,朱棣以巡狩的名义住在这里,从公元1409年至宫殿建成后的公元1421年,他在北京度过了5年又8个月,这使得大明朝的决策、军事和行政系统逐渐北移,跟随朱棣来到北京的一个叫王绂的画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燕京八景图》,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那个时候北京的美景和风情,那个时期,北京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移民军户在郊区屯田垦荒,使北京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北京对于这个王朝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公元1410年到公元1414年,朱棣以北京为根据地,两次跨过长城御驾亲征,击败了多年来威胁北京的蒙古部落,在一次胜利后,他检阅了所带领的庞大军队。就在朱棣谋划迁都北京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最亲密的一个人去世了,这就是徐皇后,他们的婚事是朱元璋亲自给说合的,怎样安葬这个结发妻子呢?陵墓理应建在南京,但是朱棣却悄悄派一个大臣和一个风水先生前往北京寻找吉壤建陵,两年后,位于昌平以北20多里的一片山麓带,被朱棣降旨圈为陵区禁地,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

网络配图

徐皇后陵墓的修建,让大臣们都意识到这是皇上向他们释放的一个迁都信号,这之后南京城里的一些大臣开始上疏,直截了当反对永乐皇帝暗藏的迁都用意,很快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参议陈祚被朱棣谪贬到农村去当普通的农民,剩下的人只好选择了沉默。

公元1416年11月的一天,朱棣突然召集文武群臣,和颜悦色地与大家谈论起一个关于北京的敏感话题,皇上对北京宫殿的修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民主,而这一次群臣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不仅一致通过紫禁城尽快动工修建,还赞美起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纷纷强烈要求将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他们表示: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朱棣多年处心积虑的迁都欲望,瞬间变成了君臣的合意。

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决定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中国地缘政治从此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直到今天。在将近600年前,北京一次性地会集了十万名工匠,开始修建紫禁城,他们大多来自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今天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是怎样建造这座宫殿的,也无法知道他们曾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人心难测何况是皇帝,我们更加难以猜测他的内心真实想法。紫禁城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但是我们无法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不知道朱棣将紫禁城建立在北京的真正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也先与明英宗同处一个时代他俩谁的能力更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云雀恭弥和六道骸谁厉害,朱瞻基和也先谁厉害,变成英灵是什么体验

    也先,也就是绰罗斯·也先。根据历史的记载,也先在明代时期是蒙古族瓦刺部的首领。瓦刺部落在也先的统治下达到了全盛时期。然而雄心勃勃的也先并不满足于此,他在位期间还降服了女贞部落及朝鲜。甚至以明朝廷拒绝与瓦刺贸易为由,向明朝发动多次进攻。网络配图明英宗,也就是皇帝朱祁镇。九岁的时候正是享受童年乐趣的时候

  • 细数:历史上被国人冤枉的十大名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被冤枉的历史人物,历史上最冤枉的人排行,历史上被误解的人

    导读:历史的真相往往与我们所想的有所出入,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前行,许多真相都在人云亦云中变了味。那些被你唾骂多年的历史人物中,其实并不是那个样子的,他们背着怎样的一个黑锅在地底沉睡呢?NO.10李鸿章——替罪羔羊,枉背满清黑锅史实相悖指数:★★世人误解指数:★★综合评定指数:★★满清的卖国贼只有一个

  • 张良陈平擅权谋非智慧 崇敬善使权谋者是民族悲哀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张良拾履,张良纳履的人物形象

    中国人习惯于把权谋看成智慧,所以古往今来,会玩权谋的人,都是大家的景仰对象。搁在秦汉之交,张良、陈平算是代表。刘邦能夺取天下,多亏了他们的各样阴损招数。他们虽然获得了成功,但在我眼里,一文不值。我认为的智慧,无关于阴谋,下面就举一个例子。网络配图周勃、灌婴是汉代开国功臣,最早跟随刘邦起家,作战勇猛。

  • 张居正回家办理丧事,座驾太惹眼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张居正简介,情满四合院李副主任,张居正历史评价

    公元1578年4月,也就是明神宗万历六年,首辅张居正离京,回湖北江陵老家。这一次奉旨还乡,是为他一年前逝世的父亲办理丧事;谁都有死老子的时 候,但死了老子,竟劳动皇帝操心,是绝无可能的。冲这一条,张大人此行,可谓极其风光体面,极其耀武扬威。据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为这台公车开道的, 除了肃静回避的

  • 文人蔡邕:三国时期被冤杀的旷世奇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明史李成梁传

    导读:历史总是充满戏剧的,所以注定坏人可以为祸多年,好人惨死他人之手。在三国时期除了诸葛亮外还有一个旷世奇才,那就是蔡邕,但是他最终却惨死,这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三国里不被人注意的次要人物,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个事实上的文化巨人一个被现代人忘却的人,他就是蔡邕,蔡中郎。蔡中郎是陈留人,他是大学者,大书

  • 三国时期:各方霸主怎样录用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时期荆州的人才,三国时期并州人才大全,三国治理国家的人才

    导读:所谓乱世造英雄,在三国时期,虽然政治格局比较混乱,但是却产生了一批又一批有才华的人事。各方霸主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自然想尽一切方法去录用人才,那么何方霸主录用人才的方式又是怎样的呢?网络配图俗话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有了人才,一个国家就有希望,只要发现人才,一些领袖往

  • 明朝皇帝为何都短命?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最小的皇帝,明朝活的最短的皇帝,为啥明朝皇帝都短命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经历了十六代帝王,金庸笔下的明教就是明朝的前身,朱元璋初定天下改国号大明。明朝经历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弘治中兴等最终吴三桂造反发动政变,明朝灭亡。今天小编领大家看一看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朱棣,还有探究一下为何明朝的皇帝寿命都不是很长?网络配图朱棣即位后,为了避免重

  • 盘点:中国古代史上最有才情的十大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十个皇帝,才情斐然,新中国史内容

    导读:从古至今,历史上很多有才情的皇帝,像曹丕之于文学批评,唐玄宗之于曲艺,宋徽宗之于画院,都是有深远影响的,直至今日仍是如此。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史上最有才情的十大帝王。NO.1南唐 后主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情的一位皇帝。他的作品脍炙人口。最后因为他最出名的一首词而丢了性命。没错,他就是“问

  • 历史真相: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很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看不出刘备的虚伪吗,刘备和诸葛亮后期是不是出现矛盾了,诸葛亮和刘备的感情

    导读:在三国演义中,把刘备描绘成一个仁德的君主。把诸葛亮描绘成一个誓死效忠君王的忠臣,而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亲密无间。但是这只是表现,真正的历史中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真有那么好吗?网络配图“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

  • 宋高宗赵构 处死了最有名的忠臣 却也做了几件大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构最后下场,最烂的皇帝第一赵构,十大忠臣

    宋高宗赵构(1107.6.21—1187.11.9),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母显仁皇后韦氏,年号建炎、绍兴,在位35年。他在位时,迫于形势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大部分时间仍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后来甚至处死岳飞,罢免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