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蒙古帝国内部的大争斗: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蒙古帝国内部的大争斗: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669 更新时间:2023/12/18 17:02:46

战争类型:进战——《左传》说“见可则进”,王位之争忽必烈在道义上不占优势,只有选择积极的进攻,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公元1125年,西征凯旋归来的铁木真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他梦回到了儿时的家园,梦见了自己的兄弟别克帖尔童真的笑容。

他想向自己的兄弟伸出双手展开怀抱,别克帖尔的笑脸骤变,五孔流血,而胸口插进的是当年铁木真射出的那只箭矢。

场景忽然转换,铁木真成了旁观者,而别克帖尔的脸,一下变成了幼子拖雷,冷傲持弓的,却是三子窝阔台。

当窝阔台的利箭出弦射向拖雷时,铁木真的心被绞痛,说,不要杀他,他是你弟弟。

铁木真从噩梦中惊醒,久久不能入睡。

网络图片

伟大的成吉思汗在死前,将打来的江山和地盘分给自己四个最优秀的儿子。他认为这样可以让儿子们不再重蹈覆辙,重复自己当年兄弟相残的命运。

铁木真成为了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后,带领着他的儿孙和部下,在地球村刮起了黄色的旋风。凡是战马能到过的地方都有蒙古人的身影。

从1219年到1225年,成吉思汗带领着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以及大将速不台哲别,率二十万大军,开始了蒙古帝国的第一次西征。蒙军长驱直入中亚后,于1220年攻占了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马尔罕,大将速不台、哲别追击花剌子模残余。西越里海、黑海间的高加索,深入俄罗斯,并在1223年大败钦察和俄罗斯的联军。此外,成吉思汗自己又亲率大军追击花剌子模的太子札阑丁,并将他在印度河流域打败。1225年,成吉思汗凯旋东归,结束了第一次辉煌的西征。

铁木真将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给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术赤获得了额尔齐斯河地区及欧亚草原西部地区和斡罗斯诸公国;察合台获得突厥斯坦西部、塔里木盆地和天山地区西部;窝阔台获得准噶尔和阿尔泰山西麓;最小的儿子拖雷,作为他们家庭的守护者(斡赤斤),获得蒙古本土。

虽然四个儿子都有了广阔的封地,但谁来继承铁木真成为下一任蒙古大汗,铁木真还是花了不少心思。

子之中,长子术赤和次子察合台不合,察合台多次在公开场合讥讽术赤的身份——非成吉思汗亲生子(注:铁木真之妻孛儿帖被蔑儿乞人俘虏一段时间后逃出来,不久生下术赤),铁木真大汗之位传给上述二位,都必将导致帝国的分裂,这是铁木真所不愿见到的。

网络配图

按照蒙古的习惯,铁木真的第一继承人应该是幼子拖雷,拖雷在四子中,军事才能也是最强的。铁木真也按照蒙古习俗,将蒙古帝国的绝大部分军权交给了小儿子拖雷,铁木真留给他三个较年长的儿子每人四千的军队,剩下的军队共十万人划归拖雷所有。

但公元1227年夏,铁木真在征西夏的途中病逝前,遗诏中大汗的继承人却是三子窝阔台。

汗位继承人和军权领导人的分离,为蒙古国的分离埋下伏笔。

1229年的忽邻勒台大会上,监国两年的拖雷很不甘心地看着三哥窝阔台登上了蒙古汗位,成为蒙古国的第二任领导人。这一战忽必烈赢得了大汗帝位,却失去了整个蒙古帝国

作为当时最有权力的势力,拖雷和他的老婆唆鲁禾贴尼对于成吉思汗和忽邻勒台大会对他们并不太公平的决定,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积极态度,温顺地接受了忽邻勒台和大汗的各种决定,在蒙古帝国获得了无私为帝国效劳的形象和名声。

很多年以后,他们的这种态度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窝阔台统治期间的蒙古国,除了在中国境内灭金、西夏外,又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西征,在1235年派遣其兄术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万大军再度西征。西征军很快就彻底灭亡花剌子模,杀札阑丁。接着又大举征服俄罗斯,攻陷莫斯科、基辅等地,并分兵数路向欧洲腹心入侵。1241年,北路蒙军在波兰西南部的利格尼兹,大破波兰与日耳曼的联军。拔都亲率蒙军主力由中路进入匈牙利,大获全胜,其前锋部队直逼趋意大利的威尼斯,欧洲为之震惊,称之为“黄祸”。

网络配图

正当西方各国惶惶不可终日之际,嗜酒如命的窝阔台逝世,拔都接窝阔台驾崩的消息,急速班师回蒙古,结束了第二次蒙古帝国的西征。

窝阔台在他统治的后期,对于帝国的管理的兴趣远不及酒精。1241年十二月十一日,窝阔台在出猎途中的一次酗酒后死去,时年五十六岁。这一战忽必烈赢得了大汗帝位,却失去了整个蒙古帝国

按照蒙古人的习俗,一个家庭的男性家长死后,在他的长子成年之前,由他的遗孀代管他的遗产,并享有他的权力。因此,窝阔台死后,他的第二个老婆脱列哥那管理他的遗产——蒙古帝国,成为蒙古帝国的摄政监国。

脱列哥那四年后把自己的儿子贵由推上蒙古国第三任大汗的位置。贵由在这个位置上只呆了一年的时间就死了,蒙古各派系又为汗位的争夺展开了一番明夺暗斗。

这一次掌握着蒙古国相当军队数量的拖雷的儿子们成为了这场争政治角逐中的赢家。公元1251年忽邻勒台大会上,拖雷的长子蒙哥成为了蒙古国的第四任大汗。

蒙哥时代的蒙古国的领域达到极致。1252年,命忽必烈征服了大理,也古征服高丽。从1253年到1260年历时七年里,令其弟旭烈兀率兵第三次西征。消灭了木剌夷国(在今里海南岸的伊朗北部),并挥师继续西进,攻陷巴格达,灭黑衣大食。此后旭烈兀又攻陷阿拉伯的圣地麦加,攻占大马士革,到达了塞浦路斯岛。原本旭烈兀还要进一步攻打埃及,因得到蒙哥伐宋阵亡的消息,才结束蒙古帝国第三次西征。

在各地蒙军都取得胜利时,蒙哥本人却在南侵四川的时候死于钓鱼城下,改变了整个蒙古国的命运。

蒙哥意外地死于壮年,谁成为他的继承人,成了一个问题。

蒙古国各派系的势力又开始涌动,一场内战在所难免。

按照蒙古习惯和法律,蒙哥的幼弟阿里不哥应是首选。从蒙哥远征南宋让阿里不哥留守主持朝政来看,蒙哥本人也有这种倾向,但蒙哥本人并未作出明确指示,这给了忽必烈争夺汗位的借口。

忽必烈是拖雷和正妻唆鲁禾贴尼的第二子,父亲拖雷早年离家四处征战。母亲唆鲁禾贴尼让他授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教育,包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母亲还为忽必烈争取到了官职。窝阔台将邢州封给忽必烈管辖。而蒙哥继位后,忽必烈被授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成为蒙古帝国经营中国及邻近地区的第一代理人,身边拥有着刘秉忠、赵壁、姚枢等汉臣辅佐。

蒙哥死于四川的时候,忽必烈正指挥东路军在长江围攻鄂州(今湖南岳阳),听闻蒙哥的死讯,忽必烈率轻骑返回燕京。1260年三月一日,忽必烈在开平称汗,并在五月五日仓促召开的忽邻勒台上被选举为大汗。但这次大会则因为大部分蒙古贵族没有出席而有异议。

三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城西的按坦河即位。蒙古国在漠北与漠南同时拥有了两位大汗。争论谁是正统已经没有意义和必要了,双方只能在马上一决高下。

双方都开始了对蒙古国的势力的争夺,阿里不哥得到了斡罗斯的钦察汗国和中亚的察合台汗国两个汗国的支持。而西征的旭烈兀则站到了忽必烈一边。最初,阿里不哥在实力和道义上占有上风。

当然,这也绝非两个人的战争,他们各自代表着蒙古国的两个重要派别。忽必烈受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影响比较大,希望在被征服的地区安定下来,再企图从中寻找一种更好的管理方法和模式。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则作为传统的蒙古方式及准则的捍卫者出现,武力征服和屠杀是他所崇信的唯一方式。

为了挽回劣势,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笼络蒙古东道宗王,控制了一批蒙古千户和赤马探军、色目军人。而当时的汉军更是成为了忽必烈争取的关键性力量,在他的争取下,重要的汉军势力史天泽、李璮、汪惟正、董文炳等均成为了忽必烈所依赖的重要力量。对付阿里不哥,忽必烈更为依赖中国北方的资源,为此他迁都燕京,改名大都,开平改为上都(陪都),同时他和南宋政权达成议和,解决后顾之忧。

阿里不哥最初想争夺蒙哥所率精锐部队的控制权,这支部队在蒙哥死后由忽必烈之弟木哥与蒙哥之子阿速台掌握,两人也是意见相左,木哥投向了忽必烈,而阿速台则依附阿里不哥,双方在陕川一带展开争夺。经过一番争夺后,忽必烈在姑臧大败阿里不哥势力,杀死阿里不哥帐下重臣阿蓝答儿、浑都海,取得了对蒙哥所率南下部队的领导权。

中统元年(1260年)七月,忽必烈亲率大军征伐阿里不哥,目标是阿里不哥的老巢和林城,忽必烈成功地截断了阿里不哥的粮道,和林城补给困难,阿里不哥被迫撤离和林退至谦州(今叶尼塞河上游南),向忽必烈议和。忽必烈同意了,率军返开平。

网络配图

次年,恢复元气的阿里不哥发动反击,率部袭击依附忽必烈的东道蒙古宗王先哥军,阿里不哥重新占领和林,并南下与忽必烈寻求决战。忽必烈闻讯后,急派塔察儿等东道宗王调兵出征,自率张柔、王文干、解诚等汉军万户与蒙古军主力,兵分三路迎击阿不里哥。十一月,双方在开平北的昔木土脑儿相遇,展开决战。阿里不哥大败,其部大多降于忽必烈。阿不里哥几经转战,最后选择了投降。拖雷家兄弟的争斗,忽必烈笑到了最后。

拖雷系势力的内讧,使原本就有很强独立性的四大蒙古汗国均脱离出来。蒙古帝国名存实亡,忽必烈争来的,也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共主而已。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忽必烈:虽然忽必烈难以让蒙古帝国的辉煌延续,但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从大汗成为皇帝,中国式的皇帝。之后,他又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消灭了南宋政权,统一了中原,中国进入了元帝国时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忽必烈病逝。

战争猜想:

蒙古帝国的辉煌缘于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没落其实也缘于成吉思汗。铁木真平均分配帝国的领土,已经注定了蒙古帝国的分裂,即使蒙哥没有英年早逝,没有拖雷家两兄弟的内斗,蒙古帝国的分裂恐怕也是迟早的事。但忽必烈的胜利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来说却是意义深远。如果战争的胜者是阿里不哥,那个更喜欢草原、更喜欢以杀戮为唯一征服手段的大汗,蒙古、南宋乃至于整个中原的历史走向又会是怎么样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夷陵之战赔上了刘备的性命更葬送了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夷陵之战也被称为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历史阶段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夷陵之战不仅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前两场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网络配图公元219年,孙权一方偷袭荆州得手,击杀了关羽等蜀汉将领。一年后,曹操之子曹丕篡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服天下,为何征服不了印度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成吉思汗,只要一提起这个名字,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十分会打仗,都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君王。确实,成吉思汗曾经率领着军队征服了大半个欧洲,他手下的蒙古骑兵更是凶猛无比,所向披靡。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骁勇善战的蒙古人,在面对一个国家的军队时,也曾束手无策,无法征服,这个国家就是印度。那么印度这个国家到底拥有

  •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皇位之争的过程和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首,还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与四皇子同母。在皇位斗争中偏向八皇子,为四皇子所恨)以及侍卫鄂伦岱、内大臣阿灵阿等人,是所有朋党之中势力最强的一支。胤禩,清朝圣祖仁皇帝康熙第八子,生于1681年3月29日(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末时,卒于1726年10月5日(雍正

  •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洪秀全死后军事行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天京 陷落与败亡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 天 京 失守,随后清军屠城。李秀成、洪仁玕护送幼天王突围。李秀成让好马给幼主,混乱中与幼主失散,于同月22日在 南 京 城外方山被俘,亲书供状数万字后(《李秀成自述》),于8月7日被曾国藩处死。网络配图1864年7月29

  • 汉武帝为什么“立子杀母” 立子杀母的后世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张祜有《钩弋夫人词》:惆怅云陵事不回,万金重更筑仙台.莫言天上无消息,犹是夫人作鸟来.钩弋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妃,姓赵,封为婕妤,是昭帝刘弗陵的母亲.云陵是昭帝即位后花费重金为其母修建的陵墓.汉武帝曾在甘泉宫筑通灵台,寄托思念之情,相传台上常见一青鸟来去.据《汉书·外戚传》,赵婕妤是河间人,武帝打猎从河

  • 刘备为什么要杀关羽 刘备为何不救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北征始于汉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当时的背景是刘备已取得汉中(东川)和上庸(湖北西北部),曹操大军退扎长安(陕西西安)。就在此前不久,襄樊地区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究竟是谁挑起的,诸说不一。参照有关文字,乃是在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到长安后,宛城(河南南阳)守将侯音、卫开与关羽勾通,据城反

  • 崇尚勤俭节约的道光皇帝的皇后过生日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鸦片战争期间主持朝政的道光帝虽然于1842年8月29日同英国殖民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结束了盛极一时的“康乾盛世”,但他“力倡节俭,推崇朴素”。网络配图 道光帝要求君王人臣要做到:“饮食,不必追求珍异,穿戴不必讲究华美,耳目不要为欲望所诱惑,居住不要迷恋奇巧”,要懂得“一丝一粒,都出于民脂

  • 顺治帝的婚姻为何不幸 他为何独宠董鄂妃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帝有两后、十五妃。但他的婚姻生活是个悲剧。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的母亲昭圣皇太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亲政,册为皇后。二人性格不合,顺治废掉皇后,降为侧妃。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

  • 宦官王振是大明王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王振,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449年,出生在明朝的蔚州,也就是在现在的河北蔚县,读过些经书,也做过教官,但是因为看自己中举人无望,便自阉入了宫。据历史上记载,王振本人狡诈,善于察言观色,伺察人意,服侍的皇帝是明英宗,王振也是大明王朝出现的第一个专权乱政的宦官。图片来源于网络宣德十年(1435年),明

  • 景宗李昀没能留下后代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朝鲜景宗李昀是肃宗的第一个儿子,虽然并不是嫡出,但却是长子,而他的母亲张禧嫔在后宫之中十分的受宠,当时曾经在后宫掀起很大的风浪。在肃宗之前李氏一族已经出现了三代单传的现象,而他又迟迟没有子嗣出生,所以当张禧嫔生下了他第一个儿子的时候,肃宗是十分高兴的,在李昀三岁的时候就封他为世子,在即位之后成了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