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名帅陆逊竟因莫须有罪名死于政治斗争

三国名帅陆逊竟因莫须有罪名死于政治斗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537 更新时间:2024/1/15 11:55:11

孙权对武将能推心置腹,文臣就远远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如同房间里的花盆,虽然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为了美观,是种摆设,最重要的是:请靠边站。

来看看文臣之首,孙权的开国功臣张昭和几任丞相的命运。

网络配图

孙权在武昌称帝的时候,大封功臣,但有一个名人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那就是张昭。

同事们开始见到张昭时,都拱手说恭喜恭喜,预祝将登丞相大位,张昭也自信满满。不久任职通知公布,大家都傻眼了,丞相叫孙邵。这可是孙权称帝后第一任大管家,但好多人还搞不清楚,这是谁啊?

他确实没有什么名气,在北方时曾担任过大名人孔融的秘书,孔融称赞过他有“廊庙才”,也就是国家的栋梁。后来跟着刘繇到了江东,追随孙权后担任过庐江太守。这样的人在孙权阵营一抓一大把。他任丞相三年,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无声无息地去世了。

那为什么不选张昭呢?孙权刚继位的时候,危机四伏,人心惶惶,张昭和周瑜一文一武,挽狂澜于既倒,对稳定江东居功至伟,说是擎天柱一点都不过分。然而孙权登基后一次宴会上,口口声声只提周瑜,让张昭的老脸往哪里摆。他几次想站起来为自己辩驳,孙权都没有理他,张昭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站了出来。孙权没有等他出口,冷冷地说:如果听张公的话,我们就要到别人那里要饭了。

这句话戳到了张昭的痛处,因为赤壁之战的时候,张昭是主张投降的,这是他一生的污点。张昭知道大势已去,“大惭,伏地流汗”。

孙权难道真不知道他立下的汗马功劳吗?完全不是,冷落是与张昭的性格有关。现在很多人都会说: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其实从另一角度理解,就是他这个人缺少修养。

张昭说话就直,常常摆老资格,把自己当成是孙权的老师。看到孙权打猎,就说不要逞匹夫之勇;看到孙权喝酒,就说你难道想做商纣吗。要么是让孙权羞愧难堪,要么是逼着孙权当众检讨。孙权年轻时勉强能接受,随着年龄增长,对他的讨厌与日俱增。

这次谈话后,张昭很知趣,先是担任了一些虚职,后来以老病为借口,上书请求回家养老,孙权爽快地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张昭大多数时间就在家写书了。

网络配图

孙权任孙邵为丞相是想告诉大臣:这个位置是个摆设,不要来跟我争权。孙邵去世以后,孙权的第二任丞相叫顾雍。顾雍小时拜蔡邕为老师,就是才女蔡文姬的父亲,学习弹琴和书法。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低调,沉默寡言。他被孙权提拔为尚书令的时候,他回家也不说,正常上下班。家人毫不知情,直到后来听说才大吃一惊。

他越是低调,孙权对他越是尊敬,越是信任。他平时不怎么讲话,但开口必说到要害处。孙权感叹:顾君不说话,只要说了言必有中。

孙权遇到棘手问题,就会派中书郎到他家里去请教。顾雍如果是赞成孙权的意见,就会请中书郎吃饭,反反复复研究这个问题,然后客客气气地送他离开;如果不赞成孙权意见,就不请中书郎吃饭,也闭口不言。所以每次中书郎回来后,孙权就问:顾雍请你吃饭了吗?

正因为他小心谨慎,从来没有当面顶撞过孙权,太太平平做了19年的丞相。

第三任丞相是名将陆逊。

陆逊是浴血疆场的人,自然不会像顾雍唯唯诺诺,而且他战功赫赫,名望又高,信念就是“武死战,文死谏”。习惯了讲话很冲,直来直去,不会顾及到孙权面子。他对自己要求也严格,一个从来不犯错误、又没有缺点的人,怎么可能在领导头脑中留下好印象呢?

孙权对他这种“一根筋”虽然明里不说,但可以耍阴招。他任命陆逊做丞相,但一直没让他回建业,始终驻守在武昌。名义是上游的位置太重要了,离开了陆逊不行。实际上是要他远离朝廷,眼不见为净。

不久,陆逊又卷入两宫之争(孙权两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的斗争,后面还会提到),孙权终于抓到了他的把柄,也是担心他威望太高,子孙们控制不住他,给他扣上大量莫须有罪名。狡兔死、走狗烹,陆逊无以辩白,忧愤而死。陆逊死后,家无余财。

网络配图

第四任丞相是步骘。步骘是淮阴士族步氏的后人,和孙权的步夫人是同族。

他最大的特点也是忍辱负重。年轻的时候,地方有个豪强叫焦矫,步骘为了和他处好关系,和一个朋友卫旌带了礼物去拜访他。到了他家焦矫正在室内睡觉,两人就在外面等待。

等了很久,卫旌受不了了,想要回去,步骘却很淡定,劝他要忍。焦矫醒来后看见了他们,也不请他们进来,让人在外面铺上席子,叫他们坐在室外。吃饭的时候,自己桌前堆满了佳肴美味,步骘、卫旌盘里只有很少的蔬菜。卫旌愤闷得吃不下去,步骘却把饭菜全部吃光。

第五任丞相是朱据。朱据长得帅,文武双全,屡立战功,孙权把他当作吕蒙的继承人,还把女儿孙鲁育嫁给了他。朱据的特点也是为人谦虚,朋友很多,不看重钱财,俸禄赏赐很多但经常不够用。但他也只担任丞相一年,就卷入了两宫之争被陷害至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嘉庆为何不查和珅四个美女管家?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晚清外交家薛福成所著的《庸庵全集》里面有一节叫《查抄和珅家产清单》,数字挺吓人的,已经估值的为两亿六千四百万两白银,加上没有估值的,总计约11亿两白银,而当时清朝每年的国库收入才7000万两白银。这本书可不可靠?没法定论,不过咱们还是回到原始文件上来吧,《清朝档案史料选编》里有一节名为《查办和珅案》

  • 朱元璋严格要求百姓种树 不达标发配云南充军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眼下正是植树的好时节,其实,对于植树的重要性,古人早有深刻认识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有“植树皇帝”的头衔。历史上,大概很难找出像朱元璋父子这样喜欢种树的皇帝了。网络配图朱元璋喜欢种树,原因很多。一是他幼时几乎饿死,后来因吃了树上的柿子而捡回了小命,这让朱元璋意识到,乱世中果树是可以救饥的;二来,朱元璋登

  • 揭秘刘邦人才济济为何项羽身边只有范增?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楚霸王项羽的失败和泗水亭长刘邦的胜利令很多人大跌眼球,项羽原本拥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曾经五万楚军对抗四十万秦军的壮烈还历历在目,可是转眼之间他就成为了刘邦的围困之兽,毫无还手之力。刘邦身边人才济济,可是项羽身边却似乎只有亚父范增一人而已,这又是为何呢?刘邦有什么吸引力,竟然能够让各地群雄纷纷归附呢?项

  • 唐玄宗用那种卑下手段得到杨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的历史上要说哪个皇帝的女人最有知名度,曾经"回头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无疑是人气最旺的,当然,杨玉环的知名度是来自与她和唐玄宗李隆基的爱情故事,但为何就是这么一位让皇帝喜欢得不得了的女人,偏偏就当不了皇后,而至死都只是一个贵妃呢?从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唐玄宗之所以没有册封杨玉环为皇后,很可

  • 揭秘章邯凭什么本事会被称为秦国的大将?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章邯是秦国的最后一名大将,当秦末的农民起义为秦国的末日奏响挽歌的时候,章邯作为秦国的一名将军,他能够做的就是维护秦国最后的尊严,即使秦国有百般的不好,也阻止不了章邯对秦国的热爱。网络配图章邯是一个在历史上不是特别被重视的一员大将,没有太多史书对其进行吹捧,因为他本身就不是特别出色的将领,换句话就是他

  • 流氓皇帝刘邦称帝背后的绝密武器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能成大事的人,必有人脉。刘邦哪来的人脉呢?虽然沛县是一个小地方,可是你别小瞧这个地方。后来汉高祖身边的那些能臣,如樊哙、萧何、夏侯婴、曹参,都是出自沛县。刘邦是如何网罗这些人的呢?那就是喝酒。用咱们的话说,就是饭局。在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这样的惊险情节:沛县县令想杀刘邦,但刘邦没听

  • 痴情皇帝唐玄宗为何要在后宫偷养4万小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也许是号称武帝的皇帝都是精力过剩的,西晋的晋武帝司马炎于拥有万八后宫固然惊人,但拥有后宫人数最多的记录却不是汉武帝所创,也不是晋武帝司马炎所创,却偏偏是帝王中的情圣唐明皇玄宗皇帝所创。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的这些大权在握的皇帝往往都有几千个宫女(中国的宫女,皇帝是随时可以拿来受用的,据台湾著名学者

  • 揭秘历史上的李光地是好人还是坏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李光地是清朝著名的清官,深受康熙皇帝信任,生前死后都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赞扬。去世后,追谥“文贞”,加赠太子太傅,列清初一氏名宦。从从政为民方面来看,李光地的确是一代好官。他入仕之后,始终清简勤政,辅助帝业,为国为民。网络配图在三藩之乱爆发之后,李光地冒着生命的危险,将靖南王耿精忠的盘踞在福建的情况,

  • 北齐皇后够奇葩:竟放弃当皇后成了妓女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皇后”这个称呼,想必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联想到雍容高贵、艳绝后宫或者阴狠毒辣等形容词吧,但是你能想到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帝制史中,竟然有一位皇帝的皇后竟然道德败坏的沦为了在古代时最让人瞧不起的妓女吗?而且还口出狂言的说做妓女比做皇后更舒服。这位让后人称之为“史上最淫荡的皇后”就是北齐时期武成帝的皇后

  • 沈万三富可敌国却被朱元璋满门抄斩这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传说中的江南首富沈万三,他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家破人亡。真是这样的吗?沈家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真是因为太富有了吗?从明代起,沈万三几乎就成了富翁的代名词。嘉靖年间严嵩掌权,浙江嘉兴县一位丙辰进士花了两万三千两银子买得吏部考功司主事,惹得当时人称之为“沈万三官”。沈万三的确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