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传奇名臣包拯:不只是清官 能臣更是个铮臣

北宋传奇名臣包拯:不只是清官 能臣更是个铮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276 更新时间:2023/12/28 6:01:21

在古往今来的官员里,他的知名度最高。山野小民,不知道宋朝有几个皇帝的大有人在,没听说过他名号的人,寥寥无几。

他的故事被编成小说、戏剧、评书,电视剧,电影,广为流传。1993年,台湾拍摄的电视剧《包青天》在中港台都掀起收视狂潮。电视剧的开头,胡瓜用他那破锣一样的嗓子吼道: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侠义展昭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

他就是北宋名臣包拯

包拯是一个孝子。29岁那年他参加高考,金榜题名。朝廷派他到江西建昌县做一把手。这个差事蛮不错的,但包拯认为家中父母年岁已高,自己应该跟在身边尽孝道,便奏请朝廷把自己的工作调动一下。这朝廷也挺人性化,满足了他的心愿,把他调到离家更近的安徽和州上班。可父母亲仍然希望儿子在身边照应。包拯想来想去,最后把工作辞了,在家里安心的侍候父母。

父母双双辞世后,又过了5年,包拯才离开家乡,到安徽天长县做县长,宣布自己在历史舞台上正式粉墨登场,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位39岁的中年人了。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潜规则无处不在的国家。娱乐圈有,体育界有,学术界有,官场自也不当例外。在宋朝时候的端州(今广东肇庆),这种官场潜规则是通过一种叫端砚的东西折射出来的。端砚是端州的特产,非常名贵。皇帝和国家高级干部都爱收藏几块——就算不会写字儿的人,放在书房里也显得特有文化——跟现在一些企业家喜欢在书房里摆放精装本《梦回宋朝》是一个道理。因此,每年端州都会进贡一些给朝廷。这样也没问题。关键是,地方官们往往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这些多收的端砚去了哪里?十之**被地方官拿去打点朝廷权贵,以换取政治筹码。这样就加重了当地百姓的负担。

这一切,在包拯来到端州后有了彻底改观。

包拯在安徽天长县做了3年县长后被调到端州做一把手。他甫一上任就下令,严格限制端砚的生产数量,绝不允许手下干部私自加码,违者重罚。他也高调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

3年后,包拯被调到京城任职,果然“悄悄的离开,不带走一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

公元1043年,包拯来到首都开封。上一次来到首都,还是15年前参加高考的事情。一般风景,两种心情。彼时他还是一个忐忑不安的考生;如今已俨然一位初露头角的政坛新秀。44岁的包拯,骑马走在京城的青石板路上时,心中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京城是一个大舞台。事实上,包拯人生中最精彩最华丽的篇章都是在这儿上演的。

不管是民间故事还是电视剧,都把重点放在渲染包拯断案、破案的传奇故事上面。包拯确实在法院制度改革里做了不俗的贡献。在宋朝,老百姓到衙门打官司,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如此就给衙门小吏们预留了寻租空间,一些讼师恶棍趁机敲榨勒索,导致老百姓打不起官司,严重妨碍了社会公平。包拯在开封做一把手就打破了这个规矩。他在知府衙门前设置了一只鼓,老百姓要打官司,只要把鼓一敲,知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告状。

看起来是一件小事情。其实非也。法律维护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老百姓遇到困惑的时候愿意通过诉讼寻求救济,其实体现了对社会制度纠错能力怀抱信心。假如人为的在诉讼渠道里制造堵塞,会迫使老百姓寻求其他解决办法,比如私刑,或者暴力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动荡的源泉。

与包拯刑警队长、法院院长的身份相比,他对国家更大的贡献当是政治家身份;准确的说,是“弹劾”家。

1058年,包拯任职右谏议大夫,兼任御史中丞。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其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是听,还是不听。而御史中丞的职责是监察天下官吏,对三公、九卿有弹劾之权。在这两个职位上包拯如鱼得水,做得有声有色。成绩也相当可观:

他7次弹劾酷吏王逵,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最终把这个宠臣拉下马;他弹劾宋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宋仁宗几乎下不了台;他弹劾宰相宋痒——宋痒文采风流、道德高尚,实无过错,包拯却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

而包拯6弹“国丈”张佐的事迹,尤为精彩。

其时宋仁宗非常宠爱张贵妃,爱屋及乌,一年之中把她平庸无能的伯父连升四级,集组织部长、财政部长等四大要职于一身,这在北宋还是没有先例的事情。

包拯第一个站出来进行弹劾,一些谏官也跟上抨击。可张尧佐职位不降反升,这说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不屈不挠,连续两次弹劾。宋仁宗心里委屈啊:我一个九五之尊,提拔自己的国丈难道要看你们的眼色?他也来脾气了,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

包拯跟谏官们非常不满,要求召开廷辩。廷辩,顾名思义,就是在朝廷上和皇帝展开公开辩论。

这里啰嗦几句。

在封建时代,皇帝无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廷辩的存在,标志着皇帝与臣民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是平等的(至少是近于平等)。否则的话,皇帝一个不高兴,叫人把对方辩友统统拖下去砍了,然后宣布自己获胜——廷辩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话说那日,廷辩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展开,然后慢慢升级,直到最高潮。想想看,一群文质彬彬的文人,以口舌为武器,气势汹汹地“围攻”皇帝,那场面也真够壮观了。包拯说到动情处,站在宋仁宗宗面前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宋仁宗一脸。宋仁宗气得说不出话来,却又无可奈何。下班回到宿舍,张贵妃探问消息消息,宋仁宗总算找到一个出气孔,冲丫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这样就完了吗?没有。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包拯继续弹劾。一弹再弹,终于把皇帝弄得不耐烦了,不再动张尧佐的职位了。后来张贵妃仙逝,此事方才不了了之。

包拯这种牛脾气让权势阶层吃不消,连宋仁宗都畏惧他三分。

有趣的是,包拯经常弹劾他人,自己也曾经成为弹劾的对象。这人是谁,他就是欧阳修

张方平、宋祁先后担任三司使,但很不幸,都被包拯弹劾下台。三司使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掌管财政大权,很有油水,多少人梦寐以求啊,无奈保险系数太低,尤其是在包拯紧盯着的情况下。因此位置就空置下来。宋仁宗跟大臣一商量,决定派包拯去做。包拯也没意见。但这个时候欧阳修出来说话了。

欧阳修写了一篇《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的帖子,认为包拯连续将两任三司使弹劾下台,却自己取而代之,会引起其他大臣的非议,以为包拯是为了私利而弹劾三司使。即使包拯光明磊落,也应该主动避嫌。其次,包拯对于朝廷这样的安排心安理得,这说明他学问不深,思考不周。朝廷任用干部,应该选用那些知廉耻、懂礼让的人士。

欧阳修说的当然也很有道理。包拯听了这些话之后,就上奏要求辞去这个职位;朝廷一时没有更好的人选,不予批准。过了好长时间,包拯才去上任。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认为欧阳修与包拯有什么罅隙,其实不然。包拯为人不苟言笑、过于严肃,得来了一个民间评价:要看包公笑,比黄河水变清还难啊。是以在朝廷中他属于被严重孤立的一派,而欧阳修算是他少有是几个知己之一。说起来,欧阳修还是包拯的伯乐呢。

欧阳修当年与包拯一起参加高考,却不幸落第。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沦之后,开始了仕途上的阳光大道。当包拯经历了10年宅男生活,重新回到公务员队伍时,欧阳修已经做到负责官员选拔、差遣和考察的组织部部长,很有实权。同时,欧阳修的文名蜚声海内,是文坛里的当红辣子鸡。欧阳修提议朝廷重用包括包拯、王安石在内的四个青年干部。包拯也因此逐步走向中央权力中心。

俗话说,惺惺惜惺惺。欧阳修对于包拯的评价也是最精准的:“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

一针见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太监竟然也能名垂青史:中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朝代历史表,中国太监图片,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太监

    “太监”,一个永远都无法从历史中抹掉的名称。闲暇之余,喜欢历史的朋友都会拿太监来说笑。也有很多人喜欢用“太监”来辱骂他人。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太监,大家熟悉的赵高、魏忠贤等等,他们都是祸国殃民的奸臣。俗话说:林子大了神鸟都有。这句话是形容大千世界总有那么几个败类的存在。在几乎都是坏人的“太监”队伍里

  • 史上最具特色的九大中国公主 揭秘最传奇的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上最美丽的公主,上海的特色美食有哪些,历史上最出名的公主

    随着迪士尼电影《灰姑娘》的热映,全球又掀起了“公主梦”的热潮。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公主们可不都是浪漫故事的主角。今天,小编就来聊聊中国历史上九位最具“特色”的公主:1.“最杰出的公主”文成公主唐太宗派出宗女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下嫁赞普松赞干布,这是每一个接受过小学历史教育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史实。特

  • 最让人看不懂的双面人祖珽:才华无双却品德恶劣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无双看得懂吗,无双鑫叔怎么被发现的,无双行规

    祖珽是北齐后主高纬时的宰相,这个人品行恶劣,表现在1,他有盗窃癖,喜欢偷东西,因此被杖罚,胶州刺史司马云请客,他偷了2个铜碟,被搜到了,很尴尬,他不是没钱,是喜欢偷2,他生活腐化,到友人家去把人家的妻子也被他睡了如参军元景献的妻子还被他分与众人3,他贪污不断,他当并州仓曹参军的时候贪污粮食,后大肆受

  • 揭秘: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诸葛亮更早舌战群儒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历史上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舌战群儒的典故

    提起舌战群儒来,人们都会想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在东吴的一场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精彩辩论。《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与高超的语言技巧,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

  • 悲情皇帝:封狼居胥成笑柄,最终还被儿子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唯一一个封狼居胥的帝王,华妃死后追封皇贵妃,萧淑妃杖毙

    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分两路出击匈奴。年仅21岁的霍去病率军长途奔袭,大破匈奴骑兵,斩首7万余级,大军一直追杀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在此地霍去病命人筑土为坛,“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并在山上勒石记功。此后“封狼居胥”成为中原王朝的皇帝们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理想虽然美好,

  • 李元昊:创建了西夏王朝结局却是死在儿子手中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西夏元昊宁令哥大事件,西夏王朝李元昊,西夏国王李元昊

    李元昊,西夏王朝的第一代皇帝,生于1004年五月初五。少年时代的李元昊,平素喜穿白色长袖衣,头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带百余骑兵,自乘骏马,前有两名旗手开道,后有侍卫步卒张青色三盖相随,左右簇拥,煞是耀武扬威。他幼读诗书,对兵书更是手不释卷,专心研读,优倾心于治国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善于思索、谋划

  • 谁能比他惨?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最悲哀的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要说在这个世界比谁惨,估计会有无数人列出种惨状。是的,人间多有惨事,但如果所有的惨事就都集结到一个人身上的话,那么我们说,那肯定是他更可怜。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今天要提到的是西夏王朝的太子。说西夏还说王朝,估计会有人喷。但无论怎么说,事实都是人家是名正言顺的一个王朝,人家的父亲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

  • 隋末忠臣卫玄:征高丽时期被安排留守国都的股肱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忠臣良将,隋炀帝雁门之围,隋炀帝三次东征

    卫玄(541年-617年),字文升,河南洛阳人,北周至隋朝时期官员、将领。卫玄少有器量见识,初仕北周,官至京兆尹,封兴势公。隋朝建立后,历任淮州总管、卫尉少卿、资州刺史、刑部尚书、右侯卫大将军等,进封同轨郡公。仁寿元年(601年),劝慰叛乱的獠人,使十多万獠人归顺隋朝。大业八年(612年),卫玄率军

  • 探秘:古埃及历史上唯一女法老为何会神秘失踪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古埃及法老的神秘真身,埃及法老的诅咒真相,古埃及最帅的法老

    戴假胡须、身着男装、束胸宽衣、手执权杖、威严无比,这就是埃及唯一一位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的一贯装束。极少有人见过她本人,她的真实相貌和她的传奇故事一样神秘。哈特谢普苏特是开创古埃及一代盛世的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唯一的孩子。她从小聪明伶俐,果敢坚强,深谙权术。她常以自己是法老唯一的正统继承

  • 司马炎为了让儿子顺利继位 司马炎都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炎的儿子叫什么名字,司马睿是司马炎的儿子吗,司马炎弑父

    对晋武帝司马炎传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让儿子顺利继位,为他扫除了哪些“障碍”?前言275年末,一场大规模的瘟疫袭击洛阳,死了数万人。这个时期,正值西北地区胡人秃发树机能兴兵叛乱。司马炎压力沉重,工作繁忙,再加上失于调养,病倒了,不能临朝理政。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