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读名将韩信:为何不选择离开刘邦自立门户?

解读名将韩信:为何不选择离开刘邦自立门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272 更新时间:2024/1/20 9:14:07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不选择背叛刘邦呢?

韩信不听从武涉、蒯彻的策反,死不背汉,是其性格所致,欲报知遇之恩故也。萧何称为“国士无双”。

公元前203年,天下连天烽火。韩信率部直取齐地,肥得可以,有了环视群雄的本钱,然后从刘邦手里夺了个齐王的封号——这个轻率的举动埋下了他日后身首异处的祸根。当此之时,脑子清浅的项羽得知他的二十万部队连同司令官龙且尽为韩信所灭,汉军对楚军形成了包围之势。这位力能扛鼎的武夫平生第一次产生了恐惧心理。

于是派武涉前去策反韩信,条件是:三分天下,各做地主。而不属于任何派系的汉阳人蒯彻也看出了当时韩信在局势中的微妙地位,也在第一时间赶来凑热闹,让韩信南面称孤,三分天下。两人的谋划竟惊人的一致。

按说武涉替项羽前来游说,情有可原。可蒯彻凑什么热闹,他又无党无派?就不怕被韩信就地正法?种种疑问让我在书房踱起步来,然后我的推测是:韩信的假齐王之事,估计蒯彻也风闻到了,他估摸着韩信随着势力的壮大,可能会不老实,于是想借机捞一杯羹,弄个开国元勋干干。

问题出来了,蒯彻一介疯疯颠颠的书生——后来见韩信无动于衷,佯狂为巫,令人惊奇的是,汉高帝十一年,刘邦竟赦免了蒯彻,也是好命——都看出了这一点,身为统帅的刘邦就看不出来!

平心而论,武涉和蒯彻都是眼独具眼力,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有理有据,入木三分。设若韩信当时脑子一热,雄心一动,三分天下有其一之首谋不归诸葛武侯明矣。可是韩信一再迁延者,只是心存一个“义”字。

他说:“我给项王当差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执枪站岗的侍卫(郎中),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

时至今日,韩信这一番话在我读来也看不出任何矫柔造作的成份,相反,倒是清一色的肺腑之言。当时形势,韩信依汉则楚亡,归楚则汉危,中立则三分天下。当此之时,韩信铁了心追随刘邦,完全符合他的性格走向,漂母一饭之恩日后不也千金投水相报么。

按理说,知恩图报,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提倡的人文精神,刘邦不该那样对他才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那也太不是东西了吧。可是韩信的结局,却又是意料之中的事,吾家刘邦并没有负他。

司马光好意地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後世血食矣。”司马先生是希望韩信能学道张良。问题是,韩信打小受穷,不比张良的富贵出身,以至後来见着什么都想抓住,三年大饥荒的过来人,都有一幅馋相,即是此理。

《通鉴》载:“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後来武功发达了,钱他自己有,部队可以帮他搞到,便伸手向刘邦要了“假齐王”。刘邦在张良一脚的悟性下封给真齐王。人生的戏剧性至此展开。

愚私下揣摩韩信的前言後语,他韩信终究不过是要荣华富贵罢了,正如梦中的阿Q,参加革命党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娶老婆,嫌吴妈的脚太长。

而刘邦是个老辣的政治家,想地却是汉家天下。人心难测啊,欲壑难填啊,这小子手里有兵,功劳又大,三大战役他打了一个半,现在要齐王,保不准将来要……,刘邦不觉打了一个寒噤,想都不敢往下想。因而就睡不着觉,史家笔法是“心御之”。打战我不行,来阴你不行,韩信这位“沙场秋点兵”的老将,最终连吃饭的家伙都没保住,遑论其他。

司马迁说:“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难哉。”司马迁看人入木三分,这话值得玩味再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女皇武则天的生长环境:父亲武士彟着力培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武士彟喜欢武则天的聪慧和机智,有意培养她,就经常给她讲一些官场上的逸闻趣事、为官之道和做人道理。这三招为她后来能在激烈复杂的宫斗中立于不败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李渊的主持下,在李渊女儿桂阳公主的亲自安排下,46岁的武士彟和44岁的杨氏结成了再婚夫妻。杨氏是高知女性,温婉贤淑,绝对是武士彟的贤内助。

  • 前凉的末代皇帝张天锡简介:鲜为人知的搞笑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一提起善于搞笑,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当今港台影视名星周星池,他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使人折服。其实,在历史上还有比他更出色的,其“语言才能”远在周星池之上,这人叫张天锡。张天锡,是我国十六国时期前凉的末代皇帝。前凉领土包括今天的甘肃、宁夏西部地区、新疆东部地区以及青海的一部分。当时是历史上的民族大分裂

  • 隋炀帝女儿南阳公主为何削发为尼?南阳公主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隋炀帝杨广与萧皇后生有二子一女,此女出生后被册封为南阳公主。做为隋炀帝的女儿,南阳公主与宫中的其她姊妹相比,拥有两项“唯一”,隋炀帝诸女中唯一有封号的女儿,隋炀帝诸女中唯一被载入《烈女传》的女儿。第一个“唯一”得意于南阳公主的嫡出身份、得意于她的祖母、太后独孤氏,而能够载入正史拥有自己的传记,则完全

  • 永兴公主与叔叔通奸并且造反:永兴公主结局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永兴公主,芳名萧玉瑶,是南北朝时候梁武帝萧衍的女儿。梁武帝一共有四个女儿,除永兴公主外,个个温柔贤惠,性格温婉,一副标准的淑女范儿。唯有这个永兴公主是个另类,打小就不爱读书,性格顽劣,满嘴脏话,像个街上混的小痞子。但梁武帝对永兴公主最为喜爱。永兴公主长大后,梁武帝把她嫁给了好友殷叡的殷均。按说,给永

  • 宇文邕:被忽视的南北朝时期难得一见的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战乱期间,小的国家不断的建立,也不断的灭亡。很多皇帝都昏庸无道。到了南北朝末期的北周,出现了一位有所作为的好皇帝。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宇文家族的一员,叫宇文邕(yong)。宇文邕,字

  • 北魏兰陵公主的悲剧人生:结局被驸马殴打致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史书上记载的兰陵公主共有三位,本文讲述出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兰陵公主。兰陵公主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的女儿、北魏宣武帝的姐姐、北魏孝明帝的姑姑,虽然公主确切的出生年月早已不可考,可她生活的年代正是北魏最为辉煌和繁盛的时代。北魏孝文帝元宏自24岁亲政(公元490)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其中包括从平城迁都洛阳

  • 南梁永兴公主和亲叔叔乱伦 密谋杀父篡位未遂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萧衍的大女儿、永兴公主萧玉姚,竟然和自己的亲叔叔,即萧衍的同父异母弟弟萧宏通奸,当起了“夫妻”。担心事情败露,萧玉姚一不做二不休,与萧宏密谋,企图杀掉自己的老爸,计划事成后萧宏当皇帝,她当皇后。家风糟糕子女间乱伦俗话说,上梁不正才下梁歪。萧衍那么荒淫,“家里人”自然看在眼里,上行则下效。萧衍共

  • 古代计生政策:越国鼓励生育三胞胎安排免费奶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总人口仅1000余万,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全国人口翻了一番,达2000万人左右。当时东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争霸,战争连连,死亡巨大,可人口不减反增,就是当时各诸侯国实行鼓励多生的“计生”政策的结果。这一时期,“计生”政策实施最坚决的,当数越国。吴越之战越国失利,越王勾践卧薪

  • 海瑞到底有多清廉?去世时仅有俸银八两旧衣数件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千里海防告急,出现了严重的倭患记载,“丛说乙卯年,倭贼从浙江严衢过饶州,历徽州、宁国、太平而至南京,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当时这72个倭寇竟然没死一个人,杀到南京,13个城门吓得紧闭,更让人扼腕的是,相传当天这72人“宿于板桥一农

  • 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一代才女李清照究竟有多美?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清照的词人比黄花瘦,李清照花美还是人美,李清照夏日绝句

    李清照一直被世人看作是一名美女词人,很少有人认为她是丑女作家。其实李清照究竟是美女还是丑女,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世人对她的容貌都是凭想像和猜测来理想化并加以美化的。最近有人试图从李清照的作品来探求李清照真实相貌,从而颠覆其千余年来在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形象,还原一位真实的李清照。李清照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