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对陶渊明人生的再次理解,真正的陶渊明是怎样的呢?

对陶渊明人生的再次理解,真正的陶渊明是怎样的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036 更新时间:2024/1/21 19:51:51

陶渊明,东晋末到南朝宋初期杰出诗人、辞赋家、散家,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起陶渊明,没有人会想到他的乌托邦桃花园,也没有人会从他“采摘东篱下的菊花,舒舒服服地看南山”中采摘那种自己的自由如风与优雅明媚,也许陶渊明是一个静谧、淡泊、自然的形象,在世人心中,他们认为在那座名叫南山的山脉脚下所盛开的朵朵黄菊自然而然会让陶渊明有一种超过凡人的精神状态,而诗意的安逸和自由自然会让他成为一个宁静而深远的人。那么真正的他又是什么样的呢?

可那南山注定是堵碍在陶渊明的人生方上的屏障,陶渊明想要前行,无奈的却无法踏步。那种让他特别无可奈的人生和那让他感到心碎的残忍恶劣的现实世界都没有疑问地将陶渊明变成了那个时代最令人难解的一个生活在巨大矛盾中的人。他需要我们对他的人生再次理解。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遵循道家消极厌世之理

看淡名利世俗一直都是陶渊明的性格。他在天下很多文人心中也总是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世人戴给他的这顶帽子——田园诗的鼻祖,这称号可不是随意盖的。然而,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这却只是一个虚名,不过是世人给他伪装的虚华外表,世人怎么能从他的内心看到生活的无奈和矛盾呢?

陶渊明无疑是一位儒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相信儒家加入官场的道路。还记得当年那个29岁的小伙,满怀希望且天真地步入他梦中那个纯洁的官场,本来他想着要凭借自己的能力来让天下的百姓生活安康,但是,为了人民利益的计划被黑暗和腐败的时代无情地扼杀了。这让他感觉心就像被冰冷的无情的刀剑给刺伤着,他十分难过,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黑暗的官场注定容不下淡泊清雅的清官陶渊明,因此他退隐到山林中。他过着超凡脱俗的生活,这可能是陶渊明最适合的条件。作为隐士,有一些人认为陶渊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看来,他的思想充满了消极超然的颓废之感,将进入官场当官看作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因而他进入了那与世间隔绝的山林,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他一生所学到的为官之道。笔者认为这无疑是对陶渊明最大的曲解。也许他也自己说过“性本爱丘山”,可这正是他无奈地违背内心的真实理想,说给自己,让自己聊以自慰的可悲之举。

而人们却借着陶渊明许多归隐诗句而片面地指责他只会躲避,却不去尝试改变那个黑暗的世界。可,世界是那么容易就被你所改变吗?自己没有改变世界,且没让世界改变自己已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结果了。重要的是,虽然陶渊明几次归隐山林,可道家思想只是在他向世人或者向自己刻意展现的一面,而这却不能改变他骨子里那一份儒者才拥有的风范。

性本爱丘山 陶潜隐居的真面目

我所理解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残酷黑暗的世界摧毁了他统治国家和世界的理想,不断摧毁了他对政府和公众的信心。他别无选择,三次走入官场,又只好放弃三次这样的机会,你说他的心该有多痛呀!这并不是说他想利用道教的消极态度来逃避一切,而是世界的腐败和无情让他的信心不再增长,黑暗的时代容不下一个熠熠发光的火焰在那儿独明,准备燎原。

一切的一切,是一个读书人的悲哀,更是一个儒者的无奈。因此,陶渊明不得不选择隐居,做一个自然而自由的人,享受大自然给他的舒适和安全。于是,陶渊明终于不顾内心的真实想法,向道家出世前进,一个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陶渊明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刻意伪装自己成功了,也许他真的是“误落尘网中”,可“性本爱丘山”却只是他无奈的自我安慰吧!

陶渊明是一个半儒家半道家的人,这是后人非常钦佩他的地方。世界如此肮脏,但她从来没有污染过它。远离尘世,独处是明智的一步,也许陶渊明最终会意识到,他早已与大自然相连,成为了真正的隐士,因为这是他最好的生活。

从诗中探讨陶潜的隐居心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笔者在此并不赞同大多数人对陶渊明的这种带有误解性的看法。

仔细研读陶渊明诗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一位外表平静、内心温暖的无神论者。他年轻时雄心勃勃,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政治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正式任期结束后,他却对现实感到十分失望。好像这样的从官生活并不像之前自己在心中所想的那样。他不想与统治者接触,所以他选择了一种退出并重返农业的方式。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年轻时的"野心纵横天下"到晚年的"野心依旧存在",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个世界,他的名著"桃花园"正是他对远古原始人类自力更生的"幸福快乐"社会的憧憬,,他的隐居和酗酒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进行分析的,这也包含了表达某种程度的不满和对当时黑暗统治的抵抗的重要性。

当然,陶渊明是一个有学问的官僚,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在他的思想和诗歌中,不可能有太多消极的东西,比如生活在贫困中,享受时光,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这是对陶渊明诗歌的一种误会。陶渊明作为一代诗派,在他死前和死后的一段时间里都不为人们所欣赏。后来他长期被曲解和误会,现在是对陶渊明及其诗歌进行正确、全方位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多方面看陶渊明所取得的成就

对于这样一位博学的人来说,从他的成就来看,他是成功的。他是第一位成为农民的学者。他真实、自然、放肆的性格使他成为田园诗的始祖,但从政治成就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的成就是不可恭维的。

他29岁开始从官,但因为受不了官场的黑暗不会巴结上官,在当官的22年漫长岁月里,一直都没有被领导升职。我不能说他在政治上无能,但既然他有远走高飞的强烈野心,他必须有一颗帮助救济世界的伟大贡献的心,但陶渊明的官只是为了“公共国家的利益,和足够数量的酒”这两项世俗的不能再世俗的东西,这也让我十分怀疑他的野心。

既然他关心人民,他就应该做他的政绩。他向州长鞠躬有什么好说的呢?当官员的目的是同时帮助普通人。 如果我不是陶渊明,谁能担任这个职务?他这22年的时间似乎都白花了。他时而出家去做官时而又被官场打击回山林隐居。他无法做出决定,性格方面的角色决定他的命运。但他又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陶渊明注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隐士。

从诗文中看陶潜

在这篇《归去来兮》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陶谦家里有很多年轻的幼儿和老人,他们都依靠自己来帮助他们吃饭以及生活。我无法想象一个年轻人为了种地养家糊口,竟然连除草种植苗子这样简单的农活都要依仗外物。只有仁慈大度的人才能给予他人大爱,但我只能从他的文章中看到,陶渊明致力于隐居、修炼和自给自足,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我就不能为我的国家和家庭做出如此不负责任的决定。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陶谦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这样的人必须有童心才能欣赏风景。然而,这种性格也意味着他不会在他的公职生涯中取得巨大成就。他只能成为一个自由朴素的优秀学者,能够洗刷向导,清除锈迹。然而,让大多数男性同胞来看待他的这个行为,绝大多数人不能理解他是在放弃自己的生命,同时他也鄙视自己离开家庭的自私行为,即使他想保持自己的独立。

笔者手下的陶渊明

太阳的腹部略微暴露在东方,薄雾覆盖着薄纱,水蒸气靠近河岸。一个步伐轻松、悠闲自在的农民来到农田开始了他的农场生活。他的豆子长得非常茂盛和绿色,但杂草比他周围的高,随风摇摆。很长一段时间,他弯下腰,仔细地砍掉杂草。他看到普通的豆茎在风中摇曳,擦了擦头上的汗水,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山脚下,菊花遍地,五颜六色,露珠晶莹剔透,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这是因为这位农民每天早上起床收集干净的露水来浇灌它。他在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外出到农田里忙农活,等太阳落山的时侯又从田间回到自己的小家休息,他与山中的昆虫、鸟兽、太阳和月亮都当做自己好朋友。日落在西边是金色的。那朵充满诗意的菊花在温暖的秋风中展现出自己的傲然微笑。他拿起袖子,擦去额头上的汗水,看看南山上的云彩。他笑着叹息,觉得舒服,让他站起来,跌入官场,世界艰难而危险,可这些都已随着风远离他现在的生活了。

他头上的天是天蓝色的;他脚下的花是黄色的,这些迷人的景色是他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他走进了五片牧场环绕的草屋。一个不向五斗米饭低头的人怎么会注意到我这个外行呢?

他讨厌官场生活,然后他来到农村,开始自己的农场生活,享受自己的田园生活。我知道他,他不在乎贫穷或财富,也许他相信某件事并因此而折服,才会有必须去做的打算。他经常写文章来让自己开心,要不然他怎么还能忍受南山的寂寞呢?因为世人的天真,幸福早已从这个尘世中抹去。我知道,他一个人看南山只是为了远离喧闹的城市。他在南山脚下享受田园生活,过自己的生活。

陶渊明先生,他是在用你勤劳的双手去割荆棘,用他的辛勤劳动来装饰生活。他用智慧的头脑和高尚的人格塑造了无数精彩的人格,照亮了并启发着世人的智慧,净化了世人的心灵,绽放了五彩缤纷的花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萧何:西汉开国第一侯,他有哪些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萧何,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西汉建立后担任相国,名列功臣第一。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慧眼如炬,坚持推荐刘邦起义陈胜起义战争爆发后,沛县也准备起义反抗暴政,当时萧何等文官建议沛县的县长将流亡者召回。一方面,这些人可以避免在外祸乱别的城市,另一

  • 当初跟随朱元璋34个人被杀30个 剩下的四个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朱元璋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陪朱元璋打天下的有34人,朱元璋杀掉了30个,剩下的4人都是谁?在悠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上,有许多揭竿起义的英雄豪杰,但在封建政治统建的时代里,平民想要逆袭,推翻腐朽的政权几乎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但就是有这样传奇的一个人从乞丐翻

  • 李善长都已经78岁高龄 朱元璋最后为何还要杀他满门抄斩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对李善长和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何已经78岁告老退休的明代开国功臣李善长却被朱元璋满门抄斩?李善长是明代开国的左丞相,也是朱元璋平定天下时的主要参谋,朱元璋在建立明代之后曾称李善长就是自己的萧何,对他褒奖备至,在明代建立之后李善长更是被封为明代开国六公爵

  • 三国时期张飞是唯一一个敢酣战吕布的人,那他的实力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张飞,字益德,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张飞和关羽武艺高强,威猛雄壮,特别是小说演义的渲染,让张飞的形象更加生动。在正史记载中,张飞亚于关羽,而在演义中,张飞的表现,可不比关羽差多少,有几次都是非常出彩的。张飞是三国中,唯一一个敢酣

  • 历史上真实的李克用实力如何?他与朱温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李克用,唐末割据军阀,有“飞虎子”之称。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李克用是唐末五代初年的军阀,勇猛善战,箭法高超,有一箭双雕的精准箭术,李克用早年随父出征,小小年纪,在战场上却骁勇无比。李克用的箭法,到底有多厉害呢?李克用经常带着一帮兄弟外出射猎,或者挂针于木头之上,或者立一根马鞭,在百步之外,李

  • 投奔曹操后的许攸为何会被许褚杀掉?他们之间有何瓜葛?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三国时期谋士。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许攸是袁绍的重要谋士,官渡之战时,因为许攸家人犯法被收捕,许攸一怒之下,背叛袁绍,投奔了曹操。当曹操听说许攸来投奔,当时正在睡觉,得知情况,大喜过望,来不及穿鞋,居然赤脚跑出营帐迎接许攸。《后汉

  • 历史上吴三桂的结局如何?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吴三桂,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崇祯十七年(1644年),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因为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抢了他的爱妾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率军归降了清军。随后,吴三桂联合清军,在山海关大战中,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当时,吴三桂率

  • 刘备发兵给关羽报仇 刘备为什么不先夺取荆州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刘备发兵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怒而发兵,为何直捣东吴,而不不先夺荆州?我们知道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吕蒙所杀,导致荆州失守。刘备汉中之战刚刚耗走曹操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匆匆赶去东边收拾烂摊子了。那么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为什么不抢夺荆州,

  • 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的得病是什么病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对诸葛亮五丈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只有54岁,他究竟得了什么病?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中,水镜先生司马徽在与刘备聊天时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而这里的司马徽所

  • 历史上崇祯帝继位之后是如何除掉魏忠贤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朱由检,出生于北京,明光宗第五子,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我爱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清末明初松江名士夏允彝,曾经对崇祯皇帝智除魏忠贤这件事情,做出了这般的评价:“神明自运”这很明显是一个高度赞美的评价,对其在除掉魏忠贤时所展现出来的稳重和魄力都赞同不已。只可惜的是,崇祯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