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蒋琬刘禅之争:扶不起的阿斗如何夺回朝政大权?

蒋琬刘禅之争:扶不起的阿斗如何夺回朝政大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770 更新时间:2023/12/12 16:02:46

蒋琬自建兴十二年以尚书令身份总理国事,至延熙九年(246年)去世,执掌蜀汉政权达13年之久。这段时间蜀国极少兴兵,主要致力于经济恢复和百姓的休养生息。延熙六年十月,蒋琬似乎认为蜀国国力已经有所恢复,再次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将行营自汉中迁至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在此修缮城池,大造舟船。据《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蒋琬认为诸葛亮数出秦川,道路艰险,粮运难继,故而多次劳而无功,所以不如另辟蹊径,顺汉、沔二水东下,袭取东三郡(西城、上庸、房陵),进窥荆襄。蒋琬这一伐魏计划,兵锋东指,故而被称之为“东伐计划”。

但此时的蒋琬与诸葛亮在世之时威望与权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一计划刚刚出炉,就遭到了强大的反对力量:“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刘禅也派了尚书令费祎和监军姜维前去向蒋琬“谕旨”此事。迫于压力,最终蒋琬放弃了这一计划,同意回到当年诸葛亮出秦川祁山、进窥雍凉这一既定的传统方针上来。对于蒋琬别出心裁的“东伐计划”的前后始末,史书上交代得头是头,尾是尾,因是因,果是果,条理清晰,逻辑充分。尽管如此,此事仍有三点甚为可疑之处:

第一,蒋琬虽然不再坚持水路“东伐”,但自己却没有就此拔营离开涪县,而只是升任姜维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令其前往汉中,负责联络凉州羌、胡及其他北伐事宜。蒋琬上奏刘禅:“如果姜维北征,与魏军相持于河右,臣我当率领大军作为姜维的后镇与援军。涪县这个地方水陆四通,交通便利,可以做到唯急是应,倘若东北方向(作者注:由长安方向入侵汉中,正好是东北方向)曹魏来侵,赶去救援也相当方便。”于是乎蒋琬继续坐镇涪县,并在此一呆就是整整3年,直到去世。涪县真的如蒋琬所说,地理位置那么左右逢源、极其便利吗?

第二,蒋琬将大营自汉中迁至涪县其实早有计划。延熙五年正月,监军姜维就已经督率一支偏军作为先锋自汉中回撤,驻扎到了涪县。22个月之后,蒋琬也亲自回撤到了涪县。随后,蒋琬自己坚持留在了涪县,回到汉中去主持“北伐”事务的却正好是之前回军涪县的先锋姜维。这些人事调动背后会不会藏有什么深意?

第三,蒋琬如果真的有意“东伐”东三郡和荆州的话,没有理由不和东吴互通声气,以求得东吴荆州军团的支援。但东吴自始至终没有收到蒋琬发出的照会,也没有见到蜀汉就此派来的使者。以至于东吴的重臣骠骑将军步骘、车骑将军朱然等人误以为蒋琬回撤涪县的真实意图是有意顺流东下侵略自己,于是频繁上书孙权,请求早作应战准备。若此行本意确实在于“东伐”曹魏,蒋琬做事怎么会如此毛手毛脚、粗枝大叶?

先说涪县的地理位置。涪县绝非蒋琬所说的那般交通便利,在此驻军根本不可能同时兼顾到蜀汉各个方面的危机。倘若真有一个这样得天独厚的地方,诸葛亮在世之日为什么没有发现并加以利用呢?真实的情况是:涪县距离汉中的路途还相当遥远,并且蜀道难行,一旦有警,根本做不到及时救援。蒋琬回撤涪县的次年,魏国就趁汉中守兵大减的良机(不到三万),由大将军曹爽率领,十余万步骑军大举来犯。汉中诸将大为惊恐,皆主张弃关入城固守,以待涪兵救援。临时全权负责镇守汉中的大将王平力排众议说道:“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有赖王平此番调度,拖延时日,随后援军陆续赶来,汉中方保无事。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蒋琬所谓的涪县“水陆四通,唯急是应”是纯粹的谬谈。

相对于距离汉中的千里之遥,涪县距离成都倒是相当之近。据《蜀书·刘璋传》记载,涪县其实距离成都仅仅360里而已。当日刘备由垫江水入川,刘璋就亲自自成都至此迎接。事实上,蒋琬所看重的并非涪县在战略上的便利(实际上也并不便利),他看中的,正是涪县和成都之间的这段更近的距离。也就是说,蒋琬此次东伐的真正目的不在军事层面,而在政治层面;不在外部敌对势力,而在内部政治斗争(史书上没有直接记载)。

姜维是延熙五年奉蒋琬之命率军回驻涪县的。我们要想找出这场政治斗争的端倪,自然也得将目光锁定在延熙五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极其敏感但却容易让人忽略的事情:庲降都督(庲降军区司令)马忠回朝。马忠这个人,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恰恰是这个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却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蜀汉集团后期,马忠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诸葛亮时代,他先后以出众的个人能力担任过丞相府参军和长史(副)、益州治中从事等要职;建兴十一年,马忠出任庲降都督(庲降都督府是蜀汉集团在南部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羁縻州府。因为关系到蜀汉政权后方的稳定安全),任期内马忠颇建功绩,爵位屡屡升迁。

更让人敏感的是,马忠既非荆楚士人,也非雍凉寄寓士人,而是益州本土巴西(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士。巴西素有三狐五马、蒲赵任黄等大姓,马忠则同时兼有马氏和狐氏的双重身份——马忠父亲姓马,母亲姓狐,他自小在外婆家中长大,故又名“狐忠”。诸葛亮治蜀,重用荆楚士人和寄寓士人,而刻意打压益州本土士人。其原因在于:益州本土豪族执政,凭借着强大的地方宗族势力和本土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极其容易演变成为威逼人主、篡位夺政的权臣,而荆楚士人和其他寄寓士人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马忠手握重权于外,如今突然入朝,自然会引起蒋琬、费祎、姜维这些既是诸葛亮嫡系、又是现任执政者的密切注意。最重要的也是蒋琬必须率军自汉中回撤到涪县的原因,是马忠入朝的背后隐约有着蜀主刘禅的影子。

自延熙年间开始,刘禅开始逐渐告别诸葛亮时代的乖乖形象,转而极力谋求亲政。诸葛亮在世之日,刘禅老老实实地为刘备守了整整三年的孝;诸葛亮一死,刘禅“四时之祀,或有不临(谯周语)”,连例行公事的对天地祖宗的按时祭祀活动也懒得参加了。这也可见刘禅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对刘禅这种“数典忘祖”的悖逆之举,蒋琬等人拿他毫无办法。而且,刘禅还开始耍起了政治手腕,开始玩弄权术。蒋琬最初以尚书令身份总揽政事,而刘禅却连续升任他为大将军、大司马;相应地,刘禅又令费祎顶替蒋琬留下的缺空,费祎一路升至尚书令、大将军。众所周知,大司马之职和大将军之职其实是并列和重叠的(光武帝所创设),大司马就是大将军,大将军就是大司马。两者品级相同、权限相同、职责相同,仅仅是名称相异而已。当年光武帝同设大司马和大将军的原因是为了解决战时诸将出征时名号不足的问题,蜀汉政权仅仅一州之地,根本用不着设置这种重叠官职。所以只存在一个解释:刘禅希望蒋琬、费祎二人能够互相牵制。可惜的是,蒋、费二人并没有出现刘禅所希望见到的争权夺利、互相扯皮的局面;相反,二人一内(费祎留守成都)一外(蒋琬驻守汉中),在政事军务上配合得相当默契,每逢大事,费祎总是和蒋琬商量着办。

延熙五年,刘禅召庲降都督马忠入朝。同年,马忠前往汉中,面见蒋琬,传达刘禅的诏旨。回来之后,刘禅立即加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传达了一次诏书就加官升爵,刘禅扶植马忠的意思是很明显的。也是同年,蒋琬令姜维率领一支偏军回撤到涪县,以防成都生变。将汉中之事安排好了之后,次年,蒋琬自己也率军回撤到了涪县。对于这次动作,蒋琬对外宣称其目的在于“东伐”。刘禅对蒋琬率军回驻涪县甚为反感,于是借机发难,大造“东伐”不可行的舆论,意图逼迫蒋琬回到汉中。蒋琬不得不承认“东伐”的不现实,于是取消“东伐计划”,将姜维打发回汉中去负责北伐事宜,自己继续赖在涪县,不再挪窝,直到去世。这就是蒋琬那场别出心裁、独辟蹊径的“东伐”背后的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无姿无色的奶婆陆贞如何给皇帝吹枕头风?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史料中称陆令萱“尝配入掖庭”。所谓“配入”,即是指“籍没”,其夫骆超犯了谋反罪,家眷被连坐成了奴隶。说明陆令萱并非通过考试才入宫。南北朝时期帝王后宫服役的女子,无非籍没和选秀两途,考试之说,终究虚妄。根据年表分析,陆令萱进宫时,儿子穆提婆已然出生,或者就是遗腹子,否则很难理解穆提婆“本姓骆”这个记载

  • 蜀汉四相简介:三国中为蜀汉立下功劳的能臣们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说道三国,大家一定不会忘记蜀汉四位丞相鞠躬尽瘁的身心。这“四相”分别是——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建安十二年冬,他被刘皇叔三次邀请,并最后归属蜀汉。在其中,他认为必定三分天下,并且认为只有与吴王孙权联合起来,方可灭曹。果不其然,诸葛亮果真才对了!在他的指导下,没少

  • 东吴四将简介:三国史上东吴四英将是哪些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东吴四将又称东吴四英将,是指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四人。此四人都是三国里赫赫有名帅才,都担任过东吴的都督,掌握着东吴的军事大权,也都创造过属于自己的辉煌。东吴四将之周瑜周瑜文武全才,曾在赤壁之战中立有大功。但是周瑜也有不足,他的战略眼光不行。当时曹操最强,孙刘两家必须联合才能对敌,若是两家相争,只能

  • 史上最名副其实的皇后:名叫猛女一生有三个姓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自从汉桓帝延熹二年七月,皇后梁女莹病死后,重新选立皇后之事便提到日程上来了。只是这时桓帝和宦官们正在全力翦灭梁氏的势力,因此事情才拖到了一个月以后。新选中的皇后是平素最受桓帝宠幸的采女梁猛女。梁猛女原来是汉安帝时垂帘听政的邓太后的侄孙女,她的父亲邓香是邓太后堂兄的儿子。可是她的母亲嫁给邓香生下猛女后

  • 揭秘:何人的一句大话把中国拉进了战国时代?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他仪表堂堂,武艺高强;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才思敏捷,巧舌如簧;性情刚毅,行事果断。他的优点可以让他在父亲智宣子的眼中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他就是智瑶。当时的晋国,宛如一个巨大的沙盘,上面插着六支红旗。中行氏、范氏、韩氏、赵氏、魏氏、智氏就是扛旗的人,冠冕堂皇的晋君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在这六位举足轻重

  • 左右三国历史进程的五大军事统帅:曹操位居榜首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所说的军事统帅,并非冲锋陷阵的将军猛士,也不是运筹帷幄却不能将兵练士的谋士门客,而是真正指挥千军万马,统筹全局,负责大战役的战略家、军事家、谋略家,这样的人必须是军事全才,懂得合理安排部队行程,作战单位协调、后勤保障、排兵布阵、安营扎寨以及士气鼓舞等等、按小说《三国演义》讲就是要上知天文,下晓地

  • 三国演义中十大不自量力的蠢材:豪气冲天成笑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一、蒋干。蒋干首次游说周瑜,已然多次受辱,但报效曹操之心不死,曹操欲派细作去打探甘宁、黄盖、阚泽的内应问题,如此龙潭虎穴,曹操说:谁敢直入周瑜寨中,探听实信?蒋干不顾前番盗书之罪,再次舍命相投,周旋于周瑜、孔明等人杰左右。真是文人中的虎胆英雄。让我们再次温习蒋公的豪言:某今愿舍身再往 ,回报丞相。二

  • 陈友谅最拿手的事:每攻克一地就活煮了贪官们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从某种程度上说,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历史意义,并不亚于项羽与刘邦,且两者颇有相似点。比如论反秦战功,项羽大于刘邦;论反元功绩,陈友谅也大于朱元璋。然而,陈友谅的形象和影响远远比不上项羽。这与《明史》在清代由官方修撰有关,成王败寇是一个原因,刻意打压陈友谅是肯定的,《明史》中关于陈友谅的记载,大多数

  • 一代奸臣赵高是秦皇室远亲 有女有婿不是阉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由于秦始皇一直寄希望于长生不死,所以始终没有立太子。但长子扶苏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被大多数人看好。内史蒙恬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扶苏跟随军中,显然是外放锻炼,准备接班。蒙氏是秦朝战功最盛的望族,从蒙骜、蒙武起,为秦帝国一统华夏立下赫赫战功,现在除蒙恬率领秦军几乎全部主力部队以

  • 正德皇帝朱厚照真是昏君吗?朱厚照的两大创举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豹房里面有什么明朝历史上公认昏君,正德皇帝朱厚照的一大劣迹,便是设立“豹房”, 豹房,立于皇城西北。在今天北海公园太液池。而事实上,豹房并非是朱厚照所建,而是始建于元朝,最初是皇家豢养珍奇动物的地方,朱厚照登基后,耗银24万两,将此地扩建。里面除了养了一只文豹,三只土豹之外,还养了大批美女。这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