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对宦官专权存在顾及 明朝最后为何成为太监帝国

朱元璋对宦官专权存在顾及 明朝最后为何成为太监帝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1403 更新时间:2024/1/20 13:53:04

朱元璋和宦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顾忌宦官专政,为何明代却成为太监帝国?

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一大毒瘤,得益于皇帝的宠幸,这些人可以肆意把控朝政,为所欲为,为颠覆一个政权或朝代作出了“杰出”贡献。

若论宦官,最先让人想到的是汉朝,东汉桓灵两帝更是将宦官干政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唐代紧接其后,不逊风骚,从唐代宗开始,宦官正式掌权,尤其是其手中控制的神策军,成为了这些宦官安身立命的资本,明代宦官虽不及前者,没有对天子生杀予夺的极权,但明代宦官控制朝政时间之长,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在中国封建社会力拔头筹,汉唐两朝恐怕也只能自叹不如。

明代宦官真正得势源于永乐一朝,直到明思宗“自挂东南枝”吊死煤山,这其中长达两百多年的历史,宦官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熙熙攘攘,活跃于明廷之上,前有专权跋扈,培育“大明战神”朱祁镇的王振,后有全国为之专建生祠,权势只手遮天的“九千岁”魏忠贤,在本身严肃枯槁的政治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政治荒诞剧,这是封建社会一种奇特的历史现象。

大明最终灭亡,宦官功不可没,了解子孙后代如此玩弄朝政的朱元璋,掉不掉眼泪不了解,但其棺材板恐怕是压不住了,要了解,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宦官干政从来都是讳莫如深,尤其是回忆起元末宦官祸乱朝纲,扰乱朝政的事实,更是让其不寒而栗。

朝为田舍郎,暮朝天子堂,草根出生的朱元璋,戎马一生,雄才大略,为子孙后代打下了广阔江山,“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不仅是赵匡胤的豪情壮志,更是朱元璋内心的真实想法,其生前,一直都在致力于为江山永固和子孙后代永握大权而铺平道路的事业,除咔嚓掉那些功高震主的大功臣之外,另一件事,就是在想尽办法限制宦官的权力,要从根源上铲除宦官干政的一切可能性。

如洪武十年,有一位老太监完全出于好意指出朱元璋手中的公文有所错讹,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怒,斥责这位太监干政,最后还是看在其跟随自己几十年,没有功劳也苦劳的份上,饶了其性命,只是让其卷铺盖走人,回家养老去了。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更是在宫门前立起一块高达四尺的大碑,上面篆刻着“内目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几个大字,宦官见后无不瑟瑟发抖,倍道而驰,这不仅是一块立在宫门前的石碑,更是一块压在宦官心里无形但有力的石头,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

另外,朱元璋还规定,但凡宦官者,不得任职文武两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私置产业或与其他官员明来暗去,其官级也不得高于四品,总之,朱元璋在尽一切办法压制宦官,除了要竭尽全力开掘出他们的奴性之外,其他东西,尤其是权力,朱元璋一概吝啬不予。

所以,有朱元璋镇国的明代,宦官权力小得可怜,被压得喘不过气儿来,只有老老实实当奴才的份儿,没有真正实权的宦官群体,别说对政事指手画脚,就连确保自己性命无也需要看皇帝脸色行事,不过话说回来,这才是人们印象中的“健康绿色”的大明帝国。

可是等他老人家驾鹤西去之后,一切又开始变得与历史“似曾相识”,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宦官开始得势,皇权与宦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朱棣对宦官不仅放松了警惕,更是将他们当做心腹进行培养,当做控制前朝的一个手段,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宦官不得干政”就这样被悄咪咪的改成了“宦官不得擅作主张”。

那么,朱元璋后代为何不能明白其的良苦用心而要做出如此“数典忘祖”的事情出来呢?

在此事上,朱棣开了一个“好头”,但朱棣之所以委任太监并赋予他们大权,不是因为朱棣皇权旁落,而正是因为他想加强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才把宦官们推上了前线。

从封建伦理来看,朱棣皇位来源非法,他不是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他的皇位是通过“靖难之役”,也就是说,是从自己的侄儿朱允文手上夺过来的,所以在封建正统思想仍旧浓厚的明代社会,朱棣的统治地位无法在短时间内立足,他急需要培养一些能够对自己无偿效忠的心腹,来对抗前朝文官的抵触。

其次,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所以能在前期劣势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一方面是他勾结了受建文帝压迫的宦官而掌握了满朝文武百官的动向,另一方面,是靖难军在围攻南京城因短时间内无法拿下而几近功亏一篑时,也是因其和宦官里应外合,才取得了最终胜利,坐上了皇帝宝座。

朱棣害怕因继续推行高压宦官政策,迫使失意的宦官“重蹈覆辙”,背叛自己,为了尽力拉拢这些宦官,朱棣不得不违背祖宗遗训,赋予宦官一定权力,朱棣先后派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候显使西域,王安督军营等等,同时,朱棣又在永乐十八年增设东厂,由宦官进行主政,其主要职能是充当特务机构,搜查民间百态,刺探民间隐情,将权力牢牢掌I握在自己手中,于是,宦官在永乐一朝开始迈向了问鼎权力巅峰的第一步。

朱棣驾崩后,其孙明宣宗朱瞻基不仅沿袭了永乐一朝的宦官制度,还在宫廷之内开设内书堂,也就是专门的宦官学校,给宦官们传授文化知识,内书堂的最高主持人被称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其手下的宦官学生最多一次能达到两三百人之众,朱瞻基的“扫盲”之举本来是件好事,毕竟宦官们还能为皇帝分担一些口传圣旨,批阅奏折的繁冗杂事,但他却忽略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即对这些闲暇少事又没有青春期困扰的太监们来说,有了文化知识垫底,他们每天就能习得一些尔虞我诈,欺君作奸的特殊保命或夺权技能。

有了前面两位皇帝做铺垫,接下来出场的被称为大明“战神”的明英宗朱祁镇,简直是把太监当做自己的亲爹一样对待,不仅给了太监们参与政事,决策的权力,就连可以颠覆一个朝代的兵权,朱祁镇也是毫不吝啬,授予王振。

王振是明代宦官专权的首位代表,他之所以这么受明英宗待见,是因为他是明英宗从小玩到大的伙伴,朱祁镇年幼时,父亲朱瞻基因忙于政事,无暇关照,适逢王振深受朱瞻基青睐,因此在皇太子朱祁镇九岁时,朱瞻基就任王振为东宫局郎,负责服侍朱祁镇。

王振此人擅长伺察人心,鬼点子多,不久就赢得了朱祁镇的信任和敬佩,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王振的本性暴露出来,尤其是后期没了“三杨”和张太后的束缚,他便开始利用朱祁镇的信任假传圣旨并由此总揽朝政,权倾中外,平日里,王振不仅喜欢权,更喜欢钱,性格倒也是乖张喜怒无常,更过分的是,他还经常以太上宰相或太上皇的身份自居,经常左右朱祁镇的意志,肆意推迟朱祁镇的亲政时间。

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明北疆劲敌蒙古分支瓦剌大军来犯,沿边城堡在瓦剌军的强攻下相继沦陷,明英宗朱祁镇和王振聚集了20万大军,号称50万应敌,王振虽有军权,但无军事指挥才能,不过,在他心里,有了权也就有了战斗力,他居然当朝力排众议,扬言要皇帝亲征,皇帝和群臣应付不过,只能顺从。

第二天,朱祁镇带着文武百官和20多万军士向北部推进,当时正值炎夏,而明军又是匆匆应战,没有做好充足准备,在行军路途中,就有部分士兵死亡,这样的大军怎么可能有战斗力呢?果不其然,被王振在去前线,与瓦剌军交战的几个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军心涣散,迫于无可奈何,王振只好下令撤退。

行至土木堡一带时,瓦剌追兵已至,兵部尚书邝野请求英宗迅速入关避敌,但当时负责运送王振金银的车队尚未抵达,王振下令按兵不动,坚持原地等候,最终全军被瓦拉合围,明军全部阵亡,禁卫军官樊忠悲愤交加,一气之下,用手中铁锤将王振锤死,自己则战死战场,而明英宗及文武百官皆被俘虏,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也是明代由盛转衰的一个节点。

朱祁镇死后,继位的明宪宗朱见深不仅没有吸取父亲宠信宦官王振,最终导致兵败土木堡,屈辱求生的教训,反而还是一如既往的,若无其事的将军政大权交给自己的亲信宦官汪直,宪宗在位期间,宦官权力得到全面扩张,汪直不仅掌控者朝廷官员的升迁大权,更是一句话就能随意定性除皇帝之外的朝廷百官的生死。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明代皇帝虽然不是“老鼠”,但自明英宗朱祁镇开始,后代皇帝爱玩作死的本性,确实是其他朝代所不能比拟的,如果说朱祁镇有王振,那么接下来的这位皇帝身边的红人可比王振威风的多,他就是刘瑾。

一朝天子一朝臣,刘谨可是明武宗朱厚照身边最宠信的宦官,同样也是朱厚照从小就玩到大的伙伴,朱厚照此人,花花公子的典型代表,一生不爱江山只爱美人,同时还钟情游玩,是“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最佳代言人,刘瑾正是利用了小皇帝贪玩的本性,通过进献飞禽走兽的方式赢得了皇帝的信任,才一步一步走上了权势熏天的政治舞台,就连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也因得罪刘瑾被廷仗,又后被贬谪至蛮荒之地且途中险些丧命。

有一天,朱厚照无意之间看到了一封数落和斥责刘瑾罪行的匿名信,但朱厚照拒绝相信并将其交给刘谨,刘瑾一气之下,未经朱厚照授权,命朝廷文武官员三百余人跪在奉先门外的烈日之下以追责事主,其中有部分官员因经受不住烈日曝晒而昏死过去,其余官员皆被锦衣卫捆入大牢,直到刘瑾查清此事是宦官内部所为,这些大臣才被释放出来。

此后,群臣无有不怕刘瑾者,就连内阁诸阁臣,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人也得在刘瑾面前低声下气,各地方官员进京述职时都需要向刘瑾行贿,少则上千两,多则五千两以上,不行贿或者行贿数额少了都有可能被罢官,当时的刘瑾,几乎把持了朝廷官员升迁的空间,据历史学家考证,刘谨的家产近乎天文数字,拥有33万公斤黄金和300多万公斤白银,要了解,后来李自成打进北京之时,明代一年的财政收入才20多万公斤黄金。

刘瑾当权虽然只有短短5年时间,后来也被朱厚照以谋反罪之名处死,但整个明代的政治结构,几乎全被刘瑾拆散,明代宦官权力在刘瑾身上也得到了全部扩张,后来出现的“九千岁”魏忠贤,只不过是宦官权力的延伸而已。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戏谑的一幕:朱元璋竭尽全力想堵住宦官的活路,不给宦官专权任何的可能和机会,但恰恰是明代,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宦官权力最顶天的一个朝代,“太监帝国”之名由此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明朝大臣黄福简介:曾上书论国家大事,得朱元璋赏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重典治国,明朝谁得到善终,国家大事新闻30条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明朝内阁首辅许彬简介:曾撰《罪己诏》和土木之役祭文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首辅养成手册,明朝十大首辅,于谦是内阁首辅吗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努尔哈赤最不得宠的妃子,却成了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努尔哈赤最爱的女子,努尔哈赤的后妃衮代,努尔哈赤的后妃简介

    努尔哈赤最不得宠的妃子,却成了皇后,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古代,非常流行英雄美女配,英雄多为有胆识、有谋略、有勇气的硬汉;美女多出自名门、才貌双全、贤良淑德、冰雪聪明。这样的英雄和美女的结合可以说是天作之合,就像努尔哈赤和孟古哲哲的结合,堪称是绝配。一个是征战沙场、骁勇善战的

  • 明末政治家丁此吕简介:历任太仆寺丞、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太仆,太仆令,太仆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历史上拥有皇后最多的皇帝是谁?竟能五后并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皇帝一个皇后,明朝的皇后顺序表,中国最后一位皇太后

    皇后,在我国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凡明君都有一位贤德皇后。有的皇帝一生不立皇后;有的皇帝在皇后去世之后不再立皇后等等。皇后是皇帝的嫡妻,也就是正室,皇后另立在古代是有明确规定的,只有在皇后已死或者皇后被废之后才可再另立皇后。规定是死的,皇帝却是活的,历史上有一位叫宇文赟的皇帝,他为自己立了五位皇

  • 蜀后主刘禅装傻背后的历史真相?只为忍辱负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禅到底傻不傻,刘禅真傻吗,刘禅很无能吗

    讲到刘禅的明智,魏奉明还专门提到刘禅治蜀。他说,阿斗执政以来,没什么大的过错,不像曹睿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不顾人民死活,也不像孙皓滥杀无辜、残暴无仁,他是守业的君主。后主刘禅究竟是“扶不起的阿斗”,还是“忍辱负重的明君”?国学顾问魏奉明,应邀做客成都国学馆开讲《史话成都》。他从邓艾灭了蜀汉后刘禅还留在

  • 历史上用情最专一的皇帝是谁?她的皇后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上最专情的皇帝,历史上只有一位妻子的皇帝,古代最专一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用情专一的皇帝虽然有,但像刘秀这样有作为,而且对感情又如此专一的仅此一人。刘秀初见阴丽华,他发出“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长期征战,身边没有一个女人。公元23年,刘秀终于达成多年夙愿,娶阴丽华为妻,这时刘秀已经28岁了。刘秀这样文韬武略、感情专一的明君,为什么被后世的戏剧家加上贪恋酒色、滥

  • 曾国藩剿太平军功不可没为何结局死于清廷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曾国藩为什么帮助清朝打太平天国,曾国藩怎样对待太平军俘虏,太平军是好的还是坏的

    曾国藩以一介书生而成为军事集团首脑,镇压太平军挽救了清王朝,四次遇险,最终均有惊无险,于是成就了一代名臣。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11月26日(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南一个名叫白杨坪的偏僻的小山村里。他在世时,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

  • 石虎:历史上最巧妙的谋朝篡位当上了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上篡位成功的人,历史上谋朝篡位成功的人,篡位什么意思

    谋权篡位,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被逼无奈,起兵造反;皇帝无道,取而代之;对先帝安排不满,起兵造反……等等。可在五胡十六国后赵却有这样一位谋权篡位的高手,他的安排堪称史上最最巧妙的谋权篡位。后赵建平四年,后赵明帝石勒去世,石勒侄儿石虎逼迫皇太子石弘让他坐在殿前,下令逮捕曾经劝石勒杀掉石虎的程遐、徐光,

  • 揭秘:北周史上若是何人在杨坚篡位绝无可能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北周和隋朝,北周为什么要禅让给杨坚,杨坚为什么能取代北周

    578年6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北征突厥的行军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时年36岁。不久后他的长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北周宣帝。宇文赟在位期间胡作非为,迫害忠臣良将,在位仅仅两年就一命呜呼。此后他的岳父杨坚于581年废黜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建隋称帝。589年杨坚在巩固政权之后,派兵伐陈,统一中国。后人常常说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