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改十为于”说遗诏:雍正帝是否真的矫诏篡位?

“改十为于”说遗诏:雍正帝是否真的矫诏篡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315 更新时间:2023/12/24 13:39:45

雍正矫诏篡位“改十为于”,是清史中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之一。它说的是:“圣祖皇帝(指康熙帝)原传十四阿哥允禵天下,皇上(指雍正帝)将十字改为于字。”雍正非法继位之传言,以此最具代表性,但很遗憾,早就被争辩对手轻而易举地驳倒了。今天我们旧话重提,无意发起又一轮争辩,而是想借此探讨一下,“道理”与“实际”之间,有时会有怎样的背离。

“于”还是“於”?

辩驳“改十为于”不成立的第一条理由是:“于”字在当时应写成繁体的“於”,“改十为于”的说法本身就不能成立。从“道理”上看,这不可谓不充分。“改十为于”内中之义,无疑是篡改康熙帝的遗诏,那能不能换个问法:康熙帝到底使用“于”还是“於”呢?康熙帝确实使用“於”字,下面是一个例子,在江西巡抚郎廷极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所上奏折中,康熙帝有亲笔朱批:“凡地方大小事关於民情者,必须奏闻才是。近来南方盗案颇多,不可不细心察访。”

但康熙帝也写“于”字的,他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苏州织造李煦的奏折上有朱批:“巡抚宋荦,朕南巡二次,谨慎小心,特赐御草书扇二柄。赐李煦扇一柄。尔即传于宋荦,不用写本谢恩,以后有奏之事,密折交与尔奏。”应该用“於”的地方,却分明写成了“于”。还有“与尔”也是用的今天所谓的简化字。那么面对着这一不合理的“于”字,臣下如何反应?李煦将皇帝旨意传达给身为江宁巡抚的宋荦,宋荦上折谢恩,他在奏折中重抄了上述部分朱批文字,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句中的“与尔”两字是用繁体字写成,但“于”字并没有使用繁体字的“於”。这充分表明,宋荦注意到了皇帝不符合“规范”的“于”字的写法。

宋荦是以这种独特的抄写方式,质疑朱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吗?根本不是。看看他对于两把御赐书扇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仰见我皇上诗兼风雅,书驾钟王(指钟繇王羲之),臣什袭珍藏,世世永宝。”他丝毫不怀疑不“规范”的带“于”字朱批。其实,这“规范”只是我们今天的规范罢了,实在是替古人瞎操心。曾有人推测,康熙帝有可能写“于”,现在终于“发现”了实例,一个足矣!我们能够说,仅就“于”字而言,如果康熙帝真有遗诏,如果雍正帝真的将“传位十四阿哥(或皇子)”,改为“传位于四阿哥(或皇子)”并公之于众,那么,臣下是不会以“一字之差”否认这份诏书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的。因此,以清代诏书中“于”与“於”不能通用就直接否定“改十为于”说,不能成立。

必须称“皇四子”“皇十四子”吗?

判定“改十为于”不成立的第二条理由是,传位诏书这样的重要文件,清代必须用“皇四子”“皇十四子”此类书写格式。若“改十为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此时“于”的繁简问题不再重要),这在逻辑上根本讲不通。“皇几子”格式的说法,有强有力的证据,如雍正帝所颁行的康熙帝遗诏中说:“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还有道光帝的亲笔秘密立储诏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以上这些原件具在,言之凿凿。但我们还是可以追问一句:那时必须要用“皇几子”的书写格式吗?

顺治帝的传位遗诏是这么写的:“朕子玄烨……即皇帝位”。康熙时的册封,如康熙十四年(1675年)“授允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太子允礽时,“允祉、胤禛、允祺俱著封为亲王”——这些重要文件都没有用“皇几子”的格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去世,十六日颁行康熙帝遗诏,四天后即二十日颁行雍正帝登极诏书。登极诏书的原件迄今未见,《清世宗御制文集》收录的版本说:“……惟我国家受天绥佑,圣祖、神宗肇造区夏,世祖章皇帝统一疆隅,我皇考大行皇帝临御六十一年……二皇子弱龄建立,深为圣慈钟爱……”这里的“二皇子”,指的是允祉。值得注意的是,《上谕内阁》所收该诏书如是写道:“……惟我国家受天绥佑,太祖、太宗肇造区夏,世祖章皇帝统一疆隅,我皇考大行皇帝临御六十一年……皇二子弱龄建立,深为圣慈钟爱……”

同一份诏书的不同抄录版本,“二皇子”写成了“皇二子”。何以如此呢?原来,十一月二十日的诏书,用“圣祖、神宗”指代皇帝先人,但是八天后即二十八日雍正君臣议定康熙帝的庙号为“圣祖”。如此一来,诏书中既有“圣祖”,又有“皇考大行皇帝”,后人看了肯定会莫名其妙,以为说的都是康熙帝。后来雍正君臣在编纂以往上谕时,对此做了必要的改动,改用“太祖、太宗”指代先人,同时也将“二皇子”改为“皇二子”。乾隆时篡修《清世宗实录》采用的是改动后的诏书,也成为了最常见、通用的版本。康熙帝传位遗诏和雍正帝登极诏书,都是最重要的文件,且前后相继颁布,上述书写格式的不一致,充分说明了康熙帝传位之际,“皇子”的书写并无固定格式。册封、传位等正式文件中“皇几子”格式用法,应是雍正以后才确定的。

也正是因为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格式,才会有更多的传言。朝鲜人记载说:康熙帝在畅春苑临终时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后来索性有了矫诏篡位的另一种版本:改“十”为“第”。民国时期天嘏所著的野史《满清外史》说:康熙帝弥留时,手书遗诏曰:“朕十四皇子,即缵承大统。”雍正帝改“十”字为“第”字。以“皇几子”的书写格式为据,反对“改十为于”说,实际上是受到了后世官方文件书写的影响,以此作为判定较早期的康熙帝传位书写的标准,这是时空倒置,不足为凭。

是书面遗诏,还是临终遗言?

第三种反对意见认为,遗诏这么重要的文件,康熙时不可能只有汉文,也须有满文,或首先应是满文;即便汉文改了,满文的内容也难以篡改,绝不像改汉字“十”为“于”那么简单。对于“改十为于”说,此乃釜底抽薪的一击。问题复杂,无法细辩,只是想指出,此说法同上面的一样,都过于讲求“道理”,而忘了“实际”。反对“改十为于”矫诏篡立说的,恰恰与他们的论敌有一共同的前提,即认为确实存在康熙帝的遗诏。这里所说的遗诏不是指前面引述过的,雍正帝即位后公之于天下的康熙帝遗诏(此遗诏是在康熙帝去世后制作的),而是指康熙帝临终前的遗诏,且它必须是书面遗诏,否则何谈篡改?

但真有这样一份遗诏吗?雍正帝第一次谈到他继位的情况,是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秘密立储之时。他说得很简单:“我圣祖皇帝……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在“仓促”“一言”的氛围中,分明不会有什么书面遗诏。第二年,雍正帝又说:“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皇考陟天之后,方宣旨于朕。”到了雍正五年他又说:“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直到雍正七年,他在亲自颁行的《大义觉迷录》一书中为自己继位辩解时,还是如此立场,那就是:康熙帝只有“末命”,也就是临终遗言,是口头遗诏,而没有书面遗诏。

这不是偏听雍正帝一面之词。隆科多曾自言:“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对于这句话的意思,后世众说不一,但没有人否认隆科多是康熙帝临终皇位授受的见证人。“白帝城受命”与上面雍正帝所说的场景一致,都在表明了康熙帝传位,只有临终遗言,没有书面遗诏。“改十为于”只是谣言,乃争夺皇位失势的皇子身边的太监所编造,目的在于泄私忿。而历来此说的反驳者自信“道理”在握,但未曾想到自己与被反驳者一样,从一开始就远离了“实际”,因为没有书面遗诏,那些关于诏书的种种“道理”,统统都无从谈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最有资格某朝篡位的董卓为什么成不了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王莽篡位后是哪个朝代,历史上谋朝篡位成功的人,董卓想篡位吗

    东汉末年,要篡位自立的话,董卓是最有条件的人,但他最终没弄成事,还送了卿卿性命。从主观上分析,毛病在于——1、弄虚作假董卓受何进召唤带兵来洛阳城的时候,其实兵马只有区区的三千人。董卓怕被人小瞧,镇不住首都的那些家伙,就安排手下这三千人马,每天天一黑着便装出城,第二天天亮再列队大张旗鼓地进城,连着三

  • 汉朝历史上无可替代的最佳配角:汉光武帝刘秀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女人是谁,汉世祖光武帝刘秀,无可替代的她

    汉光武帝刘秀,是南阳郡人,西汉皇族后裔,汉高祖九世孙。虽名为皇族后裔,但是作为远支旁庶的一脉,到了刘秀这一代,已经是完全成了布衣平民。作为前朝皇室后裔,对于新莽这个篡位而上,而又混乱不堪的政权,原本就充满了抵触情绪。因此,当以赤眉绿林先后起事,天下的乱象已现之时,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此时的领

  • 李隆基为何能发动又一次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上李隆基是谁的儿子,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什么能赢,玄武门之变参与者有哪些

    唐中宗李显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倒霉的皇帝了,因为他的亲生母亲是武则天。李显继位后,立韦氏为皇后。韦氏把持朝政,封自己的父亲韦玄贞为豫州刺史,紧接着又要擢升其为侍中,还准备封乳母的儿子为五品官。中书令裴炎对这种逾制的行为坚决反对,力争了数次。中宗对此却不以为然,他甚至说:“我就是把天下都送给韦玄贞,又有

  • 大宋朝的荒唐天子宋徽宗:做过哪些啼笑皆非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大宋宫词历史原型,宋朝为什么灭亡,宋朝最窝囊的皇帝宋徽宗

    元符三年,大宋命里注定有一劫,出了第八个皇帝——宋徽宗赵佶。奸臣把持朝政之后,投宋徽宗之所好,把人生的意义浓缩为一个字——“玩”。他们向安徽宗进言:“岁月能几何,岂可徒自劳苦?”不玩,还等什么?封石头,玩出了古代的最高水准,其中达到极致的就是“花石纲”:这花石纲是个什么花样?原来,宋徽宗要建一个全国

  • 历史上只因生不逢时的一代豪侠:大刀王五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钱小豪齐羽独臂刀客,大刀王五电影一刀倾城,王羽独臂刀

    大刀王五是清朝末年武师,王五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其事迹写成了很多文艺作品。王五出生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很小便开始干各类杂活,后来又拜肖和成为师,为习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为了修习更高的武艺,王五

  • 揭秘古代青楼女子们的八种“高大上”别称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女子的雅称,玉楼春孙有贞的原型,清朝才女有哪些

    关于妓女,从古至今人们常见的有许多狭义与广义上的称呼,大都是比较低贱,如“青楼女子”、“烟花女子”、“风尘女子”、“歌伎”、“娼妓”、“窑姐儿”、,甚至还有“卖淫女”、“站街女”等等。殊不知,妓女在古代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比较“高大上”的别称。如“神女”、“内人”“女校书”等。这里撷取古代青楼妓女八种

  • 揭秘:让慈禧怀孕的那个神秘男人究竟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慈禧是怎么让皇上看好的,慈禧四十几怀过孕,慈禧身世揭秘

    慈禧太后执晚清政权五十年,其间发生的许多大事可谓路人皆知,慈禧在我们的印象中不外一个卖国者、阴谋家,狠毒而冰冷。但作为一个凡人来说,慈禧也有她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有与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可思议。慈禧太后15岁被选入宫中成为秀女,号懿贵人,后得咸丰皇帝宠幸,被封为懿贵嫔

  • 商纣王真的是一个昏君吗?太仁慈才是罪过?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商纣王真的是昏君吗,昏君商纣王,纣王残暴都有哪些事实

    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天子,本名叫做辛,历史上也叫他帝辛。他去世后,周武王给他一个谥号,叫做纣。于是,人们也就称帝辛为商纣王。从谥法讲,什么样的人才叫做“纣”呢?“残义损善曰纣”。周武王说,帝辛这个人残害忠良虐待百姓,谥号自然是纣王。。那么,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不是一个昏君暴君呢?对于夏商时代的历史,现存

  • 赵云死于绣花针之谜:赵云是死在妻子绣花针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云大概多少岁,赵云为什么扎一下就会死,赵云之死

    赵云:字子龙,他曾在汉中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那么这样一位英豪究竟是怎么死的,传言他是死于自己老婆的一根绣花针下,也有人说在刘备死后不受重用最终抑郁而终,那么赵云究竟是怎么死的呢?赵云更是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曾力劝刘备将本打算赏赐功臣的土地还与百姓。在刘备伐吴前,又进忠言

  • 揭秘:清朝历史上生育子女最多的皇妃到底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生育了69个孩子,唐朝生育子女最多的妃子,生孩子最多的人

    康熙帝的荣妃在整个清后宫嫔妃中并不是一个带有很多传奇色彩的人,她却是整个清王朝后宫嫔妃中生育子女最多的人。她是幸运的,生育子女多代表她很受康熙的宠爱;她是不幸的,她生育的五子一女,有四个儿子先后夭折。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丧子之痛,而她却要经历四次,这是应该怎样的一个女人啊?她剩下的一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