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的孙权:孙权何以老年时脾气越来越坏?

历史上的孙权:孙权何以老年时脾气越来越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36 更新时间:2023/12/28 0:42:41

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第22世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提及孙权,史料记载,他年未弱冠,承袭父兄基业,英杰雄武、尊贤礼士、知人善任、善于培养人才,善于调整各种关系,使得孙吴集团一派生气、英雄辈出。从而很快统一江东,又正确执行联刘抗曹方略,乌林之役,大败强敌。继之,效勾践屈身忍辱,同时坚持自主,长期与曹操明争暗斗,终使强敌不能越长江一步。利用时机,擒关羽,取荆州;又战夷陵、败刘备,完成鼎立大业,成为三国时期仅次于曹操的英雄人物。然而随着胜利光环的扩大,年龄的增长,孙权却日益居功自傲,从明智走向昏聩,甚至暴虐,孙吴王朝也从它的顶峰,滑向了衰败。史书记载了好几件他因脾气不好,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的事情,使我们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到了晚年,孙权像很多的皇帝一样昏庸起来,这也许和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如隋文帝杨坚也是如此,到了晚年破坏法制,结果在隋炀帝的继续“努力”下隋朝终于灭亡了。孙权在晚年上了公孙渊的一当: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派来使者向孙权称臣,这时的孙权还没有正式称帝建立吴国,但是大臣们已经有人开始劝进,让他做皇帝了。公孙渊的称臣让孙权非常高兴,打算派使者去封公孙渊为燕王,还要派将领率兵一万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极力劝止,说这是公孙渊背叛魏国之后受到了魏国压力,想利用江东来对抗魏国。根本不用这么兴师动众,只派个使者去就行了。孙权不听,还是派了使者和将领前去。张昭见孙权如此刚愎自用,一气之下装病在家。孙权也很生气,让人弄来土将张昭家的门堵住,张昭更干脆,让家人从里边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门了。最后还是孙权服气认输,老老实实把两层水泥砖头全拆了,自己跑去亲切探望慰问,老爷子才算是消了气。可见孙权在关键时刻,面对关键人物还是懂得权衡的。只是张昭虽然是老前辈、东吴文臣之首,却没当上东吴的丞相。

当上丞相的是顾雍。按说,顾雍资历不能跟张昭比,故而张昭的那一套法子,顾雍也不敢学,但他每逢酒宴也是滴酒不沾,正襟危坐一旁。想必大家都清楚,喝酒的时候旁边坐这么一主儿,谁还喝得下去?孙权心里不爽,又挑不出顾雍的毛病,只能自己发牢骚:“顾公在,使人不乐。”好在顾雍遇到与孙权工作上有分歧时,他是从来在会议上不做声、不顶撞,表面与孙权保持一致,私下里却给孙递条子。孙权保住了领导的威信,便有时也就采纳了他的意见。但这样的次数多了,孙权当然也觉得烦。于是顾雍干脆常称病不去履职。只是因他是业务水平高、能力强,孙权缺了他还真不行。孙权碰到难题了,就派身边人去征求顾雍意见。顾雍也做得妙,他不直说行还是不行,免得显出比孙权还高明。如果他觉得行,就留来者吃个便餐;若是觉得不行,就不管饭,直接打发走人。孙权在顾雍对来者的态度上,就能够知道顾雍的意见,权衡后拿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来就好。

据另有记载,早在刚刚被曹丕封为吴王的那一年(公元221年),孙权在武昌江边大宴群臣,臣下饮醉之后,又命侍从用凉水喷面,使其酒醒,然后再饮。孙权告诉大家:“今日畅饮,直到醉倒钓台之上,方准停止!”此时吴国重臣、官至辅吴将军的张昭正色不语,独自起身,离开钓台,端坐于车中。吴王孙权派侍者把张昭叫回,问道:“孤只想让大伙在一起欢乐罢了,你何必发怒啊?”张昭严肃地指出:“往日纣王作糟山酒池,为长夜之饮,当时也是为了取乐,不以为恶也。”孙权哑口无言,只好散席。

不久,孙权再次和群臣宴饮,并亲自起身向臣下劝酒。到了大臣虞翻跟前,虞翻因不满于这种花天酒地、挥霍浪费的行为,故意假装酒醉,伏地不起。当孙权转身走向别人时,虞翻又起坐如常。孙权一见,勃然大怒,抽出佩剑,就向虞翻砍去……原来虞翻性情疏直,多次犯颜谏诤,惹得孙权十分不悦。早在荆州之役以前,就被孙权贬去泾县,后由吕蒙带至前线,多有功绩,才又见重用。而虞翻忠直不改,常令孙权难堪。这次孙权借着酒性,竟然举起了宝剑。众臣一见,惊恐万状,不知所措。幸亏大农刘基,猛然向前,双手抱住孙权,虞翻才免于一死。刘基谏曰:“大王在三杯之后而杀善士,实不可取。况且大王一向以纳贤礼士闻名天下,故海内士人望风而来。如今一旦抛弃他们,恐怕不恰当吧!”孙权气哼哼地说:“曹孟德尚且杀了孔文举,孤杀一个虞翻又有何不可?”刘基劝道:“曹操轻害士人,受到天下人的谴责。大王您躬行德义,欲与舜比美,怎么能和曹操一般呢?”孙权听到这里,觉得有了台阶可下,随即告诫左右:“从现在起,凡我酒后言杀,皆不得杀。”

虞翻虽暂免一死,由于孙权“积怒非一”,后来到底还是被贬去交州。虞翻在交州十余年,身处逆境,心不忘国;并且讲学不倦,著述不辍,作成《老子》、《论语》、《国语》等训注,遗惠后人。后来,孙权派人远征辽东惨败,才又想到虞翻,叹息道:“如果虞翻在朝,就不会受此重大损失了。”派人去交州打探虞翻消息,虞翻已经亡故了。

虞翻的遭遇,正是封建专制淫威下许多正派士人的写照。正如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古之仁人那样,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悲的是,“其君”并不理解他们的一片忠心,因此,造成了一幕又一幕历史悲剧。就笔者对孙权脾气越差的现象分析看,一定与孙权的年纪有关。一般医学认为,老年人有的时候脾气比年轻的人还坏,有的时候是他们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其实这是老年人可能患了四种疾病(如糖尿病、甲亢、高血压、老年性痴呆等)影响着老年人情绪。古代人未必都知道这些常识,故林林总总,都把脾气问题归结为人的生性多疑。

我觉得孙权的脾气变坏,还与他的境遇有关,而且是他犯错的主要原因。孙策死得早,其儿子又太小,才让弟弟孙权进入了最高管理层。试想,孙权好容易才上位,夺得了权力,所以很在乎。可惜的是,孙权在老年时期,极其惧怕有人威胁他的统治。于是出现了一些杯具现象:大将陆逊有夷陵之战力挽狂澜的大功,竟然被他活活气死;三代元老韩当的儿子韩综也因受不了他的坏脾气,干脆带着几千部下投奔了曹魏。这些都是孙权坏脾气惹的祸,真让人心寒。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得出,自古老年皇帝的猜忌心理比一般的人要重得多,孙权也没能逃脱这个规律。他为了监视文武大臣,专门设置了两个官职:校事和察战。这使很多的大臣无辜受到陷害,孙权非但没有汲取教训,反而加大重用这些校事官的力度。因而,孙权晚年的诸如此类错误,不仅大大地伤了大臣们的心,更使得人心向背发生了逆转,孙吴王朝焉能不从它的顶峰,滑向了衰败的深渊?!

陈寿对此有段精彩的表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今天,我们重提旧事,绝非仅想就事论事,而是想探讨身为统治者,实行领导干部年轻化、法律制度化虽为必要之策,但领导者的素质与为人要切实做到不“性多嫌忌”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心态决定眼界、民主决定思路、胸襟决定成败,是很有道理的。关键是能否想到做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三国中的大人物们:理想决定三国英雄们的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志主要人物,三国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理想为什么错

    自古能成大事者必先有大志,有大志还须有大勇,有大勇才有成就大事的基础。秦末陈胜,年少时既能说出“苟富贵,勿相忘”这样深得人心的人性箴言,又能说出“燕雀焉知鸿鹄志哉”这样的豪言壮语,才敢率领几百人用锄头镰刀来推翻秦王朝的剥削统治。东汉末年的那些英雄亦如此,在三国时代成就大事者,要数刘备的家庭最卑微,祖

  • 正史中赵飞燕颜值如何?赵飞燕怎么当上皇后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飞燕是谁的妃子,赵飞燕是谁的皇后,赵飞燕嫁给了哪个皇帝

    国人对于野史的偏爱,想必由来已久。当年李白供奉翰林,曾用野史狠狠娱乐了杨贵妃,“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赵飞燕的野史形象,无非纤瘦、美艳、命好,杨玉环当然高兴,不说其他,单说纤瘦,就足令她芳心大悦,胖妹子总是喜欢别人夸苗条的,否则贾宝玉说“杨妃体丰怯热”,宝钗也不至大怒。李白的“坏心眼”,

  • 孝庄:大清朝辅佐儿子孙子登上皇位的和亲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清初满蒙联姻,是一项既定的国策。皇太极时,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仅科尔沁贝勒寨桑一家,有封号的就有三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的姑妈)、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的姐姐)及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文皇后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就是因为生下儿子,她在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时被

  • 揭秘:清太宗皇太极的奇特婚姻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清初的皇帝们,其婚姻充满了政治色彩。努尔哈赤的妻妾见于史籍记载的共有十四人。其中七位妻妾的纳娶,是政治联盟的结果。而其余的妻妾,也大多来自不同的部落。清初满蒙政治联姻盛行,据《清皇室四谱》第二卷记载,清太宗皇太极有蒙古妻七人,占其后妃总数的一半左右;清世祖福临有蒙古妻六人,占其后妃总数的三分之一。皇

  • 慕容宝简介:五胡十六国史上的后燕第二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慕容宝(355-398),十六国后燕国君。鲜卑族。字道祐。慕容垂第四子。前秦苻坚时任太子洗马、万年令。其父建立后燕,立为皇太子。建兴十一年(396),父死嗣位,改元永康。即位后,遵父遗令,校阅户口,罢除鲜卑贵族因军功所取的封户,归属郡县;重定士族旧籍,明其官仪。然法峻政严,思乱者众。不久北魏发兵来攻

  • 诗人杜甫早皇城值夜班:老是听到宫门打开的声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杜甫老师常被后人称为“杜拾遗”,拾遗,这也是他一生中最拿得出手的职位之一,这职位虽然不高,《唐六典》记载,左拾遗,从八品上,按照八品的级别对待,但职能不容忽视,皇帝有什么想不到的事情,遗忘的事情,拾遗官可以把这些事情直接向皇帝提起来,要么写一封奏章,呈上去,要么建议文武大臣在朝堂上公开辩论。杜老师的

  • 秦昭襄王: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说谁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大部分人都知道是清朝的康熙皇帝;谁是最长寿的君王,则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但是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有一位国君其寿命之长和在位时间之久比之上边那二位爷孙也是不遑多让。他就是秦国的秦昭襄王,在位时间五十六年,享有七十五岁高龄。先不说他本职工作做得怎么样,单凭时间

  • 解密真实的包青天:断案水准一般 而且很情绪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包拯在民间的口碑很好,名气很大,主要归功于公案小说《三侠五义》。小说中的包拯头上有个月亮,是星宿转世,能够日审阳夜审阴,铲除奸佞,不畏权贵,故百姓称之为“包青天”。可惜,历史不是小说,正史中的包青天刚正不阿确实不假,要说断案本领,着实不咋的。感情用事也曾乱杀人包拯执掌京城,执法严峻,一方面对权贵刚

  • 完颜立童记:与溥仪兄弟擦肩而过的最美清朝格格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完颜氏,名立童记,汉族名字王敏彤。爱新觉罗·毓朗外孙女,其父为完颜?立贤(军机大臣完颜?崇厚之孙),其母为爱新觉罗?恒慧(宣统朝军机大臣,贝勒毓朗之长女)。旗人以长辈名第一字为姓,立是立童记的姓,家中长女,人称小大格格或王大姑娘,其妹叫完颜?碧琳(汉名“王涵”)。她们是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的姨表妹(

  • 东晋奇女子褚蒜子:一生历6位皇帝3次垂帘听政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东晋史上有个传奇女人。她天生丽质,雍容华贵,然而命运总是跟她开着残忍的玩笑。从她做皇后开始,一生经历了六位皇帝。她年纪轻轻守寡之后,一心想退到深宫之中,吃斋念佛,让纷繁复杂的政治离她远点,再远点。然而皇帝接连死去,让她不得不三次走到前台,垂帘听政;每次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母亲、婶婶、堂嫂;每次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