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门弟子们官运亨通:为何孔子想当官却没人要?

孔门弟子们官运亨通:为何孔子想当官却没人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682 更新时间:2024/1/16 22:51:18

“割鸡焉用牛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些妇孺皆知的成语都来自《论语》,它们分别出自《阳货篇》、《子张篇》、《八佾篇》和《述而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书不在厚,有味则馨;言不在多,醒世则经。

不仅《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几乎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姑且这样说),至今还影响深远,就具体而言,它语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练又具有格言体制,易读易诵。所谈内容涉及人生修养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颇有迪。这对青年人很有裨益。孔子的命运从斯文扫地到送上神坛,风水轮流转,曾经几次起,几次落。孔子曾经自我总结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曾“惶惶如丧家之犬”、断食绝粮的孔子创建儒家学说之后,寂寞了数百年,到了汉武帝时代时来运转,得到意想不到的重视,以至于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地步。从汉武帝到康熙,历代帝王给孔子的封号由“文宣王”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先后成为五朝师者至尊。孔子成了名副其实的贵族,惟一的贵族,因为他的身份不受朝代更迭的影响。孔子的历史地位高到什么程度呢?用他的粉丝朱熹的话来形容,叫“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忽然到了五四时期,到处都喊“打倒孔家店”,我小时候还学过歌曲:“孔老二,是坏东西。”几十年过后,国学又热了起来,又开始成为各种人的“心得”、“感悟”了,杂七杂八的“大师班”也举办起来,为大学带来利润,为老板们带来证书,在可预见到的将来,他老人家还会接着热下去,高烧不退。

正常吗?不正常。越热越不容易看到真相。那么孔子的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先看看权威的书是怎么说的。《史记·孔子世家》里,对孔子的生平有详细的记载。从司马迁的安排可以看出孔子的历史地位。《史记》中的“世家”,本来是记载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诸侯,却被列入世家,为什么呢?司马迁的意思是,孔子一生讲学,尤其是周游列国回来之后,专心培养、教育后一代,各国的精英分子多是孔子培养的,孔子做的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事业,他的言行思想也必将影响千秋后世,所以将他列入世家。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

孔门弟子三千,贤者72人。他们散布在各个诸侯国,成为各国的精英。孔子在当时不仅仅学问最大,而且也是精英们的精神领袖。孔子的“祖籍”是宋国,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孔防叔,孔子出生时,老爸叔梁纥已经是66岁的老人,3年后,父亲便去世。后来因为宋国发生内乱,孔母颜氏便携子移居曲阜阙里,过着艰难的生活。孔子后来回忆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在20多岁的时候在鲁国当过管理仓库和牛羊之类的闲官,后来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快50岁的时候,才被鲁定公任命为地方的行政长官;第三年升为司空,相当于工程建设部长;第四年,51岁的孔子当上了鲁国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吧,并且代行鲁相职务。这是孔子一生中当过最大的官了——摄行鲁相,也就是代理总理,但也仅仅三个月,就被季氏等人撵下台了。

罢官之后,鲁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54岁的孔子因屡受排挤,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带着弟子,向各国的公卿大夫和诸侯王宣讲他的政治思想,整整奔波了14年,但不是被排斥,就是被驱赶,甚至被追杀,路上还差点饿死。68岁,又回到鲁国,开始著书立说,编订六经。40岁以后,孔子在一棵杏树下面讲学。他是开办民间教育的第一人。有学者评价:孔子,是万世宗师,是千年中国文化的标志,他建立了影响千年、影响东方的思想体系。二千年的中国文化因为有了孔子的思想,而显得深邃有力,今日的东方文化因为有了中国文化而灿烂辉煌。一个集二千年中国文化、思想于一身的人,后世子孙对他的膜拜,不仅有虔诚,更应有一份文化心灵上的感应。

孔子是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伟大功臣。他以广博的知识,劳苦一生,收集整理他以前的古代文化遗产,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孔子这些劳动成果,古代中华文化会留下多大的空白。仅此一点,我们后人就应该对孔子表达敬意和感激。谭盾说,我非常厌恶对经典的、高尚的东西都嗤之以鼻,管孔子叫孔老二,打倒和颠覆一切经典,我觉得这是数典忘祖。这些话说得太大了,有点像领导在大会上的发言稿。我们来看点细节吧:孔子的七十二门徒中,子路一向最鲁莽爽直。有一天,他问孔子为政首先要干什么。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正名!”子路不以为然,说老师这年头你谈“正名”太迂腐了吧,太书呆子了吧?

孔子严肃起来,但没有发火,仍不失夫子本色,来了一段堪称名言的“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名不正或者不命名,就嘴软、心虚、没章法,弄来弄去,弄不好就让当事人无所措手足,所以必须划出可为不可为的界限,让人有序可依循。几句话就像一篇结构完整、不可挑剔的议论文。子路服了。不服不行,因为老师的话说得很宏观也很全面,想的都是安邦定国、牧民治世的大事。出口成章啊。什么叫远见卓识?听听孔子的话就明白了。

孔子对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有敏锐的观察,而且通过一件小事马上就能感觉到。记得曾经在《思维与智慧》杂志上,看到一则关于孔子的故事,大意是:春秋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来,待回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孔子有个学生子贡,到国外去,恰好碰见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赎出了他。回国以后这个学生既没有张扬,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所垫付的赎金。那个被赎回的人把情况讲给众人听,人们都称赞子贡仗义,人格高尚。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做美谈。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不仅没有表扬子贡,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责怪他犯了一个有违社会大道的错误,是只为小义而不顾大道。孔子指出:由于这个学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赎金而被人们称赞为品格高尚,那么其他的人在国外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就要对是否垫钱把他赎出来而产生犹豫,因为垫钱把他赎出来再去官府报销领奖,人们会说自己不仗义,不高尚;不去官府报销,自己的损失谁来补?于是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假装没看见。从客观上讲,子贡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来。孔子透过看似高尚的现象看到深远的负面影响,从一片叫好声中看到隐藏的危害。

这才是真实的孔子。但是,汉朝之后的历代帝王都拿孔子当牌位,把他老人家当成神供起来。后来的王朝把四书弄成必考科目,通过科举考试,考上举人、进士的,都要去庙里祭孔。据有关史料记载,古时读书人获取“状元”功名后,都要到孔庙大成殿行古礼参拜孔圣,诵读孔圣经典语录,缅怀孔圣训诫等,久而久之,形成传世礼制,称“状元礼”。谁要是在祭拜的过程中开小差,交头接耳,轻者取消录取资格,重者打入大牢。孔子被庄严化,被当神供了起来,一个原本有血有肉的老人愣是被变成了僵硬的泥塑,被架空成一个代替统治者训导老百姓的老夫子,成了一个再也无法亲近的人。这实在是历史的误会。孔子从来就没有高高兴兴过,也不可能有这种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三国中死不瞑目的十个风流英雄:卧龙凤雏居首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抱憾终生、死不瞑目的风流人物的第一位当属诸葛亮。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七律《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不仅把诸葛亮一生的戎马生活写得淋漓尽致,而且也将他死不瞑目的憾事写得清清楚楚。这部小说全力制造了一位智慧之神,那就是诸葛亮,之后

  • 助隋炀帝登上帝位的权臣杨素:魔鬼还是天使?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大唐证圣三年,一代女皇武则天下了一道很严厉的诏书,宣布前代的隋朝权臣杨素包括他兄弟的子孙后代,都不得留在长安担任京官及充当侍卫。诏书一下,杨素一门后辈侄孙如杨元禧、杨元亨、杨元帏等一股脑被贬出京城,发配到边远荒凉之地担任地方小官。事情的缘由是曾担任武则天御医的杨元禧得罪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怀恨在心

  • 生性奢侈嗜酒的寇准为何被百姓演绎成贫困清官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一说到北宋名臣寇准,许多人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个身穿补丁衣、腰悬醋葫芦、清廉简朴到了极点的寇老西儿形象。刘兰芳的长篇评书《杨家将》中寇准是这样出场的:“头戴的纱帽翅,可能年头太多了,又旧又破,有一个翅用什么东西绑着,往下耷拉着。”而寇老西儿招待京城来的钦差的方式竟然是“把草帽摘下来,撕下一圈,用

  • 从未打过败仗的8位中国名将:古代八位不败战神!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大幕中,闪烁着无数璀璨的将星,然而究其一生从未尝败绩的确是屈指可数,以下列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8位(按时代排序)。一、兵圣——孙武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

  • 孙权手下丞相:名相陆逊竟因莫须有罪名忧愤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孙权终于抓到了他的把柄,也是担心他威望太高,子孙们控制不住他,给他扣上大量莫须有罪名。狡兔死、走狗烹,陆逊无以辩白,忧愤而死。陆逊死后,家无余财。孙权对武将能推心置腹,文臣就远远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如同房间里的花盆,虽然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为了美观,是种摆设,最重要的是:请靠边

  • 为姐弟恋殉情的大明天子:最痴情的皇帝明宪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为姐弟恋殉情的大明天子成化二十三年,紫禁城里的太医个个忧心忡忡,眉头紧锁,朝臣从他们的表情可以判断出,皇帝恐怕撑不过这几天了。大明朝已经连续四代皇帝都不过45,现在记录又要扩大,真是够悲催的。病榻上,明宪宗正经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病魔蚕食着他为数不多的时间,一切都将结束了,尽管知道这一天总是会

  • 揭秘:三国历史上那些能够预知未来的神秘大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中写了这么一件事:曹操因受到了左慈的惊吓患病,喝什么药都治不好,见状,太史丞许芝向曹操推荐了一个人,名叫管辂,说他算卦神准,能够预测未来,为了让曹孟德相信,还讲了很多和他有关的传说,意思是既然这么准,主公可以叫他来算算。曹操听后很高兴,竟有如此奇人!连忙差人把管辂召来。算了一卦

  • 赌球皇帝唐僖宗:揭秘一段罕为人知的逃亡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唐僖宗在位的这十四年,是大唐王朝灾难深重的十四年,也是李家天下开始崩溃的十四年。环顾唐僖宗的一生,初时可以算作是一个荒唐嬉戏小皇帝,尔后却变成了一个一生都在四处逃亡的弱皇帝;他虽然没有励精图治的理想,但也不是桀纣之类的暴君;他有嬉戏游乐的天赋,却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田令孜因害

  • 史上为了和大臣娇妻偷情而不惜遭灭族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历史上连手下大臣的媳妇也不放过的最荒淫无耻的皇帝,应该说非前蜀后主王衍莫属。这王衍是前蜀皇帝王建的11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原名王宗衍。皇太子元膺死后,王建突发奇想,便立这个小儿子为太子。蜀光天元年六月,72岁的王建驾崩。王宗衍继立为帝,他将自己的名字去掉中间的那个“宗”字,改为王衍。为什么王衍在

  • 盘点中国史上把鸦片当过春药用的那些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皇帝得到鸦片这样的春药,当然是乐不可支。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在宫中试验、服食丹药,他的丹药中就有鸦片,他给鸦片起名叫“福寿膏”。鸦片在中国原本是一种药,从唐朝开始,四川就种植罂粟,产鸦片,叫做阿芙蓉。当时的人已经知道服用过量的话有毒,到明朝时期它仍然是一种贵重的药品。但是到了明朝中期,鸦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