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揭秘: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为宋神宗不给力?

历史揭秘: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为宋神宗不给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846 更新时间:2024/2/2 15:22:25

在说了半天王安石与“熙宁变法”之后,让我们还是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宋神宗赵顼。

在历史的镜头下,我们看到这位虽年纪轻轻但却少年老成的大宋第六代皇帝自登位那天起就显得很是有些忧心忡忡,心力交瘁。

也难怪,大宋这家百年老店此时已经百弊丛生,甫一即位,便有那么多棘手的矛盾等着他去解决,有那么多的迷津等着他去指点,历史过早地甚或可以说是不负责任地把那么多的重担压到了这位还才刚刚过了20岁的年轻的皇帝身上,这使神宗赵顼感到了肩上担负的沉重的责任与压力。

说来,古往今来,权位这东西对于有些人来说,往往是一种奢侈的享受,纵欲的温床,而对于那些极具忧患意识和政治责任感的极少数人来说,则常常是一种道义的自律,精神的负担,甚或可以说是灵魂的煎熬与折磨。

网络配图

很显然,我们看神宗赵顼便是那种极具忧患意识和政治责任感的极少数人。作为一位继统帝王,按说,在承平年间,只要他乐于守成,安分守己,得过且过,平时只管尽情地去享受人主通常所享有的那些声色娱乐,富贵荣华,他的太平天子一定会当得快快活活,有滋有味。可是,由于性格使然,血管里总是流淌着不安分的血液,不甘平庸的他在嗣位新君后却一心要励精图治,揽辔澄清,变法图强,到头来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使他的皇帝当得一点儿也不轻松,一点儿也不快活,而他的人生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增添了许多的痛苦与悲哀。

如果说,王安石是“另类宰相”,那么,很显然,神宗赵顼则是“另类皇帝”,就因为选择了改革,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充满荆棘的不归路,其实,君臣两人的命运都很不幸,甚至,比较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神宗皇帝更是一个悲剧。

之所以这样说,乃是因为,尽管由于共同的志向,在熙宁变法中,神宗皇帝与王安石站到了一条船上,在改革的茫茫大海上不仅一起苦苦搜寻正确的航向,而且还一起战狂风,斗恶浪,但就双方所扮演的角色身份来说,王安石扮演的顶多不过是一个大副,究其实不过只是一个高级雇员而已,他所承担的只不过是有限的责任,万不得已时,王安石可以发牢骚,可以撂挑子,可以甩手走人,卷铺盖上岸。可是,身为船长,神宗赵顼却没有这么自由,既然船是他的,那么,不管什么时候,他都不能撒手不管,更不能弃船而去,无论是反对派的指责,改革派的抱怨,乃至改革的困惑与风险……所有的一切,他都必须而且也只有一个人独自承担。

说来,人的悲剧有时往往多半还是性格的悲剧。仔细分析起来,在神宗的悲剧元素中,有些固然是由于时代原因造成的,但更多的应该说是其自身性格因素酿成的。

从史书上看,神宗赵顼应该说是一个老实人,也许是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与两宋的大多数赵氏皇帝一样,他的性情显得比较憨厚,性格显得比较温和,甚至还颇有些柔弱。显然,倘若只是一般人,赵顼的性格与为人不仅无可厚非,而且非常值得称道,然而,作为一个需要对许多大事杀伐决断的帝国元首,年轻的神宗皇帝则显然还有欠火候。身为皇帝,他似乎根本不懂得帝王之术,缺少政治人物通常所应具有的权谋与手腕,在一些关键时刻,既不能表现得“像狮子一样凶猛”,又不能表现得“像狐狸一样狡猾”,这使他自“熙宁变法”一开始就显得有些左支右绌,力不从心。

网络配图

众所周知,“熙宁变法”从一开始就是在王安石与司马光即改革派与反对派的争吵声中拉开序幕的。在这场着名的争论中,两位同样学识渊博的少壮派大臣引经据典,唇枪舌剑。王安石认为,改善财政的当务之急是选拔善于理财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应该懂得如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要善于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把天下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在改善百姓生活的同时扭转国家财政的困境。而司马光却指斥王安石所筹划的变法,乃是用哄骗的方法剥削老百姓,不过是当年桑弘羊之流蒙骗汉武帝时所采用过的早已老套过时了的伎俩罢了。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王安石的观点无疑是对的,非常符合经济学的观点,即在经济建设中,在一定的限度内,国家与人民之间是可以实现利益“双赢”的,双方之间的利益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应该说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同一关系。司马光的观点却正好相反。

想当年,当商鞅与反对改革的甘龙、杜挚当着秦孝公的面公开“亮剑”,展开辩论时,时年只有23岁的秦孝公旗帜鲜明地站到商鞅一方,主张改革,可是,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位高手过招时,时年21岁的宋神宗的态度却没有这么鲜明,尽管他在内心中偏向王安石,但在公开裁判时,却尽量息事宁人,两不得罪,既说王安石说的是对的,又说司马光讲的也不错,态度显得很是有些暧昧。

作为“熙宁变法”的总策划、总指挥,甚或说是总导演,神宗赵顼改革的意志、决心和诚意显然毋庸置疑,可是,他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犹疑不定,以及在处理改革派与反对派之间的关系时所采取的尽量和稀泥的办法却很不足取,非常有害。

有这样一些例子颇能说明问题。

史载,青苗法颁行后,当时知青州(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的大名士欧阳修连续向朝廷上了两道折子,指斥青苗法,要求朝廷收回这个政策,并且拒绝在他管辖的地区实行青苗法。而几乎是在同时,时任河北安抚使的韩琦也上疏强烈反对青苗法。就因为欧阳修与韩琦是三朝元老,神宗父子又是在韩琦一手操纵下登基的,别人的话可以不听,但韩琦的话神宗却非常在乎,所以,在接到韩琦的奏疏后的第二天,他便单独召见王安石,第一句话就说:“朕始谓青苗法可以利民,怎料到会糟到这个地步!”

王安石没想到变法才刚刚开始,而且,几乎所有的变法内容都是事先向神宗汇报并经他反复斟酌过的,可一遇到阻力,他就立场动摇,犹疑不定,心里顿时窝火,于是便没好气地说:“臣论此事已十数万言,陛下尚不能无疑,天下还有何事可为?”

又据宋人江少所着《宋朝事实类苑》记载:“熙宁六年十一月,吏有不附新法,介甫欲深罪之,上不可。介甫固争之,曰:‘不然,法不行。’上曰:‘闻民间亦颇苦新法。’介甫曰:‘祁寒暑雨,民犹有怨咨者,岂足顾也!’上曰:‘岂若并祁寒暑雨之怨亦无邪!’”

网络配图

显然,由于在变法问题上,王安石主张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神宗皇帝却心慈手软,不敢较真,所以,新法推行老是不到位,欠火候,到最后总是一锅夹生饭。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自从新法颁行之后,各地就不断有异常的自然现象出现,如京东、河北突然刮起大风,陕西华山崩裂,一时间人心惶惶。那些别有用心之人乘机造谣惑众,抨击变法,说这些是上天对人间的警告。熙宁六年(1073年),华北、淮南一代连续十月干旱,灾情十分严重。神宗为此忧心忡忡,竟也开始相信这是上天的某种警告,并对自己继位以来所实行的一系列新法进行反思。正在此时,一个叫郑侠的小官员到开封街头画了幅《流民图》秘密呈送神宗,图中所描绘的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悲惨景象使神宗大受震动。在这种情况下,神宗偏听偏信,以为一切都是变法的错,于是在第二天,没有征询王安石的意见,他就下令暂罢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18项法令。

王安石知道后,异常失望,但又无可奈何,他向神宗慨叹道:“天下事像煮汤,下面加一把火,接着又泼一瓢水,哪还有烧开的时候呢?”

应该说,王安石说的是对的,他的话可谓击中了宋神宗的软肋。虽然一心想变法图强,却又优柔寡断,在原则性问题上始终与反对派妥协,这应该说是酿成“熙宁变法”悲剧也是造成他本人悲剧命运的致命伤。

当然,作为大宋帝国的董事长,在变法问题上干预过多,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是酿成熙宁变法悲剧及宋神宗本人悲剧命运的又一致命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关羽失荆州不是大意 竟然是有预谋的安排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关羽丢了荆州,关羽为啥大意失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桃园结义,后世赞颂。然关羽失荆州,腹背受敌,刘备却没有发过一兵一卒去救援!直至关羽殒命,这其中是何原因呢?而刘备和关羽私下关系又有多少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不除则易世(指刘禅登基)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人,以殒关羽之命”这是清末思想家章炳麟先生对关

  • 明成祖朱棣起兵夺权竟是被刘伯温预测出来了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为什么能成功,刘伯温资料,朱棣和刘伯温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奇怪的一个朝代,他在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首都便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从此有了两个京城,两个直隶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朱元璋死后的一场兵变——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所发动的一场兵变。但是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朱棣所发动的这个兵变早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就被人成功的预测到

  • 天国一梦金陵恨:一女子左右了太平天国的沉浮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太平天国失败后女子命运,太平天国下场有多惨,新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称为是千百年来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它前后持续了15年,转战了大半个中国,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除了靠那洪秀全及手下一批得力干将外,其义妹洪宣娇在其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位美女的一举一动都和太平天国命运的沉浮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信?请看如下。图片来

  • 胤祉因为在胤祥丧仪上不显忧色被削爵幽禁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胤祥为什么被圈禁十年,十三阿哥胤祥,允祥胤祥

    康熙九子夺嫡中的三阿哥胤祉,其实在这个夺嫡的过程中参与程度并不高,只是在早期站在废太子胤礽阵营,在大阿哥胤禔和二阿哥胤礽都被幽禁之后,就基本已经退出了夺嫡风波,远离朝廷斗争。然而即使如此,在雍正朝的时候,他也未能逃过削爵幽禁的命运。其实刚开始,雍正只是以胤祉与废太子向来亲睦为由,将胤祉发配到遵化的马

  • 同是大唐王爷他战功堪比李世民因此事不能登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建立之初,政局动荡,在天子脚下有着许多的割据势力,他们各自为政,雄踞一方,谁也容不下谁,然而弱小的李唐王朝能从中脱颖而出,统一天下,其中必然少不了太宗的功劳。可太宗功劳虽然很大,但却不是最大的,因为在偌大的朝廷之中,就有一个人的功劳可以跟太宗媲美,也就只有这个人敢跟太宗叫板战绩,他便是李孝恭,凌

  • 十公主一出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十公主后半生为何过的十分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第一章重生万千宠爱的公主,女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说,命运最悲惨的公主

    对乾隆和十公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今我们回看清朝历史,在众多的皇帝之中,恐怕就属乾隆人气最高。各种电视剧、电影、小说中对于乾隆的描写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而历史上真实的乾隆,用考古学家的话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盖章狂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在很多珍贵文物上都

  • 刘邦得知留下吕后的危险 刘邦为何不杀吕后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邦为什么不救戚夫人,刘邦和吕后的故事,刘邦为什么不杀雍齿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邦杀吕后,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众所周知,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刘邦死后,吕后杀死了戚夫人和刘邦的三个儿子,严重威胁了刘氏的统治。吕后杀韩信、彭越何等果毅,刘邦也知道留着危险的吕后对刘家子孙是什么后果,但为什么刘邦没有杀掉吕后呢?吕雉在项羽处

  • 项羽为何会自刎乌江?真的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项羽真的自刎乌江吗,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会失败,如果项羽不自刎乌江

    项羽为何会自刎乌江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受电视剧的影响以及后世人诗歌中对项羽的追捧,我们一直都认为项羽不过江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兵反秦。但是在楚汉争霸中项羽为首的楚军却全军覆没导致他孤身一人,因此他觉得愧对江东的父老,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拒绝坐船前往江东。也

  • 北宋词人贺铸是什么身份?虽出身贵族,却沉于下僚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北宋词人贺铸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在各种文史教科书里,宋词无疑是一个高峰,其地位不可动摇。而一直以来,我们对于被写入教科书的词作都十分推崇,几乎从未质疑他们的价值。但你可知,即便是“一川烟雨,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传唱至今,有的词人却是个“怂人”?他明明出身高贵,却

  • 叶向高是什么人?为何说他是大明朝最孤单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叶向高:大明王朝最孤单的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嘉靖三十八年,福建沿海倭寇猖獗。这帮东洋浪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来搞破坏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黎民百姓苦倭寇久矣,叶向高的母亲也深受其害。她们生活的福州府福清县,正是倭寇泛滥的重灾区。倭寇入侵,叶向高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