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千古奇冤!鳌拜并没造反康熙晚年也为其正名

千古奇冤!鳌拜并没造反康熙晚年也为其正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169 更新时间:2024/1/17 11:05:36

小编记得最早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是在《鹿鼎记》里面,当时那个年少啊,就轻易被剧情迷惑,就觉得鳌拜一定是犯了诸如造反之类的大罪,康熙迫不得已才用那种方法来制服鳌拜,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曾对诸王贝勒大臣们说:“忆及数事,朕若不言,无敢言之人,非朕亦无知此事者……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是知道鳌拜的功劳很大的,但是他还是想尽了办法吧鳌拜擒获,并且把他软禁至死。结果最后却为他平反,雍正帝即位后,“赐鳌拜祭葬,复一等公,世袭罔替”,并于雍正九年加封超武公。这些都说明,即使是在清代,鳌拜也不是奸臣,而是被清帝褒奖的有功之臣。

鳌拜为什么最后会被康熙皇帝处置清算呢?是因为他功高震主,切独擅专权,与康熙皇帝的君权形成激烈的冲突。

大家都知道鳌拜代表着满洲关外旧臣的势力,长期把持着朝政;但随着康熙皇帝日渐长大,围绕在皇帝身边,新的满洲贵族也在不断壮大,形成了以康熙帝为核心,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大学士明珠、索额图等组成的新的势力集团,他们并了解也不留恋关外的生活,一心想的就是统治全中国。两个集团相争的结果,就是皇权的胜利!

鳌拜在清朝算是三朝元老,他辅佐了三代帝王,在太宗、世祖两朝都是战功赫赫的勇士和将领,特别是在太宗病逝、世祖即位的问题上,鳌拜带领两黄旗将士坚定地站在了“立太宗子”的立场上,并从未向多尔衮屈服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在多尔衮死后的顺治八年正月,鳌拜被升为议政大臣;闰二月,又以军功而得嘉奖。从此,作为内大臣之一而常伴顺治帝左右,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直到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病逝。

1661年,顺治帝病逝于养心殿,8岁的皇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按照顺治帝的遗诏国家政务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辅臣代为掌管。

但是顺治帝万万没想到,随着辅政时间的推移,康熙帝的长大,康熙皇帝与辅臣之间的矛盾日渐激烈!在四大辅臣中,逐渐专权的就是鳌拜!

本来,按照顺治帝的遗命,索尼位列四大辅臣之首,本应发挥首脑作用。但是,从努尔哈赤时代就开始追随皇帝左右的索尼,此时已是历经四朝,年老多病,力不从心了。

而遏必隆生性懦弱,且与鳌拜交好,苏克萨哈虽说是公主的儿子,出身高贵,却因曾是多尔衮的旧部,不为众人所服。这样,鳌拜的权力就越来越大,开始了结党营私,日益骄横的生活!

鳌拜的骄横专权到了何种地步,可以从以下几个事件中看出一般:

第一,新年朝贺的时候,鳌拜也是身穿黄袍,头带与康熙帝同式样的冠冕,仅在帽结处与康熙帝有所区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鳌拜为了打击正白旗势力掀起了“圈地运动”。什么是圈地运动呢?就是当初清军进关时划给了八旗很多的土地,但鳌拜为了打击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借口当年多尔衮把镶黄旗应得之地给了正白旗,就私自把正白旗的地划到了自己的旗下,看看,就是这么的猖狂!

这件事情闹到了康熙那里,所以康熙就派大臣去查这件事情,但是几位大臣的公正惹恼了鳌拜,竟然被鳌拜假传圣旨,杀了三位大臣及家人百余口!

第三,并且在早朝时,大摇大摆地走上金銮殿,傲慢地对康熙皇帝说:“禀万岁,苏纳海违背圣命,拨地迟误,并勾结朱昌祚、王登联妄奏欺君,均已被臣逮捕处死!”

而且最猖狂的是他在早朝上告诉康熙皇帝苏克萨哈要谋反,并希望杀了他,康熙帝与之争辩,鳌拜便在庙堂之上与康熙帝争吵起来,并三步并两步地冲上御案,抓住康熙帝的龙袍,恐吓道:“我说杀得就杀得,你小小年纪知道什么!”说完,便扬长而去,并立即传旨绞死了苏克萨哈,灭其全族!

此事之后,鳌拜的擅权终于彻底激怒了康熙帝,从而使康熙帝及孝庄文太后下定决心要除掉鳌拜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鳌拜就这样被康熙擒获了,康熙帝开列给鳌拜三十条罪状,其中与结党擅权有关的就有二十二条,另有不尊太皇太后二条,对册立皇后妒忌、私买奴仆等五条。

可见,鳌拜最终获罪的原因,还是他结党营私、擅权专横,阻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君主的乾纲独断形成了强烈的矛盾,而不是他有叛逆篡位之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是谁为抓一个女人逮捕上万尼姑弄得天怒人怨?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抓到批准逮捕的逃犯怎么关,抓一个女人看他的路,妻子持刀去宰狼

    尼姑本是出家修行的女教徒,讲究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与尘世可以说是毫 无瓜葛。然而,明成祖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却下令捕捉天下尼姑,押往京城 进行审问。这场搜捕行动,打破了佛门的清净,也使后人十分疑惑。那么,明成 祖为何要大肆捕捉尼姑呢?网络配图据史料记载,永乐十八年二月,山东爆发农民起义。其领导

  • 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停止,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

    明永乐皇帝朱棣一直是坐镇北方,稳居北京,为什么会一反常态突然间把目光转向了海洋呢?而又为什么在郑和下六次下西洋后就终止了这一行动,不再让他出使了?对此大多研究者称(学生的历史教材也这样写)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大明朝的国威,招引各国前来朝贡,同时也进行大量的贸易活动,从而促进中国同“西洋”各国的经济和

  • 皇帝李存勖死于女人乳汁, 死后还被焚为灰烬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晋王李存勖,李隆基的母亲,哪个皇帝死在女人怀里

    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的长子,公元923年在魏州称帝,建国号为唐,史称后唐。李存勖在称帝后,不理朝政,后来叛军造反,李存勖在战乱中被乱箭射中而亡,死后又被烧为灰烬。李存勖自幼爱好骑马射箭,勇猛过人,因此很是受到李克用的宠爱。李存勖坌年时曾跟随父亲作战。11岁就与父亲一起到长安向唐廷报功,得到了唐昭宗

  • 吕不韦找替身给秦始皇做后爹秦始皇如何接招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始皇怎样评价宣太后,嬴政和吕不韦滴血认亲,嬴政晚年后悔杀吕不韦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秦始皇早年在赵国为质而后被接回秦国。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秦始皇被立为秦王。 这时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 ,

  • 吕不韦为什么推荐嫪毐进宫?有什么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嫪毐进宫,吕不韦传奇嫪毐进宫第几集,吕不韦与赵姬

    昨天有亲在微信上给脑洞老师留言,说怎样才能成功。脑洞老师就像孙悟空遇到了如来佛的反手一掌,有点蒙了。脑洞老师活了三十X年,连成功的尾气都没有闻到过。哪里知道怎样才能成功嘛。不过,有一个人是知道的。秦国的吕不韦先生知道。图片来源于网络那一年,秦国的吕不韦在赵国做珠宝生意,生意做得很大,就是行业比较LO

  • 揭秘吕不韦:一个改变嬴政改变秦国的投资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寻秦记最后有一个假嬴政,嬴政和吕不韦是什么关系?,秦朝吕不韦简介

    秦始皇算得上家喻户晓的的皇帝,这个皇帝他的性格暴戾古怪。有人说只要他见到母亲和自己孩子在一起就会生气。相传他的第二个儿子因为为他的母妃擦汗让秦始皇看见就被始皇断发为戒。有人说过,性格是被经历改变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经历改变了这个平定六国的男人。说实话作者读《史记》的时候对秦始皇的身世挺好奇的,自己总

  • 考证秦始皇33子女:仅秦二世胡亥存活?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朝历史上秦二世的本名是,秦二世胡亥墓发掘了吗,刘邦怎么处理胡亥女人

    据专家考证,秦始皇共有子女33人。秦始皇子女,除胡亥在赵高、李斯合谋下篡得皇位做了秦二世,其余32人皆死于非命。究竟秦始皇子女32人死于非命是如何发生,又是何人所为?图片来源于网络秦始皇有多少子女,秦始皇死后这些子女下落如何,几千年来,一直没有人能说清楚。见于史书有名可考的秦始皇子女只有长子扶苏,秦

  • 说说刘备黑道发家史 贩席织履糊口只是手段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伐吴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吗,刘备逃往江夏时抛弃百姓了吗,如果荆州不丢刘备能一统天下吗

    对刘备黑道活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话说,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每逢遇到有头有脸的人,都会以“金字招牌”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之玄孙来给自己长脸。但在同期,身世显赫的浪荡公子袁术却曾说过自己在江湖混得很久,但还真没听过刘备这号皇族人物。当然,景帝到献帝之间隔了20

  • 刘备家境贫寒是如何建立蜀汉政权的 刘备的军费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刘备和蜀汉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前言:刘备起家,艰难重重,他没有曹操宗族盘踞的底蕴,也没有江东三代打拼的基础,所以真的算得上是两手空空、白手起家,那么,正如题主所问,刘备几乎一无所有,军费是从哪里来的呢?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刘备一生的阶段分期,按照争霸天下来看,

  • 北魏皇帝拓跋珪,为什么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掉?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周皇帝列表及皇后,北魏太武帝,北魏拓跋浚的皇后

    北魏皇帝拓跋珪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服用五石散的鼻祖——何宴剧照前秦太初元年(386年),年仅十五岁的拓跋珪趁乱世重兴代国,在牛川即位为代王,不久又改称魏王。皇始三年(398年),拓跋珪正式定国号为“魏”,并且自己由“王”升为“皇帝”,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北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