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咸丰帝的养母是谁?他是真的是博尔济吉特氏不孝吗

咸丰帝的养母是谁?他是真的是博尔济吉特氏不孝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266 更新时间:2024/1/22 9:46:24

咸丰帝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咸丰帝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有心振作、严惩贪腐、肃清吏治,但遭逢太平天国运动和英法联军侵华,最终选择避走承德,然后他在承德“醇酒妇人”,仅仅一年就病逝了,留下了无数骂名和指责。

在众多指责中,有一个指责就是咸丰帝对抚育她十多年的养母博尔济吉特氏不孝,没有一开始就尊封她为皇太后,直到博尔济吉特氏临终前,奕訢才“矫诏”封母亲为皇太后,咸丰帝见成为既成事实也只好承认,但大大减杀了养母的丧仪和身后尊荣。并在养母丧仪结束后,追究弟弟奕訢矫诏,把他免去一切官职。这个指责到底孰真孰假,有无道理呢?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是道光帝的第四子,因道光帝的原配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和继室孝慎成皇后佟佳氏无子,继后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所生的皇四子自然也就是事实上的嫡长子,但是孝全皇后命薄,在道光二十年就去世了,这一年奕詝年仅10岁,道光帝便要给奕詝找一个养母,这位养母毋庸置疑,是也只会是刚刚成为后宫实质上一号人物的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过了数月,静贵妃晋封为静皇贵妃,开始了对后宫十年的统辖。

孝全皇后崩,文宗方十岁,妃抚育有恩。文宗即位,尊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居寿康宫。—《清史稿•后妃传》

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一边执掌后宫,一边抚育二子一女,十年辛劳,可是对孝全皇后一往情深的道光帝并不想再册立皇后,所以静皇贵妃对此始终有心结,而道光帝最终又没有选奕訢即位,养子奕詝尊封她为康慈皇贵太妃,也没有尊封她为皇太后,那么,受博尔济吉特氏十年养育之恩的奕詝为什么如此不近人情呢?

咸丰帝真的不孝吗?

在咸丰帝之前,由妃嫔养母养育并且即位登基的皇帝只有嘉庆皇帝一人。乾隆帝的十五阿哥永琰为令贵妃魏氏诞育,由庆妃陆氏抚养,陆氏后来晋封为庆贵妃,于乾隆三十九年七月离世,就在乾隆帝驾崩的次日,嘉庆帝就追封养母庆贵妃为庆恭皇贵妃,并加恩其家。

从庆恭皇贵妃就能看出,清朝并没有尊封养母为太后或追封为皇后的先例。博尔济吉特氏一非先帝皇后,二非新帝生母,没有尊封太后的理由。咸丰帝深知养母心中的想法,但碍于礼法,不能这么做,他对养母倍加孝顺,除了那个名号,把所有能给养母的都给了她。

咸丰帝对养母的尊奉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康慈太妃的徽号“康慈”就已经说明了咸丰帝对养母的礼遇,“慈”字作为徽号,常用于皇太后,如顺治帝生母昭圣慈寿皇太后,康熙帝生母慈和皇太后,道光帝继母恭慈皇太后,以及后来的慈安、慈禧两宫太后。

登基大典前,咸丰帝先向康慈皇贵太妃行大礼。这本是太上皇和皇太后、太皇太后的荣耀,但咸丰帝破例向养母行大礼,足见咸丰帝对养母十年抚育的感恩。

奉养康慈皇贵太妃于寿康宫,若往圆明园,则奉居于绮春园,这都是当年道光帝奉养继母恭慈皇太后之地,康慈太妃所受之供养待遇均与皇太后无异,甚至包括接受外臣每月的进献这个专属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特权。

常回家看看。在即位初期,每月探望养母15次以上,即使是到了后来太平天国作乱,咸丰帝每个月也要去探望养母5次以上。这个频率比起道光帝探望恭慈皇太后、雍正帝探望太后乌雅氏要高,比起乾隆帝探望崇庆皇太后也毫不逊色。

定养母的生日为“慈寿节”,其规格与皇太后的“圣寿节”相同,每年皆隆重以待。

除此之外,在现有史料中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奕訢矫诏,所谓矫诏传闻的源头是一本文人自撰的故事。

考证尊封太后事

咸丰五年七月,康慈皇贵太妃病重,咸丰帝下旨尊之为皇太后:

谕惠亲王绵愉等:朕维礼缘于义。首重慈闱之尊养。孝本乎诚。宜崇母范之鸿称。钦惟康慈皇贵太妃。侍奉皇考廿余年。徽柔素著。抚育朕躬十五载。恩恤优加。虽懿德撝谦。而孝忱难罄。今谨上尊号为康慈皇太后。福履无疆。长承爱日之暄。寿考有徵。永协亿龄之庆。一切应行典礼。著该部察例具奏。—《清文宗实录》

关于尊封皇太后的事情上,有野史和民间文人笔记编排出了恭亲王矫诏封母亲为皇太后的故事,但笔者查找了诸如《清史稿》《清咸丰朝实录》《清稗类钞》等史料,均无对此事的记载。这一故事出自清末文人王闿运所撰的《祺祥故事》,王闿运在咸丰五年时连个举人都不是,甚至不在京城,哪知此事原委,而且《祺祥故事》中,王闿运对被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联手诛杀的肃顺多同情、辩解之语,很难说不是为了抹黑奕訢而编造的看似合情合理的故事。

康慈皇贵太妃想当太后不假,恭亲王奕訢孝顺生母不假,但此时的奕訢哪里能越过咸丰帝直接下旨,后人很有可能把他在辛酉政变后的大权在握嫁接到了这一时期。

从各方面来看,咸丰帝封养母为皇太后当是出自自己的本意。

七月初九日,康慈皇太后崩逝,咸丰帝悲痛万分,诏谕宫廷内外,康慈皇太后一应丧礼俱按皇太后之礼妥善操办:

康慈皇太后一应丧仪与乾隆帝之崇庆皇太后、道光帝之恭慈皇太后几无差异,此时的咸丰朝正在与太平天国军队激烈交战,康慈皇太后之丧仪依旧隆重以待,亦可应证咸丰帝之纯孝。

群臣为康慈皇太后上谥号为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不系道光帝谥号,不祔太庙,而属于康慈皇太后的慕东陵只是将慕陵妃园寝中由道光帝下令为当时的静皇贵妃修建的宝顶加以修筑、增设配套设施而建成,比起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要简朴很多。

而这又被有心人编排为咸丰帝刻意压缩养母的规格,但咸丰帝又何尝不是有苦难言呢?

后人对咸丰帝的三个质疑

关于养母的死后哀荣:

博尔济吉特氏初谥为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有野史笔记传闻,孝静皇后初始谥号中的“抚”字原本是“辅”,是恭亲王奕訢秉政后才改为“抚”字的。“抚”字为抚育、抚养之意,“辅”字为辅佐、辅助之意,二者虽然皆为表示赞誉、肯定的字,但意涵不同,意义更是不同。但这个看似合情合理的故事在史料中没有相关记载,在《清咸丰朝实录》中记载,博尔济吉特氏的初始谥号中的就是“抚”字,没有后改之说。

关于孝静皇后不系宣宗谥号和不祔太庙二条,这很可能是咸丰帝在两难之中做的折中选择。

前已有言,孝静皇后并不具备封太后的资格,但咸丰帝为了安慰病重的养母依旧打破常规,封养母为皇太后,养母逝世后一应丧仪依旧按照皇太后规制办理,但在群臣心中,咸丰帝此举乃是越规逾矩之行,咸丰帝也不得不对已经去世的父母有个交代,于是他下诏言道:

爰考会典所载,太祖高皇帝三后,惟孝慈高皇后配祔太庙,谥号称高。是别殿奉祀,称号宜殊,非惟前代之旧章,实本我朝之定制。今明禋钜典,朕不敢以感恩之故,稍越常经。景铄鸿名,朕何敢以尽孝之私,致逾定礼。—《清文宗实录》

其实不止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三位正妻中,也只有哲哲被追封为孝端文皇后,连他的元妃钮祜禄氏都没有被追封,咸丰帝引用的这个例子还是很有说服性的,他即使再尊崇、缅怀自己的养母,也不能过分逾越规制,不得不有所区别,故而不系宣宗谥号、不祔太庙,并非是他刻意打压养母的身后尊荣。

规制简单的慕东陵:

康熙朝后,皇后(先帝正妻或新帝生母)晚于丈夫崩逝后应另建陵寝成为常态,如孝圣宪皇后另建泰东陵、孝和睿皇后另建昌西陵等,但孝静皇后的慕东陵格外特殊,它是由慕陵妃园寝改建而来。咸丰帝不给养母单独建陵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最重要的一点是早在道光二十九年,道光帝就明确下旨:

妃园寝前层中座石券,着照龙泉峪宝顶(即道光帝慕陵)式样,修建宝顶一座,再行踏看,绘图呈览。钦此。—道光帝谕旨

由此可见,道光帝已经决定日后将他的静皇贵妃葬在妃园寝,但是道光帝依旧照顾了静皇贵妃的身份、地位和多年劳苦,着意按照帝陵宝顶标准修建皇贵妃宝顶。而此时的咸丰帝一来不能违背父皇的意愿,二来要对养母多加尊崇,故而他做了如下安排:

将来大行皇太后奉安,即拟以慕陵妃园寝做为山陵,惟宝城城后,必须筑墙一道,……至围墙亦有顺路可通。—《清文宗实录》

宝城内葬孝静皇后,宝城外至中间葬十六个嫔妃,使整个妃园寝形成了以孝静皇后为中心的大园套小园的形状。这样既不违反道光帝的旨意,又突出了孝静皇后的位置。为进一步表示孝敬,咸丰帝又决定将原妃陵的绿琉璃瓦改为黄琉璃瓦,陵前加建神厨库,妃园寝改为后陵—慕东陵。

除此之外,咸丰朝捉襟见肘的朝政危机也是咸丰帝不得不缩减养母陵寝用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清王朝重要的财赋来源地江南被太平天国军占领,清王朝只得节衣缩食。

罢黜弟弟恭亲王奕訢的职务:

孝静皇后的丧仪未完,咸丰帝就以“办理大行皇太后丧仪多有疏漏”为由罢黜了奕訢的职务,命他回上书房读书,很多人认为,这不就是“恭亲王矫诏”事件的延续,但既然前面已经证明“矫诏”一事出自虚妄,那罢黜奕訢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分析,奕訢被罢黜的真实原因很有可能是出于奕詝对他才能的忌惮。道光帝遗诏中史无前例的在册立奕詝为太子的同时封奕訢为恭亲王,且封亲王在前,而立太子在后,这不能不让奕詝心存阴影,奕訢是曾被父亲属意的继承人,又才华出众,这些年来,出于对养母的孝顺,他对弟弟多加重用。在笔者想来,正是孝静皇后的离世,让奕詝不再忍耐,而是一举出击罢黜了奕訢。

博尔济吉特氏一生谨慎敦静,从道光帝给她的这个封号“静”便可见一斑,她辛勤侍奉夫君25年,在道光二十年到三十年的十年间统御六宫,侍奉婆母、夫君,抚育二子一女,对于这样一位深受封建礼制影响的女性而言,追求皇后的名位又有何错呢?

虽然儿子奕訢没能继承大统,但是养子奕詝五年来辛勤侍奉、视之为生母,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倘若此情此景现于汉唐宋的太平治世,岂不也是千古美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李牧是怎么抵御匈奴的,为何他本人会因为”胆小“而闻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是赵国继廉颇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他一生忙于对付西边的秦军,又要对付北方的匈奴,在国都和驻地之间奔走,他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国家,只是他如此忠心爱国,一腔热血本应该洒在疆场,却终结在了自己的国家,留下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千古遗憾。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

  • 轲比能是谁?他的实力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轲比能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东汉末年,鲜卑首领檀石槐统一各部。他发兵击败北方的丁零、东北的扶余、西方的乌孙,完全占据匈奴故地,实力极为强盛。同时檀石槐屡次南侵东汉的幽州、并州、凉州地区,对东汉造成极大威胁。181年,檀石槐去世,其子和连继位,曾经统一的鲜卑很

  • 战国四大名将简介,他们四人中谁的战绩更为辉煌?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王翦,其出生年月不详,战国时期秦国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年少爱读兵书,在少年时期,就进入了军营,这一点跟白起一样,只不过王翦出身并非贵族、宗室,他生活清苦,在军中一直都是小将,却有着过人的军事天赋,王翦沉稳,做事会用脑子。王翦的聪明和实干,受到了白起的注意,王翦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将士里脱颖而出,多亏

  • 包绶是什么身份?包拯次子,一位贤臣造福百姓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包绶是什么身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包青天”无疑是我们最熟悉的古代清官。自北宋以来,包拯的故事就在被不断传颂。近些年,讲述包拯故事的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不仅包拯自己是个清官,包家还出了一个贤臣。这位如父亲一样用一生造福百姓的,便是包拯的次子——包绶。一、命途多舛的包

  • 王翦与李牧之间的对决,为何在后人看来更多的是悲叹?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末期,有所谓四大名将之说,即秦国王翦,白起,赵国李牧,廉颇。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虽是四大名将齐名,可放到实战里,却往往阴差阳错,长平之战的赵国主将本为廉颇,却被赵王听信谗言,换成了赵括,而廉颇前脚刚走,后脚秦军的主将就换成了白起。一对盖世名将,在决定秦赵命运的

  • 五代宋初画家李成,他的一生是怎样的?他有哪些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五代时期的后梁画家荆浩开创了山水画的北方山水画派,山水被作为环境艺术加以描写,开创了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的独特构图方式。北方山水画派的鼻祖是荆浩,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还有五代后梁画家关仝、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画家李成和北宋初期画家范宽,他们三人都师法于荆浩,被史学家称颂为“三家鼎立、百代标程”,是奠定

  • 多尔衮与孝庄一见钟情?历史上真是这样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上真实的董鄂妃,多尔衮的福晋,历史上多尔衮的感情是怎样的

    说起清朝那些事儿,自从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开始打天下以来,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故事。而且近年来关于清代的影视剧也越来越多,我们对于这个朝代也是比较熟悉的。其实在清朝,不仅有很多明君贤主,也涌现了不少女性人物。那么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来讲讲其中一位对大清朝影响深远的女人——孝庄太后。不过一说起孝庄,我们就

  • 王翦的儿子是谁?他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什么汗马功劳?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翦的后代,秦国王翦的儿子叫什么,王翦灭楚

    历史上有很多人都会受到父亲的影响,他们流淌着父亲的血液,继承了父亲的基因,所以父子有时很相似。王翦的儿子也同样如此,他的父亲驰骋沙场他也同样驰骋沙场,他的父亲为国家立下种种战绩他也一样战绩不断,那么王翦的儿子是谁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翦是一个军事家,生活在战国

  • 大名鼎鼎的秦琼竟是凌烟阁功臣最后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为什么秦琼排在凌烟阁最后一位,秦琼救过李渊一家吗,历史上秦琼的儿子

    在很多部《隋唐演义》的电视剧又或者是画本子中,担任主角的并不一是李世民,反而大多时候是秦琼这个隋末唐初有名的将军。在影视剧中,他跟随着李世民建立了不少功业,只要太宗一声命下,他便能够跃马负枪,取敌人性命,而且,跟随李世民后对他忠心不二,可以说是太宗手下人气和名气俱佳的猛将。只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是,这

  • 王雄是什么人?他为何会被称为三国民族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勇绝的人是,王雄刚,中国三大民族英雄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王雄。纵观中国历史,当中原王朝团结强盛之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大的外患的。可是当中原王朝由于内斗势微之时,盘踞在周边的异族势必视机而动,要么侵占中原土地,要么干脆入主中原。而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机会,很大程度上都归根于中原派系之间的相互混战导致的。毕竟逐鹿中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