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他是凿壁偷光的主人公,长大后为何就不出名了?

他是凿壁偷光的主人公,长大后为何就不出名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876 更新时间:2023/12/26 7:00:41

很多人儿时应该都听说过“凿壁偷光”的故事,这类故事,除了“凿壁偷光”,还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许多父母都喜欢用这些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将来有所成就。当然,凿壁偷光无疑是我们最熟悉的故事了,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的故事。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什么事凿壁偷光

匡衡从小家贫,所以匡衡希望通过刻苦读书,从而走上仕途,改变自己的阶级。奈何家中太穷了,根本无余钱给匡衡买书本和蜡烛。匡衡的邻居是有钱人家,家中的蜡烛长夜不灭,所以匡衡为了晚上能读书,就把墙壁凿了个洞,晚上匡衡就可以靠着从洞中射出的那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了。

虽然在邻居和自家的墙壁上凿通个洞,这种行为是不妥当的,算是破坏他人财物。但是匡衡求知若渴、刻苦好学的精神还是可以体现出来的。所以最终发现自家墙壁破了小洞,来到匡衡家问清缘由的邻居,也被感动了,他非但没有责怪匡衡,反而告诉匡衡自己家中藏书很多,让匡衡今后可以来自己家中读书。富裕的邻居甚至给了匡衡足够的银子,来支持匡衡完成学业。

这则故事确实挺有教育意义,既凸显了匡衡的好学,也映衬了邻居的善心。不过,往往我们小时候通过家长口述和书本中的内容,只知道匡衡小时候的这则故事,那么大家有没有好奇,匡衡长大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后来的匡衡

匡衡并没有辜负邻居的支持和善意,在日夜苦读中,匡衡博览群书,在传统儒学知识领域颇有建树,尤其是他对于《诗经》的独特理解,得到了世人的推崇,最终匡衡被推举入朝为官。(汉代为察举制,由当地乡贤长官为朝廷推荐人才)

与太子交好

汉宣帝在位时期,尽管儒学造诣深厚,也被汉宣帝认为才能出众,但当时的匡衡为官表现上并不出众。值得注意的是,汉宣帝在位时,匡衡与当时的太子关系密切。因为西汉正是崇尚儒学的时代,太子对于饱读儒经的匡衡的很是赞赏,两人私下交往频繁。顺带一提,这里所说的太子,就是之后的汉元帝,送昭君出塞的那位。待汉元帝即位,匡衡立刻被提拔,一时间政治前途一片光明,朝野上下无人不知他的大名。

匡衡最终位极人臣

被提拔后,匡衡经常上疏,奏疏内容也没什么特别的,多是整顿朝纲广开言路一类的套词,当然,这些举动并没有什么政治风险,还能给匡衡赢来不少清誉,也使得汉元帝更加信任他。汉元帝在太子时期就喜好儒学,尤其是《诗经》,这正好是匡衡的长项,在汉元帝即位后,元帝曾多次召匡衡到御书房给自己讲解《诗经》和儒学,匡衡还常常用《诗经》中的内容和典故来劝勉皇上。匡衡的频繁劝谏和其本身的儒学才识,使得汉元帝认为匡衡确实是一位博学出众、道德高尚的儒官。很快,匡衡青云直上,最终官拜宰相,位极人臣。

当然,汉元帝被匡衡的这副“儒官”的面具给骗了,匡衡其实并不算什么好官,相反,他还做了不少害民之举。匡衡被汉元帝封为安乐侯的时候,汉元帝封给他足足三十一万亩地。汉代时,地图和地产划分往往并不准确,匡衡贪心不足,利用地图边界划分的错误,偷偷地另将四万亩民田巧取豪夺、划为己有,匡衡也因此富甲一方。但当地百姓田亩被占,民怨四起,这个事情,等到匡衡十几年后倒台时才被清算出来。

为官不检点

匡衡的在政治和生活上并不检点,多次遭人弹劾,不过好在他深受汉元帝宠信,所以都被汉元帝压下来了。匡衡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匡昌。匡昌因为老爹是当朝宰相,所以为人处世骄横跋扈,轻视国法。有一次,匡昌喝了酒脑子不清醒,把一个人杀了。酒后杀人自然是要被关押的,匡昌的弟弟——也就是匡衡的小儿子看到哥哥下狱,便试图贿赂狱官,来帮自己的哥哥匡昌越狱。最终事情败露,追根溯源查到了匡衡身上,匡衡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自然在小儿子营救匡昌的过程中,试图打点和隐瞒。最终,汉元帝念其是老臣,出于情谊,并未追究。

最终无法善终

最终,待汉元帝之子汉成帝即位,匡衡失势,政敌伺机弹劾匡衡贪污民田之事,匡衡最终被汉称帝下令抄家夺职,贬为庶人。成为庶人的匡衡无法接受自己天上地下的差别境遇,在家乡郁郁而终。

匡衡为官时虽做了不少恶事,但他在儒学上的造诣还是得到历代认可的,这也与他儿时的勤学是密切相关的。当然,这也说明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便是一个人的学识,有时不一定与他的人品挂钩。所以教科书对凿壁偷光赞誉有加,但是对匡衡的后续却不愿意提及。大家对于匡衡这样的历史人物有何看法呢?欢迎在屏幕下方留言评论。很多人儿时应该都听说过“凿壁偷光”的故事,这类故事,除了“凿壁偷光”,还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许多父母都喜欢用这些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将来有所成就。当然,凿壁偷光无疑是我们最熟悉的故事了,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的故事。

什么事凿壁偷光

匡衡从小家贫,所以匡衡希望通过刻苦读书,从而走上仕途,改变自己的阶级。奈何家中太穷了,根本无余钱给匡衡买书本和蜡烛。匡衡的邻居是有钱人家,家中的蜡烛长夜不灭,所以匡衡为了晚上能读书,就把墙壁凿了个洞,晚上匡衡就可以靠着从洞中射出的那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了。

虽然在邻居和自家的墙壁上凿通个洞,这种行为是不妥当的,算是破坏他人财物。但是匡衡求知若渴、刻苦好学的精神还是可以体现出来的。所以最终发现自家墙壁破了小洞,来到匡衡家问清缘由的邻居,也被感动了,他非但没有责怪匡衡,反而告诉匡衡自己家中藏书很多,让匡衡今后可以来自己家中读书。富裕的邻居甚至给了匡衡足够的银子,来支持匡衡完成学业。

这则故事确实挺有教育意义,既凸显了匡衡的好学,也映衬了邻居的善心。不过,往往我们小时候通过家长口述和书本中的内容,只知道匡衡小时候的这则故事,那么大家有没有好奇,匡衡长大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后来的匡衡

匡衡并没有辜负邻居的支持和善意,在日夜苦读中,匡衡博览群书,在传统儒学知识领域颇有建树,尤其是他对于《诗经》的独特理解,得到了世人的推崇,最终匡衡被推举入朝为官。(汉代为察举制,由当地乡贤长官为朝廷推荐人才)

与太子交好

汉宣帝在位时期,尽管儒学造诣深厚,也被汉宣帝认为才能出众,但当时的匡衡为官表现上并不出众。值得注意的是,汉宣帝在位时,匡衡与当时的太子关系密切。因为西汉正是崇尚儒学的时代,太子对于饱读儒经的匡衡的很是赞赏,两人私下交往频繁。顺带一提,这里所说的太子,就是之后的汉元帝,送王昭君出塞的那位。待汉元帝即位,匡衡立刻被提拔,一时间政治前途一片光明,朝野上下无人不知他的大名。

匡衡最终位极人臣

被提拔后,匡衡经常上疏,奏疏内容也没什么特别的,多是整顿朝纲广开言路一类的套词,当然,这些举动并没有什么政治风险,还能给匡衡赢来不少清誉,也使得汉元帝更加信任他。汉元帝在太子时期就喜好儒学,尤其是《诗经》,这正好是匡衡的长项,在汉元帝即位后,元帝曾多次召匡衡到御书房给自己讲解《诗经》和儒学,匡衡还常常用《诗经》中的内容和典故来劝勉皇上。匡衡的频繁劝谏和其本身的儒学才识,使得汉元帝认为匡衡确实是一位博学出众、道德高尚的儒官。很快,匡衡青云直上,最终官拜宰相,位极人臣。

当然,汉元帝被匡衡的这副“儒官”的面具给骗了,匡衡其实并不算什么好官,相反,他还做了不少害民之举。匡衡被汉元帝封为安乐侯的时候,汉元帝封给他足足三十一万亩地。汉代时,地图和地产划分往往并不准确,匡衡贪心不足,利用地图边界划分的错误,偷偷地另将四万亩民田巧取豪夺、划为己有,匡衡也因此富甲一方。但当地百姓田亩被占,民怨四起,这个事情,等到匡衡十几年后倒台时才被清算出来。

为官不检点

匡衡的在政治和生活上并不检点,多次遭人弹劾,不过好在他深受汉元帝宠信,所以都被汉元帝压下来了。匡衡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匡昌。匡昌因为老爹是当朝宰相,所以为人处世骄横跋扈,轻视国法。有一次,匡昌喝了酒脑子不清醒,把一个人杀了。酒后杀人自然是要被关押的,匡昌的弟弟——也就是匡衡的小儿子看到哥哥下狱,便试图贿赂狱官,来帮自己的哥哥匡昌越狱。最终事情败露,追根溯源查到了匡衡身上,匡衡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自然在小儿子营救匡昌的过程中,试图打点和隐瞒。最终,汉元帝念其是老臣,出于情谊,并未追究。

最终无法善终

最终,待汉元帝之子汉成帝即位,匡衡失势,政敌伺机弹劾匡衡贪污民田之事,匡衡最终被汉称帝下令抄家夺职,贬为庶人。成为庶人的匡衡无法接受自己天上地下的差别境遇,在家乡郁郁而终。

匡衡为官时虽做了不少恶事,但他在儒学上的造诣还是得到历代认可的,这也与他儿时的勤学是密切相关的。当然,这也说明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便是一个人的学识,有时不一定与他的人品挂钩。所以教科书对凿壁偷光赞誉有加,但是对匡衡的后续却不愿意提及。大家对于匡衡这样的历史人物有何看法呢?欢迎在屏幕下方留言评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道光帝继妻孝慎成皇后,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道光为什么不给孝和睿皇后建陵,孝昭皇后,宣宗孝静成皇后

    孝慎成皇后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她是道光帝的继妻,也是道光帝第一任皇后,是乾隆帝亲自为道光帝选择的继妻,出身高贵,备受宠爱。17岁嫁人,22岁生下唯一的女儿,但没想到的是,唯一的女儿7岁逝世,令佟佳氏伤心不已,此后佟佳氏再未生过孩子,42岁逝世。道光帝旻宁是乾隆帝

  • 萧太后的政治手段是怎样的?她究竟有什么厉害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政治权术手段有哪些,经典政治手段,述律太后与萧太后谁厉害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萧绰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他都有什么秘密呢,请听我详细道来。萧太后本名萧绰,是辽国皇太后,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萧太后摄政期间,辽朝国力也正是进入最鼎盛时期,那萧太后究竟有何厉害之处呢?当时宋太宗看辽国皇帝年幼,只能靠皇母听

  • 卫青娶了寡妇平阳公主,他们婚后生活幸福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平阳公主跟卫青几年夫妻,卫青与平阳公主年龄差距,卫青与平阳公主有几个孩子

    纵观古代的历史长河你会发现有不少的公主,其中不缺乏有地位,富贵同时又有权利的公主,其实历史上大部分的公主都少不了和亲和政治联姻的命运,尤其是在汉朝和唐朝时期和亲的公主多到数不胜数,但不同的是明朝就没有任何的和亲记录。所以总的来说公主的命运也是很坎坷,虽然生下来就地位显贵,但长大后一不小心就会踏上遥远

  • 杨坚是如何建立隋朝的?他有哪些经历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杨坚建立的朝代是什么,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建立隋朝的方式是什么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庙号高祖,公元581年3月4日-公元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小字为那罗延(梵语,意为金刚不坏),鲜卑赐姓为普六茹,普六茹氏为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掌权之后,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

  • 太平公主一生为何会两次出家为尼?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如何才能出家为尼,李隆基太平公主的故事,普通人怎么出家为尼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太平公主一生为何会两次出家为尼,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太平公主(665~713)是武则天和高宗李治的女儿,李治对这个最小的女儿视之为掌上明珠,要月亮不给星星,太平公主是夫妻二人的心头肉。太平公主一生曾两次出家为尼。第一次是在她8岁时,她最亲最爱的姥姥去世了,也就是

  • 宇文邕13岁当太子,为何会临幸一个身份低微的女奴?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宇文邕为什么不娶伽罗,唐代宗为何立李适为太子,宇文邕最爱的女人是谁

    经历过三国的分分合合状态,西晋王朝曾经短暂统一中原。然而,在西晋政权消亡的时候,少数民族政权匈奴、鲜卑等先后入主中原,开始了历史上“五胡乱华”时代,这个时期,是少有的“乱世”,中原地区在这个时期,也是少有的“沉浮”时期。胡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近乎残暴,贵族以最凶残的方式掠夺中原地区人民的财富,欺男霸女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恨他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质问李渊,玄武门之变李渊知道,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怎么称呼李渊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李渊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明君。但他在的上位却是通过暴力实现的。他精心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将自己亲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起杀死,然后逼父亲李渊让位给他。玄武门之变的“罪魁祸首”其实应该是李渊。唐高

  • 古代王朝都会修建长城 康熙为何不用修建长城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康熙反对修长城,康熙说长城没用,元朝为什么不修长城

    你真的了解康熙不修长城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长城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能够在太空看到的唯一的人类建筑。古代的长城是御敌守边的国防工程,修筑长城是历朝历代的必修功课,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修建了,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骊山烽火台仍然矗立在陕西省临潼县。大规模修筑长

  • 石勒是奴隶出身,他是怎么消灭西晋最后的20多万主力和48个王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石勒残暴,一战擒二王,石勒是谁

    奴隶出身的石勒靠什么一战消灭西晋最后的20多万主力和48个王?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西晋永嘉五年4月,西晋最后的主力20多万在东郡被奴隶出身的石勒包围歼灭,晋军的尸体堆成了山,无人幸免。这直接导致了后续都城洛阳被攻破,西晋走向覆灭。《晋书 石勒载记》:东海王越率洛阳之

  • 桓温:一生确实有功与晋室,也确实有篡权的野心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桓温灭蜀,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的意思,尔等竟做出如此有辱斯文之事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桓温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他都有什么秘密呢,请听我详细道来。桓温是东晋为数不多的名将,他是东汉大臣桓荣的后代,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一生战功累累,不仅收复蜀地还多次北伐,为东晋立下显赫功劳。此后桓温独揽朝政十几年,还曾有自立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