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棣为什么找废帝:用得着郑和七下西洋吗?

朱棣为什么找废帝:用得着郑和七下西洋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457 更新时间:2024/1/28 0:51:15

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叫《春秋》,有一个历史时期叫春秋时期,另外,还有一种写历史的方法叫做春秋笔法。上面这段文字是燕朱棣干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夺帝位后,史官运用春秋笔法描写建文帝之死的“杰出”作品。当我们查阅中国的史书时,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遭遇春秋笔法了,那些毫无出处和佐证的历史根本没有参考价值。更可怕的是,许多史官在皇权的威慑下胡言乱语、胡编乱造,误导我们这些后世的阅读者。

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无头案。当时宫中大火也许是真的,但那些给朱棣脸上贴金的描写,你要真信,就上当了。建文帝也许的确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了,这让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烦恼。如果这个侄子还活着,可以逼迫其“退位”给自己;如果这个侄子的尸首找到了,旧帝死了,自己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成为新皇帝。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只能编一套瞎话,说这个侄子想不开,放火烧死了他自己,龙椅自然也就该由叔叔来坐了。朱棣当上皇帝,按说这宗无头案也就过去了。然而朱棣在位期间,命令手下一位太监率领庞大的舰队和士兵,劈波斩浪,耗资无数,多次下西洋,让人不禁疑惑朱棣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寻找那个人间蒸发了的建文帝?

找个逃跑的废帝,用得着七下西洋吗

那个太监,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其实他本名不叫郑和,而是姓穆罕默德,一听这个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实际上,郑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亚贵族,在元朝初年迁到了中国,后来定居于云南,取了一个汉姓“马”,与穆罕默德的“穆”字谐音。郑和本名马三宝,12岁的时候,飞来横祸,明军打到了云南,他被抓进了军营,阉割后做了太监。不幸中的万幸是,他跟对了主子,进入了燕王府做事,这位燕王,当然就是后来的成祖朱棣了。朱棣对这个马三宝非常赏识,在发动叛乱后,马三宝还为朱棣立下了战功,看来这个太监绝非常人。打下江山之后,朱棣论功行赏,赐马三宝“郑”姓,改名郑和,授予四品官职。皇帝赐姓对于臣子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许多一品大员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可见郑和多么受到朱棣的器重。

永乐三年,郑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领28000余人、40余艘船,从苏州刘家河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到宣德五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为止,郑和带队总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员、船只规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没有什么差别。按照永乐皇帝朱棣的诏书,下西洋的目的是扬我天朝国威,让四方蛮夷归服。不过根据《明史·郑和传》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也就是说,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郑和去寻找这个废帝的下落。这的确是一个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古代中国人非常热衷于维护“正统”,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但按照正统的说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传给大儿子的,大儿子早死,所以才传给了大儿子的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没有朱棣什么事儿。朱棣夺位之后,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儒方孝孺拒绝为他服务,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写下“燕贼篡位”,愤怒的朱棣灭了方孝孺的九族后还不解恨,连带着方孝孺的弟子、朋友一并杀戮,这就是所谓的灭十族。

这种维护正统的观念在古代异常强大,所以一天不能确定建文帝已经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这样看来,让自己的心腹郑和兴师动众地去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并不算是铺张浪费,事关自己的宝座,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但是这个理由无法解释朱棣为什么让郑和前后六次下西洋,从永乐三年一直找到永乐十九年。第一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就已经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带的古里,并在那里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如果仓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还远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刘翔一般的速度飞奔了。寻找一个生死不明的废帝,根本用不着下西洋这么多次。

所以,寻找建文帝最多只能算是个附带任务。那么扬我国威是不是主要任务呢?明朝的确有这样的传统。朱元璋开国之初,就派人奔赴日本国和东南亚各王国,宣布现在中土是明朝了,各位要积极前来朝贡,还把许多东南亚王国列为“不征之国”,那意思就是天朝不会派兵攻打你们,你们不用害怕,我天朝过去不称霸,现在虽然强大了,但还是不打算称霸,只是你们一定得来朝贡啊!明朝建立的事情,经过朱元璋这么大肆宣传,早就被东南亚各国所知晓了,本来不需要再去宣传。不过朱棣篡位之后,为了打扮自己的“正统”形象,还是很有必要再次对外宣传宣传,让国际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换的明朝新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奸雄曹操是如何一个人应付三个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世上的事历来如此。有暴富的必然有速贫的,有得意的必然有丧气的,有贪的才有贿的,有信的才有骗的,有船行顺水的就少不了逆水行舟的,有幸运的就会见到倒霉的。在曹操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日子里,袁术幸福的生活快过到头了。初登大宝,他找到了开国之君的感觉,乍称皇帝,也尝到了亡国之主的凄凉。淮南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人

  • 揭秘:秦始皇嬴政在生命后十年里都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秦始皇,我们还能说些什么?这是使人颇感困惑的一个问题。最近我经过思考,有些话还想说一说。首先,是要摆脱汉人“过秦”评论的一些影响,对某些记载的思想倾向也应注意;其次是对秦始皇的分析要具体、再具体。现以秦始皇的最后十年为例,略加述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关于这一年的记载内容甚多,除了立皇帝

  • 隋末第一条好汉真的是李元霸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隋末唐初又是一段历史交替,战火纷纷的时代。隋末多英雄好汉。要问第一条好汉,第一反应肯定是李元霸,一对擂鼓瓮金锤打遍天下无敌手;网络配图第二是宇文成都,大隋第一猛将,隋炀帝的超级保镖,一生南征北战,罕有敌手;第三条好汉裴元庆,瓦岗第一虎人,也是牛的不得了……可以说,十八条好汉个个都是响当当的角色。当然

  • 光绪在慈禧去世的前一天突然暴毙 是慈禧所害?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历1874年的腊月,19岁的同治皇帝在养心殿驾崩,随后,两宫皇太后与亲王郡王、内阁大臣、内务府官员等人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商讨新的皇位继承人选;就在这个晚上,爱新觉罗·载湉被确立为咸丰皇帝皇位的继承人,成为了清朝历史上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也就在此时,注定了他一生的不幸与悲凉。网络配图在1908年11月

  • 白居易另一面:无良文人已好色到侍妾三年一换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网络配图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

  • 李世民为何不肯给单雄信一条活路?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单雄信是为隋唐英雄传中的重要人物,人送外号“义薄云天小关羽”,可见这个人是多么讲义气,都快赶上关二爷了。讲义气的事儿结果也体现在他哥们为了救他用的方法上。那么,如此义薄云天的他,李世民最后为何也没能放他一条生路呢?网络配图原本单雄信、王伯当、徐世勣(李世勣)都是瓦岗的猛将,也是翟让的的得力助手。后来

  • 康熙养生之道:饮食饮酒有度 药补慎用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活到69岁,在今天看来并不算长寿,然而在中国300多位帝王中,能活到69岁者却寥若晨星。康熙的养生之道,在《庭训格言》中有多处记载,对我们今天的养生也有可借鉴之处。网络配图饮食有节起居有序康熙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他说,不可暴饮

  • 被金屋藏娇的皇后陈阿娇的最后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阿娇对待爱情上的痴狂,天真率性的她,为了得到自己的真爱,沦为一个用来获取政权的牺牲品。在喜欢那么多的历史人物中,这位骄横女子却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从小就集宠爱于一身,祖父、舅舅、以及她将来的丈夫都是一代皇帝,这样的荣耀,让她注定一生下来就是天之骄女。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后宫的斗争中,她依旧保持着之间的

  • 汉武帝刘彻一生取得了多少杰出成就被后世推崇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将汉武帝说成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那么汉武帝成就有哪些?图片来源于网络汉武帝的一生,成就有很多。在汉武帝即位的初期,国家的政治方面还是比较稳定的,国家的经济状况也算良好,但是因为诸侯王的存在,国家始终存在分裂的隐患,再加上边境匈奴的威胁,国家的不安定因素又加强了。因此,汉武帝采取

  • 为何说光绪是苦命的皇帝?是慈禧造成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开始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在103天中,发布了变法命令110多道。中国的后生学者感慨说,在变法的短短一百天之内,这个曾经的窝囊废,一变而为中国历史上最富悲剧色彩的正面英雄。历史学家一向以不动情为人称道,但黎东方说,光绪是中国历史上最苦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