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治曾一度想废了武则天的后位,为何后来没有这么做?

李治曾一度想废了武则天的后位,为何后来没有这么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124 更新时间:2024/2/4 6:51:47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治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上也算是个奇人了,在他的一步步“培养”下,竟然把自己的老婆送上了皇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也算是创造了历史。后代的人在研究此事的时候,大多会说武则天之所以能够上位,完全是因为李治的懦弱。但实际上,李治对武则天的野心并非无动于衷,他甚至一度想要废后,那是什么原因阻止了他的行动呢?

祸患的开始

在李治在位期间,主要将他的主要精力放到了外交领域上,像任免官员、恢复农业、赈济救灾等等工作,他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太大的功绩,但总归是无功无过,国家一直是平稳安康。但这样一位还算是有头脑的皇帝,怎么就糊涂到让后宫参政了呢?

其实,李治也不想这么做,但他实在是有苦说不出。为什么呢?因为他有病。此病属于家族遗传,发作时四肢麻木,头晕目眩,甚至有昏迷的危险。两唐书中就曾记载过李治是“多苦风疾”,他的病症发作的比自己的父辈和兄弟都要严重,到了政务繁忙的时候,李治甚至视力模糊到连折子都没办法批了。

为了不耽误国家大事,李治不得不找一个得力助手来帮他批复奏折。找谁呢?外戚是肯定靠不住了,这些人能安安稳稳的不造反就已经是谢天谢地。宦官更是不可能了,毕竟还是文化水平不足。朝臣们呢?勉强可以试一下,可当时的朝廷高官大多与关陇集团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实在是不敢放心。

此时,李治将自己的眼光投向了后宫。于是,在一个平常的夜晚,李治带着自己的奏折一同走进了武皇后的寝宫。自此,这个女人走向了国家的政治舞台当中,成为了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焦点人物。

权力扩大,李治警觉

话说,武氏虽是个女人,但处理政务的时候还真有一套,批复奏章时能直击要点,深得朝臣好评。但不可忽视的是,此时的朝廷中,武则天手下的一股势力已经悄然扩大。

公元662年,朝廷对中央机构的部门与官员名称做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这么大张旗鼓的改革,竟然只换了个名字?当然不是,此等行动其实是武则天势力扩大的一个好机会。经过这么一改,武则天手下的两名得力大臣许敬宗李义府瞬间手握朝中的行政权和人事管理权,这样的话,武则天基本上就已经掌握了朝廷中的大部分势力了。

但李治又不傻,武则天的这一系列举动,他怎么能不知道?所以很快,李治就以李义府不尊敬皇帝为名,将他发配到蜀地去了。虽然这个做法听起来并没有什么威慑力,可对于武则天来说,这就像是一个下马威,实在是把她吓得不轻。

联络权臣,准备废后

虽然说李治把当时站在武则天那一伙的李义府解决了,但是当时朝中还有一个许敬宗,他的手中权力也不小。既然如此,那不如自己也联络一位大臣吧。于是,李治挑选了朝中宰相级别的一位高官——上官仪

为什么是他呢?其实李治是实在没有人可以挑了。当朝宰相级别的高官共有四位,除了许敬宗之外,另外两个人同样不是可靠之人。刘祥道本是扳倒李义府的得力助手,但是他自知皇后已与他结怨,于是匆忙辞官回到老家,而另一位窦德玄人品倒还说的过去,可做事不够圆滑,肚子里根本藏不住事。想来想去,也就上官仪最合适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谈话,李治越来越相信上官仪,于是他先是向其控诉了皇后的种种行为,然后又诉说了自己的隐藏多时的想法:废后!

当这两个字说出后,李治如释重负。没想到,面前的上官仪比自己还要激动百倍,他说:“武皇后野心勃勃,专权跋扈,天下人早有不满,陛下的确应该废后以顺人心!”听到有人给自己撑腰,李治当时就有了底气,当即开始起草诏书,废除皇后,择时昭告天下!

下人告密,行动失败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武则天在皇帝身边安排的眼线发挥了作用。得到消息的那一刻,武则天吓得路都走不稳了,赶忙奔去皇帝的宫殿,将此时正在拟写诏书的李治逮了个正着。

见到此情此景,李治惊讶的说不出话来,而武后趁此机会在皇帝面前大打感情牌,从太宗病重聊到感业寺再见,从二者相识谈到爱情点滴,各种追忆往昔岁月,听得李治是神魂颠倒,心意动摇。不一会儿,李治就心疼的安慰起了自己的爱妻,拟诏书废后这事很快就抛之脑后了。

两个人这么一和好,最倒霉的是谁呢?当然是那个当时激动万分的上官仪了。后来,随着武后地位的重新上升,上官仪毋庸置疑地被拉进了黑名单,最后还得了个人头落地的结局。

虽然废后这件事没有成功,但从此之后,武后的防备心理大大增强,她知道,李治虽然并不狠心,但也并不懦弱,她必须要找出一个办法来亲自把自己的丈夫看好,不然自己随时都有被废掉的可能性。

从此,皇上每次上朝的时候,武后都会陪同在侧,十余年如一日,几乎从不间断。渐渐地,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皆有皇后参与定夺,武则天就这样,一步步从政治舞台的边缘,走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汉昭帝是真的信任霍光吗?有哪些事可以证明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最小的一个儿子。他8岁登基,21岁去世,在位时长13年。有人说他是聪明好少年,也有人说他做了一辈子傀儡。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实际上,我看他就是做了一辈子傀儡,而且这一辈子还比较短暂。我严重怀疑,刘弗陵的死,跟他的反抗,有着一点关系。所以可以认定,他是一个后

  • 诸葛亮一开始就受到重用了吗?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掌权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山,是刘备集团乃至整个演义的转折点,出山后就受到重用被刘备拜为军师,自此以后整个三国大戏几乎成为了诸葛亮的个人秀,“借东风”,“草船借箭”等等无一不在彰显着诸葛亮的“多智近妖”。然而真实的历史中,初出茅庐的诸葛亮

  • 李斯如何改变命运?这三位贵人也功不可没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你处于怎样的环境,就决定了你能够成就怎样的事业。为什么若干人愿意成为北漂、沪漂、深漂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那种环境下,相对小城市来说,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斯早年好歹也是楚国上蔡县的一个公务员,正儿八经吃皇粮的铁饭碗。平日里的主要工作,就是办公文。如果这么做下

  • 三国时期能做到威震华夏的人,除了关羽还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能做到威震华夏的人,除了关羽还有谁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在受封前将军,假节钺后,他认为北伐时机已到,于是他安排南郡太守糜芳坐镇江陵,将军傅士仁坐镇公安后,觉得后方没有什么问题了,于是他率领驻扎在江陵的大部分荆州将士一路北上,一直攻打到襄樊两城。当

  • 朱允炆手下有三位名将,他为什么放着不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一顿操作猛如虎,把手下能打仗的将领,该收拾的都给收拾光了。尤其是在收拾蓝玉的时候,一口气带走了1.5万人,其中一堆能打仗的猛将。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这么做,美其名曰,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扫清障碍。可是同时,这么做也给朱允炆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麻烦,那就是他无人可用

  • 臧儿有多厉害?将二婚的女儿王娡变成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娡的母亲臧儿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说到史上最强的丈母娘,很多人会觉得应该是武则天她妈,必定女婿和女儿,外孙都是皇帝,可这位老太太是坐享其成,武则天的崛起和她没多大关系,而且武则天的强势让这位老太太也活的不自在,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天

  • 明朝中曾受到过削爵、贬庶人,赐死的惩罚得人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亲王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大明王朝276年,册封了数以千计的亲王、郡王以及不计其数的宗室将军和中尉。对于这些龙子龙孙,明太祖朱元璋特设宗人府对其进行管理。凡是宗室犯罪,地方官一律不得干涉,也就是说《大明律》是不适用这些天皇贵胄的。朱家子孙如果犯法,轻则爵位递降,

  • 辽国萧太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 萧太后能力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辽国萧太后,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有三大女主,即吕后、武则天、慈禧,很遗憾,萧太后没有入选。但中国素来喜欢以“四”来追求极致,比如“四大美女”、“四大名著”、“四大天王”等不胜枚举。所以,“三大女主”变“四大”也未尝不可,如此萧太后顺利入驻,也算是弥补了历史的一大缺

  • 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史可法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梅花亡国泪,明月故臣心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绝对是名列前茅。想当年,清兵南下之时,国难当头,南明一班昏君奸臣们沉醉声色,排斥异己,争权夺利,当清兵南下,各地守军或望风而逃,或争先迎降,在危急存亡之时,兵部尚书史可法以

  • 朱元璋说元朝以宽失天下,背后到底啥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的原话是这样的: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宽。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皇明宝训》由此可见,以讹传讹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宽”这一个字,到了网络上,就成了“宽仁”这两个字。继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