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孝敬宪皇后的一生 为雍正倾尽所有却孤独终老

揭秘孝敬宪皇后的一生 为雍正倾尽所有却孤独终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117 更新时间:2024/1/16 5:26:42

孝敬宪皇后

乌拉那拉氏(约阳历1679年—1731年9月29日)

乌拉那拉氏约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生日可能是端午节前后,具体日期尚待考证。有资料说乌拉那拉氏是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被康熙帝赐给当时还是皇子的胤禛为嫡妻的,这个有待考证,毕竟那个时候,乌拉那拉氏还只是个12岁的幼女,而且自顺治朝就有规定,八旗女子参选秀女的年龄区间是14虚岁到16虚岁。当时胤禛也只有13岁。

胤禛被康熙定为自己的接班人是在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在当时还只有13岁的胤禛来说,康熙给他找的丈母娘家并不能为他以后的前途添砖加瓦。所以,无论是作为皇子的胤禛,还是作为皇子嫡妻的乌拉那拉氏,他们这对夫妻的政治起点都不高。

一、显赫的家族、却无显赫的家势:

乌拉那拉氏,系满洲正黄旗人(满洲上三旗第二旗),其父为赠一等承恩公、正一品步军统领、一等云骑尉、内大臣乌拉那拉·费扬古,生母为努尔哈赤长子广略贝勒储英的曾孙女即多罗格格。而这位多罗格格的生母即乌拉那拉氏的外祖母,是蒙古台吉扎鲁特博尔济吉特·固禄之女。所以,乌拉那拉氏其实是蒙古和满洲的混血儿,身上流淌的是爱新觉罗氏、博尔济吉特氏和乌拉那拉氏混合的血液:

父系(乌拉那拉氏)

海西女真乌拉部第四代部主 都尔希(祖先)→ 额亦商古(祖先)→(未知)→(未知)→透衲巴图鲁(曾祖父)→博瑚察(祖父)→内大臣费扬古(父亲)(根据乾隆朝编纂《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母系(爱新觉罗氏)

努尔哈赤(外太高祖父)→广略贝勒爱新觉罗·褚英(外高祖父。清太祖努尔哈赤长子)→安平贝勒爱新觉罗·杜度(外曾祖父)→贝子爱新觉罗·穆尔祜(外祖父,外祖母扎鲁特蒙古台吉固禄女)→多罗格格(贝子穆尔祜第四女)(《清代满蒙联姻研究》杜家骥)

这样看乌拉那拉氏的娘家,着实让很多人都眼红,但是乌拉那拉氏只是在血统上风光了点。

首先,她的曾外祖父也就是广略贝勒储英是被自己的亲爹努尔哈赤处死的,因此储英一脉只以贝勒为起点的爵位世袭,这在努尔哈赤诸子中绝对是末流。到了她外祖父这一辈,只剩下贝子的爵位了,作为贝子女儿的乌拉那拉氏之母生前的品级仅为县君,称固山格格。她多罗格格的封号是女儿当了皇后以后,在雍正八年追封的。多罗格格相当于郡王或者贝勒的女儿的品级。

再说说她的父亲,乌拉那拉·费扬古。前面已经把费扬古的职称都罗列了一番:赠一等承恩公、正一品步军统领、一等云骑尉、内大臣。首先,一等承恩公是在他女儿当了皇后以后,他女婿雍正追封的,那个时候他本人早就去世了。其次,费扬古最早是被皇太极,编入包衣佐领,后来靠着战功才逐渐获得各种封赏,最后被归入正黄旗本旗的。到了康熙年间才被授与步军统领,再赐一云骑尉,寻擢内大臣,而且不久就去世了。费扬古生前曾经担任过内务府总管,官位不过正二品。所以,乌拉那拉氏从家势来说,确实不算显赫。

尽管,雍正十三年,雍正追封乌拉那拉氏曾祖父透纳巴图鲁,祖父布克查,俱为一等公;曾祖母和祖母俱为一品夫人。遣官致祭,修墓立碑。但是这并不表明雍正多爱她,那个时候乌拉那拉氏早已过世,雍正这么干无非是给自己贴金罢了,毕竟谁不想有个显赫的岳丈呢——连自己的政敌胤禩的岳父都是明尚额驸,雍正自然不甘其后。

二、婚姻中的摆设

很多人对雍正和乌拉那拉氏这对夫妻的印象不错,觉得在乌拉那拉氏死后,雍正再也没有立后,因此认为他们夫妻感情很好。而且雍正当皇帝以后拼命给自己的岳父岳母加封号,连岳祖父、岳太祖父都没落下,可是这根本说明不了问题。

作为皇帝的雍正,封号这种东西是他动一动嘴、发个诏书就可以办到的,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但是作为丈夫的胤禛,爱老婆的最直接最本能的表现是掏JJ(本宫直言了,众爱卿不要脸红)。可是从他妻妾的生育情况来看,乌拉那拉氏虽然贵为嫡妻,却始终都是个打酱油的。

胤禛在早年和晚年最爱的两个女人分别是齐妃李氏和敦肃皇贵妃年氏,她俩的生育情况直接印证了这个事实——胤禛一共有14个子女,李氏和年氏所生的占了8个,而和胤禛做了四十年夫妻的乌拉那拉氏只生了一个孩子:

在嫁给胤禛的第七个年头,即康熙三十六年(阳历1697年4月17日),乌拉那拉氏生下了胤禛的第三个孩子,也是她唯一的孩子、胤禛唯一的嫡子弘晖。而短短三个月以后侧室李氏就又生了弘昐,可见李氏这个时候还是胤禛的最爱,盛宠不断,可以说正处在黄金时期,乌拉那拉氏不过是打打酱油而已。此后乌拉那拉氏再无所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六月初六(8月17日),弘晖病死,年仅8岁。

胤禛对乌拉那拉氏的凉薄丝毫没有因为弘晖的降生而改变,不仅如此,弘晖作为唯一的嫡子,跟他生母一样从来都没有入过胤禛的眼,这一点从胤禛生前都未追封弘晖就可以看得出来,连庶出的皇二女都有追封,嫡长子却只字不提,实在匪夷所思。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十三日,新即位的乾隆皇帝才追赠他的长兄弘晖为“端亲王”。

而弘晖的墓地也表现出和他应有身份不相类的待遇:

第一,按照《大清会典》记载,和硕亲王园寝,设立享堂五间,碑亭一座。然而被追封为和硕端亲王的弘晖,其园寝只有三间享堂,无碑亭。

第二,弘晖是被火化的。火化本是满族旧俗,从关外一直沿用到顺治末年。康熙初年改火葬为土葬,死于康熙十三年的孝诚仁皇后就是土葬,以后沿袭不替。就连早殇的皇子也皆备朱式小棺盛殓土葬。为什么死于康熙四十三年的端亲王弘晖却是火化呢?这个真的不得而知了。

第三,端亲王园寝,阿哥园寝和怀亲王园寝是同时营建的,他们都是雍正皇帝的皇子,然而墓穴地面上的处理却是三样。端亲王园寝里是三座微微隆起的土包,怀亲王园寝没有封土,而阿哥园寝却是等级较高的宝顶月台,厚此而薄彼。端亲王、怀亲王都是乾隆封的,莫非连他的弟弟乾隆都是根据自己老爸的喜好,看人下菜碟?

三、皇后也窝囊

乌拉那拉氏在胤禛蕃邸的几十年,正是康熙朝诸子争夺皇位的虎狼岁月,她能平安度过并且成为皇后实属不易,如果就此说她和胤禛是患难夫妻也不为过,就算没有爱情,基本也多少该有些亲情,胤禛对她也该相敬如宾,可是事情也并非如此。

举这样一个例子:雍正七年端午节筵席,皇后筵席上的膳食和丈夫雍正皇帝相同,雍正帝转天下谕斥责道“中宫所用,何以与朕相同?不但体统不合,亦非樽节爱惜之道。”——如果他俩关系真的很好,雍正又怎会因为这样一点小事而公开发布谕旨予以谴责,有道是“当面教子、背后劝妻”,雍正不仅没有背后、而是当众、公开地教训。乌拉那拉氏作为天下之母,大清朝最有面子最尊贵的女人,雍正竟然完全不考虑她的脸面。

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雍正七年五月初六,也就是雍正指责皇后膳食和自己相同的同一天,皇帝还发布另一道上谕说“尔等所奏在钦安殿为皇后建祝寿道场一事,既经奏闻,则必称奉旨为皇后建祝寿道场。朕思以下敬上为礼,若君上为臣下祝寿,成何体统?昔圣祖皇考为宁寿宫太后建道场,原系孝思,欲尽臣子之诚。朕为圣祖皇考、皇太后圣母启建道场,亦是朕之孝思。今尔等为皇后在朕宫闱建立道场,殊非典制,且尔等愿为皇后立道场,不拘在何处俱可,如在钦安殿,则于体统有碍。”虽然谴责太监所奏不合体统,予以驳回,但矛头又是直指皇后,且语气严厉,不留一点情面。(PS:因为这段史料,本宫推测乌拉那拉氏生于端午节前后)

——如此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两件事不过是冰山一角。

整个大清国,这么公开被老公教训过的皇后恐怕只有雍正的皇后乌拉那拉氏和后来的乾隆继皇后乌拉那拉氏了……

尽管在雍正元年册立皇后的时候,雍正说“嫡妃那拉氏,懿范性成,徽音素著。孝敬尽乎承欢,惠慈彰于逮下。”在她死后,雍正也说“结褵以来,四十馀载,孝顺恭敬,始终一致。”可是从他经常公开教训皇后这些事来看,乌拉那拉氏在他心目中绝对不是一个理想的伴侣,以至于不要说是情分,连面子都不肯给她。

四、皇后去世,皇帝漠然

雍正九年(1731年)九月,皇后染病在床,到月底病情转重,移住到畅春园。理由是怕把所谓“病气”过给皇帝,所以要离开皇帝,防止皇帝也病了或是不吉利。不过当初年氏病的时候并没有搬迁,说明皇帝对年氏颇有情意。雍正九年(1731年)九月二十九日未刻,皇后乌拉那拉氏崩逝于畅春园,时年52岁。雍正并没有去亲视皇后小殓、大殓,据说他自己当时大病初愈,大臣们苦劝才没有去,从九月三十日起,雍正帝辍朝五日,成服缟素。在京诸王以下及文武各官、公主、王妃以下及旗下二品命妇俱齐集畅春园举哀,持服二十七日。因当时紫禁城宫殿正在修缮,皇后梓宫停放在畅春园的九经三事殿内正中。

与自己生活了40余年的原配皇后去世,作为丈夫的竟未能守在旁边,亲视殓奠,雍正帝在十月初三把大臣们召来,这样说了一番话:“朕调理经年,今始痊愈,若亲临丧次,触景增悲,非摄养所宜。但皇后丧事,国家典仪虽备,而朕礼数未周。权衡轻重,如何使情文兼尽,其具议以闻。”——这番话等于把热山芋抛给了大臣,让他们给自己的行为找说辞,于是“诸大臣议,以明会典皇后丧无亲临祭奠之礼,令皇子朝夕奠,遇祭,例可遣官,乞停亲奠。”而雍正很乖的“从之”。

雍正以自己大病初愈为理由没有参加孝敬宪皇后的入殓仪式和祭奠礼,尽管看起来冠冕堂皇,实则根本没有说服力。因为雍正八年二月,胤禛正值重病之时,犹自参加耕籍礼,躬耕籍田,行四推礼;雍正八年五月,怡亲王丧,雍正亲临祭奠,而此时他曾一度病危,甚至还提前为自己安排后事,但他都好强参加,无一缺席。偏偏皇后死了,他却以“久病初愈”为由如此推脱敷衍,实在有悖于常理!但如果他与皇后夫妻感情并不和睦甚至糟糕,则就不难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生病不能亲临……同一天之内,一面是称病不能出席皇后丧礼,一面用轻快的口吻说自己痊愈,连“亲切宝贝”的字眼都用上了。这般处事何止看不出他对皇后有半分伤心,简直是满不在乎。

然后雍正继续做表面文章,十月初四日他又发出一道上谕,对皇后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高度评价,他是这样说的:皇后那拉氏作配朕躬,经四十载,奉侍皇祖妣孝惠章皇后、皇考圣祖仁皇帝、皇妣孝恭仁皇后,克尽孝忱,深蒙慈爱。服膺朕训,历久而敬德弥纯;懋著坤仪,正位而小心益至。居身节俭,待下宽仁。慈惠播于宫闱,柔顺发于诚悃。昔年藩邸,内政聿修;九载中宫,德辉愈耀。兹于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崩逝,惓惟壸职,襄赞多年。追念遗徽,良深痛悼。

领侍卫内大臣英诚公丰盛顿等谨奏:谨将皇后梓宫入紫禁城内,则宫殿修讫,且神主、老主子们居住。皇后既于此崩,则即暂安梓宫畅春园九经三事数日,另卜吉日,奉移田村芦殿。到彼处后,再修建道场。编八旗文武大臣、官员等为两班会集,至男以上大臣、官员之众妻,亦编两班后行走。于紫禁内既然老主子们居住,则令守门、官差上行走人等,释服之前不准换班,停止成服。咨行两路军营,停止摘冠缨,自从军王下兵丁以上,伊等之妻子免成服,其看守圆明园门、官差上行走人等,亦释服之前不准换班。为此谨奏。——皇后的丧礼不仅没有皇帝的亲临,还在礼数上打了折扣。

至于皇后是谥号“敬”,就是恭敬做事、夙兴夜寐的意思。用满语来解释,敬字的满语写法是:敬。与其说是恭敬,倒不如说是恭谨的意思,就是说皇后做事情很恭顺谨慎,跟尊敬没有什么联系。而且事实上皇帝在她生前根本不尊敬她。雍正九年(1731年)十月初七日,皇后梓宫从九经三事殿奉移到京西的田村殡宫暂安。十二月初十日行册谥礼,谥大行皇后为孝敬皇后。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乾隆皇帝给孝敬皇后谥号增加10个字,并系世宗谥。乾隆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孝敬皇后梓宫奉移易县泰陵,敦肃皇贵妃金棺随同奉移,乾隆帝沿途护送。因为泰陵隆恩殿内停放着雍正帝的梓宫,为表示恭敬之意,卑不动尊,所以孝敬皇后梓宫停放在隆恩殿外西旁的芦殿内。乾隆二年(1735年)三月初二日辰时,孝敬皇后梓宫随雍正帝梓宫入葬泰陵地宫,敦肃皇贵妃金棺也随同入葬。三月初五日,孝敬宪皇后神牌随雍正帝神牌升祔太庙。嘉庆四年(1799年)五月十一日加上谥号“庄肃”二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十二月十一日又加上“安康”二字,最后谥号为: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简称孝敬宪皇后。

——这段关于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的记录一共七行字,却用了其中的五行来解释雍正为啥不参加她的丧礼,这内中的微妙实在是太过明显,可怜乌拉那拉氏给胤禛当了四十年的老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清代唯一没有谥号的如懿皇后 敢与乾隆的淫威抗争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妃子死后有谥号吗,如懿传为什么不尊重历史,如懿谥号

    乾隆继皇后乌拉那拉氏(阳历1718年3月11日-1766年8月19日)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喇那拉氏”。赠一等承恩公、佐领那尔布之女,满洲正黄旗人。乌拉那拉氏,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岁。雍正年间(约雍正十一年即1733年),雍正皇帝赐册

  • 乌拉那拉如懿是什么样的人 如懿最后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乌拉那拉氏如懿,如懿传为什么立永琰为太子,乌拉那拉·如懿真的存在吗

    乌拉那拉·如懿,《后宫·如懿传》、《后宫甄嬛传》的角色之一,废后乌拉那拉宜修侄女,乾隆皇帝的侧福晋、娴妃。人物原型乌拉那拉·如懿,《后宫甄嬛传》中废后乌拉那拉宜修侄女,因为心高气傲不愿屈人做三阿哥的侍妾,受皇后之托被指给四阿哥爱新觉罗·弘历作侧福晋。乃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侧福晋、娴妃。佐领那尔布女

  • 朱元璋为何会重用太监?揭秘明朝太监那点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的太监为什么这么厉害,刘瑾是哪个皇帝的太监,朱祁镇是个怎样的皇帝

    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我国历代宦官的人数以明朝为最,号称10万。太监作为帝王与后妃的奴仆,支撑着皇家宫殿那广厦高台的金碧辉煌,成就了皇宫内统治者舒适优裕的生活条件。他们不仅涉足王

  • 甄嬛儿媳青樱贵为皇后 为什么其葬礼却不如平民?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甄嬛喜欢如懿吗,甄嬛传浣碧为什么嫁给果郡王,甄嬛和如懿什么关系

    雍正在位时,便把她赐给弘历当侧福晋。弘历即位后封她为娴妃。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被封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三月孝贤皇后富察氏死后,中宫之位悬缺。当时弘历三十八岁,正值中年,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对于后宫无皇后之事相当关心,见娴贵妃端庄惠下,有母仪之风,劝皇上立娴贵妃为皇后。乾隆因与孝贤皇后婚配多年,感情深厚

  • 萧何是什么样的人? 堪称中国古今贤相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萧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萧何性格,堪称是什么

    一有这么一种人,天生仿佛周身罩着一圈神秘而严实的金刚纱帐,任你刀枪乱舞,流言纷飞,就是伤不着他。这种人天性随和,思维缜密,人格几近完美,喜怒不形于色,生来大多不愿做第一,却常被天王老子所倚重。成就他们的,岁月的磨砺只是其一,流淌在其血液里的那种纵横捭阖的智慧,才是令人莫不为之歆羡的地方。萧何天生具备

  • 一代伟帝:康熙大帝给我们世人留下了些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为什么康熙是圣祖,康熙大帝二月河小说版

    小编本身就非常喜欢收集这些工艺品用来收藏。看到这类的文章也是不由自主的就多看两眼:前几日看到一篇文章,今日特地分享给大家,大家一起看看吧!近日去陕西岐山,在一民间老头手里购得马头刀一把。当时老头见刀上刻有“马头刀”几个字,说是西北土匪马步芳部队用刀,我也没细看,感觉形状好看,就出手了,回来仔细一看

  • 整死三位皇后的明朝皇帝朱厚熜:朕乃神仙下凡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最伟大的三个皇帝,从垂帘听政到大明女皇,明朝最好的皇帝是谁

    零距离打板子嘉靖皇帝朱厚熜在登基之初,一个重要的诏令,就是广开言路,鼓励言官大胆进言,但在他大多数执政时间里,对于言论,却多采取压制方式。他压制的方式,就是“杖责”。他杖责的方式,是非常“零距离”的,比如嘉靖四年(1525年),云南御史郭楠上奏,要求抚恤“大礼仪”之争中的获罪官员家属,朱厚熜立刻下令

  • 前秦名臣王猛:提倡乱世用重典一年竟连升五级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乱世用重典在管理,如何评价王猛,秦始皇颁布诏书统一度量衡

    “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这两句话中,提到了并世而立的两位风云人物,王猛和谢安。将两人同放在一起,也道出了一段戏剧性的汗青遗憾。淝水之战,谢安缔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神话,成就了济世苍生的美名,换来东晋朝几十年的政权延续。然而,它也成为安葬前秦帝国的坟墓,成为王猛生九泉之下的遗憾。前

  • 多面潘安:历史上真正的潘安不仅貌美还有奇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上真实的潘仁美正直的人,潘安之貌宋玉之才,潘安和杨容姬的故事

    一千多年来,“貌若潘安”成为对一个男子容貌的最高称赞。近日,在距潘安老家河南中牟120公里的巩义,发现了这位美男子的真正墓冢——此前,只在河南巩义存有潘安的衣冠冢。除了英俊的外表,能在史书上留有一笔的潘安,还有什么事迹是今天的人们所不了解的?他最终死于何因?潘安,名岳,字安仁,世人俗称潘安,出生于公

  • 国难当头 垂暮之年的儒生化身宗泽为不世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迟暮之年和垂暮之年的区别,人臣无将,将则必诛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自幼饱读诗书,豪爽有大志,元佑六年荣登进士第,有望在政坛大展拳脚,实现平生抱负。在朝廷面试中,他大陈时弊,直抒胸臆,说得很爽,痛快淋漓。考官却嫌恶其太狂妄,太直率,将他评为甲等倒数第一。 宗泽从此开始了他那充满了灰暗色调的政治生涯。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到大名馆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