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除了芈八子还有谁?战国时期垂帘听政的太后

除了芈八子还有谁?战国时期垂帘听政的太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767 更新时间:2024/1/30 7:21:38

后妃垂帘听政(或曰临朝称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与后宫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曾多次出现过女主临朝称制的现象。她们手握国柄,执掌朝政,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太后临朝现象产生的背景一般是国君去世后,如果继位国君年纪幼小,可以由国君的母亲辅政。这种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但垂帘听政的制度却要到东晋时期才开始。著名的东晋崇德太后褚蒜子在位40年,先后4次临朝称制。褚太后上朝则开始使用帷帘——白纱帷帐,与群臣隔开(不是电视剧里的珠帘)。估计这是汉朝董仲舒之后儒家思想盛行有关吧。

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太后临朝有汉代吕后(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邓太后(东汉和帝皇后)以及唐代的武则天等。

仅宋朝时代有四位垂帘听政的太后,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宋英宗的皇后,宋哲宗祖母)。另一个是南宋的杨太后(宋理宗之母)。还有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宋恭宗之祖母)。电视剧《杨家将》中多次提及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辽圣宗即位时,也是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近代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临朝,众所周知,无需赘言了。

本文主要介绍战国时期的两位相当有影响力的临朝太后。

宣太后

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后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称芈八子。前306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将在燕国作为人质公子稷送回秦国。在宣太后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公子稷继位,即秦昭襄王。

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悼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宣太后可谓是历史上垂帘听政太后之鼻祖。

且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叙述了这一过程:

(公元前305年)武王薨,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魏冉为将军,卫咸阳。是岁,庶长壮及大臣、诸公子谋作乱,魏冉诛之;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居于魏,王兄弟不善者,魏冉皆灭之。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

宣太后掌政的三十六年(也有说是四十一年的)间秦国国力进一步增强,疆域扩大,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她执政的消极影响也不少,最严重的就是宣太后家族在朝廷上的权势也愈益扩大。他们是全国最大的封君地主,在朝中擅权专政,削弱了国君权力和中央集权,时人称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为“四贵”。四贵之家“富重于王室”,甚至“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宣太后当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政治昏暗,政令不一。

赵太后

这位赵太后,其实我们很早就接触到了关于她的故事。我们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阅读中有一篇《触龙说赵太后》(额,暴露年龄了么?不知道现在的语文课本中是否还有这篇文章)。当时读那篇文章,就能感觉到赵太后那种强势、果断的气质。且看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但她也不是顽固不化,能够兼听纳谏,明辨是非。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赵太后最终采纳了触龙的意见: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赵太后,即赵国国君赵惠文王之妻。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能够后世流芳,还因为她对朴素的“民本思想”的理解。

《战国策·齐策》中《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可以一窥赵威后的不凡之处。

背景知识是这样的:

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于是赵威后回答:“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接下来,赵威后连续提了七个问题,句句围绕“民”字,委婉地批评了齐国治国失当。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赵太后此七问,鲜明地表达了她“民为邦本”、“为政在人”的思想意识,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洞悉别国政治民情、明察贤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进步思想。

附译文: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毛嫱比西施还美!但是毛嫱为什么没有西施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她比西施还要美。她大量记载于古代很多史书当中。她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主角,毛嫱!毛嫱是中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之一,大体与西施同时,相传为越王勾践的爱姬。一提起中国四大美女,大家基本都能说出来: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同时还有四个词来比喻他们,那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其

  • 盘点中国历史上12大悲情名将:赵将信平君廉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赵武安君李牧公元前244年赵国内乱,老将廉颇领兵攻乐乘,两将相继出逃,边将李牧自是被朝中倚重。此时已是战国末期秦国独强,赵国经连年恶战已是残破,而李牧却能义疲弊之师连却强秦。肥之战,李牧受任败军之际,奉命危难之间,以骄敌之记麻痹挟大胜之威的秦军,避其精锐,击其堕归。交

  • 王振:在瓦剌事件中身败名裂 朱祁镇沦为阶下囚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诸多明朝的仁人志士来说,明朝的这些公公,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呼风唤雨的权阉们,着实是一群难对付的家伙,即使是现代人穿越过去,和他们成为对手,看看他们在政治斗争舞台上取得的胜利,也会不由自主觉得头疼。然而,再强大的对手,也都有其无法掩盖的弱点,就像欧洲神话里的那位大力士安泰,全是金刚不坏,却惟独是

  • 解密:曹操为何要对不肯臣服的知识分子下杀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统一中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曹操为了能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哪怕这些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他也“爱怜其才”,赦之不咎。然而,曹操却对几个有才的文人表现出了让人惊讶的言行举动,对他们上演了一场场侮辱、屠杀的惨

  • 汉平帝刘衎皇后王氏:史上唯一投火自焚而死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皇后们的死法可谓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可是要说到历史上投火自焚而死的皇后,那就非汉平帝刘衎的皇后王氏莫属了。汉平帝刘衎皇后王氏(公元前10年——公元2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人,是王莽的长女。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九月,年仅九岁的刘衎即帝位,是为汉平帝,并大赦天下,加封王莽为安

  • 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分别是什么结局?有哪些人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从秦朝建立到清朝灭亡,古代封建社会共历经两千多年的时间,这段时期中华大地上兴起和陨灭了许许多多的王朝,王朝的灭亡必然会产生一位末代帝王,那么这些末代帝王的最后结局是什么呢?安然善终的又有几位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

  • 三国魏国大臣王观是个什么样的人?晚年经历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其子曹丕建立国家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

  • 孝庄文皇后与皇太极、顺治帝与康熙帝之间分别有何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孝庄文皇后是清朝初期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一生培育辅佐了两代君主,备受后世赞誉。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历史上的几千年封建王朝从来都是男人的天下,但其中也有例外。最著名的走到权力顶端的女性——武则天,她某种

  • 曹爽当初掌管曹魏所有兵马 司马懿孤家寡人是如何打败曹爽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对曹爽败给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司马懿夺权的时候只是孤家寡人,掌控天下兵马的曹爽为何败给司马懿?曹爽和司马懿是魏明帝曹睿的两个主要托孤大臣,当时司马懿是太尉,曹爽是大将军。两人都有很大的权力,比如“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等等,而且都同领护卫大军三千

  • 司马懿夺权时曹爽投降了 曹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曹爽和司马懿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曹爽选择投降后的结局是什么?在高平陵的政变,曹爽的失败之后,王陵、吴秋健和诸葛旦等都曾先后起来反抗司马懿。曹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自己的无能,缺乏见识和孤注一掷勇气。如果他听从桓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