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郭英曾辅佐朱元璋45年,朱棣登基后他的结局如何?

郭英曾辅佐朱元璋45年,朱棣登基后他的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364 更新时间:2024/1/16 15:06:19

朱元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无名之辈到建立明朝成为最高统治者,在位时间三十年,享年71岁。我爱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朱元璋虽然爱民如子,却也心狠手辣,特别是在太子朱标去世后,出于政治目的,朱元璋屠戮了蓝玉、傅友德、冯胜、王弼等诸多将领。到了朱元璋驾崩那年,明朝的开国将领仅剩下两人,这两人分别是耿炳文(长兴侯)、郭英(武定侯)。

耿、郭二人是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心腹,留耿炳文,是因为耿炳文擅守不擅攻,不会对建文帝造成威胁;留郭英,则是因为朱元璋从未怀疑过郭英的忠贞。

朱元璋曾评价郭英:

“廷臣若某之忠诚朴实,诸人不及也!”

意思是,朝堂上的诸臣,论忠臣,没有一个比得上郭英的。可见,郭英在朱元璋心目中早已是“死忠”。

武定侯郭英是明朝最为传奇的开国将领之一,他跟随朱元璋45年之久,辅佐建文帝4年,朱棣登基后,不但没有将郭英定为“逆党”,甚至还保全了郭英。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明初武定侯郭英的一生,希望通过这位开国将领的人生轨迹,来重温元末明初那段峥嵘历史。

一、打虎亲兄弟,令值宿帐中

俗话说,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元朝末年,朱元璋麾下也有许多亲父子、亲兄弟,例如耿君用、耿炳文;胡大海、胡三舍则是亲父子,而冯国用、冯国胜(冯胜);廖永安、廖永忠都是亲兄弟。本文主人公郭英在投奔朱元璋的时候,也是和兄长郭兴(巩昌侯)一起来的。《明史·郭英传》记载:

郭英,巩昌侯兴弟也。年十八,与兴同事太祖。

意思是说,郭英投奔朱元璋的时候,年仅18岁。根据史料记载,他的哥哥郭兴比郭英年长5岁。也就是说,郭氏兄弟投奔朱元璋时,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

洪武年间,朱元璋封郭兴为巩昌侯,封郭英为武定侯。郭氏一门除了有两位侯爵之外,还有一位著名的后妃,此人就是郭宁妃,她是郭兴、郭英的亲妹妹。在马皇后和李淑妃去世后,郭宁妃掌管六宫,地位尊崇。

郭氏兄弟之所以会投奔朱元璋,其实和他的父亲郭山甫有很大关系。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加盟郭子兴的红巾军队伍,后来成为郭子兴的女婿。次年,郭子兴派朱元璋到濠州募兵,朱元璋除了招揽了徐达等人外,还遇到了一位“奇人”,此人就是郭山甫。《明史·郭宁妃传》记载:

宁妃郭氏,濠人郭山甫女。山甫善相人。太祖微时过其家,山甫相之,大惊曰:“公相贵不可言。”因谓诸子兴、英曰:“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

意思是,朱元璋募兵的时候,曾路过郭山甫家门口,郭山甫擅长看相,他看到朱元璋的相貌后,大惊道:“此人将来贵不可言!”因此对长子郭兴、次子郭英说:“你们兄弟二人跟着他,将来都能封侯!”于是,郭氏兄弟便投奔朱元璋。后来,郭山甫又把女儿(郭宁妃)送给朱元璋为妾,把幼子郭德成也送入朱元璋的军中。

这段记载,虽然有点传奇色彩,但郭氏一门都投奔到朱元璋麾下,却是毋庸置疑的。

《明史·郭英传》记载:

(为太祖)亲信,令值宿帐中,呼为“郭四”。

郭英来到朱元璋麾下后,被朱元璋任命为贴身侍卫,朱元璋称呼他为“郭四”。朱元璋创业的最初几年,郭英几乎都追随在朱元璋的身旁,即使是在战场上,也寸步不离。

正因为郭英一直跟随朱元璋,这就造成了两点影响:

其一,郭英一直没有独立领军作战的机会,以至于他没有特别重大的战功。

其二,朱元璋视郭英为心腹,郭英对朱元璋的心思了如指掌。

这两点影响接下来我还会提到,可以说,在明朝初年众多功臣中,郭英是朱元璋最嫡系的将领之一,终朱元璋一生,他都没有把郭英当成外人。

二、从征鄱阳湖,猛似尉迟恭

公元1353(元朝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受郭子兴之子郭天叙的排挤,决定带领24位亲信将领离开濠州,前往定远独立创业,史称“南略定远”。而朱元璋带走的这24名将领,史称“淮西二十四将”,这24位将领是朱元璋创业的资本,郭英和兄长郭兴都在其中。

此后,朱元璋以定远为根据地,先后攻克滁州、和州,然后渡江,攻下采石、太平,最终占领了南京(集庆),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亲自带兵拼杀,郭英紧随其后。《明史·郭英传》记载:

从克滁、和、采石、太平……皆与有功。

也就是说,从朱元璋创业到他占领南京之前,郭英几乎每一战都立有战功。

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他深入简出,派徐达、常遇春等将领持续攻打皖南、江南、浙东等地,这期间,郭英负责保护朱元璋,因此有一段时间没有在战场上露脸。直到公元1363年,鄱阳湖之战爆发的这一年,郭英再一次迎来人生巅峰。

《明史·郭英传》对郭英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非常简略,只有8个字,即:

征陈友谅,战鄱阳湖。

在《三世家典》中记载较为详细:

上亲征伪汉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相持连昼夜。英时疮未瘳,力疾乘海船鏖战,败贼于泾江口。

鄱阳湖之战是朱元璋称霸长江流域的重要转折点,朱元璋亲率20万大军和陈友谅决战,郭英自然跟随。在当时,郭英旧伤未愈,忍着伤病在泾江口打败了陈友谅的汉军。

陈友谅最终死在了鄱阳湖,有部分野史认为,射中陈友谅的箭矢是郭英所射。其实,在正史中,陈友谅是中“流矢”而亡。所谓“流矢”指的是无端飞来的乱箭,并没有说这箭是郭英所为。所以,笔者认为,郭英在鄱阳湖之战中虽有战功,但不可过分夸大。

鄱阳湖之战后,陈友谅阵亡,他的儿子陈理在张必先、张定边二人的保护下逃到武昌,朱元璋为了铲除“陈汉政权”,亲征武昌。这一次,郭英又立下奇功。《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云:

敌将陈同佥者,骁捷善槊,驰入中军帐下。太祖方坐胡床,疾呼曰:“郭四,为我杀贼!”英持鎗奋臂一呼,贼应手殒坠。太祖曰:“尉迟敬德不汝过也!”解所服红锦袍赐之。

意思是,在武昌之战时,陈理麾下大将陈同佥手持长槊冲进朱元璋的帐中,朱元璋大惊,高呼“郭四”,郭英作为朱元璋的侍卫,闻声而来,立即手刃陈同佥。朱元璋惊惧之余,把自己的红袍赐给郭英,并评价郭英是:“唐之尉迟敬德不汝过也!”

这里的尉迟敬德,指的是唐初李世民麾下名将尉迟恭(字敬德)。朱元璋为何把郭英比作唐朝的尉迟恭呢?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尉迟恭勇猛无敌,多次保护李世民化险为夷。第二是尉迟恭有一门绝活,《旧唐书·尉迟恭传》说“敬德善解避槊”,是说尉迟恭专门克使槊的敌将,上文陈同佥正是陈理麾下擅长使槊的大将,最终被郭英所杀。

纵观《明史》,在此战之后,朱元璋似乎有意历练郭英,郭英也有机会离开朱元璋,创造属于自己的战功。《明史·郭英传》记载:

攻岳州,败其援兵,还克庐州、襄阳。授骁骑卫千户。

这里提到三场战役,分别是岳州之战、庐州之战和襄阳之战。以岳州之战为例,当时朱元璋派去攻打岳州的主将是常遇春,郭英仅仅是一名参将。但郭英成功帮常遇春挡住了敌人的援兵,促使常遇春生擒“陈汉”阵营中的二号人物张必先。张必先被生擒,直接导致陈理投降,朱元璋历经两年,终于扫除了陈汉政权,开始专心对付张士诚。

在朱元璋灭张士诚的系列战役中,郭英也有深度参与。郭英在徐达的带领下,先后“克淮安、濠州、安丰”。

公元1367年,徐达、常遇春等人终于攻下苏州,张士诚灭亡。在整个“灭吴”系列战役中,郭英的参与度并不高,但他却屡次往返于南京和苏州之间。这有一个非常深度的原因:朱元璋并没有亲自参与“灭吴”之战,但郭英作为朱元璋的眼线,必须保留在战场上。

三、低调开国将,唯二潜邸臣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朝。在称帝前,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带领冯胜、傅友德等二十余名将领北伐元朝,郭英也在其中。也就是说,朱元璋称帝时,郭英和徐达等人一样并不在南京。按照《明史》记载,郭英在这一阶段非常繁忙,《明史·郭英传》云:

从徐达定中原,又从常遇春攻太原,走扩廓,下兴州、大同。至沙净州渡河。取西安、凤翔、巩昌、庆阳,追败驾宗哲于乱山……

这是郭英一系列参战记录,不作具体翻译,可以看出,不管是徐达还是常遇春,对郭英都比较重视。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李善长等六人被分给公爵,汤和、唐胜宗等28人被封为侯爵,郭英的兄长郭兴被封为巩昌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免死铁券。但是,郭英并没有被封爵,也没有被赐免死铁券。有意思的是,不久后,郭英被朱元璋任命为河南都指挥使,镇守河南。

这是不是说明朱元璋不认可郭英呢?其实不是,朱元璋这样安排,大有深意,有两点原因:

第一,开封是北宋故都,朱元璋开国后,有迁都开封的意思。朱元璋把郭英放在河南,仍把郭英当做自己的亲信。

第二,《明史·郭英传》记载:

时英女弟为宁妃,英将赴镇,命妃饯英于第,赐白金二十罂,厩马二十匹。

意思是,郭英在离京去河南时,朱元璋特地让他的妹妹郭宁妃回娘家为郭英送行,还对郭英赏赐颇丰。

因此笔者认为,朱元璋在洪武三年不封赏郭英,并非是不认可郭英,而是在郭氏一门有一位侯爵和一位后妃之后,有意不让郭英家族锋芒毕露。郭英在开国后的低调,其实是朱元璋对他的变相保护。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做法极其正确。郭英的兄长郭兴在封为巩昌侯之后,日渐骄奢,《明史·郭兴传》云:

(郭)兴以不守纪律……十六年巡北边。召还,逾年卒。赠陕国公,谥宣武。二十三年追坐胡惟庸党,爵除。

郭兴在洪武十六年去世,朱元璋当时追赠他为陕国公,因郭兴生前和胡惟庸来往过密,在郭兴去世7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的牵连,被除去了爵位。可以看出,郭兴在洪武年间并不“安分”。

反观郭英呢?《明史·郭英传》云:

在镇绥辑流亡,申明约束,境内大治。九年移镇北平。

郭英在河南期间,缉盗贼、剿匪患,治军严格,境内大治。洪武九年,朱元璋让郭英挪地方,镇守北平(后来的北京),北平在明朝初年是北伐北元的重要出口,这个安排仍然能看出朱元璋对郭英的青睐。

也就是说,郭兴因为身在高位,过强易折,而郭英因为一直低调在外,又无重要爵位,则得以保全。

另外,明成祖朱棣从洪武三十年开始就藩北平,这期间,郭英和朱棣同在北平,应该比较熟悉。

到了洪武十八年,在郭兴去世两年后,朱元璋封郭英为封武定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注意,郭兴当年被封为巩昌侯时,食禄一千五百石,郭英被封为武定侯时,明显高于兄长。朱元璋之所以这个时候封赏郭英,出于三方面考虑:

第一,洪武十四年,郭英跟随傅友德平定了云南,立下新功。

第二,郭兴去世后,郭氏家族需要郭英来支撑门庭。

第三,洪武十八年初,朱元璋后宫的李淑妃去世,郭宁妃掌管六宫,郭英是宁妃的兄长,朱元璋这时候封郭英为侯,也是间接地支持郭宁妃。

也就是从郭英被封为武定侯之后,他不再是低调的开国将领,朱元璋对郭英愈加重用。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另外加封郭英为靖海将军,前往辽东平寇。两年后,朱元璋派冯胜北伐,钦点郭英为副帅,郭英协助冯胜擒获纳哈出(木华黎的后裔)。第二年,朱元璋派蓝玉北伐,郭英随行,这一战,蓝玉打到了捕鱼儿海,俘虏北元七万余人,北元从此分崩离析。大军得胜归来,蓝玉、王弼等人骄傲跋扈,唯有郭英不骄不躁,低调如故。洪武晚年,蓝玉案爆发,作为曾经和蓝玉并肩作战的战友,王弼等人分别被牵连,郭英则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当时,不是没有人弹劾郭英,但都被朱元璋刻意揭过。

其实,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在蓝玉案爆发之后,明朝的开国将领所剩无几,朱元璋知道郭英虽不完美,但对自己绝无二心,因此有意保全郭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郭英本人比较睿智。

史载,郭英打仗时,每次攻克州县,都会严禁将士们烧杀抢掠。这比较符合朱元璋的脾气。

《三家世典》记载:

事太祖高皇帝四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眷遇虽隆,而自处益谦。上尝御便殿,赐坐,适有奏事者,英趋避之。

意思是,郭英陪伴朱元璋40多年,一直谨小慎微。有一次,朱元璋召见他,给他赐座。正好有其他人来见朱元璋,郭英见有人进来,赶紧站起来,不敢再坐下。因此,在朱元璋心目中,郭英一直是一位谨慎谦和之人。

明朝开国后,包括郭兴在内的许多功勋之臣都大肆购买良田美宅,只有郭英仍住在朱元璋早年赏赐的旧宅里。朱元璋问他:“你为什么不买田宅?”郭英回答:

“臣一布衣,仰荷宠灵,叨有封爵,子孙衣食余饶,安敢增益,俾生侈心。”

意思是,我本是布衣出身,有幸跟了你,才有机会得封爵位。我只求子孙不为衣能蔽体、食能果腹,不敢生奢侈之心。

朱元璋对郭英的回答非常欣赏,他知道,郭英其实没有太多的功利之心,只求忠君体国,安稳度日。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晚年虽然弑杀,但对郭英始终仁善。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前,放眼望去,当年陪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仅剩耿炳文和郭英两人而已。

四、忠谨事三朝,诸功臣莫敢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史称建文帝。当时,郭英“金疮遍体,每阴雨痛甚”,意思是,郭英常年征战,遍体鳞伤,每逢阴雨天都非常痛苦。因此,建文帝并没有让郭英承担过于重大的任务。

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以“靖难”之名反叛,建文帝派遣老臣耿炳文为帅,出兵北伐,郭英随军出征。后来建文帝又以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帅,郭英仍辅佐李景隆。遗憾的是,建文帝用人不明,耿炳文擅守不擅攻,李景隆更是赵括转世,郭英陪二位主帅连吃败仗,最后被建文帝弃用,返回家中。

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在一片火海中消失。朱棣在控制南京之后,立即发布了一份44人的通缉名单,这份名单中武将共15人,全部是建文旧臣,人们惊奇地发现,这里面竟然没有郭英。

《明史·郭英传》记载:

靖难后,罢归第。永乐元年卒,年六十七。赠营国公,谥威襄。

也就是说,朱棣称帝后,并没有为难郭英,而是将其罢免回家。同为洪武旧将,耿炳文在朱棣称帝后自杀,郭英却仅仅被免职。可见,朱棣对郭英并没有太多憎恶。

第二年(永乐元年),郭英病逝,享年67岁。朱棣听闻郭英去世后,十分惋惜,追赠他为营国公,谥威襄。后来郭英之孙郭玹袭承了武定侯的爵位,武定侯一脉,在明朝又传承了数代。

《明史》说郭英“恩宠尤渥,诸功臣莫敢望焉”,意思是,武定侯郭英在洪武中后期所受的恩宠,远远超出了其他功臣。

郭英陪伴朱元璋活了67岁,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纵观他一生,他创造了三个记录:

第一,郭英虽然封侯较晚,但他却是朱元璋中后期最受恩宠的功臣;

第二,郭英是朱元璋去世后,仅有的二位开国功臣之一,另一位是长兴侯耿炳文。郭英陪伴朱元璋长达45年,因为耿炳文比郭英加盟朱元璋的时间稍晚,因此,郭英成为陪伴朱元璋时间最久的明朝开国名将。

第三,郭英也是唯一一位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并且得以善终的明朝开国名将。

对于郭英,笔者有三方面的独立评价:

首先,郭英加盟朱元璋的时间较早,并且长时间近身跟随朱元璋,他对朱元璋的秉性了如指掌,因此他恪尽职守,谨小慎微,这是他善终的重要原因。

其次,郭英虽然是一位骁将,但朱元璋仅仅认可他的武力,并不认可他领兵打仗的能力。因此,纵观郭英的一生,他从来没有独立担任过主帅。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的心目中,郭英一直是一位特别优秀的执行者,但并不是独当一面的人物。这也是他在建文朝不受重用,在永乐朝得以善终的原因。

最后,郭英的人品是值得肯定的,《明史》云:“英孝友,通书史,行师有纪律”,朱元璋驾崩后,郭英的威望仍在,所以建文帝派郭英前去辅佐耿炳文和李景隆。正是因为郭英有威望,在郭英去世后,朱棣为了拉拢人心,才追封郭英,并善待郭英的后人。

明朝开国功臣的爵位能一直传承下去的并不多,但武定侯一脉,在明朝延续了10代人,一直延续到崇祯末年才灭亡。如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仍有不少郭英的后代。

欧阳修曾说过:“富贵寿考,哀荣终始,人臣之道无缺焉。”

意思是,作为功臣,生而富贵,死能善终,并且能让后代延绵不绝,便没有缺憾了,郭英便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盘点:项羽手下的五大忠臣良将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西楚霸王项羽手下有五大良将,他们分别是:季布、钟离眜、桓楚、龙且、曹咎。那么他们最后结局分别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季布楚地人,随项梁叔侄起事前就以任侠而闻名。季布这个人很讲义气、信用,跟那个“五虎将”之首,反复无常的英布完全是两类人。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 诸葛亮与曹操两人相比,谁能算得上是三国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当世英雄、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有人说他是逆贼奸臣。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而在三国时期除了曹操称得上是军事家外,蜀汉丞相诸葛亮也能称得上。事实上,诸葛亮虽然不是三国时

  • 赵光义的一生都活在阴谋诡计,晚年自食恶果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而改名赵光义。宋太祖去世后,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皇帝是权利的象征,也正是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有很多人都想登上那个位置,但是做了皇帝之后就真的可以安然享乐吗?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想要谋朝篡位的人不计其数。相对于民间起义来

  • 西汉著名辞赋家:揭秘枚乘的代表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辞赋大全,西汉辞赋的主要类别,汉赋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枚乘,西汉有名的辞赋家,与贾谊并称“枚贾”。那么枚乘与贾谊的关系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七国之乱前,曾上书谏阻吴王起兵;七国叛乱中,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吴王均不听。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去官。

  • 刘恒不受刘邦重视,为何能登基称帝?他有哪些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汉高祖刘邦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建立了汉朝,但是真正将大汉带上繁盛之路的,是刘邦最不起眼的四子,汉文帝刘恒。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汉文帝的继位,可以说充满了许多幸运的成分,他一度是刘邦最不受宠的儿子,没有贵族的出生,母家也没有强大的外援,他能够成为皇帝,靠的就是这样平凡的身

  • 西汉天文学家:揭秘洛下闳一生的贡献与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洛下闳,可能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没听过,但他在历史上的贡献与成就都是巨大的,今天来说说他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字长公,汉朝西汉时期天文学家,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他创制《太初历》,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历法结构;提出浑天说,创新中国古代“宇

  • 除了造纸术,蔡伦还发明了哪些东西?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蔡伦,东汉桂阳郡人。除了“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他还发明了哪些东西?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蔡伦的发明创新不止造纸,他主管尚方期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有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对发展当时的金属冶炼、铸造、锻造及机械制造工艺起到了不小

  • 汉灵帝刘协的私生活有多混乱?他有哪些特殊癖好?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帝号就是皇帝的称号,这“帝号”就是皇帝身为九五之尊,人们不可以直呼他的名字,所以就有了帝号的说法。帝号中的字都是具有深意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刘宏的帝号“汉灵帝”。汉灵帝帝号中的“灵”字意思是“乱而不损”,而汉灵帝也用自己的生活证明了这个帝号就是他的真实写照。为何说汉灵帝私生活乱而

  • 吕后一步步独揽朝政大权是如何做到的?用的什么手段?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刘邦即皇帝位后,王后吕雉改称皇后,太子刘盈称皇太子。汉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崩于长乐宫,享年六十二或五十三。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刘邦去世后,

  • 清朝妃子除了侍寝皇帝外 妃子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妃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清朝妃子第一要务是等待皇帝临幸,清朝妃子每天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她们每天早上都要早起请安吗?妃子到底过得有多惨?妃子们每天要早起给太后请安,所以不能睡懒觉。给太后请安完,他们就要等待看看皇帝太后有没有什么安排,比如参加什么典礼、祭祀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