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邓艾和钟会到底是怎么死的 他们是被司马昭所杀吗

邓艾和钟会到底是怎么死的 他们是被司马昭所杀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645 更新时间:2023/12/7 14:50:34

邓艾钟会,三国末期两大顶级人才为啥同时身死?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

严格来说,邓艾和钟会不是被司马昭所杀。前者没有反叛之实、却背上反叛之名,被心怀叵测的同僚冤杀;后者完全相反——有反叛之实,却还未付诸行动就死于部下之手。

这俩人堪称三国末期最出类拔萃的人物,出身、经历、性格完全不同,为啥却殊途同归?责任其实大多在他们自己身上。

灭蜀汉,本是司马昭的翻身之战。

公元255年,司马昭接任大将军之位后,承接父亲司马懿、哥哥司马师打下的基础,抓紧了取代曹氏的步伐。

公元257-258年,他平定了由诸葛诞发起的第三次淮南叛乱,清除了最后一股对抗司马氏的势力;

随后他开始落实谋朝篡位的常规套路:一方面让人逼迫、暗示曹髦提升自己的爵位,另一方面却连续两次假意推辞,毕竟所谓的“禅让”,妙就妙在“禅”和“让”这两个动作互相配合,才能成功为谋朝篡位披上一层合法的包装。

不过曹髦不按常理出牌,面对司马昭的咄咄逼人,这位年轻人发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愤慨,并冲动的带领贴身亲信作势抗争,却被贾充带人当众刺死。

自西汉王朝建立以来,还从未有帝王被当众杀死的情况,司马昭固然向所有人展现了自己取曹魏而代之的决心,却也为自己招来了弑君者的骂名。

而洗脱道德污点的最佳方式,就是建立不世功绩。因此,到了公元263年夏,他积极策划伐蜀。而有能力担纲这一重任的人物,首推钟会、邓艾两人。

钟、邓二人是司马昭手下最杰出的军事人才,但他们的情况完全不同,仿佛来自两个世界。

钟会出自名门。他的父亲是钟繇,玩过三国游戏的朋友应该都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他是汉末名士、曹魏重臣,相貌不凡、聪慧过人,精通书法、被尊为“楷书鼻祖”。在曹魏历任廷尉卿、太尉、太傅,位居三公。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钟会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辈。在他5岁时,就获赞“非常人也”,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的关注和期待,宛如那时的天之骄子。天资过人,加上他为人勤奋,成年后“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逐渐颇负盛名。曹髦即位后,钟会获赐赐关内侯。

虽然家族因曹魏的重用而位居宰辅,但钟会进入仕途后却识趣的依附于司马氏集团,并在高平陵事件后平步青云、步步升迁。他凭借自己的出色能力,先后在司马师、司马昭帐下任职,被赞为谋略缜密、算无遗策,人称“张良在世”。

而邓艾则惨得多。相传他祖上是南阳大族,但在史料里没看到任何能够佐证的记载,八成是后世杜撰。根据《三国志》的描写来看,他只是个自幼丧父的苦孩子。

东汉末年,曹操攻破荆州后,邓艾和他的母亲连同乡亲们被北迁到汝南,当起了屯田的百姓,在这里,邓艾帮人放牛为生。孤儿寡母、背井离乡,幼时的邓艾日子定然很艰难。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也抓住一切机会刻苦学习。

后来,朝廷在屯田民众中选拔人才,邓艾被推荐为典农都尉学士,虽然是下级官吏,但好歹得到了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但造化弄人,邓艾因为天生口吃,很不被上级们看好,因此长期只是充当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那时的他,生活依旧贫困,甚至还不得不接受同郡长者的资助。

但尽管如此,邓艾仍没有自暴自弃,他酷爱钻研兵法,每次见到高山大川,都要以一个军人的视角,认真的勘察地形、规划营地。

邓艾就这样波澜不兴的熬了近二十年,皇天不负有心人,后来终于当上了典农功曹,并且得到了前往都城洛阳汇报工作的机会。时任洛阳太尉司马懿慧眼识才,一眼看中口吃的邓艾身负大才,因此破格征召他为太尉府掾属,后来升任尚书郎。

司马氏执政期间,邓艾出众的战略头脑、高超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施展,他常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的顶梁柱姜维,长期占据上风。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明显的对比:

钟会是典型的高帅富、官二代,出身高贵、教育优越、资源丰厚、才华出众、仕途得意,是那个阶级高度固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时代的最好代言人。

邓艾出身贫苦,而且还有人身缺陷,身在乱世极易成为炮灰。但好在他自强不息、从不放弃提升自己,最终幸运地被刻意培养自身势力的司马氏纳入门下,人生从此得到了改观。

但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俩人完全不同的性格。

钟会为人狠毒、心胸狭窄。比如,他多次想进入以嵇康为中心的学术圈,但却被轻视他的对方拒绝。钟会因此认为自己遭受了奇耻大辱,于是苦心策划,诛杀嵇康、加害阮籍。因此,当时很多人对钟会的人品颇有微词,在伐蜀前夕就曾有人建议司马昭要多加留心。

邓艾则为人忠直,无论在平日还是战时,都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处处以身作则、深得众心,在这方面,跟战国军事天才吴起颇有几分相似。但他性格过于耿直,跟上级、同僚打交道时不会刻意溜须拍马、投机钻营,甚至还对自己的才华颇为自负,以至于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出身贫寒,在门阀世家掌控的朝廷中没有支持力量,他所依仗的,只是司马氏的信任。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指的是当遇上大事时,环境的剧烈改变、目不暇接新情况的冲击,将会考验一个人的真正水平,而性格将会起到关键作用。

当司马昭提出伐蜀计划时,邓艾、钟会俩人的不同反应,已经预示了他们未来的不同选择。

起初,面对司马昭的宏图壮志,邓艾结合自己的分析,也像大部分人一样提出了反对意见。眼见这位姜维的克星不体谅自己的用心,司马昭深感忧虑。为此,他刻意派主簿师纂去劝说,邓艾这才改变了主意。

而钟会则不一样。对于司马昭借着伐蜀军功提升权力、图谋帝位的小九九,聪明的钟会一眼看穿,因此他对这一军事计划表示了坚决的拥护。事实证明,他这么积极是因为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在邓艾、钟会两大中坚的支持下,司马昭终于得偿所愿,伐蜀大计得以顺利落实。263年,钟、邓、诸葛三人分路进发。

不过曹魏大军的胜利来得颇有些运气成分。

一开始,邓艾等人击败姜维后未能穷追,诸葛绪又未能按计划断其退路,姜维得以退往剑阁、阻击已攻破汉中的钟会大军。

遇到挫折时,钟会再次展现出阴狠、刻薄的一面:由于修路问题,他上纲上线、悍然斩首大将许褚之子许仪,让苦口婆心劝说的众人心寒。

邓艾改变了僵持局面。他趁着双方主力对峙之际兵出险招,偷渡阴平、进逼成都,刘禅仓皇出降,蜀汉政权戏剧般的灭亡。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好戏这时才开场。

首先,邓艾的耿直(低情商)开始暴露,他的三项举动把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

其一,他对成都城内秋毫无犯,受到蜀人的拥护;

其二,擅自做主,遵照当初东汉邓禹进蜀的做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官吏,甚至还拜刘禅为骠骑将军;

其三,夸耀战功。他命人把双方战死者埋葬,其后修筑高台为京观,宣扬自己的功劳;他常常显示夸耀自己的灭国奇功,甚至对蜀国士大夫们说:“诸位幸亏遇上我”。

显然邓艾不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他的上述所有举动,看起来像极了是在收买人心、心怀不轨。也许他没看到一条最基本的红线:灭国的功劳是司马昭的,任何人胆敢染指,那都没有好果子吃。

老奸巨猾、心怀不轨的钟会看到这形势,心里也许乐开了花。在受降姜维率领的蜀汉主力军后,他早已萌生了以蜀汉为根据地、图谋天下的欲望,正愁邓艾等人的掣肘呢,如今神助攻都送到眼前了,哪能不接招?

于是他顺势上书司马昭,声称称邓艾有心谋反。司马昭果然早已愤愤不平,立即命令钟会进军成都收捕邓艾;曹魏其他官员对邓艾自然更是抱着“羡慕嫉妒恨”的心态,此时压根没人出声说句公道话。

收捕邓艾后,加上姜维的鼓励,钟会以为自己如今已然掌握了蜀汉之地的所有军事力量,拥兵自立轻而易举。进入成都后,他假称魏太后遗诏宣布起兵讨伐司马氏,这让麾下的魏军将士惊惶不已,毕竟在当时的“质任制”下,将领外出作战时,儿子是要当成人质送入京城的。

加上钟会平日里的刻薄少恩,魏军将士不大可能支持他反叛,而姜维实际上是想趁乱复兴,蜀汉大军更靠不住。在这种情况下,一向阴狠、果断的钟会竟然犹豫不决,还放松了对魏军的控制,导致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惨死在自己部下手中。

钟会谋略缜密、才华出众,深受司马氏的信任,在伐蜀前已经是曹魏政权的新生代支柱;

邓艾眼界超群、谋略过人,有吴起之风、用兵入神,把诸葛亮的传人姜维压得毫无脾气。

这两人一举灭掉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本有机会成为司马昭的铁杆心腹、未来晋朝的建国名臣。但却竟然都在功成名就之际身首异处,这既是造化弄人,也是二人的实际状况导致的必然结局。

钟会身处门阀世家集团之内,自以为谋略周详,欲行割地自居之事。惋惜他为人狠毒、行事刻薄,难以获得属下的支持,甚至连向胡烈告密的丘建都是他的嫡系。而看似支持他的姜维,实际上是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亲信、降将都不拥护自己,钟会迅速败亡也就不足为奇;

邓艾的人生堪称励志,他从一个底层百姓逆袭为改变三国格局的功臣,本有机会流芳百世。只惋惜他空有办事能力、却无搞人际关系的水平,看不懂君主的心思,进入成都后的所作所为给了嫉妒他的人太多话柄。加上他出自寒族却立下旷世奇功,本就成了门阀世家的眼中钉。虽然他得到部将的拥护,却无法抗拒主宰政权的强大力量,沦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时代不同,但人心类似,所以说:一切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做事很重要,但面对复杂的人性博弈,安身立命之道也值得推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是被武则天利用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武则天比李治大多少岁?,李治爱武则天吗,武则天为什么跟了李世民又跟李治

    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是被武则天利用了吗?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是典型的名门望族,她为太原王氏,在当时是很有影响力的氏族,祖父王思政曾是西魏尚书左仆射,叔祖母(他父亲的婶婶)是唐高祖李渊的妹妹同安大长公主,母亲柳氏乃河东柳氏,柳氏的婶婶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女,她的

  • 贤君汉文帝爱玩刺激:曾赶着六匹马的马车“飙车”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谁都知道,汉文帝刘恒是贤君,执行休养生息政策,节俭治天下。班固称赞他在位23年,宫廷里的物资用具没有添加一样,其百年归宿地——霸陵,全用瓦器,寒酸得很。最后,班固用了一个连孔子都不敢轻易用的评语来赞汉文帝:仁哉!然而,《史记》和《汉书》却又明白地暴露了汉文帝的另一面:对于自己喜欢的小人物,动辄赏赐上

  • 秦朝李斯缘何变节?李斯与赵高政变前的六次过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秦始皇沙丘病亡后,他生前令长子扶苏速回咸阳处理后事的诏书并没有发出,而是被赵高扣押。赵高非常明白,一旦扶苏当上了皇帝,自己必定会受到冷落和排挤,所以,这道遗诏对自己是极为不利的。唯有扶立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胡亥,才有可能保证自己日后的飞黄腾达。于是,一个恶毒的计划在赵高的脑海中逐步形成了。在大秦帝

  • 曹操的三个著名儿子是谁?他们都各有什么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一生妻妾成群,有名份的十三人,生子二十五位。其中,与卞氏生曹丕、曹彰、曹植、曹熊,与刘夫人育有曹昂、曹铄,与环夫人生曹冲、曹据、曹宇,与杜夫人生曹林、曹衮,与秦夫人生曹玹、曹峻,与尹夫人生曹矩,与王昭仪生曹干,与孙姬生曹上、曹彪、曹勤,与李姬生曹乘、曹整、曹京,与周姬、刘姬、宋姬和赵姬分别生有曹

  • 汉成帝许皇后为何被废赐死:汉成帝许皇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孝成许皇后许氏(?-公元前8年),昌邑(今山东巨野)人,恭哀皇后许平君堂兄弟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许嘉之女,汉元帝刘奭的表妹,汉成帝刘骜第一任皇后。汉元帝为补偿早年丧母之痛,将许氏许配给皇太子刘骜为太子妃。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太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许氏成为皇后。许皇后出身名门,色艺俱佳,

  • 法国名将霞飞:协约国一战中实际的军事总指挥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长得和圣诞老人似的可爱胖老头就是被称为“老爹”的霞飞元帅,此君肚子圆圆,一脸祥和,慈眉善目,天真可爱,不管做什么事都是慢吞吞的,哪怕天塌地陷,乾坤倒转,他也是不慌不忙,迷迷瞪瞪,能活活把人急死。这位慢性子老元帅是一战中两大经典战役——马恩河会战和凡尔登战役和指挥者,他在民族危亡时刻拯救了法兰西,

  • 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的北宋传奇皇后:元祐皇后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元祐皇后(1073年-1131年),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称为元祐孟皇后,洺州(约在今中国河北省永年县)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并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经历之离奇,实为罕见。封后与第一次被废孟氏出身世家,是曾任宋朝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孟元

  • 唐朝假太监仇士良:一生杀死二王一妃四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据史书记载:仇士良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虽贪酷二十余年,却因弄权有术,始终恩礼不衰。他生前被封为楚国公、兼统领左右神策军,知内省事,死后追封为扬州大都督。这样一个血债累累的假宦官,究竟是如何窃国弄权,而又能恩礼不衰的呢?仇士良,字匡美,循州兴宁(今属广东惠州)人。唐顺宗时进宫为太监(又一个生

  • 张飞有个不争气的儿子:蜀汉灭亡负责向曹魏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张飞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女儿后来都成了刘禅的皇后,两个儿子,大的叫张苞,小的叫张绍。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突出了张苞,却很少提到张绍,但在正史里面对张苞的记载就只有“长子苞,早夭。”寥寥五个字。张飞死后,由次子绍嗣,张苞在张飞遇害以前就不在人世。张绍后来官致侍中、尚书仆射,是蜀汉的重臣。只是张

  • 真实的魏武帝曹操:狡诈却不失为汉末英雄能臣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魏武帝是指谁,司马孚为什么对曹魏忠心耿耿,曹丕不死能统一三国吗

    曹操(155年7月18日 -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