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自成当初能够消灭明朝 李自成为何在清军面前不堪一击

李自成当初能够消灭明朝 李自成为何在清军面前不堪一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873 更新时间:2024/1/17 14:12:35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自成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李自成能迅速灭亡明代,为何在清军面前,却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李自成在进京当皇帝后,迅速就被清军打败这件事,确实有些不太容易让人理解。要了解,清军和明代较劲了几十年,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总体上还是无法打进中原来。明代对清军基本上还是占据着优势的。而明代最终又是被李自成给灭了的。这样一来,清军打不过明代,明代打不过李自成。照理说,清军也应该打不过李自成的。可是,李自成和清军一开战,就迅速溃败,不久就被清军全部剿灭,基本上连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李自成剧照)

有人说,是因为吴三桂帮忙。但要了解,吴三桂也就几万人马,真正的精锐部队也就一万多,和李自成几十万庞大的大军完全不可比。再说了,李自成能够杀进京城,灭亡明代,打吴三桂的那一点明军,其实并不在话下。那么,李自成究竟为什么迅速失败呢?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李自成灭亡明代属于侥幸。

当年,明代将领杨嗣昌汇集兵力10万,对高迎祥、李自成进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的时候,李自成在杨嗣昌以及洪承畴孙传庭的联合夹击之下,最后只剩下18骑逃脱。由此可见,如果明代大军和李自成农民军正面交战的话,李自成绝对不是明军的对手。

只是因为明军在赋予了李自成大军沉重打击后,崇祯皇帝不听杨嗣昌“安内方可攘外”的主张,把明军主力都调到辽东,防范清军。这样一来,李自成才得到喘息的机会,最后死灰复燃,发展壮大。

而当李自成从商洛出山后,由于采用“均田免赋”的口号,百姓迅速云集起来,一时间声威赫赫。李自成就是在这种赫赫声威中,一路势如破竹,往京城挺进。

李自成在杀向北京城的过程中,非常顺利,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妨碍。沿途的州府纷纷开门投降。甚至杀到北京城的时候,本来北京城城防还是比较坚固的,可是城中的大臣及太监也都纷纷给农民军开门,把李自成放了进去。

由此可见,李自成灭明代,基本上算是不战而胜。

当时,崇祯在李自成往北京城打来的时候,是急忙调集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进京勤王的。但是,一方面崇祯皇帝那时候已经调不动这些大军,另一方面,时间上也来不及了。

总之,李自成是在一种非常侥幸的情况下灭了明代的。

(崇祯剧照)

二、李自成大军的战斗力有限。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李自成是利用明军主力都调到辽东的间歇,同时,通过宣传“均田免赋”这样的口号,人员迅速聚集起来,一时达到了四五十万。但说老实话,这支农民军,人数虽多,并没有经过多少实战训练,大都属于乌合之众。而清军当时虽只有八万八旗军,加上吴三桂的人数,也就是十多万人,但是,他们是长期打仗的,其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

李自成用乌合之众来对付清军强悍八旗军,而且是在正面战场上硬拼,这样打起来显然很吃力。李自成在山海关一片石与清军和吴三桂大战,就属于双方毫不惜力的正面交战。因此李自成最终没有打得过清军。

三、李自成没有战略布防。

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贪图享乐,没有对天下形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也不听从李岩等具有清醒头脑的谋士的建议,以为已经天下太平,可以安心当皇帝了。因此,并没有对全国进行战略布防。

这样一来,李自成在和清军打仗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战略纵深。当他在山海关打败后,由于没有梯队作战,没有战略缓冲,以至于一败涂地,只能一味地退缩逃跑,而不是在战略转移中,找到生存壮大的空间。

(吴三桂剧照)

四、李自成流寇作战没有根据地。

李自成属于流寇作战,并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按照古代战争的特点,城市布防,肯定是李自成重要的根据地。利用一座又一座的城市,与敌人周旋,敌人未必能够推进得那么快。可是李自成并没有稳固的据点。

就算城市的布防不足,还可以依靠山地作为根据地。当年李自成就依靠商洛山死灰复燃,现在为什么不可以呢?但是李自成连山区根据地也没有。

五、李自成没有很好地进行宣传。

李自成当初能迅速壮大,是宣传得好。利用老百姓对朝廷的怨气,吸纳了非常多的老百姓加入。其实,当他被清军打败后,依然可以大力加强宣传。要了解,清军对于中原百姓是异族入侵,中原百姓是亡国。号召大家站起来,不做亡国奴,把异族赶出去,只要李自成宣传得好,相信百姓也是会争相加入的。

但是李自成并没有这样做,最后据说还被农民用锄头挖死。由此可见,李自成当时在宣传上做得有多失败。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北略》《鹿樵纪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匡胤都已经喝醉了 赵匡胤篡位是被迫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对陈桥兵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陈桥兵变时赵匡胤喝醉,他是被迫谋朝篡位?959年7月,后周世宗柴荣病死,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即位。次年2月,北方传来紧急军报,北汉联合契丹大举进犯。宰相范质等人做出决定,派禁军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领兵出征。结果,大军走到陈桥驿时,发生“

  • 三国历史上,益州和荆州哪个更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历史上,益州和荆州哪个更重要?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经过三次拜访,刘备终于如愿见到躬耕南阳的诸葛孔明,后者以《隆中对》正式拉开三国混战的序幕。在诸葛亮看来,只要得到荆益二州,便可得天下,“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乾隆赏赐妃子两根黄瓜,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赏赐妃子两根黄瓜,是什么意思?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乾隆当上皇帝之后,十分重视社会的稳定。在文治上,他数次免去了天下的钱粮与漕粮,农民的负担因此减轻了不少,对农业的发展很有帮助。除此之外,他还实行了人口迁徙,将部分人口迁移至边疆地区,不仅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还大幅度的增加

  • 汉末时期公孙瓒手下都有哪些猛将?分别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白马将军公孙瓒,是东汉末年位于幽州的一个割据军阀。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孙瓒(?—199年),字伯圭,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诸侯。公孙瓒出身于世家大族,不过,其一开始只当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太

  • 一生都在宠信奸臣的宋理宗,最后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一生都在宠信奸臣的宋理宗,最后什么下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说起宋朝昏庸的皇帝,似乎每个人都能说上几个来。如宋徽宗父子,只知贪图享乐,最后导致发生靖康之耻这样的事。如宋高宗赵构,明明岳飞已经打得金人溃不成军,他却一心只想着求和,最后冤杀岳飞,国土也陷入金人之手拿不回来。而比起

  • 三国的最后赢家司马氏,最终是如何玩死自己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的最后赢家司马氏,最终是如何玩死自己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浪花淘尽英雄的三国时代,司马氏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凭借过人的隐忍和布局,先篡曹魏,再灭吴、蜀,熬死一干英雄豪杰,打垮许多无名之辈,最终开创了"三家归晋"的伟业,其胆大心黑的本领,可谓赫赫有名。然而,自打头上顶着一

  • 为什么说孙策之死是孙权谋划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孙策之死是孙权谋划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孙策说三国时期江东霸主,毫不夸张地说,东吴基业基本上是孙策奠定的,锋芒早已盖过其父孙坚,帐下有周瑜张昭鲁肃吕蒙张纮等一干重臣,还有程普黄盖韩当周泰太史慈等十二虎臣,文臣武将个个都对他誓死效忠,如果他没有因刺杀而死的话,东吴的实

  • 历史上朱祁镇一生有多传奇?又有哪些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他的一生比较传奇,不仅当过皇帝,也当过俘虏,而且,他是先后两次当皇帝,在位二十多年,一次当太上皇,一次被瓦剌俘虏,一年后才回到明朝,回去之后,又被他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囚禁在南宫七年,经历了一系列

  • 明神宗的母亲李太后在历史上有多牛?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明神宗的母亲李太后在历史上有多牛?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明神宗的母亲李太后算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太后。她本是裕王府的一个侍女,因为长得好看才在裕王登基为隆庆皇帝以后被册封为贵妃,而这位李贵妃也很争气,为皇帝生下了皇长子也是皇太子的朱翊钧,即为万历皇帝。朱翊钧登基后,李贵妃也

  • 于谦是明朝第一忠臣,他最后为何会被明英宗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于谦是明朝什么皇帝时代的人,于谦对明朝的贡献,明朝于谦的结局

    于谦,字廷益,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小时候,我们看电视剧时经常会有一印象,主角永远是好人,与之作对的永远都是坏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慢慢意识到主角未必是好人,而且与好人做对的可能未必是坏人。事实上,当我们看多了历史以后会发现,很多时候都是如此。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