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连杀三位大臣?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连杀三位大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964 更新时间:2024/1/18 19:09:58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连杀三位大臣?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234年(刘禅的建兴十二年),实际掌握蜀汉政权12年的诸葛亮病逝。同年,刘禅诛杀了李邈、刘琰;下一年,杨仪被废后自杀。这副场景,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新官上任三把火”——终于摆脱了托孤老臣的刘禅,莫非是在报复性示威?

这种阴谋论并不存在。这三个被刘禅处死的大臣,代表了封建官场中的三类人,而且都称得上咎由自取。

李邈:一个“嘴炮”的作死

李邈是蜀地土著,广汉郪县人。他家一共兄弟四人,个个都才学过人,由此看来,李氏应该是当地的世家大族。当地人敬佩李氏众兄弟的才学、为人,恭敬地送上“李氏三龙”的头衔。

唯一被排除在外的,正是李邈,原因是他“为人狂直”。字面意思是张狂、直率,咱们可以简单理解成心里没点X数、满嘴跑火车。从李邈后来的作死之路来看,乡亲们一点儿也没冤枉他。

得益于世家大族的出身,李邈起先为刘璋服务,期间的表现如何没留下记载。刘备夺取益州后,对于本地的利益集团基本采取了继承、认可的姿态,只要对方承认自己的“主权”;而李邈就被任命为益州从事,也就是幕僚。这么看来,在刘备入川战斗期间,李邈的表现是顺从、配合的,没有任何异样。

但他很快就“作妖”了。随后的正旦期间(正月初一),刘备召集所有官员饮酒作乐,实际上就是想借着节日与蜀汉官僚群体开展联谊活动、增进感情。李邈正是在这时候与刘备搭上了话,不过他的表现显得相当“无厘头”。

轮到自己向刘备敬酒时,李邈竟然猝不及防地指责刘备,说他“夺取鄙州”是很不合适的。这就属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事情既然已经翻篇,你还专门挑这种其乐融融的场合“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不是诚心找茬吗?

接下来更有意思。刘备逗李邈:“既然你觉得我这样做不合适,那你当初干嘛不帮刘璋?”意即:既然你这么有种,当初就该像张任那样为主战死才对啊。

而李邈的回答就相当无耻了:“不是不敢帮助,而是实力不足。”这等于是说:关键时刻我确实不敢动真格的,但我敢事后动动嘴啊。

由于这种毫无意义的挑衅行为,李邈当场就差点被人拿下砍头,好在诸葛亮为之求情才躲过一劫。

李邈最终还是因言而死。

多年后,李邈曲曲折折再度回到官场,并且担任了犍为太守、丞相参军等职,成了恩人诸葛亮的幕僚。公元228年的北伐之战中,诸葛亮按律要诛杀街亭败逃的马谡时,李邈曾出言劝阻:“春秋时秦国赦免了孟明,其后收服西戎;楚国诛杀子玉,不到两代而衰。”

李邈可能是出于好心,但方式显然有问题:其一,马谡跟孟明、子玉没有可比性;其二,举的例子太不吉利。因此,不太爱听李邈叨叨的诸葛亮,一气之下把他扔回了成都。

这一粗暴的处理方式,也许对李邈的自尊造成了伤害。6年后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来,悲恸的刘禅正穿着丧服举行哀悼仪式时,李邈却突然上书一封,在里面把诸葛亮比作西汉时的吕禄、霍禹(都因谋反罪名被杀),随后得出结论:如今诸葛亮死了,人们应该庆祝。

李邈的这番言论可谓是惊世骇俗,让人目瞪口呆。无论诸葛亮是否专权,但他鞠躬尽瘁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更何况他是刘备、刘禅两代帝王意志的代言人;如果否定他的所作所为,就是推翻蜀汉政权过去的所有政策、人事安排,也是暗示刘禅是任人摆布的庸君。因此,李邈的上书(无论是否有他人指使),已不单单是评论一个政治人物,而是触碰到一个政权的意识形态红线,危及到蜀汉的团结稳定。于是刘禅大怒,将其下狱处死。

刘琰之死:一个混子的结局

跟李邈不同,刘琰是刘备集团的老人。早在刘备担任豫州牧时就征召他为从事。但纵观史书记载,刘琰在政治方面实际建树不多,更像是一个“弄臣”:

跟着刘备时,由于其“有风流,善谈论”,即气质潇洒、能说会道,而且也姓刘,所以一直被刘备当做宾客尾随其后;夺取益州后,刘备又任命他为固陵太守。

刘禅在位期间,对这位先帝亲信更是厚待有加:封为都乡侯、卫尉中军师后将军、车骑将军,排名仅在李严之后。

不过,刘琰并不参与蜀汉政权的具体事务,只是跟着诸葛亮身后动动嘴、聊聊天而已。但在个人排场上面,刘琰的逼格并不比诸葛丞相差:身后随时跟着上千卫士,身边奴婢环绕,车马豪华、服饰奢靡,有事没事就组织一群女子莺歌燕舞,小日子煞是让人艳慕。

由此看来,刘琰对蜀汉政权没什么贡献,只是由于加入刘备阵营早、没啥危害性,纯粹被刘备父子当成元老供养起来而已。

不过,这样不具备价值的人其实也很可怜:乖乖听话倒是罢了,一旦得罪了当权者,就有可能会被毫不犹豫地清除。

公元232年时,刘琰跟魏延闹矛盾。这种情况原本没啥大不了,毕竟当时跟魏延不合的人多了去了。但是,与其他人为了具体产生分歧不同,由于刘琰不懂实务,所以张口满是些虚头巴脑、虚假怪诞之辞,比后世魏晋的清谈还要离谱。诸葛亮为此对其大加痛斥,但在其诚恳认错后就既往不咎。

而到了公元234年正月(诸葛亮还在世),按照规矩,当时的高官妻室都要进宫给太后庆贺,其中也有刘琰之妻胡氏。但是,这回太后把胡氏留在宫里足足待了一个多月。

这下刘琰不乐意了:自己的老婆这么漂亮,是不是被故意留在宫里伺候皇帝刘禅了?他越想越气,干脆叫来许多手下的卫兵前来殴打胡氏,甚至还故意让人用鞋子扇其嘴巴。发泄完毕,他一纸休书,把胡氏赶回了娘家。

任何人面临这种无妄之灾都不会忍气吞声,更可况有一定身份的胡氏。她愤而向朝廷告状,控诉了流言刘琰对自己的羞辱。有关部门随即展开调查,随后这样定性:“士兵不是用来殴打妻子的,人的脸不应当被鞋底羞辱。”随后将刘琰处死弃市。

乍一看,这事的处理结果仿佛过于严重:不就是家暴吗,何至于死?那要看怎么解读了。

其一,胡氏被留在宫里一个月,可以有很多种可能:陪太后聊天解闷、研究女红(针线活)等等,但刘琰却直接脑补出最没下限的一种情况。胡氏被辱事小,太后、皇帝的品德、权威被挑衅事大。刘禅怎能容他?实际上,胡氏在宫里干啥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臣该怎么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事之后,蜀汉大臣的女性家属都不被允许入朝拜见太后了,刘氏皇室与大臣们之间少了一个增进感情的渠道,估计不少人会忍不住在背地里问候刘琰。

其二,最关键的是——刘琰对蜀汉来说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人”。拿这种人来杀鸡儆猴、敲打那些有“蹬鼻子上脸”苗头的大臣,相当划算。

杨仪之亡:弄权者终因权力而死

相对于上述两位,杨仪的名气较大,在此不赘述他的早期经历。作为一个来自荆州、由关羽派到蜀地的士人,他在蜀汉政权中的利益是有保障的,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把他看作政权的班底人员。不过,此兄却有个明显的缺点:脾气暴躁。

当初刘备自立汉中王后,杨仪被提拔为尚书,位置不可谓不重要;然而,这位老兄很快就在东征期间跟尚书令刘巴闹矛盾,于是刘备便把调为弘农太守。由此看来,理亏的一方八成是杨仪。

刘备死后,杨仪被同出自襄阳的诸葛亮引为丞相府长史,全权负责后勤保障、制度规范等工作,完成的相当漂亮。但是,他跟军事才能出众但却性格刚直的魏延不对付,俩人针尖对麦芒、势同水火。

同一个团队中,一文一武两大骨干的关系紧张,应当是个大忌;但与当初刘备的处理方式不同,急需用人的诸葛亮并没有采取什么调整动作,这也为后来的极端局面埋下了隐患。

诸葛亮死后发生的悲剧咱们都知道:魏延不服从杨仪的调派,二人直接翻脸;最终不占理的魏延吃了大亏,沦为孤家寡人后被马岱追杀。

但随后,杨仪的一系类举动就太过了:

首先,他拿到魏延的首级后,边用脚踩边口吐莲花,随后未经请示就夷灭魏延三族;

其次,杨仪和魏延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俩人都认为自己应当接替诸葛亮,当时也有两种舆论分别支持二人。但是,实际上他俩都没没戏:跟诸葛亮理念不同的魏延肯定被PASS,而在诸葛亮看来,杨仪“性情狂狷狭隘”,同样接不了自己的班。因此,他在死前曾秘密告诉刘禅的使者,推荐蒋琬费祎按顺序接班。

但这下杨仪不干了,他自认为比蒋琬资格老、能力强,不满情绪形于颜色;后来费祎去查看他的情况(极有可能是刘禅指派),杨仪竟然说后悔当初诸葛亮死后自己没带兵投降曹魏!

不知道听到这话后,刘禅是否后悔当初没有在杨、魏之中选择魏延。第二年,他就把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但即使这样,杨仪还不依不饶、上书痛骂。随后朝廷忍无可忍、派人前来捉拿,杨仪闻讯后自杀。

咱们可以这么下结论:杨仪、魏延,其实是一类人,他们有才,但却被这份才华蒙蔽了双眼,以为更高的权位唾手可得、舍我其谁;如果最终结果与自己的预想不吻合,便会失控、做出不理智举动,最终害人害己。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刘琰、李邈、杨仪,实际上分别代表了职场中的三类人:老资格的庸才、眼高手低的怪才、心高气傲的人才。在封建时代,这三位都因自己的言论、行动付出了惨痛代价(由这件事可以看出,刘禅并非一无是处的糊涂蛋);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人也免不了会处处碰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后,都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隋炀帝,即杨广,隋朝第二位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说起隋炀帝杨广,大家第一印象肯定是穷奢极欲,贪迷酒色,而且在位期间残暴不仁,当时的百姓深受其害,这样的统治最终也导致隋朝走向灭亡,而作为罪魁祸首的隋炀帝杨广也是臭名昭著,遭到后世之人的唾弃和批判。可你想象不到就是这样的一位暴君

  • 为何说西晋的八王之乱是必然?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为何说西晋的八王之乱是必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西晋爆发八王之乱,既有制度的毛病,但最关键的还是人的问题。不过这里的“制度毛病”,并不单纯是指分封制,毕竟之前的曹魏与西晋反其道而行之、对宗室施行刻薄无情的圈养制,存活的时间竟然比西晋还少了5年。实际上,传统史家对分封制普遍持有

  • 公孙衍后来为什么会合纵反秦?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公孙衍后来为什么会合纵反秦?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秦国崛起道路上的绝大部分顶级“头脑”都是外来者,而且基本上来自魏国。其他的如商鞅(卫国人,但是魏国培养的人才)、张仪(魏国贵族后裔)、范雎......没有这些人,秦国就不可能强大,更没啥统一六国的机会。但这些外来人才,几乎没有一

  • 霍光当初掌权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霍光到底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对汉朝霍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霍光:是如何在汉朝掌权近二十年的?霍光是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他从小就很聪明,十几岁时被去病带到京城,当上了汉武帝的随从侍卫郎官,后来又升为本都尉光大夫。公元前87年,汉武帝临终时,像周公相成王一样,把自己八岁的儿子

  • 张郃右膝中箭,为什么就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张郃右膝中箭,为什么就死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三国时期,流传着许多关羽的传说,其中有一个叫“刮骨疗伤”的典故,讲述的是关羽与曹操麾下猛将庞德大战一百多回合后,被庞德暗箭射伤,后来被神医华佗治疗的故事。这个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的记载,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当初关羽与庞德之战,

  • 明成祖朱棣到底有多喜爱孙子朱瞻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明成祖朱棣到底有多喜爱孙子朱瞻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永乐九年十一月丁卯,立皇长孙瞻基为皇太孙。”寥寥数语其实就足以盖棺定论,能隔着太子朱高炽定下下一代皇帝,这种恩宠在皇家已经是千年难遇。朱棣和朱瞻基的关系并不像朱元璋和朱允炆那种,是对儿子朱标的怀念和对未来继承人的欣赏,朱

  • 关羽的雕像为什么都是闭着眼睛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的雕像为什么都是闭着眼睛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关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武将,不但智勇双全,而且忠肝义胆,他的事迹也一直被流传至今,为后人所膜拜。后世的人们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为他塑像立碑,以愐怀这位绝世无双的英雄,同时也想用他的威严来卫家宅保平安。但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在拜关

  • 历史上刘备为何会选择赵云来管理自己的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即汉昭烈帝,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刘表的儿子刘琦病死之后,刘备被推举为荆州牧,孙权一看,刘备势力做大了,心里害怕了,为了巩固“孙刘联盟”,孙权因此下了血本,不惜代价,将自己年轻貌美的妹妹嫁给了年近半百的刘备。史书《三国志

  • 抗金名将韩世忠晚年为什么钻研佛道之学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抗金名将韩世忠晚年为什么钻研佛道之学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杭州西湖,花红柳绿,燕鸣莺啼。战火已随岳飞父子被杀而熄灭,硝烟也因宋金和议签署而消散,临安城(今杭州)呈现出一片畸形的繁华景象。一个气度不凡的老者,经常在两个仆童陪伴下,或骑驴登山拄杖入寺进观拜佛

  • 韩信当初选择谋反的话 韩信能不能推翻汉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韩信要是谋反的话,可以推翻汉朝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对汉朝历史比较熟悉的一定不会忘记韩信这个著名的人物,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传奇故事,很多官员韩信的成语典故也流传于世。例如,韩信点兵,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些故事了解直到现在还在广为流传。可以说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