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传教士汤若望为何能在明清两朝游刃有余?

揭秘:传教士汤若望为何能在明清两朝游刃有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707 更新时间:2023/12/18 2:43:22

明末清初,一批欧洲传教士不畏艰辛,远涉重洋,接踵来华。他们的目的是要在中国传播天主教,让尽可能多的中国人信奉天主教。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背景、道德观念、语言礼俗都与欧洲不同。传教士要对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传教,困难是很多的。

利玛窦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以学术叩门而入,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争取士大夫直到皇帝等统治阶层人物的支持,合儒补儒,以适合中国习俗的方式传教。

按照这套办法,传教士不仅进入了中国,而且进入了宫廷。他们受到崇祯、顺治康熙等明清两代皇帝的器重和礼遇,与中国学者密切交往,既打开了天主教传播的大门,又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汤若望就是这批传教士中的一个著名人物。

汤若望出生于德国科隆,原名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他在来华之前,在欧洲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天文、数学都有研究。1619年到达澳门,1622年进入中国大陆,在中国生活了47年。

明朝末年,入华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的天文数学知识。中国士大夫徐光等人对此进行了学习和研究,采用西洋新法推算,效果极佳。因此,徐光启奏请开设历局,聘用传教士协助修订历法。崇祯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在北京宣武门内开设了历局,传教士邓玉函、龙华民等人均进入历局工作。崇祯三年(1630),邓玉函去世。在徐光启的推荐之下,汤若望离开陕西来到北京,进入历局任职。在历局,汤若望与徐光启、罗雅谷等人合作,翻译西方的天文学著作,制造天文仪器,修订历书。

不久,明朝灭亡,崇祯皇帝自杀,北京城内一片混乱。汤若望留在北京。清兵入城,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内城居民全部迁往外城,以供清兵驻扎。汤若望为了教堂及其天文仪器、图书资料的安全,冒死上疏,请求仍留原地居住,并对自己所从事的传教和修历工作做了简要介绍。

清朝大学士范文程对此极为重视。他深知天文历法与王朝兴衰的关系。为了表明“新朝定鼎,天运已新”,清廷需要准确地观测天象,颁布历法,以新天下耳目。以范文程为媒介,汤若望得以进入清朝宫廷,修订历法。经过公开验证,清廷确认汤若望的历算准确无误。他们不仅采用了汤若望按照西洋新法修订的历书,将之定名为《时宪历》,而且任命汤若望执掌钦天监,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任此重要官职的西方传教士。

从此,汤若望步入清朝仕途,为清朝皇帝司天,将天主教在华传播的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汤若望以渊博的学识、出色的工作和对皇帝的忠心,赢得了顺治帝的器重和礼遇。除了执掌钦天监之外,他先后被加封了太常寺卿、通议大夫等品衔,后又授通政使,进秩正一品。真可谓青云直上,恩宠已极。

汤若望创造性地执行了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从顺治八年到十四年(1651―1657)冬,他不仅成为顺治帝身边一位倍受宠信的老臣,而且与顺治帝建立起了一种亲密至诚的个人关系,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年轻的顺治帝亲切地称呼汤若望为“玛法”(满语,可亲可敬的尊者、长辈、爷爷。),不仅特许“玛法”在必要时随时进宫谒见,而且多次亲临馆舍向他叙谈求教。仅顺治十三、十四年两年间,就登门亲访达24次之多。汤若望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学问上循循善诱,在国事上忠言直谏,使顺治帝倍感可亲可敬。汤若望的进谏和建议很多,对顺治帝的帮助很大。

汤若望竭诚为顺治帝效力,其目的是为了争取顺治帝皈依天主教,或者使顺治帝对教会产生好感,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一条广阔的道路。因此,汤若望利用一切机会,巧妙地向顺治帝传教布道。他的苦心并非毫无效果。

从这一时期顺治帝的某些言论和行动中可以窥见其影响。而且顺治帝对汤若望的恩宠不断升级,对汤若望所代表的西教西学表现出明显的好感。顺治十年(1653),钦赐“通玄教师”荣称,并发布谕旨,褒奖汤若望。顺治十四年(1657),钦赐于北京天主堂立碑,御制碑文,并赐教堂匾额“通玄佳境”。

然而,在博大精深的汉文化面前,这种影响又极为有限。中国社会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汉文化作为本土文化而具有的深厚底蕴与优越性,以及清朝统治中国的过程中,必须以儒家学说为指导等一系列原因,决定了顺治帝最终还是选择了汉文化。就在汤若望受宠最隆之时,顺治帝确定了崇儒重道的基本国策。在赐汤若望“通玄教师”的谕旨和《御制天主堂碑文》中,顺治帝就说明了他对汤若望加官进级的原因和目的,表明了他对天主教的态度。

在赐汤若望“通玄教师”的谕旨中,顺治帝只字未提宗教之事,而是充分肯定汤若望的治历之功,明确指出:“朕承天眷,定鼎之初,爰谘尔姓名,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可谓勤矣。尔又能洁身持行,尽心廼事,董率群官,可谓忠矣。”在《御制天主堂碑文》中,他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可见,顺治帝之所以对汤若望不吝封赏,主要是因为汤若望在明清易代之时,修订了应天顺时的历书,以此证明清朝乃顺天而治。因此,顺治帝要对汤若望予以重用,加官进级,以表彰他对清王朝的杰出贡献。至于天主教,顺治帝在《御制天主堂碑文》中明确宣布他只崇信孔孟儒家学说,讲求中庸之道。天主教乃西洋宗教,不知其说。

顺治帝又在碑文中指出:“若望入中国,已数十年,而能守教奉神,肇新祠宇,敬慎蠲洁,始终不渝,孜孜之诚,良有可尚。人臣怀此心以事君,未有不敬其事者也。” 这表明顺治帝认为汤若望的敬教精神可以借用为忠君思想,他希望清朝官员以汤若望为榜样,忠君尽职。这也正是他表彰汤若望的目的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死的最惨的太子石宣:父子仇恨的典型代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顾命八大臣为什么不堪一击,历史上哪些太子最惨,最悲剧的太子

    在我国的历史上,太子被害、被杀、惨死的现象非常之多。要说起历史上哪位太子死的最惨,那就非石宣莫属了。、后赵武帝石虎(295-349),字季龙,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后赵明帝石勒堂侄,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334年-349年在位。333年石勒驾崩,由太子石弘继承。第二年,石虎废杀石弘,自称为

  •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有什么本事让顺治称其为爷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康德是什么代表人物,摩西极其谦和比世人的众人,汤若望的贡献

    谁是历史上在中国做了高官的欧洲人呢?是汤若望。顺治皇帝对他言听计从,甚至直呼他为爷爷。怎么会是这这样呢?汤若望,字“道未”(出典于《孟子》的“望道而未见之”),生于 1592年(壬辰年)5月1日——1666年8月15日逝世,德国人,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在中国生活47

  • 顺治六大功绩和六大弊政:顺治在位有哪些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棣三大功绩,改革弊政,政教一体的利与弊

    顺治帝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顺治在十七年的工作中,为老百姓办了哪些实际的好事呢?请看——在顺治十年五月的时候,他下了这样一道诏书:“天下初定,疮痍未复,频年水旱,民不聊生,饥寒切身,迫而为盗。魁恶虽多,岂无冤滥,胁从沈陷,自拔无门。念此人民,谁非赤子,摧残极易,生聚綦难,概行诛锄,深可悯恻。兹降殊恩

  • 真爱还是真荒唐?在棺材里陪死去皇后的奇葩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梦到打开死去亲人的棺材,魏璎珞宁愿三跪九叩跪完整个皇宫,历史上奇葩的皇帝死法

    历史上的皇帝奇葩很多。皇帝荒淫也不是什么怪事,皇帝与皇后相爱的也不少,但在皇后死后还要爬进棺材与其同房的皇帝还真是少见,但后燕君主慕容熙就是一位,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位。 慕容熙是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少子,惠愍帝慕容宝之弟,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燕国君主。最初封河间王,兰汗之乱时曾被封为辽东公,慕容盛即位后,封

  • 中国女相:上官婉儿如何成为史上巾帼首相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上官婉儿是丞相吗,历史中的上官婉儿,唐朝女宰相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上官婉儿是历史上非常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上官婉儿是陕州人,祖父上官仪是唐太宗时代的名臣,后来因忤逆武则天而被杀,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随母亲一道没入后宫,算是带罪执役的犯官家属,受到无情的冷落及

  • 左宗棠留给儿孙多少财产?仅相当于其一年工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父母想把财产留给自己的女儿,怎么公证财产留给孩子,为什么父母的财产会留给儿子

    左宗棠乃清末重臣,历任浙江巡抚、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大学士、一等轻车都尉等职,封二等侯,死后送赠太傅,谥“文襄”。他任高官二十余年,每年养廉金二三万两银子,另外还有例规等灰色收入。按理,他死时留给儿孙的财产不会少。据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在《我的曾祖左宗棠》一书记述,其曾祖父死时,4个儿子每人只分到5千

  • 历史悬疑:诗仙李白为何给他的次子取名颇黎?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白贬谪经历,诗仙李白的老婆叫什么,李白为什么叫李拾遗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 史上既可怜又可恨的太子爷胤礽 一生两次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穿越太子胤礽,康熙的太子胤礽为什么被废,历史上胤礽为何被废

    爱新觉罗·胤礽(yìn réng)(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康熙时期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七子,母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因其胞兄、嫡长子承祜幼殇,故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儒家经典、历代诗词

  • 隋朝历史解密:昏君炀帝杨广究竟有哪些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炀帝杨广历史评价,杨广到底是不是昏君,大隋皇帝

    杨广究竟有多少个女儿呢,没人能数的清。因为早年杨广和亲哥哥杨勇争夺太子之位时,为了讨好极其厌恶小妾的母亲独孤后,小妾生的那些孩子统统不养;而杨广登基后,由于常年不在长安,幸存的女儿中又分成了两大部分,一些给他丢在长安不闻不问,另一些则带在身边,其中有一部分甚至在杨广死后跟着嫡母萧后一起去了突厥,由于

  • 天可汗?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真的十分开明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李世民天可汗的来历,古代被称为天可汗的是

    隋末,天下大乱,各少数民族乘乱而动,迅速发展,各据一方。当时,在我国境内的重要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靺鞨、室韦、高昌、奚以及西域各族。这些民族有的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有的则发展到了封建社会阶段,并且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唐王朝建立之初,东有稽胡扰边,西边吐谷浑虎视眈眈,北有突厥侵袭.其中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