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大将高仙芝:不世名将却为帝国的不幸买单

唐朝大将高仙芝:不世名将却为帝国的不幸买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94 更新时间:2024/1/19 18:19:27

高仙芝:为帝国的不幸买单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的某一天,潼关上空乌云漫卷,朔风怒吼。数万唐军将士被召集到刑场周围,奉命在此观刑。

此时,距离安禄山起兵刚刚一个多月,可潼关以东的大片国土、包括东都洛阳已全部沦于叛军之手。15万范阳铁骑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其前锋已兵临潼关城下,率部驻守潼关的是大唐帝国威名赫赫的大将高仙芝。

此时,数万唐军将士喊冤的呼声便已直冲霄汉。监斩官气急败坏地冲着刽子手尖声高叫:“快给我砍了!”手起刀落处,是高仙芝英俊而绝望的脸。

名将初露风采

高仙芝,高丽人,将门之后,从小随父至安西。史称他“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二十出头便被提拔为将军,“与父同班秩”。真正让高仙芝扬威西域、名动朝野的是千里奔袭小勃律的战役。

小勃律国位于吐蕃西北,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自从武周时代以来,这里便是大唐与吐蕃反复争夺的焦点。开元二十五年,吐蕃再次出兵小勃律,迫使其投降,从而牢牢控制了这个战略要地,同时也切断了中亚二十几个小国与唐朝的联系,大有称霸中亚之势。毫无疑问,大唐帝国要想夺回对中亚的控制权,就必须夺回小勃律。

然而,从田仁琬到盖嘉运,再到夫蒙灵詧,连续三任的安西军事长官都曾经出兵征讨小勃律,但每次都无功而返。天宝六年,夫蒙灵詧向玄宗推荐了高仙芝。玄宗立刻下诏,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一万骑兵远征小勃律。

天宝六年四月,高仙芝率部从安西都护府出发,于当年七月力克吐蕃人控制的军事要塞连云堡,进抵小勃律王城,并向小勃律国王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们不占领你的城池,也不破坏你的桥梁,只是要借个道,目标是大勃律国。”小勃律国王当然不会相信,可又没有实力阻挡唐军,无奈之下,只好带着王后和臣民们逃离王城,躲进了山区,准备在此等待吐蕃援军。

高仙芝随即展开宣传攻势,呼吁小勃律臣民只要投降,就赏赐钱帛。同时,又派人毁坏了小勃律与吐蕃之间的唯一通道——位于婆夷水上的一座藤桥。数日后,当一支吐蕃援军马不停蹄地赶到婆夷河岸时,藤桥早已不复存在。吐蕃人既已鞭长莫及,小勃律就彻底落入高仙芝的掌心了。高仙芝扶植了一个亲唐的新政府,彻底控制了小勃律,达成了此役的战略目标,圆满完成了玄宗交给他的使命。此役的胜利,也确立了高仙芝作为大唐名将的地位。

天宝六年八月,高仙芝派快马先行入朝,直接向玄宗呈上捷报。谁知这一举动却触怒了上司夫蒙灵詧。然而,无论夫蒙灵詧如何怒发冲冠,也终究遏制不住高仙芝业已崭露的锋芒,此刻的高仙芝已经在玄宗心目中获得了比夫蒙灵詧更高的地位。

随后,玄宗颁下诏书,提拔高仙芝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兼摄鸿胪卿和御史中丞,彻底取代了夫蒙灵詧。

中亚受挫

高仙芝征服小勃律之后,吐蕃极为不甘,遂指使位于印度北部的朅师国进攻小勃律,切断了小勃律的运输通道。玄宗得到战报,马上把平定朅师国的任务交给了高仙芝。

天宝九年二月,高仙芝成功击破竭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另立其兄素迦为新国王,将朅师国置于大唐的控制之下。至此,高仙芝的声名已经威震中亚。

与此同时,他身上固有的缺点也开始逐渐暴露。随着功名的日益显赫,高仙芝内心的杀戮欲和占有欲也日渐膨胀。位于中亚锡尔河流域的石国,就在这时不幸成为高仙芝欲望的牺牲品。

由于大唐帝国在中亚的势力日渐强大,石国有心依附,请求与大唐签署和平条约。签约仪式上,宾主双方都很愉快。可石国使臣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石国已经成了高仙芝眼中待宰的羔羊;而这纸所谓的和平条约,也无异于一张温情脉脉的死亡通知书。

天宝九年十二月,高仙芝悍然撕毁和约,亲自带兵入侵石国。此时的石国君臣依然沉浸于和平幻梦中,根本没有防备,加上军事实力本来就弱,短短几天就被高仙芝攻破了。

高仙芝占领石国后,不仅将国王、大臣、士兵和所有青壮年全部俘虏,而且还干了两件十分令人诟病的事情:一是屠城,二是劫掠。

石国灭亡后,一位王子侥幸逃脱,随后奔走于中亚各国,控诉高仙芝的暴行,说他“欺诱贪暴”。中亚诸国遂迅速缔结成反唐联合战线,并遣使向黑衣大食(阿拉伯)求助,准备借助黑衣大食的力量,进攻大唐的安西四镇。

高仙芝很快得知了中亚诸国的反唐计划,他决定先下手为强,主动出击黑衣大食。天宝十年四月,高仙芝集结了安西四镇的两万精锐,同时征调了西域拔汗那国和葛逻禄部落的藩兵,组建了一支胡汉混合兵团,共计六万人。同月,高仙芝与部将李嗣业、段秀实等人,率部从安西出发,越过葱岭和大沙漠,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同年七月进抵中亚古城怛罗斯。

高仙芝的远征军逼近怛罗斯之时,阿拉伯人就接到了情报。黑衣大食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令,命部将塞义德率数千人进驻怛罗斯加强防守。等到唐军兵临怛罗斯城下,先机已失,战斗的主动权已经落入阿拉伯人手中。

东亚与西亚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在这里发出了最强烈的碰撞。然而,就在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当口,唐军的阵脚突然一片大乱,葛逻禄部落倒戈了。这也在顷刻间决定了这场战役的结局。最终,两万汉人将士几乎全军覆没,只有高仙芝、李嗣业等几名主将逃离了战场。

两年之后,安史之乱就爆发了。通过对外战争成长为一代名将的高仙芝,不仅在这场内乱中毁掉了一世英名,而且还枉死在了大唐天子李隆基的斩决令下。

天宝之殇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即安禄山于范阳起兵的第12天,唐玄宗匆匆返回长安,用大约十天时间完成了战略部署:河东方面,以朔方右厢兵马使、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三人协同防御,防备叛军西进。河南方面,一共设置三道防线,以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领陈留等13郡组建第一道防线;封常清在洛阳就地募兵六万人,构成第二道防线;以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元帅由玄宗之子荣王李琬挂名),率五万人镇守陕郡,作为第三道防线。

在玄宗看来,这个防御计划就算不能在短时间内消灭叛军,也足以挫其锋芒,保证两京无虞了。可是,玄宗错了。这个看似严密的防御计划,很快就将被所向披靡的安禄山彻底粉碎。

十二月二日,安禄山大军从灵昌渡口渡河南下,当天攻陷灵昌郡。新任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刚到陈留没几天,叛军便已大兵压境。五日,陈留太守郭纳开门出降,第一道防线宣告瓦解。

八日,安禄山挥师西进,迅速攻陷荥阳,兵锋直指东都。封常清率部进驻虎牢关,准备据险而守。可他六万人都是未经训练的新兵,与身经百战的叛军铁骑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官军一战即溃,虎牢关旋即失守。第二道防线就此崩溃。

十二日,叛军进入洛阳,大肆烧杀抢掠。封常清退至陕郡,向高仙芝奏报:“累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

按照朝廷既定的作战计划,高仙芝应该自陕郡东进,主动迎击叛军。但是面对封常清的奏报,高仙芝意识到,如果按原计划继续东进,唯一的结果只能是羊入虎口,白寻死路!所以,封常清的建议是正确的,只有暂时避敌锋芒,退保潼关,才能在确保京师无虞的情况下与叛军打持久战。

由于军情危急,高仙芝来不及向朝廷奏报,当即率部向潼关方向撤退。他们前脚刚刚出了陕郡西门,叛军后脚就杀到了。官军猝不及防,被叛军打得狼狈不堪,人人争相逃命。

高仙芝和封常清带着残部仓皇退入潼关,旋即命人抢修防御工事。等到叛军前锋进抵潼关时,发现官军已经严阵以待,方才悻悻退去。

然而,就在高仙芝进入潼关的那一刻,帐下监军宦官边令诚已悄悄离开潼关,向长安狂奔而去。见到玄宗后,他极力夸大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战败责任,称:“常清以贼摇众,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封常清确实说过“贼锋不可当”的话,可那是建立在“累日血战”基础上的正确判断,并非畏敌怯战、动摇军心,而当时的陕郡也确实无险可守,潼关的防守又薄弱空虚,所以高、封二人才会主动放弃陕郡,退保潼关。

若纯粹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的做法并没有错,可要是从政治上来讲,他们无疑已经犯下了三宗死罪。第一宗:不战而逃,丢城弃地;第二宗:擅自行动,目无朝廷;第三宗:违背玄宗旨意,破坏东征计划。总而言之,在玄宗看来,高、封二人实属罪无可赦,命边令诚立刻前往潼关,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地斩首!

其实,从安禄山悍然发动叛乱的那一刻起,高仙芝的悲剧就已经注定。因为,在盛世迷梦中浸淫日久的玄宗君臣和帝国军民,根本不具备丝毫的抗风险和抗挫折能力。所以,当盛世的美丽面纱被安禄山剥落殆尽,乍然露出苍白虚胖、萎靡孱弱的真实面目时,当歌舞升平、繁华富庶的太平图景被生灵涂炭、山河破碎的惨象彻底取代时,惊骇万分、恼羞成怒的唐玄宗必然要抓几个人来背这口既难堪又沉重的历史黑锅。

换言之,总有人要为此付出代价,总有人要为帝国的不幸买单!

【结论】个人命运与组织命运紧紧相连,覆巢之下无完卵。高仙芝第一次战败时,组织还很强大,可以为个人失误买单。第二次战败时,组织岌岌可危,个人就不得不为组织的失误买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何必仅仅抓住吴起杀妻求将的小辫子不放?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吴起,是春秋时期的名将。他曾经辅佐魏文侯成就霸业,可是在魏文侯死后,在魏国却无法容身,只能逃到了楚国。在楚国,他辅佐楚王兴利除弊,推行改革,使得楚国成为新的天下霸主。可是,当楚王去世之后,一些改革当中的失利者纷纷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吴起。暴动军队冲入王宫,吴起已经逃无可逃,于是吴起就闯入楚王灵堂,趴在

  • 解密:战国第一悍将白起如何评价自己呢?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白起x嬴政,如何评价白起,白起是军事家吗

    身为战国第一悍将,为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赫赫战功的白起大将军,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历次大胜呢?在《战国策》中曾经记载了一段文字,写出了白起对自己一生征战的评价。当时秦昭王一心希望讨伐乃至消灭赵国,为此派遣宰相范雎前往,列举白起一生建立的赫赫功业,希望说服白起为国出征。可是竟然遭到了白起的拒绝。那么白起

  • 揭秘:王阳明的心学是如何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王阳明心学与日本明治维新,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性,王阳明与日本维新运动

    在日本维新派中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他打败过北洋舰队、击败过俄国海军,创造过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在世界上享有“东方纳尔逊”之誉,他就是被称为日本“军神”的东乡平八郎。1905年东乡平八郎大胜俄国波罗的舰队回国,日本天皇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

  • 解密:伍子胥为什么能为一直食言的吴王持续效力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夫差为什么杀死伍子胥,伍子胥画像,夫差杀伍子胥后悔吗

    伍子胥在吴国已经苦苦煎熬了八年。如今,他还没能实施报仇计划,两个令他恨之入骨的大仇人楚平王和费无忌却已经死去,永远地断绝了他的复仇希望。伍子胥万念俱灰,觉得自己的存在已经不再有任何意义。但他还是忘不了父兄的鲜血与期许。他不仅没能让楚国人寝食难安,甚至连他们的一根寒毛也没伤到。而且,为了借助吴国之力报

  • 春秋战国时期的复仇者:伍子胥破楚鞭尸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如何看待伍子胥鞭尸,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是否是真的,伍子胥鞭尸楚平王翻译

    姓名字号:伍员,字子胥生卒年:?—前484年籍贯:湖北(具体不详)朝代:东周春秋·吴官爵:相国效忠君主: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经典战绩:攻破楚国结局:被夫差赐剑自杀著作:《伍子胥》、《水战兵法》他是成功的“复仇战士”,也是个性的“丐帮老祖”;他是落魄的“白发猛男”,也是恐怖的“鞭尸狂人”,他是聪明谋臣,

  • 乐毅到底是谁?为何诸葛亮都要自比管仲乐毅?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翻译,诸葛亮乐毅,管仲和乐毅为什么齐名

    乐毅是谁?很多人不了解,但他有个著名的粉丝,那就是诸葛亮。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每每自比“管乐”,“管”是管仲,“乐”就是乐毅。一个能被诸葛亮当成偶像的人,有多牛应该可想而知。怀才不遇的他碰上明主乐毅的先祖是魏国名将乐羊,魏文侯将灵寿(今河北灵寿县)作为他的封地,乐家世代居于灵寿,传到乐

  • 宋朝幕后女人:大宋王朝最厉害的八位摄政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宋皇帝赵匡胤免费观看,北宋最惨的公主,大宋战神

    第一位:刘皇后 (仁宗时期)幕后女人:温柔而强悍的刘后献明肃皇后,名刘娥(968—1033),宋真宗赵恒的皇后,也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真宗先后有三位皇后,第一位妻子潘氏是名将潘美第八个女儿,在真宗即位之前就去世了,后追封为

  • “文字狱”高手乾隆竟然佩服优容文人的宋仁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自称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历,自视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认,有三个帝王,却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关于前二人的功过是非,论说可谓已汗牛充栋,就不说了,在此只想略为言说一下人们似较少注重的宋仁宗。宋仁宗公元一○一○年生,因其之前的皇子一个个夭折,故

  •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高产诗人:臣子时常帮他收尾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最老的诗人,杜甫诗歌数量,产量最高的诗人

    许多人一直认为陆游是中国写诗最多的人,他活了85岁写诗近万首,平均每三天写诗一首。实际上,中国写诗最多的人是清代的乾隆皇帝。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介绍,乾隆御制诗其实共有四集,初集凡4150余首,二集凡8490首,三集凡11620首,四集凡9900首,四集总数为34160余首。这是被收入集子的,他还

  • 马援为何一直不受朝廷重视:死后还被人污蔑?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马援是哪里人,马援,马援是个什么样的人

    公元25年刘秀做了东汉开国皇帝后,并没有效法他的老祖宗汉高祖刘邦,“狡兔死,走狗烹”,屠戮开国功臣,而是对他们论功行赏,令其颐养天年。刘秀死后,其四子汉明帝刘庄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推行对功臣的优待政策,不仅从开国元勋中选出了号称“二十八宿”的二十八位功臣,还命人为他们画像,并放置在洛阳南宫的云台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