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斯大林女儿投奔美国:父亲是魔鬼 苏共太腐败!

斯大林女儿投奔美国:父亲是魔鬼 苏共太腐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29 更新时间:2024/1/15 20:21:54

1967年3月6日,无疑是斯维特兰娜一生中极富戏剧性的一个转折点,这位苏联前铁腕领导人斯大林唯一的女儿,在这天通过美国驻印度大使馆,辗转“叛逃”美国,一时轰动世界。为此她与自己留在苏联的一双儿女阻隔了17年,直至1985年才重返祖国。

她早早便总结自己的一生:“我这一生太沉重了,沉重得不堪倾诉,更不堪活下去。”她的一生,比小说和电影无疑更跌宕起伏,但传奇的结尾却充满孤独与荒凉:斯维特兰娜于2011年11月22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因结肠癌去世,终年85岁。临终时没有子女在她身边,一星期后,她的死讯被女儿奥尔加通过邮件媒体公布。

斯大林的宠爱渐渐成为枷索

在斯大林的三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儿斯维特兰娜,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斯大林的书信中,他只对女儿才使用亲昵的称呼。1926年2月28日,斯维特兰娜降临人间,父亲斯大林已经47岁了,他格外用心地为她取了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斯维特兰娜,意思是“光影”,源于一首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要知道那时候苏联干部的子女不是叫“奥克佳布里”(十月革命),就是“玛佳”(五一劳动节)。一时之间,苏联数千名新生儿都因之起名为斯维特兰娜。

斯大林经抚摸、亲吻、赞赏女儿,亲切地呼唤她为“小麻雀”,但不是一切都像童话那样完美无缺。1932年,斯维特兰娜的母亲、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在一次晚宴后,回到自己房间,朝头部开枪自杀。原因众说纷纭,已然成谜,最后斯大林下令严厉封锁一切相关档案,党内的公开说法是娜杰日达患有“精神病”。6岁的斯维特兰娜被告知母亲死于急性腹膜炎,那时她对死亡还一无所知。10年之后,斯维特兰娜在学习英语时,从一份外国报纸上才得知母亲死于非命。

妻子死后,斯大林对女儿倾注了更多的关注。他甚至称女儿为“女主人”,并吩咐她给自己发命令,例如:“我的第一秘书斯大林同志。命令你允许我和你一道去看电影或者看戏。女主人谢坦卡(斯维特兰娜的昵称)”——这是斯维特兰娜儿时常常玩的游戏。但随着她渐渐长大,这种强烈的爱更像是令人窒息的绳索,父女代际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后来的第三本自传《遥远的乐声》中,斯维特兰娜回忆:10岁时,斯大林让她读《联共(布)简明历史教程》,可她认为这本书非常无聊,让父亲很是生气。“23岁上大学时被拉进党组织,党史考试却不及格,这使得学校的党组织大为尴尬。我总是和着自己个人主义的乐声,踏着另一种节拍前进”。

在个人生活上,斯大林也古怪地对女儿的衣着横加干涉,如同过去对妻子一样。按照斯大林的命令,裙子的腰部要宽大,要像睡裙一样宽松;穿短裙或穿短袖衣,都是犯禁的,因为他不喜欢别人看见女儿的胳膊和膝盖。当斯维特兰娜从少先队夏令营给父亲寄来一张身穿短裙的照片时,斯大林勃然大怒,用红铅笔在照片上画了个大叉,又在背面写道:妓女!”并派飞机寄回。

被父亲毁掉的初恋与两次婚姻

等到1943年斯维特兰娜读莫斯科大学,她选择专业也无法顺遂自己的心愿:喜欢学的她,在父亲的命令下改学历史。毕业后,斯维特兰娜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愿,成为教授苏联文学和英语的老师,之后还曾做过文学翻译。

同时,她的初恋也受到父亲的强力干涉。1942年底,16岁的斯维特兰娜在一次聚会上,结识并迷上了40多岁的电影导演阿列克谢·卡普勒。斯大林讨厌他的犹太人血统,而且认为这个莫斯科著名的“情场高手”惟一的本领就是擅长勾引女青年,当着女儿的面,斯大林把卡普勒写给她的情书、照片、小说文稿、新剧本统统撕掉。卡普勒也为这场恋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前后被强制关押了10年,直至斯大林去世后才被放出来。

1944年,斯维特兰娜再次爱上一个犹太人。这次她果断地先斩后奏,跟曾经的大学同学格利戈里·莫洛索夫迅速结婚。无可奈的斯大林对此的回应是:“是的,春天来了,见你的鬼,你愿意怎样就怎样吧!”1945年斯维特兰娜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约瑟夫。但1947年两人还是分手了。离婚后,莫洛索夫很快被单位开除,父亲也遭到清洗,据说仅仅是念在他是自己外孙的父亲的分上,斯大林才没置他于死地。

1948年,斯维特兰娜再次结婚,丈夫是当时苏共中央书记安德烈·日丹诺夫的儿子,两个“官二代”联姻,婚礼极为盛大。“(我们)婚前甚至没有约会过。当时父亲年事已高,我不能总是违背他的旨意。”婚后第二年,女儿卡佳出生,但这桩格外“门当户对”而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不久就破裂了,1952年两人离婚。“父亲对此极其不满,不过在此之前他已经明白,我总是做那些他不喜欢的事。”斯大林当时已身患重病,无力干涉太多,不过父女间的不愉快还是显而易见。赫鲁晓夫曾在回忆录中记下,1952年的新年晚会上,斯大林扯着女儿的头发强迫她跳舞。

1953年3月2日,几个月都没见到父亲的斯维特兰娜,在社会科学院的法语课上被带走,带到当天凌晨中风的父亲的软榻前,他已经无法说话了。3天后,斯大林死了。斯维特兰娜后来写道:“我感觉自己从来不曾是个好女儿,从来没有给这个孤独的灵魂、这个年迈的被世人拒绝的病人以任何帮助……”“曾经27年,我是父亲在精神上走向毁灭的见证人,我亲眼目睹了人们逐渐离他而去。慢慢地,他变成了一尊阴沉的塑像。”

斯大林去世后,斯维特兰娜仍享有父亲生前给予的待遇,比如公车和别墅。但反对斯大林的运动不久便开始了,1957年斯维特兰娜将名字改为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从母亲的姓氏;同年,她向政府提出收回对自己的一切特惠待遇。

出逃美国,公开谴责斯大林

1963年10月,斯维特兰娜与来莫斯科治病的印度共产党员布里杰什·辛格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但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柯西金反对她嫁给一个外国人。在反复的拉锯战中,1966年辛格因肺结核离开了人世,他们终没能得到一张合法的结婚证书。斯维特兰娜随后表示希望能到爱人的故乡去,将他的骨灰洒向恒河。经过漫长的等待,柯西金终于同意了她的出国申请。

把辛格的骨灰撒到恒河后,斯维特兰娜躲开苏联克格勃方面的跟踪,在1967年3月6日——原定回苏联的前一天,她跟谁也没打招呼径直走进了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一开始,使馆工作人员还以为这是个玩笑。美苏关系其时正逐渐转好,政府也担心贸然接纳她是否会损害外交关系,但最终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还是决定将她接到美国,不过要求一切低调。美国中央情报局马上派员到印度接应,斯维特兰娜经意大利转道瑞士,住了6星期后抵达纽约。上飞机前,斯维特兰娜最后一次答复:不后悔。

据有的资料显示,当时苏联克格勃曾一度对斯维特兰娜动过杀机。斯大林的女儿要到美国寻求保护,这一爆炸性新闻无疑具有太多象征意味的解读。柯西金回敬她是一个“有病的人”,赫鲁晓夫认为“她向苏联制度的敌人提供了笑柄”,世界各国媒体争相报道,把这看成是“红色公主”对自己父亲和国家的背叛。

至于出逃的原因,斯维特兰娜谈及寥寥,在自传中也仅只言片语地提到,部分原因是认为当局虐待了辛格。此外,“当时有一些人去了美国,我想效仿他们”(赫鲁晓夫下台后,他的儿子也去了美国)。1967年4月,斯维特兰娜抵达纽约,她随后举行媒体发布会,宣布永远不会再回苏联,并高调地发表一系列演说,公开谴责苏联当局。她指责父亲斯大林是“道德和精神的恶魔”,苏联体系“严重腐败”,“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一个后果严重的悲剧性错误”。

1970年,斯维特兰娜再次坠入爱河,这次的对象是一位美国建筑师维斯勒·彼得斯。巧合的是彼得斯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的前妻就叫斯维特兰娜,他们见面就是前岳母有感于此而撮合的。3周后,他们举行了婚礼,拉娜·彼得斯成为斯维特兰娜的新名字。当年,44岁高龄的她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奥尔加。然而生活还是不能一切如意,斯维特兰娜因丈夫凡事听命于前岳母而屡屡爆发冲突,1973年,这场“闪婚”便走到了尽头。

1978年11月20日,斯维特兰娜宣誓加入美国国籍。而早在1969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就已决定剥夺她的公民权。她甚至注册成为共和党员,还给自己最喜欢的保守派杂志《国家评论》捐了500美金。

17年后重返苏联,又再次离开

三次婚姻,每次持续时间从未超过4年。反复无常,大概是斯维特兰娜性格中最明显的特点。这与她成年后波折横生、尔后又动荡漂泊的生活也许不无关系。斯维特兰娜讨厌回忆过去,觉得自己“活得像一个特殊背景下的奴隶”,而另一方面,她又凭借“斯大林”这个名字,写了两本畅销的自传。《致朋友的二十封信》、《仅仅一年》于1967年末、1969年相继出版,这些书给她带来了超过250万美元的收入。

她曾公开谴责自己的父亲——不啻于一种“背叛”,但《时代》周刊1983年的报道中,她又撤回当年的控诉,并承认“如果父亲知道我做了什么,他可能会枪毙我”。斯维特兰娜还时常不停地远行搬迁,她的朋友们表示,她似乎无法在一个地方居住达两年以上。

斯维特兰娜对美国的看法也日趋复杂,她最初宣称:“我在美国的生活无比的自由、快乐、多姿多彩。”后来逐渐体会到美国社会不同于苏联的规则和秩序,给她带来种种的不适与孤独。她觉得律师们骗走了她大部分的稿费收入,对于媒体更觉不胜其扰,毫无隐私。斯维特兰娜曾出语深刻地总结:“我今天要对所有潜在的变节者说,不要忘记在河的另一岸是相同的人类,他们也包括了一些不完美的、沉闷的、无能的、背叛的、痴呆的人,一如你们所离弃的那些人。我17年前所不懂的,就是两个超级大国在好的和坏的方面竟是这样相像。”

时代也在发生着变化,苏联官方于1983年解除了斯维特兰娜与国内接触的禁令,这时大儿子约瑟夫已38岁了,是一位内科医生,他们重新取得了联系。对家人的思念和在西方的孤独使她吃了回头草。1985年,这位曾经全世界知名的苏联流亡者重返故土。她又公开肯定苏联的制度,并对美国倒头一戈:自称是“中情局的宠儿”,从没获得过真正的自由。彼得斯夫人和女儿奥尔加随后被重新授予苏联国籍。

好景不长,斯维特兰娜在俄罗斯生活得并不愉快,奥尔加坚持佩十字架,无视整个国家东正教的信仰。已是一名地球物理学家的二女儿卡佳,甚至拒绝跟她见面——她不能原谅母亲“当年的酷”。而他们还觉察到自己生活在克格勃的监视之下。1986年斯维特兰娜再度离开苏联。

早在1962年,斯维特兰娜就在莫斯科秘密受洗加入东正教,尽管她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教育。由于爱人辛格的缘故,她又信仰了印度的宗教。在美国期间,斯维特兰娜曾经是基督教科学派的成员,而晚年在英国,70岁的她又成为了罗马天主教的信徒,最终宣称“我找到了一生都在寻找的平静和失去的希望”。斯维特兰娜一向不善于理财,这导致了她晚年生活的窘迫。彼得斯死于1991年,大儿子约瑟夫也于2008年11月过世,奥尔加远在波兰。生命的暮年,孤独如影随形,她孤身一人住在一家养老院里。

斯维特兰娜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是在2010年,当被问及父亲斯大林是否爱她时,她回答:“是的,父亲爱我,因为我跟母亲一样都有红色的头发和雀斑。”尽管如此,她依旧无法原谅他,“他毁了我的一生。”她一再强调,“我想要告诉你,他毁了我的一生。”斯维特兰娜一生中不止一次地歌颂父亲,逃避父亲,诅咒父亲……爱和恨都同样强烈。但正如她自言:“我从来都是父亲这个名字的政治囚徒。”她终身无法摆脱斯大林女儿这一烙印,并由此永远改变了命运的轨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妓女的生活过得像女明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中国历史上一百个女人,历史上历代美女

    导读:妓女在古代她们的生活并不都是悲惨的,个别妓女她们的生活更像今天的女明星一样,文人雅士的社会生活需要捧出名妓,名妓更需要文人雅士的扶持。双方实现了生物学上的共生关系,也打造了彼此双赢的青楼市场。文学大家林语堂曾说,“妓女是叫许多中国人尝尝罗曼蒂克的恋爱滋味。而中国妻子则使丈夫享受此比较入世的近乎

  • 揭秘:历史上成为英国女王情敌的一名舞女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舞女的悲哀,英格兰第一位女王,英国女王熬死王子

    导读:钻石总有瑕疵,童话常有遗憾。2007年底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的钻石婚庆典在众人眼中宛如一场世纪童话,然而,59年前,一个女子的出现曾经给这对世纪夫妻的婚姻蒙上了一层阴影。她就是英国一代舞台剧女王———帕特.科克伍德。2007年的圣诞节,身患重病的她,主动绝食而逝。这位曾在聚光灯下华

  • 在朝鲜长大的非洲“公主”:我是怎样在朝鲜长大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朝鲜和非洲哪个发达,朝鲜人有多可怜,中国长大的非洲女孩

    导读:在平壤生活久了,莫妮卡发现朝鲜人都有“内心一清二楚,表面不露声色”的“绝活”。在朝鲜,外部世界的信息并不来自官方媒体,而是在普通人的谈话间传播。对很多人来说,朝鲜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莫妮卡·马西亚斯却在自传中写道:“我知道朝鲜人在想什么,也懂得如何与他们交谈,是他们造就了我。”从1979年到

  • 揭秘:北宋历史上最香的男人和最怪的王爷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上有名的王爷,历史上有名的王爷排名,清朝地位最高的王爷

    导读:梅询号称是北宋最香的男人。有种人相传体有异香,比如汉之赵合德,清之香香公主,不过,多数人却没有这种天赋。先天不足,后天补之。梅询就是这么一个逐香之夫。梅询在出名很早,在宋真宗时期就享有大名,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更担任翰林学士,经常陪王伴驾。宋代官员工资待遇高,皇帝有多有赏赐,梅询有了钱就去买各种熏

  • 揭秘:清朝时期慈禧点状元为何看上倒数第一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最后一位状元,历史上真实的慈禧,清朝最后一个状元是哪里人

    导读:古代考状元成绩最好的中,这似乎是自然规律,然而在慈禧手头上却亲自点过一位考得最差的状元,还好这位状元最终的表现非常不错,不然慈禧肯定又得背一条罪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光绪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岁。为了祝贺她六十寿诞,皇宫里头特地设立了个规矩:这一年要增考一期恩科状元。本来

  • 中国历史上被历代文人树为女神的一位美貌妓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古代100位杰出女性,中国历史上一百个女人,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美人

    导读:没见过苏小小的照片,只有她的墓,在杭州西湖边。 据说她是美的,只从那些慕名去见她的公子文人即可看出。这个南齐钱塘的名妓,与别的青楼女不同的是,除了会吟诗作赋之外,她成了历代文人的一个梦想。可还是觉得奇怪,不过是个青楼女子,虽然会写几句诗,怎至于拔高到这样的境界。看看她传下来的诗作:“妾乘油壁车

  • 逆境中挑战最强大的帝国:汉尼拔辉煌的征战史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拿破仑帝国时期辉煌让他骄傲,《汉尼拔》,大征服者罗马征服三星条件

    罗马人统一了意大利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建一支海军(罗马人只善于陆战,海战则打不过迦太基人)。可是罗马人不会造船,一开始就打了几个败仗,罗马人的船大多数都被迦太基人的战舰撞翻了,连上对方的船混战都没有机会。不过他们有幸找到了一艘搁浅的迦太基战舰,用它建了许多仿制品,一支海军很快就建起来了(史书估计一开始

  • 为什么汉尼拔被誉为战略之父?他又有何独到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日本二战三大战略家,战略竞争之父,贝多芬被誉为音乐之父

    汉尼拔(约公元前247~前183或前182) 迦太基统帅,军事家。迦太基将领哈米尔卡·巴卡之子。第一次布匿战争汉尼拔后随父去西班牙,受过良好教育和军事训练,立誓向罗马复仇。前221年任西班牙地区迦太基军队统帅。前219年率军攻占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城市萨贡托。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后,率步骑兵约

  • 英国最伟大的海军将领:独臂将军霍拉肖·纳尔逊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拉杜斯上将,独臂人,霍斯上将

    虽然拿破仑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但是他的一切注定是为一个绝代名将做配角,他就是霍拉肖·纳尔逊!独臂将军——纳尔逊。霍雷肖.纳尔逊,是英国帆船时代最著名的海军将领。1758年9月29日,他出生在英国诺福克郡伯纳姆索埔村,也正是在这一年,英国政府批准建造胜利号战列舰。纳尔逊是家里八个孩子的第三个,他9岁时母亲

  • 汉尼拔:他最恨罗马人 罗马人却尊他为父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罗马人是日耳曼人吗,我宁愿死在大罗马尼亚的沼泽里,汉尼拔喜欢史达琳

    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3年),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军事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年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一生的誓言,终身与古罗马为敌,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现今仍为许多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