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明孝宗朱佑樘为何被称为中国第一好皇帝

揭秘:明孝宗朱佑樘为何被称为中国第一好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742 更新时间:2024/1/17 7:03:11

导语:孝宗即位以后,查获一个文件夹,上面都署名为“臣安进”—是万安的奏折,每一件都是向皇帝推荐“房中术”的秘方。孝宗派太监怀恩带着这些奏折前往内阁,传达他的口谕:这是大臣应当做的事吗?

从秦至清的帝制时代,值得称道的好皇帝屈指可数,除了打天下的开国君主,大多数守成君主,实在难以恭维。何故?这批人从小在深宫高墙之内成长,没有经历磨难,耳边一片阿谀奉承之词,养成刚愎自用、骄奢淫逸的习性。指望他们力挽狂澜,难矣哉!清朝初年的历史学家谷应泰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议论,颇值得细细品味。他说:“人主在襁褓,则有阿姆之臣;稍长,则有戏弄之臣;成人,则有嬖幸之臣;即位,则有面谀之臣。千金之子,性习骄佚,万乘之尊,求适意快志,恶闻己过,宜也。”

当然,也有例外。谷应泰的这段话是在评论明孝宗朱祐樘时说的,在他看来,孝宗就是例外: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身边多是高风亮节、敢于直言极谏的大臣,原因在于,他多方征求方正之士,杜绝嬖幸之门,抑制外戚,制裁太监。他在早朝之外增设午朝,频繁召见大臣,访问疾苦,寻求治安之道。所以弘治一代,号称“众正盈朝”。

这和孝宗的素质很有关系。他在太子时期,得到博学多才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熟读经史,养成“仁孝恭俭”的品格。即位后仍然手不释卷,经常阅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稍有疑问立即请教儒臣法吏。无怪乎人们称赞他是明朝最为遵循儒家伦理规范的皇帝。他即位以后,拨乱反正,罢黜佞幸之臣,对内阁、六部作了大幅度的人事调整。

首先触及的是内阁大学士万安。此人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不会理政,只会高呼“万岁”,被人讥讽为“万岁阁老”。他升官的法门,就是巴结万贵妃及其兄弟,投皇帝所好,与方术佞幸李孜省互相勾结,紊乱朝政。孝宗即位以后,查获一个文件夹,上面都署名为“臣安进”—是万安的奏折,每一件都是向皇帝推荐“房中术”的秘方。孝宗派太监怀恩带着这些奏折前往内阁,传达他的口谕:这是大臣应当做的事吗?万安无法辩解,一声不吭,只顾叩头。他的名声本来就臭,言官听说此事,接二连三上疏弹劾。孝宗顺从舆论,把万安罢官。

接着被罢官的是另一个内阁大学士尹直。和万、尹沆瀣一气的大学士刘吉,有风雨飘摇之感,向言官们封官许愿,建议皇帝越级提拔言官,希望他们手下留情。这一招果然厉害,言官们都缄默了。但是言官以外还有敢于直言的人。翰林院候补官员张昇首先出来弹劾,说刘吉把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钳制言路的贾似道,合而为一,是双料奸臣。大理寺官员夏堠上疏弹劾,刘吉的罪状,并不比万安、尹直小。奇怪的是,刘吉屡遭弹劾,依然在加官进爵,人们称他为“刘棉花”—“愈弹愈起”。后来引起皇帝的厌恶,派太监到他家,勒令罢官。

清除宵小之徒,是为了起用德高望重的正直大臣。孝宗即位之初,就想起了刚直不阿的司礼监太监怀恩—因为支持言官抨击传奉官被先帝贬往凤阳,出于敬佩与倚重之心,把他召回。怀恩回来后,立即向孝宗建言:罢免阿谀万贵妃的佞臣,召还刚直方正的王恕。孝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召回已经致仕的南京兵部尚书,出任吏部尚书,让他负责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

王恕在成化年间就以敢于直言极谏而闻名,先后应诏陈言二十一次,上疏建白三十九次,全力阻击佞幸。朝中官员都倾心仰慕,遇到朝廷大事难以决断,必定请王公表态。当时有这样的民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佞幸大臣为之侧目,皇帝也颇为“厌苦”,给他一个太子少保的头衔,让他退休。

王恕历任巡抚、侍郎,直至尚书,都在留都南京,一直不受重用,其原因正如《明史·王恕传》所说:“以好直言,终不得立朝。”退休以后,名声愈加高涨,言官推荐几无虚日。孝宗顺应舆论起用王恕为吏部尚书,顺应了舆论。

王恕刚刚抵达北京,很有政治头脑的翰林院庶吉士邹智,向他提醒:以往大臣不能会见皇帝,所以朝廷事事苟且。先生应该先请求皇帝召见,一一指出时政的弊端。

王恕在皇帝面前畅所欲言,很好地履行了吏部尚书的职责。他向皇帝说,从正统年间以来,皇帝每日只上朝一次,臣下觐见不过片刻。圣主虽然聪明,那里能够尽察大臣贤能与否?希望陛下每天下朝以后,前往便殿,召见大臣,详细讨论治国之道,谋划大政方针。孝宗采纳了这个建议,从弘治元年(1488)三月开始,早朝之外,增加了午朝,皇帝在文华殿接见大臣。被接见的大臣可以当面向皇帝陈述政见,皇帝详细询问,作出裁决。

孝宗起用的另一位名臣,是学者型官僚丘浚。丘浚幼年丧父,由寡母李氏教导,读书过目成诵。家贫无书,常常走数百里借书。苦读的结果,是乡试考了第一名。景泰五年(1454)成为进士,在翰林院工作,见闻愈加广阔,熟悉国家典章制度,以经济之才自负。成化元年(1465)朝廷在两广用兵,丘浚向内阁大学士李贤上书,洋洋数千言,指陈形势。李贤很欣赏,推荐给皇帝,皇帝命人抄录,发给总兵、巡抚参考。丘浚因此而声名鹊起,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

他鉴于真德秀的《大学衍义》关于“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有所欠缺,博采群书予以补充,写了一本《大学衍义补》,阐述“四书”之一的《大学》关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重点在于治国的方略。比如,他讲到从唐代以来,朝廷财政仰赖于江南已见端倪,到了明代江南已经成为财赋重地,唤起朝廷对江南的重视,极具政治家见识。弘治元年(1488),他把此书呈献给皇帝,孝宗看了非常欣赏,批示说:“考据精详,论述该博,有辅政治。”随即指示礼部出版此书。用这样的语言品评一本著作,显示了品评者自身的学术功底,这与他太子时代受到的系统经史训练,以及自己的文化追求有关。由于皇帝的器重,丘浚晋升为礼部尚书,奉命编撰《宪宗实录》。弘治四年(1491)书成,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开创了尚书进入内阁的先例。当时他已经七十一岁了。

丘浚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屡屡上疏,触及时政的弊端。他指出:陛下端正自身作为立朝之本,清心寡欲应对政务,谨慎对待喜好不流于异端,节约开支不至于耗费国力,任用官员出于公心不失于偏听,禁止拉关系以严肃内政,提倡义理以杜绝奸佞。这样可以消除天灾人祸,实现帝王之治。这位著名学者写得兴起,一共拟了二十二条,洋洋万言。好学的孝宗耐心批阅,给予高度评价:“切中时弊”。

令人不解的是,王恕和丘浚这两位皇帝倚重的大臣,互不服气。有一天宫内举行宴会,座次的排列有一点麻烦:丘浚作为内阁大学士,自以为应该排在王恕前面;王恕以吏部尚书身份位居六部之首,自以为不宜排在礼部尚书丘浚后面,颇有牢骚,从此结下嫌隙。不久,丘浚指使太医院官员刘文泰弹劾王恕。刘文泰经常出入丘浚家,企求升官,吏部尚书王恕没有批准。刘文泰自以为有丘浚撑腰,弹劾王恕变乱选拔官员的成法,揭露他请人为自己撰写《大司马王公传》,大量透露被皇帝“留中”奏疏的内容。丘浚随即指责王恕“卖直沽名”。孝宗听信刘文泰与丘浚的意见,谴责王恕“沽名”,责令焚毁《大司马王公传》的书版。王恕不得不向皇帝作自我检讨,请求退休。王恕被迫退休,引来舆论哗然,言官交章弹劾丘浚“媢嫉妨贤”。

弘治八年(1495)二月,七十六岁的丘浚去世,史家对他的盖棺论定还是公允的,说他在内阁五年,常常以宽大迪皇上,用忠厚改变士人习气,清廉耿介,嗜好学问,自己家的房屋低湿狭小,四十年没有翻修。也指出他的弱点:“议论好矫激”,例如讥讽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是“多事”,说岳飞未必能够恢复故土,秦桧有再造之功云云。这种令人惊骇的言论,与他性情的偏隘不无关系。他和内阁同僚议事,意见不合,竟然把官帽扔到地上;看不惯言官的言论,动不动就当面大骂。和王恕有嫌隙,甚至见面不说一句话,以至于指使刘文泰攻击王恕,招来一片谴责声。他去世后,刘文泰前往吊唁,被丘夫人赶了出去,骂道:因为你的缘故,使得已故相公与王公失和,背负不义的名声。由此可见,丘浚和他的夫人,对于无端攻击王恕,导致他的退休,事后有所反省,深感内疚。

王恕从政五十余年,刚正清严始终如一,在吏部尚书任上,引荐的人才,如耿裕、彭韶、何乔新、周经、李敏、张悦、倪岳、刘大夏等,都是一时名臣。《明史·王恕传》说: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称极盛,王恕功不可没。武宗即位后,仰慕他的名声,派遣官员前往慰问,向他征求高见,要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正德三年(1508)四月,九十三岁的王恕逝世,武宗得到讣告,停止上朝,赠给左柱国、太师头衔,赐谥号“端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娶一个“小三”当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语:据说“红娘“郭山甫把朱元璋和郭宁莲的见面安排在一间古色古香的颇有情调的房子里进行。见面之后,朱元璋一看郭宁莲的相貌,一个字美。就在郭氏兄弟祭出“两板斧”,和朱元璋的关系紧张渐渐处于公开状态时,一个人看在眼心急在心里,接着再使出一招,凑齐了“三板斧”再说。这个人便是小张氏,郭子兴的小老婆,马秀英

  • 揭秘:林则徐为何死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路上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太平天国整死的第一个大清朝钦差大臣竟然是“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太平天国闹事后,咸丰帝对广西叛乱是极度关切的,他先后派了数位名臣去平定。第一位钦差大臣是林则徐。他不顾病体上了路,但走了17天,还没到广西境内便溘然长逝——被太平军搅得焦头烂额时,不知咸丰帝奕詝有没有动过这样的念头:从道光八年到道光二

  • 揭秘:中国古代哪位皇帝最孝顺?做了哪些孝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自孔夫子倡导“仁孝治国”以来,后世的帝王无不以“孝道”做幌子,尊奉“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的管理格言。然作秀的多,真孝的少,汉文帝刘恒可算是“孝”皇帝之冠。凭什么说刘恒是中国历史上最孝的皇帝呢?刘恒大孝之名并非空穴来风,他扎扎实实做了几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孝事。一、母有病亲奉汤药。刘恒的母亲薄氏

  • 曹睿简介 三国魏明帝曹睿是曹丕和谁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曹魏烈祖明皇帝曹叡(206年-239年1月22日),曹丕与文昭甄皇后之子,曹操之孙。字元仲,史称魏明帝,中国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6-239年在位。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为帝,指

  • 怎样玩转权力控制游戏: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术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有人曾经把管理学称为“权力控制的游戏”。如果从人与人之间利益博弈的角度来看,此言可谓确论。作为大唐贞观朝的CEO,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在短短20年间打造出一个彪炳千秋的皇皇盛世,成就冠绝百代的一世伟业,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拥有一套极其高明的管理手段。也就是说,李世民在权力控制的过程中,非

  • 揭秘古代丁克们偏爱哪些宠物:古人也爱养宠物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古人也养宠物。读古籍,信手就可以找出些古人所喜欢宠物的例证来。狗。《战国策·楚策一》载:“人有以其狗有执(有看门的本领)而爱之。其狗尝溺(小便)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告主人)之。狗恶之,当门而噬(咬)之。邻人惮(怕)之,遂不得入言。”又《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讲了一个“狗恶酒酸”的段子:“宋

  • 盘点:三国时期的“高考状元”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假如三国时期,也举行高考选拔人才的话,也会有一大批人物闪亮登场。这些人当之无愧的是这些领域的行家里手,也就是这些领域的“高考状元”。其一,武状元吕布如果要比试武艺,吕布绝对是首屈一指的武状元,当日曾在虎牢关迎战刘关张三人,关羽张飞号称万人敌,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又是后来的五虎上将之首。关羽斩华雄,张飞

  • 盘点古代十大神射手:三国时期的居然占一半!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第一名:后羿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一说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建立者,有“人王”之称。神话中后羿之箭连射天上九个太阳,这个第一名当之无愧。第二名:纪昌纪昌,战国时期时赵国邯郸人,从小便练得一身好箭法,据说早期“射之射”时射虱如射马,后来遇到一个老人点化他,使他

  • 揭秘司马懿的成功之道:不如对手强就熬死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很奇怪,《三国演义》中这位最后的胜利者,这最终统一了天下的西晋王朝的奠基人,留给我的竟然是这样一种感觉。尽管史书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他的外表:鹰视狼顾,非人臣之相也,但在我心中,他的面目却如此模糊。我怎么也没法相信这个表面上浑浑噩噩的老者,能有着一双鹰的眼睛、狼的耳朵。我没法想象那双混沌的老眼也能暴射

  • 揭秘:历史上唯一逼孙子当太上皇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太上皇,通常是指皇帝的父亲,但也有例外。如,隋代杨侑尊祖父隋炀帝为太上皇,唐代李显尊母亲武则天为太上皇,西辽屈出律尊岳丈辽末帝为太上皇,明代朱祁钰尊哥哥明英宗为太上皇。或祖孙,或母子,或翁婿,或兄弟,虽然不是传统的父子关系,但均是低辈尊高辈为太上皇,还能说得过去。西晋时,篡位称帝的司马伦竟然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