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秦朝丞相李斯:没有道义只讲权术埋下灭亡祸根

大秦朝丞相李斯:没有道义只讲权术埋下灭亡祸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778 更新时间:2023/12/10 9:59:01

导读: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司马迁何等人物?玩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于股掌之上,秤他们的斤两,论他们的货色,一言而九鼎,盖棺而论定。第一等人物也!《李斯列传》写李斯,写这千古一相,一开篇,即墨毫轻扫,如灶妇扫尘,李斯就入了另册,成了鼠类,在历史的长廊中,画定了他贼眉鼠眼的形象。司马迁写人物,往往在开头写一两件不太起眼的小事,似乎写的仅是人物的小节,却往往借此给人物定性,并暗示将来之命运。上引《李斯列传》的开头一节,即是典型的例子。

在写韩非时,我提到,先秦诸子,写到韩非,结束了。哲人的时代过去了,而政客则亢奋起来。这“亢奋的政客”,我隐隐指的就是李斯。他既是韩非的同窗,又是韩非的嫉妒者和谋杀者。在先秦,有著作有学问而在一般场合不被人以“子”相称的,只有商鞅和李斯。这好像不仅因为他们是官僚,那齐国国相矮脚佬晏婴,不也称“晏子”么?连苏秦、张仪这样的人也偶有称他们为苏子、张子的。“子”是尊称,必须兼具道德学问两方面的优长才行。大约是商鞅和李斯在当时人及后人的眼里,道德上的污点太大吧。

李斯做出了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的大事,但他自己却一直没能大起来。他好像永远是上蔡小吏,永远摆不脱那种小人物小人格的心态。小气小器小心翼翼,永远蜕不出那种委琐细屑,患得患失,首鼠两端。他既不及商鞅的一意孤行一往无前,更不及后来王安石的坦荡磊落忘怀得失。是的,他终身受控于他皮袍下的那个“小”字。他绝顶聪明,但心智有限,德不胜才。我这里讲的“德”,不光指“道德伦理”之“德”,更是指一个人的定性,一个人面对世界时的那种自大自信,超然豁然,那种把握自己,不被世界左右的定性,在诱惑或在压力面前保全正常理智,不被其淹没或误导的心力。在这一点上,李斯显然有些弱不禁风。他的老师荀子是知道他的缺点的,所以,当李斯做了秦丞相的消息传到他老人家耳朵后,这位世故的学者和地方老吏(他长期做楚兰陵令),不仅不为他高兴,反而忧愁得吃不下饭了。他已预见到这位不能把握自己的学生将要自蹈不测之祸了(见《盐铁论·毁学》)。

李斯一生孜孜矻矻,机关算尽,他好像总是皱着眉头,心事重重。他是一个典型的以聪明处世的人。我以为,就处世而言,最高境界是以赤子之心待人接物,超越利己利他;其次是以正常理性处世,摒弃大费周章的一切人生戒律和道德教条;再次就如芸芸众生,随自己的喜怒哀乐待人接物,不求活得高尚,只求活得真实,不求有理有据,只求随性适意。而最差也最危险的处世方式就是以一己的聪明来对付世界的万千世相及其不可穷尽的变化。人之聪明有限,而世途之险暗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以有限去应付无限,危险啊!这是庄子的告诫。

说这些,我是想说,李斯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一切以聪明来处世的人无一不是机会主义者。但李斯仍有他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是一个鼠,但却似乎并不全是“鼠目寸光”,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富有远见的大政治家。他两次力排众议,顶住压力,反对分封而倡立郡县,其中第一次他所顶住的还是来自他上司—丞相王绾的压力,其时的李斯还只是一个廷尉。如果我们细心留意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三代递代,及更早的黄帝蚩尤,炎黄大战,乃氏族部落战争。周代立国,广封天下诸侯,在最初分封的诸侯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君道》),以一家血脉涵盖天下,一举消除了氏族战争的隐患。这是周公的大功德。而周王朝的灭亡,则又是由于诸侯兼并。秦立郡县,又一举消除了地方诸侯对中央挑战的危险。自此以后,于秦,则是“有叛人而无叛吏”;于汉,则是“有叛国而无叛郡”;于唐,则是“有叛将而无叛州”(柳宗元《封建论》),从体制上彻底解决了地方利益集团威胁中央的问题(汉代的“有叛国而无叛郡”更是从正反两面验证了李斯的论断),李斯之功大哉,李斯之见远哉!难怪司马迁要在事功这一点上把他和周公旦相提并论!

其实,指责李斯是机会主义者,也完全是道德主义的立场。如果李斯不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他也就不会成功。当他在荀子那里学“帝王之术”时,他就在做“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他对学问本身的兴趣远在韩非之下:当韩非在思辩的玄想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李斯却是一边听荀老师讲课,一边是心有旁骛,很像是孟子指责过的那种不专心,“一心以为鸿鹄之将至”—不,一心想着自己将如鸿鹄,志向远大,羽翼已就,一飞冲天。他的眼角不时地扫向书室之外,窥测方向,以求一逞。他匣中的宝剑时时作鸣,要扬眉出鞘。在纷争的七国之中,他也早瞅准了远在西北的秦,那是一颗杲杲跃起的天狼星,将要吞食崤山以东死到临头还吵吵嚷嚷、睚眦相向的六国昏蛋。他对自己的祖国—楚国,简直不屑一顾:一个逼死屈原的祖国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孟子就说过,若无故而杀士,连大夫都可以叛逃他国。况且,连贵族出身的屈原都无能作为,他这样的一介上蔡布衣还能有什么指望?他对荀子说,当此“游说者之秋”,如不抓住时机,为自己挣得富贵,就不合乎正常人性。而秦国无疑是最有希望也最有接纳天下人才雅量的大国。于是他打点行装,告别恩师,向西一路逶迤而去。按荀子晚年对秦国的好感,他定不会阻拦,甚至会鼓励自己野心勃勃而又才干出众的弟子去秦国实现理想,也使自己呕心沥血的理论化为政治现实。

待价而沽的李斯显然比屈原、韩非自由。屈原、韩非是有负担和拖累的,这拖累就是他们出身所系的祖宗之国。“毕业”以后,李斯可以毫无拖累地根据自己审时度势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去向,而韩非则必须回到韩国,如同今日的定向委培。问题是,韩国并不需要他,更不需要他的理论。这就让天纵聪明的韩子被人约束住了。天虽纵之,无奈有人束之!在这一点上,拥有人身支配权的专制社会,永远是“人定胜天”的。韩非回韩国以后的境况,很像计划分配时代的无后台无后门、晦气重重可怜兮兮的大学毕业生。他只好退回内心,继续他的纸上谈兵式的理论研究。而此时的李斯,在秦国的事业和个人的前途都已一片光明了。可怜的韩非只能成为黑格尔,而李斯则成了罗伯斯庇尔。假如德国的黑格尔到了法国,并要取代罗伯斯庇尔,罗伯斯庇尔也会杀掉黑格尔吧。

到了秦国的李斯很见机很乖巧地先投靠左右秦国实际权力的吕不韦,并取得了他的信任,被任命为郎官。这样他就有了游说秦王的机会。李斯非池中之鱼,他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借秦王的军队、财富、权势、国土及国土上的人力,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在与年轻的秦王谈论中,他又一次提到了“时”—时机。他极具煽动性地说,当前是“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万世之一时”。而且这个“时”,稍纵即逝:等到山东诸侯再次恢复元气,也恢复他们的理智—再次联合起来时,即使黄帝再世,也无法一统天下了。天佑暴秦!在天才商人吕不韦垂暮,进取锐气渐失的时候,又为秦国送来了一个精通“帝王之术”的李斯,在秦国的肌体上,又补充了新鲜的血液!而这血液,又是何等活跃,骚动,充满毒素,富于攻击性!

但李斯的到来,终断了秦国改善自己形象的机会。吕不韦晚年召集门客著《吕氏春秋》,并悬之国门,我以为这是他试图引进百家思想,填充秦人一张白纸似的脑瓜。是的,秦是公认的“虎狼之国”,它在当时各国中几无信任度。一直以来,它只有策略、权术及攻杀手段,而并无理论,并无任何价值取向与价值坚持。政策和策略是秦的生命。蔺相如曾一针见血地总括秦的不光彩的外交史:“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不能“坚明约束”?就是因为没有价值约束,没有人文取向。可怜可敬的吕不韦,他定是预见到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即将随着据说是他自造的那个孽种的逐渐长大而终结,于是,他想在他被彻底清除之前再做一件大事,那就是,为秦国,为这一必将统一天下的新王朝找到一种统治理论。而他在《吕氏春秋》中杂取百家,虽然不能说他完成了新理论的构想,但也显然是在试图改变秦人一直以来的残暴不文的形象—可怕的是,这一国家形象,是如此富有戏剧性地集中体现在新秦王嬴政的身上—他鼻如黄蜂,胸如鸷鸟,声如豺狼,眼睛细长,令人不寒而栗,一望而知是个阴险毒辣、刻薄寡恩、心似虎狼、贪残好杀的人物。这简直就是秦国国家形象的象征。这形象直接吓跑了大梁人尉缭。秦国太需要把自己文明化了!太需要改变以往的形象了!作为边鄙小国,它可以以无赖的面孔占得一些便宜,但要走向政治中心,它难道不需要哪怕是伪装的文明与礼仪么?但李斯的到来,使吕不韦的一片苦心付之渭水东流。秦以后即便在武力上统一了中国,但它自身仍是无赖。它完全不能胜任新的角色:在二世胡亥的身上,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这代代血脉相传的无赖本质,以及握有权力之后,更无以复加的丑陋。班固很粗野地骂二世是“人头畜鸣”。是的,一个肉体骨骼像人,而精神还停留在野兽阶段的怪物—他的祖先一直不愿在这方面有所进化。在冷兵器时代,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中,野蛮总占着莫大的优势的。

李斯带来的是一套可以立竿见影的计策。其中包括对六国人士的贿赂和暗杀。他是国家恐怖主义活动的倡导者。我以为与其说李斯继承了他老师的思想,倒不如说他捡起了他同学的理论;与其说他在秦国推行他同学的理论,又不如说他只是支离破碎地从《韩非子》中随机地抽出一些有临场用途的东西,来为他的行为找注脚。我们读他的大作《谏逐客书》可以发现,和先秦诸子相比,除了抄自他老师荀子的“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几句外,这篇鸿文中根本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道德根基!它只是相当聪明的灭六国强秦国的策略而已!先秦诸子大多只讲道,而不屑于或羞于谈权,商鞅、李斯等法家则正相反:弃道用权!只讲权术,不讲道义!没有道的约束,权术会演变成何等恐怖模样?

在大学课堂讲司马迁的《项羽本纪》时,我对学生说,项羽是有爱憎而无策略的;刘邦则是只有策略而无爱憎。所以,一个可爱可惜,一个可憎可惧。那么,李斯怎样呢?他只有策略而无原则!甚至一些最基本的、为先秦诸子各家各派所坚守的人道原则他都没有!他在荀子那里真是白学了!那么伟大的老师和那么杰出的同学,对他都是浪费了。他只是一架追名逐利的功利机器,难怪他永远那么渺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有马永贞吗?传奇拳师马永贞的真实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上马永贞是怎样一个人,张彻马永贞,马永贞争霸上海滩2

    历史上真有马永贞吗?39集近代传奇题材电视剧《马永贞》,这部由鞠觉亮导演,陈国坤、樊少皇、徐熙颜等众多明星联袂演出的电视剧再次使马永贞成为荧屏热点。这部根据马永贞原型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讲述了民国初年,出身于武术世家的马永贞凭借着自己一身的武艺和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与上海两大帮派展开了一场天翻地覆、风

  • 楚霸王项羽败于作英雄秀?重军围困之下还玩伤感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项羽为什么去垓下,垓下之战项羽有机会赢吗,楚汉争霸项羽失败的原因

    导读:项羽,中国军事史上“实力派”和“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有着万夫不当之勇。和汉高祖刘邦相比,更多人认为项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的确,项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杰,在年仅30岁的时候,就被迫自刎乌江。究竟是什

  • 揭秘韩非因妒才忌能进谗言 反被秦始皇下令诛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妒贤忌才,谗言,李斯为什么害死韩非子

    导读:韩非,战国时韩国人,为韩国公子(即国君宗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

  • 揭秘李鸿章日本遇刺内幕:竟让中国少赔了1个亿!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李鸿章一枪一亿两白银是造谣,李鸿章在日本挨一枪的结果,伊藤博文对李鸿章评价

    甲午战争在陆海陆战场俱失的情况下,1895年3月,李鸿章受命前往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谈判和约。首次谈判的尴尬到达后的次日,中日双方即以春帆楼为会议场所展开谈判。当时的春帆楼里修葺一新,地上铺着华丽的地毯,足见日方准备之充分和重视。双方见面寒暄完毕后,李鸿章说:“你我东亚两国,最为邻近,同文同种

  • 魏孝文帝拓跋宏到底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中国历史上值得了解、讨论和纪念的人物实在太多了,近几年我注意较多的一位是北魏孝文帝元(拓跋)宏。他生于北魏皇兴元年(公元四六七年)八月,卒于太和二十九年(四九九年)四月。再过三年,就是他逝世一千五百周年。他本姓拓跋,但在逝世前的三年改姓了元。在他在位的二十九年间,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

  • 隋炀帝为何成大昏君?真相竟是太聪明太有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中国历史上的昏君,其实不见得个个都是昏庸之辈。乐不思蜀的阿斗和“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毕竟是少数;其他即使如成天和嫔妃玩做买卖游戏的南朝东昏侯、整日只知道做木匠活的明熹宗,其实也就是心思没放到大事上去而已,要论智商,恐怕也未必很差。他们中间的某些人,恰恰是因为太聪明了,结果倒成了昏君,而且是比

  • 揭秘:二十五岁就临朝听政的美女皇太后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少子刘隆此时才生下一百天,还在宫外寄养,当下抱入宫里立为天子,是为殇帝。邓绥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当时她年仅二十五岁。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邓绥是东汉护羌校尉邓训的女儿,前太傅高密侯邓禹的孙女,她的母亲阴氏是光烈皇后阴丽华的侄女。邓绥五岁时已知书达礼。年迈的祖母对邓绥很是钟爱,一次亲自为她剪发,

  • 揭秘王昭君出塞:从胡俗嫁父子为了国家牺牲名节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中国歌剧舞剧院新编舞剧《绝代佳人》以优雅、柔美的民族古典舞形式,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人”故事。剧中,杨玉环、貂蝉、西施绮年玉貌,红颜薄命,而最令我期待的“昭君篇”,不是“琵琶怨”,不是“出塞曲”,而是一头白发的昭君塞外牧羊的场景,与当年那个楚楚可怜的汉宫小女子,毫无关联。“四大美人”

  • 揭秘:“红颜祸水”到底是指历史哪位绝色美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一位绝色美女使三个国家兵祸相接,其中两个国家分崩离析。尽管有人称她为“祸水”,后世却始终把她当作主宰桃花的神仙祭拜。这个女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祸起萧墙皆为妫息夫人原名陈妫,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的女儿。息夫人目如秋水,面若桃花;丽如芙蓉,雅若蕙兰。她和姐姐都是当时妇孺皆知的

  • 揭秘三国时代眼光最毒辣的两大杀手:关羽与赵云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关羽和赵云是《演义》中最杰出的杀手,整部《演义》赵云杀将之多无以伦比,而且杀得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但他专检小鱼小虾下手,除了背后挑了准一流的高览,再也没有杀过象样的人物,即使如此,杀将记录也超出吕马之辈多矣。而关羽专检“大腕”下手,手法竟也同样地畅快淋漓,他杀过一流名家华雄,也宰了超级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