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代女皇武则天执政事情创造了哪四项世界纪录?

一代女皇武则天执政事情创造了哪四项世界纪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779 更新时间:2024/1/15 12:59:15

武则天执政创造了哪四项世界纪录? 世界纪录不仅存在于赛场上,其他领域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世界纪录。作为中国统治者中的一个特例,武则天一人就创造了四项皇帝中的世界纪录,不仅国内没有一位皇帝能破,即使在世界范围来看,依然称得上第一。

这四项纪录分别如下:

一、任用宰相最多

唐朝能称为宰相的官职很多,左右仆射及门下、尚书、中书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由此造成了唐朝的宰相数量总体上要超过其他朝代。譬如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而宰相就任用了二十五位,不过这个数字比起武则天来就是大巫见小巫了。武则天珍惜人才是出了名的,除了大兴科举之外,还鼓励地方各级官员推荐优秀人才。即便如此,她还怕漏掉人才,后来甚至鼓励人们自己推荐自己。人才多了,便要有地方安插他们,否则闲置起来就是浪费。最后导致她统治之下的帝国官僚机构膨胀,仅宰相一职前前后后就达到了七十三人。

《隋唐史》一书中的解释是:“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这里举一个武则天任用宰相的例子,在大周朝间建立前,有个叫傅游艺的九品官善于投机,他看出武则天有称帝的野心,就纠集一帮人上书,要求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武则天龙颜大悦,一年之中,把他从最小的九品官升到了三品官,做到了宰相的位置(唐朝一品官、二品官很少,宰相常常都是三品官)。好在,武则天勤于政务,善于治理国家,频繁任命宰相并没有引起帝国的混乱。历史上仅次于武则天的是崇祯皇帝,这位明朝末代当家人一生用人多疑,在位时七年,前前后后更换了五十个宰相。明朝本来已经病入膏肓,经过他的这么一通折腾,就更加不可救药了。

二、即位时年龄最大

在武则天之前,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是刘备。这位汉昭烈帝前半生忙着四处打游击,好在老来有福,连收荆州、益州两个当时最大的州,最终在60岁时光荣登基,建立了蜀汉政权。武则天比他还辛苦,从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的昭仪一直做到皇后、天后,然后是太后,到67岁时才如愿以偿。这一年是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从14岁起,她已经累计奋斗了五十三年。此外,在五代十国时有一个叫马殷的人,在唐末时割据湖南。一直到公元927年,后唐封其为楚国王,才以75岁的高龄大器晚成。不过此人的头衔只是王,死时庙号是楚武穆王,而且这个王还是中央的割据势力封赏的,所以不在皇帝之列。

三、陵墓规模最大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的繁荣时期,充裕的国力为她的陵墓提供了坚实的财力基础。她的陵墓----乾陵动工于公元684年,经过二十三年的修建,才完成一期。乾陵几乎是照搬了首都长安城,包括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廓,内城有东边的青龙门、南边的朱雀门、西边的白虎门和北边的玄武门。南北主轴线长达 4.9公里,南北墙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达230万平方米。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是“周八十里”。这样的规模即使是唐太宗的昭陵也无法望其项背,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此外,在城内还建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和狄仁杰等六十多位重臣的祠堂,简直是另一座长安城。

可惜的是,在“安史之乱”过程中,乾陵辉煌壮观的地面建筑受到了相当大的破坏。直到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才重新修葺一新。如此大的陵墓,其中的陪葬品也数量不菲,经过现代学者的勘测估计,其随葬珍宝总重量至少在五百吨左右。如果武则天的乾陵最终被打开,那么将是一次和秦始皇陵同等重要的考古盛事。

四、使用年号最多

年号是汉武帝的一项发明,是帝王纪年法的继续。在武则天之前,这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就是汉武帝,他在位五十五年,年号一共用了十一个,平均五年一个。这些年号分别是:建元(前140-前135),元光(前134 -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元狩(前122-前117),元鼎(前116-前111),元封(前110-前105),太初(前104-前 101),天汉(前100-前97),太始(前96-前93),征和(前92-前89),后元(前88-前87)。到了武则天这里,从她称制到最后被政变逼下台的二十一年中,一共换了十七个年号。

作为一个对生活质量非常的女强人,武则天的年号自然也别有个性,这些年号分别叫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其中比较有趣的是在天授三年,武则天两次更换年号,即天授三年、如意元年和长寿元年都在一年里,这一年就是公元69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汉文帝是如何让南越国臣服的?南越国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一纸书信降服南越王的故事:秦朝末年,有一个从北方来的龙川县令,名叫赵佗,居然趁天下大乱之际,攻占桂林象郡。秦朝灭亡,赵佗自封为南越武王,当时辖有现在两广福建连同越南北部一带,汉朝开国以来,刘邦因为中原百姓车马劳顿,不愿征伐,因此派人立赵佗为南越王,责令他和大汉王朝政府搞好关系,不要成为汉朝南部

  • 风流乾隆帝一生最爱的五个女人:死后与她们合葬!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皇帝一生最爱的五个女人 死后与她们合葬乾隆的后宫中光是有贵人以上名分的嫔妃就有37名,更不用说还有因为品级太低而无法统计具体人数的那些常在们。不过后宫妃嫔人数虽然众多,但其中真正能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的,则是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以及孝仪皇后这五位。也正因为这五位后妃是乾隆

  • 解读红楼:原配王熙凤如何十招逼死二奶尤二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凤姐害死尤二姐的全过程,施行了一系列的阴谋诡计,归纳起来有十条:一是迎骗入园,二是清除“君侧”,三是操纵官司,四是大闹宁府,五是沽名钓誉,六是剪草除根,七是造谣装病,八是借刀杀人,九是烧香拜佛,十是猫哭老鼠。1.迎骗入园王熙凤听说贾琏在外面偷娶了尤二姐,“越想越气”,“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 古代皇帝也疯狂:南汉亡国之君竟然酷爱阉割能臣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刘鋹(943~980年),五代时南汉国君。公元958~971年在位。南汉中宗刘晟之子。原名继兴。即位后,委国政与宦官龚澄枢和才人卢琼仙等。不信士人,欲用者先加阉割。生活荒淫,赋敛苛重。大宝十四年(971年),宋兵进迫,降宋,送至开封,被封为恩赦侯。五代十国时,南汉国王刘晟吃丹药丧命。其子刘铱嗣

  • 盘点中国史上最牛十个后妃:卫子夫只能排第七!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本文只评论后宫的那些女人,而不评论那些改变中国历史的女人,所以武则天和吕雉这些风云人物就不在本文排列之中,为了尽量接近历史事实,所以本文有许多描述来自百度网络,而本人只是加入了自己的看法,望见谅。第十名 杨贵妃什么,你竟然把杨贵妃排在最后一名!那可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你是不是喝酒喝多了,喝糊涂了吧,

  • 揭秘:康熙皇帝为何对爷爷辈的忠臣鳌拜痛下杀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早在大清帝国的第二届皇帝皇太极死时,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希望能够拨乱反正,登上帝位,但是,皇太极族系的人马气势汹汹,大闹议政王公大会,甚至还拔出了刀子,冲多尔衮比比画画……比画的最终结果,是多尔衮退让了,让皇太极的九儿子福临做了皇帝。这群拿刀子冲着多尔衮比画的人当中,有一个家伙最是凶悍,此

  • 揭秘:唐玄奘“取经”成功 何以却“传教”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历史上的大多数变革都需要“唤起民众”,都需要得到下层百姓的理解和支特,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高深文化修养的唐玄奘佛教门派的失败,以及“大老粗”惠能禅宗的兴盛,就具有深远的历史原因和普遍社会意义了。历史常常和人开玩笑。有时,变戏法一样,变幻出来的景象使人眼花缭乱,难以琢磨。《西游记》中的唐玄奘是一

  • 揭秘古代帝王们的爱情:为何真爱都发生在倒霉时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白居易的《长恨歌》缠绵悱恻,荡气回肠,把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演绎成了千古绝唱。他和陈鸿合写过《长恨歌传》。他本来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发挥一贯的“讽喻”主张的,可写着写着,诗人以咏叹的、忧郁的、梦幻般的笔调,就把李杨写成了千古情种。白居易的心情是复杂的,既要鞭挞荒淫误国,又要歌颂生

  • 老百姓雇来的“吸血鬼” 历史上曹操年薪竟上亿?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在分析曹操的年薪之前,让我们先翻开《三国志·魏书》。《魏书》里说,曹操20岁做官,66岁去世,在政坛混了47年,先后做过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典军校尉、司隶校尉、骁骑校尉、大将军、武平侯、丞相、魏公、魏王。其中武平侯、魏公和魏王是爵位,剩下的都是官职。彼时洛阳是首都,分东、西、南、

  • 清朝唯一汉族公主孔四贞:与顺治擦肩而过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今北京西三环“公主坟”埋着清朝仅有的一位汉族公主孔四贞。清皇室怎么会赐封一名汉族公主呢?这其间还有一段历史渊源。孔四贞的父亲孔有德,原是明朝镇守辽阳的一名参将,明末降清,顺治初年封为定南王,后来成为清政府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和其它抗清力量的得力干将。顺治七年,孔有德率清军打到广西,杀了宁死不降的南明东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