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重兵在握的曾国藩为什么会四次拒绝称帝?

揭秘:重兵在握的曾国藩为什么会四次拒绝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2162 更新时间:2024/1/24 21:06:48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得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偏僻得小山村以一介书生进京赶考,二十八岁便靠中了进士,从此以后,他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直到一品官位。

拥兵30万

1864年(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当时,曾国藩拥兵30万,占据中国半壁河山,曾国藩已成为满清入关以来汉族官僚中持权最大的官员,超越了清初的吴三桂,足以功高震主。曾国荃、彭玉麟、赵烈文、李次清等曾国藩的部属幕僚人,他们约集30余名高级将领深夜求见,欲将黄袍加身与曾国藩。曾国藩面临一生的最重大的抉择,面对这些眼睛冒火热切的属僚,曾国藩十分冷静地给众人写下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坦露心迹,放弃了在他手上创造历史书写曾氏王朝的机会。

看这段历史,不禁要问,这位手握重兵的曾大帅如果顺应了“民意”,振臂一声高呼,就有机会黄袍加身,一步登天成为一帝,难道曾国藩真的没有产生这样的想法吗?

多次被劝称帝

就这件事,历史上有这样的说法:曾国荃对他说,“你是两江总督,加上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骆秉章,江苏总督李鸿章三个现任总督,还有五个现任巡抚全是湘军嫡系。大哥手里握着20万湘军精兵,再遣李秀成收纳 10万太平军降兵,这样30万精锐之师,即可攻破京师,恢复汉家江山,大哥将成为一代帝王。”

曾国藩回答道:“共患难时大家可以是朋友;同富贵时往往成了仇敌。就说那个左宗棠,他做师爷时便不甘居人之下;如今同我平起平坐,他肯对我俯首称臣?再说李鸿章,我若平稳安泰他就是我的学生;我若不顺,李鸿章必然反戈一击。还有那个李秀成,他投降了,就是一只丧家犬,谁还听他的?再说,朝廷防我之心令人枕席难安。”这一番话叫曾国荃无话可说。再说当时湘军兵力在江南数省虽占优势,但清廷的官文据长江上游;富明阿、冯子才分守扬州、镇江;增格林沁屯兵粤皖,这表明清政府对湘军早有防备。

湘系势力中许多人都曾劝曾国藩自立为帝。曾国藩寿诞,湖北巡抚胡林翼来贺,交谈间书写一纸条,赫然有:“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国藩见之,惶恐无言,将纸条悄悄地撕个粉碎。浙江巡抚左宗棠曾赠一对联:“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阅后,将“似”字改为“未”字,退回。安微巡抚彭玉麟送密信称“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太平天国覆亡后,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鲍超等四人密谋拥戴曾国藩自立。一天夜晚,湘军的高级将领约有三十余人齐集大厅,企图重演一场“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历史剧。曾国藩未等众人开口,书写出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委婉地表明了自己无意自立的想法。

不仅湘系势力曾有劝进的举动,甚至太平天国阵营也有人劝曾国藩自立。曾国藩劝石达开降清时,石曾说他是举足轻重的韩信,何不率众独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后,也曾表示:愿以长江两岸数十万余部,拥戴曾国藩为帝。

曾国藩所处的年代,是清王朝由乾隆盛世走向没落、衰败的转折时期,此时内忧外患接踵而来,交相煎迫。曾国藩曾因母丧返乡,却恰逢太平天国横扫湖湘大地,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曾国藩趁势在家乡组建了一支湘军,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清王朝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至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一生功过,让人争论不休。他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先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大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但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可谓毁誉参半。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时,就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斥其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等等,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一无是处。

为何不称帝的原因

让后人产生疑问的是: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手握重兵,掌握地方大权,有没有过推翻清王朝并取而代之的想法?他不但自己不做皇帝,还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主动解散了湘军,并强迫曾过荃离职回家。

曾国藩为什么要这么做?一般认为有三点原因:

第一、是他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使然,他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起兵的目的相当明确:就是保卫明教;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保卫清政府。其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国藩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教,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所以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若要统治者“内贤外王”,就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学,曾提出治理天下的办法,涉及吏治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尽管其手下部将王闿运、曾国荃等屡次劝进,都被他严辞拒绝。

第二、是称帝条件不具备。南有曾国藩,北有僧格林沁,这两人被清王朝倚为肱股之臣。当时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最受器重,拥有一支以强大的骑兵为主的庞大队伍,不同于八旗兵,战斗力极强,而且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虎视东南,也使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另外,湘军号称30万,曾国藩能调动的仅有10余万,其中李鸿章虽由曾国藩一手扶植,但到了关键时刻,不一定会像曾国荃、彭玉麟、鲍超那样对其死心塌地,甚至很有可能站到清廷一边。即使曾国藩黄袍加身,恐怕也会演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故事。其弟曾国荃倔强狠毒,野心勃勃,胜过赵光义多倍。他能带头劝进,把黄袍加在曾国藩身上,也会随时夺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不定落骂名的是曾国藩,得实惠的是曾国荃。

第三、曾国藩起兵是以保卫明教和忠君保国相号召,一旦称帝,实属不忠不义,大逆不道,人心必失。就湘军内部来说,左宗棠名下者为楚军,李鸿章名下者为淮军,湘、楚、淮虽有关联,但湘军实已分裂。以英国为首的国际在华势力已决定扶持清政府。这些因素,曾国藩不会考虑不到。因此,尽管曾国荃等一再劝其取清王朝而代之,曾国藩仍打定主意不为所动。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他认为“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这些是他成为清朝中兴名臣的思想基础。曾国藩从外表而言,也是典型的知识分子:“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曾国藩没有称帝野心,只做中兴之臣,客观上对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强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当时,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现在的南京)被攻陷后,还有余部三十万人活动于各地,北方的东西捻军方兴未艾。国内动乱频仍,外国列强环伺中华,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中,如果曾国藩乘机称帝,战乱又起,中国统一的前途和命运又会经历更多磨难,人民更会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也算是人民大众的有功之臣。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

试想当年曾国藩如听从劝进,打起驱除满清,兴复汉家天下的义旗,历史将会怎样改写。但历史就是历史,由不得现代人去假设,曾国藩最终也只能做一个对得起清朝的忠臣,让现代人去骂他为阻挡历史前进的千古罪人。太平天国事起后,曾国藩编练的湘军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清政府可以依靠的唯一军队,曾国藩也就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实力的人物。于是各种各样的目光也盯在了曾国藩身上,不少人视其为即将诞生的新主。以曾国藩当时的权利,地位和号召力,加上怂恿他当皇帝的部将和政客又大有人在,因此,他完全有条件黄袍加身。然而曾国藩却不敢有此念头,更不敢答应下属的劝进,还是硬下心肠,做了一名大清朝的忠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谁是历史上唯一被皇帝父亲追谥为皇帝的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皇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上吗,历史上夺位的皇帝,第一任太史公是谁

    追谥曾经当过太子的父亲为皇帝,是后辈子孙称帝后从下到上表现孝道的一种惯例。与他们相比,唐高宗李治以父亲身份从上到下追谥儿子李弘为皇帝,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唐高宗为何追谥儿子为皇帝?在历史上,死后被追谥为皇帝的太子不乏其人,如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追谥生父景穆太子拓跋晃为景穆皇帝;隋哀帝杨侗被

  • 贵妃作秀:万历皇帝为何被迫封宫女之子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万贵妃为什么不害周太后,万贞儿是哪个皇帝的妃子,从宫女到贵妃游戏

    郑贵妃作序印书,在当时的人看来,完全是在抢皇后的风头。用今天的流行语,是在“作秀”。这不是在为自己母仪天下、为自己的儿子争夺皇储的地位做准备吗?这不是阴谋夺嫡又是什么?有鉴于此,这个名为《忧危竑议》的“妖书”号召全体正直的官员和民众联合起来,共同揭穿、共同挫败郑贵妃的阴谋。一、贵妃“作秀”山人乐新炉

  • 揭秘:是何人给刘邦出主意“用女人换和平”?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刘邦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刘邦是阴险之人吗,刘邦纯输出装怎么出

    “乱世出英雄”,这几乎是一个真理,因为乱世是一个缺乏秩序的时代,缺乏了秩序,就为各色人等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因此,每一次乱世都会造就大量英雄。秦末当然是乱世,许多英雄应运而生,不足为奇,到了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居然还有人能抓住乱世的尾巴,奋力成为英雄,终至封侯,就不能不让人叹服了。此

  • 明君北魏孝文帝死因:因皇后私通出轨被活活气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北魏孝文帝的妻子是谁,评价北魏孝文帝

    中国是世界上最盛产皇帝的国家。皇帝多了,死法自然就五花八门了:有被活活饿死的,有吃错药死的,有被老婆用被子闷死的,更倒霉的是还有被出轨的老婆气死的。说起来这位皇帝还是一代少年有成的明君,他就是那位把鲜卑族进化为汉族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孝文帝一生共有两位皇后,都姓冯。第一个皇后因为抵制孝文帝的改革,被

  • 历史上唯一的胡子太监:开创五项中国历史之最!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古代太监长胡子吗,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太监,历史太监排行榜

    纵观历朝历代,皇宫中的太监数以万计,但“长胡子”的只有一人,他就是北宋时期徽宗赵佶的宠臣广阳郡王、大太监童贯。他是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太监;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童贯

  • 朱元璋反腐败“手腕最狠”:为惩腐败赐死驸马!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治贪的结果,朱元璋反贪的口号,朱元璋反贪名言

    在古代中国,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定了《明大诰》等律令,发明了“剥皮楦草”的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洪武之治”的局面,官场风气为之一清,吏治清朗百余年。在整治吏治过程中,朱元璋始终坚持铁腕冷面,雷厉风行,绝不手软,连皇亲国戚也不放过。他亲自下令赐死驸马欧阳伦

  • 中国古代十大结局悲惨的勇猛之将:哪个死得最惨?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悲惨的名人,历史上下场最惨的十大忠臣,古代死得最惨的将军

    TOP 10 李文忠明史载: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出身够可以,朱元璋的亲外,随朱一起打天下,勇冠三军,戏勇冠诸将。也就是说就连常遇春这样的勇将也只能排在其下,勇武可见一斑。漠北阿鲁浑河之战,马倒步战,仍杀伤无数,义乌之战,引千骑横突张士诚部,杀伤数百,全身而退,新城之战,身被

  • 曹操的女人:揭秘让曹操栽跟头的三个美女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一女乱三曹是真的吗,刘邦第一个女人曹,诸葛亮为什么娶丑女

    导读:曹操可以说是东汉末年最出色的英雄,在曹孟德的军事和治政下,东汉后期一度混乱不堪的北方地区逐步恢复了稳定和生产,奠定了大魏帝国及其后的西晋皇朝的基础。数“大三国时代”(指黄巾之乱至三国归晋期间),论英雄人物无出其右。可是,英雄难过美人关,英明一世的曹孟德,却屡屡因为一个“色”字栽跟头,更险些丧命

  • 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叔同最后的情书,祖国歌李叔同,孙正道大师

    弘一法师,在俗时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时是一个进出名场、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后半生成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他被林语堂誉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也因为其剧变的人生轨迹,而被世人视作是一个传奇。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 十大令人惋惜的英年早逝天才:霍去病领衔上榜!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霍去病英年早逝原因,离奇死亡的明星,霍去病是怎么去世的

    天妒英才,一种文化积累的心理暗示。意思大抵是这样:一个人的得与失是守恒的,在一个地方失去一些,就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找回一些。就像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为你关上一扇窗。一、霍去病——纵死犹闻侠骨香短命程度:★★★才德水平:★★★★早死影响:★★天欲其亡,必先让其狂。与音乐家聂耳一样,霍去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