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林六君子到底是怎么死的?历史上对东林六君子有何评价?

东林六君子到底是怎么死的?历史上对东林六君子有何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585 更新时间:2024/1/21 13:48:38

东林六君子指的是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人。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年间,东林党议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士大夫们政见不同的论争,转而为与阉党的血腥斗争,东林党人表现出了“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五年(1625),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六人殉难,时称“六君子”。

东林六君子:杨涟

杨涟(1571~1625),字文孺,号大洪,明代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明代晚期著名大臣、谏官、东林党人、政治家,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进士。

东林六君子:左光斗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别命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明桐城人(今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迁家于桐城县城(今桐城市区啖椒堂),颖生九子,光斗排行第五。明朝官员,也是史可法的老师。

东林六君子:周朝瑞

周朝瑞(?~1625)明代政治家,著名的东林党人。字思永。临清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周朝瑞考中进士,授为中书舍人。

东林六君子:袁化中

袁化中(?~1625)字民谐,别号熙宇,明朝武定(今山东省惠民县)人。晚明政治人物,东林党人。

东林六君子:魏大中

魏大中(1575—1625),字孔时,号廓园,嘉善迁北区(今嘉善大舜乡)南早滨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工、礼、户、吏各科给事中,都给事中等职。

东林六君子:顾大章

顾大章(1576-1625)字伯钦,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代东林党人。父顾云程,任南京太常卿。与弟顾大韶是孪生兄弟。万历三十五年(1607)中进士,与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等同榜

东林六君子的事迹

先后被捕入狱

明熹宗,魏忠贤与朝堂上的一些文臣败类(崔呈秀之流)结成联盟,排挤东林党人,逐渐掌握了内阁、六部。

东林党人被贬、被杀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六君子,他们为了能够扳倒魏党,作了很多努力,也是魏忠贤最痛恨的人,他们有的已经告老,有的还在任上,均被魏忠贤先后投入监狱,尝尽了人间酷刑,最后惨遭杀害,却始终没有向阉党曲膝,不仅为一代文人的表率,也被百姓传为佳话。

六君子是在天启五年(1625)五、六月份陆续被捕入狱的。周朝瑞和袁化中最早被抓,五月初即到北镇抚司。顾大章五月二十六日到南镇抚司,当天又被转至北司。魏大中六月十三日捕至锦衣卫,六月十六日送至北司诏狱。杨涟与左光斗到的最晚,六月二十六日到南镇北司,二十七日送至北镇抚司诏狱。

六人在诏狱中相见,不尽感叹万分,回想起六人除魏大中外五人均是万历三十五年同榜进士,那时意气风发、壮志满怀,立志报国安民、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五人互相勉励,互诉衷曲,情景历历在目,不想今日却诏狱相见,性命安危操于权奸之手。

喉骨被吞死状凄惨

杨涟等六君子被残害身死后,魏忠贤仍不肯罢休,命令打手们用利刀将他们的喉骨剔削出来,各自密封在一个小盒内,直接送给魏忠贤亲验示信。他竟然把杨涟等人的喉骨烧化成灰,与太监们一齐争吞下酒。流氓嘴脸,小人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东林六君子”杨涟,忠心报国,力战“阉逆”,史家评价他“为人磊落负奇节”。他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狱中绝命辞》。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笑大笑还大笑”的英雄人物,他的死状却是无比凄惨的:“土囊压身,铁钉贯耳”,尸体被领出时,竟已全部溃烂,惨不忍睹。等到收殓时,仅得破碎血衣数片,残骨数根。

“东林六君子”中的魏大中死后,魏忠贤不许下葬,一直拖了六天才准许从牢中抬出。还有铮铮傲骨不逊于杨涟的忠毅公左光斗,当史可法看到他“骨断筋折、血肉俱脱”,却依然以死相抗、誓不屈服时,由衷敬佩地叹一声“吾师乃铁石铸造之肺腑也”。

东林六君子的评价

明末东林六君子是中国历史上一群最勇敢的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楷模,在昏暗荒唐颓败的明末,以他们的良知和不屈抗争,给了腐朽政权的黑暗统治有力的一击。

虽然东林六君子最后被迫害致死,但其伟大精神和坚强意志,不仅深深感动了人民,也令政敌魏忠贤们胆战心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武则天为什么没有架空唐高宗李治?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什么无法架空自己的丈夫唐高宗李治,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古代空前绝后的女皇帝,而武则天女皇之路的起始就是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当上皇后的武则天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和威望,最终以此登上皇位。奇怪的是,武则天的政治势

  • 江充:导致皇后卫子夫自杀,太子刘据被刘彻处死的真凶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江充(?-公元前91年),本名齐,字次倩,西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本名江齐,通晓医术,其妹善歌舞鼓琴,嫁与赵国太子刘丹。江齐成为赵敬肃王刘彭祖的上宾。太子刘丹派人追杀江齐,江齐逃入长安,更名江充,汉武帝在上林苑犬台宫召见江充。曾出使匈奴,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蓝玉 蓝玉谋反是不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对朱元璋杀蓝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初四大案”分别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1376年或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胡惟庸与蓝玉案件习称“胡蓝之狱”,是朱

  • 孝德显皇后的一生有多短暂?她为什么能成为咸丰帝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孝德显皇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说起这咸丰皇帝的皇后,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慈安与慈禧二位,但是,无论是慈安,还是慈禧,都不是咸丰的原配,咸丰的原配是一个只活了19岁的女子,她姓萨克达氏,谥号为孝德显皇后。与叶赫那拉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等姓氏相比,萨克达氏名气

  • 长孙皇后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有多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的长孙皇后的文章。我们都知道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唯一的女皇帝,但是在这个女皇帝留下印象深刻的人很少,除了当年的敌人王皇后和萧淑妃,还有一位宫里的前辈,因为她比武则天还厉害。她究竟是谁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她就是唐太宗的皇后,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出身于门阀之家,

  • 韩信:为避免与“兵仙”韩信同名,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韩信(?-前196),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大军事家、淮阴侯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

  • 孝仪纯皇后的出身是怎样的?探索她在后宫的晋升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孝仪纯皇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上文中,我们讲到了乾隆继后是如何走上一条不归路,本文我们来讲一下,在乾隆继后剪发一案中获利最大者令妃,即孝仪纯皇后。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令妃的家世。令妃的高祖名为绶恩,汉名为魏国贤,魏国贤是辽东沈阳人,原先是明末将领毛文龙部下的一名

  • 张柬之等人在神龙之变后做了什么?五人无一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张柬之等人在神龙之变后做了什么,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人生经历堪称传奇,在她80岁生病不能上朝的时候,为逼迫武则天退位皇宫里又掀起了一阵血雨腥风。武则天病重期间住迎仙宫,当时在武则天身边侍奉的只有张易之和张宗昌两人,据说当时张易之和张宗昌曾企

  • 隋朝大将麦铁杖跑起来有多快?能日行五百里而赶上奔马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麦铁杖(574年—612年),南雄百顺人(亦说始兴江口或重庆潼南)人,生活于陈朝和隋朝期间。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青年时即勇敢,有臂力,且步行如风,跑及奔马,能“日行五百里”。性开朗、喜酒、好交游、重信义。陈朝太建年间,铁杖曾结伙为盗,被广州刺史捕获,罚为官府奴隶,

  • 明代才女柳如是都经历过什么?过着悲惨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明代才女柳如是都经历过什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中国古代,一直有一种说法“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男尊女卑时代的社会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个阶段的禁锢思想,是人类社会上女性地位最卑微的年代。然而,即使在这种时候,也有一些女性凭借自己思想的不同